Rockroll 版 (精华区)
从电子音乐不等于MIDI说起**** 张小夫
如今大家对“电子音乐”这个词儿已毫无生疏感,因为我们毕竟就生活在这个电子
化的时代。近年来,电子乐器和电脑等高科技的产品迅速地走进了家庭,使越来越多的音
乐爱好者可以越来越容易地接触到电子音乐,当合成器、音序器、采样器等许许多多和
电子音乐有关的名词与我们频频见面的时候,许多人MIDI长、MIDI短的也就叫顺了口,
加上一些设备销售公司“专家”们的“热心引导”,MIDI竟慢慢成了电子音乐的代名词
。很多人包括电子音乐爱好者,甚至一些搞专业音乐的人都随着惯性误以为电子音乐就
等于MIDI了。
误区主要是在音乐概念方面,把技术标准误作为音乐形式。MIDI是Music Instrume
nt Digital Interface的英文缩写,最简单明了的意思就是—“音乐设备(乐器)的数字
化接口”,它既不是指一个音乐品种,也不是指某一类音乐形式,而只是近年形成的一
种电子音乐制作设备(乐器)之间数字化连接的技术标准和电子音乐众多制作技术手段中
的一个新环节。所以,在音乐形式层面与“交响乐”、“流行音乐”等相提并论的只能
是电子音乐(或电脑音乐)而不能是MIDI。这好比在我们的饮食文化中,面条儿作为面食
中的一大类别,不同的加工方式会有不同的手段和标准:机器加工的有挂面,切面,压
面,方便面等;手工操作的有拉面,抻面,刀削面,手杆面……我们可以把MIDI技术比
喻为机器加工挂面,挂面作为加工面条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有它自身的优势,如标准化
程度高、储存方便、易携带、可批量生产等,但挂面不能因此就等于面条儿。挂面只是
完成了把面粉加工成条儿的一个技术环节而不是全部,接下来把挂面做成什么花样的面
条儿才是最重要的:在“样式”上是过水的、热汤的、还是凉拌的?在“个性”上是麻辣
的、清淡的、还是三鲜的?在“流派”上是担担面、阳春面、还是延吉冷面?……MIDI作
为电子音乐的一种技术标准为我们创作电子音乐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通道,了解和掌握M
IDI原理及操作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进入电子音乐创作领域的途径之一;但作为专业
电子音乐创作众多手段中的一种,它既不是唯一、也不是必选,如同我们要做山西风味的
刀削面或家常风味的麻辣手杆面又何必非用挂面不可呢?
已有半个世纪历史的电子音乐(Electro·Music或Electroacoustic Music)从它诞生
的那一天就伴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壮大。它从四、五十年代最初的具体音
乐(Concrete Music)阶段起步,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磁带音乐(Tape Music)阶段和八
、九十年代的电脑音乐(Conputer Music)阶段,它以电声学原理为基础,横跨了“模拟
技术”和“数字技术”两个时代,包融了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电声学、音响学、录音技
术、计算机技术及电子科技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在音乐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架
起了一座桥梁。在电子音乐的专业层面:有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皮埃
尔·亨利(Pierre Henry)、艾默特、布列兹、斯托克豪森、贝里奥、瓦利兹、乌萨契夫
斯基、费拉列、拜勒等一大批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一大批经典作品;在电子音乐的社会层
面:有法国的雅尔(J.M.Jarre)、英国的万吉利斯(Vangelis)、美国的雅尼(Yanni)、日
本的喜多郎(Kitaro)等许多我们熟悉的音乐家;伴随着家用电脑和MIDI技术与设备的兴
起,一个电子音乐家庭化的层面也正在逐渐形成;现代电子的发展方兴未艾……
电子音乐是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全新的音乐领域。纵观人类文化的演进和变革无不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声歌唱”和“器乐交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农
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文明,构造出音乐历史阶段性的灿烂与辉煌;高科技时代则为电子
音乐探寻和开发新的声源、创造新的音乐和新的音乐表现方式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全新
的工作范围、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一个难以穷尽的艺术表现新空间。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