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onjovi (扫雷英雄),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超载时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Dec 27 11:24:18 2002) , 转信



 超载时光 
-myhardcandy


与“超载”歌声相伴相随的日子也不算短了。沉浸在他们的音乐中,感受着他们心中的生
活,跟随着他们的眼睛观看世界,倾听着他们灵魂的声音,让我有了更新更美的内心。 
当然不能说是“超载”改变了我,这样太矫情和夸张,但很多次,我都会在心底感谢上帝
: 
感谢你可以让我听到这样的歌声。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到达至真至美,但我相信我们可以无止境的接近完美。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在此刻平复浮躁的情绪,坐在电脑前写下这些文字,也算是一
个回顾与记忆的凝固。 

二 
困兽在荒原 
很遗憾,高旗和“超载”并不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这些我已经在之前的帖子中说过,但
还是想不厌其烦地再说一把。 
别的地方的人我不清楚,但大概北京在内的北方城市里喜爱摇滚的孩子都是听着70、80年
代的老金属长大的。 
美国的“黑馒头”乐队,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我们的至爱。 
那是个每个人都热血沸腾的年代。 
皮衣皮裤和“拖把”长发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标志。 
再次说一句很遗憾,我没有赶上90年代初期和中期“呼吸”或是“超载”的演出。这也成
为了男友向我炫耀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想当初在“大球”(北京科技馆的球状厅下面的舞厅)。。。。”他每次都是这么开始
,不顾我的不满与羡慕,兴致勃勃地陷入回忆:“那时还有“面孔”他们,我们那会儿多
穷啊,都是深更半夜骑着车从大西头赶到那边,也不觉得累。那时侯的高旗,靠,可比现
在疯多了,动不动就往下跳,台下就彻底疯了。有一次,他穿一件衬衫,就像那阵儿西雅
图风格的衬衫,跳下去再回来,衣服边儿都给撕碎了!” 
这时我就会一遍又一遍地乖乖听着,不时发出“哇,多棒啊!”、“真的呀?”之类的话
。 
两个人很是幸福。乐此不疲。 
话说回来,在14、15岁以前我一直是个乖巧又听话的小孩子,是个可以让爸妈炫耀的宝物
。然而在那之后,我成了外表温顺内心火热的愤世嫉俗者。 
我的英文成绩一向都很好,所以也就听着英文歌一点一点长大。“唐朝”和窦唯听说过,
却都对他们不屑一顾,全然不放在心上。更不用说是“超载”了。 
第一次听到“超载”是在一个同屋女孩的强力推荐下,和我相反,她是只听中文歌的。“
荒原困兽”自然是首当其冲刺激我耳膜的一个。 
于是,在我们每天半夜出去吃东西的路上都会留下“于是我向前,看今天吃什么”鬼哭狼
嚎的所谓歌声。 

三 
寂寞 
忘了有多久了,曾经在一篇作文中写下过这样的话:“因为地球是蓝(BLUE)的,所以我
们注定忧郁(BLUE)。” 
那时的我认为这份忧郁是因为寂寞。 
一直以来也很喜欢一本书,是亦舒写的,叫做《她比烟花寂寞》。当时一看到这个名字,
心里就想:我靠,绝了。 
书的内容早就忘了,说的大概是一个女明星的故事,但这个书名却牢牢记在了心间。 
我从来都是把寂寞看作是一件很优雅、很NOBLE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
说“寂寞”的。 
然而,那首叫做“寂寞”的歌让我认识到了另外一种的寂寞,那是属于困兽的寂寞,苍鹰
的寂寞,痛彻心扉的寂寞。 
如钢刀的寂寞。 
说到这里,有个小笑话。94年左右,男友一次看“超载”的演出,间隙时,只听高旗说:
“下面带给大家一首慢歌——寂寞。”结果,动静一起来,全场傻眼:哥哥管这么大响动
的歌叫“慢歌”?! 
其实,想想看,为什么喜欢JOHNNY DEPP的比喜欢那个叫做什么金凯利的家伙要多? 
又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喜欢高旗? 
我想,我们喜欢的是他在微笑背后若隐若现的寂寞情怀吧。 



四 
人间 
说到人间,我脑中就会不自觉响起王菲《人间》的旋律。真的很喜欢这首歌。 
而对这支歌最深刻的聆听经历就是几个月前和男友发神经打着飞机跑到上海去看菲菲的演
唱会。由于从我们决定要走到人到上海,只有3天的时间,所以当我们走在上海陌生的街道
上,就像在梦游一样。最后,那晚的结束曲《人间》在虹口响起时,真不知是到了天堂的
人间,还是人间的天堂。 
对不起,又跑题了。 
幸福的事情很少,我们的生活千疮百孔,永远到达不了远方,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选
择仰望天上。 
而高旗却一次又一次以低头的姿态俯视大地。 
一直都很想在哪里用一用这段歌词: 
“低下头是人间,抬起头在天边,闭上眼是天堂,睁开眼是荒凉。低下头是人间,抬起头
在天边,转过身是欺骗,走向前是无言。” 
直到去年,我们影视欣赏课的最后考试是写一篇影评,我挑选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那部电影也是杨德昌导演在以一个能够观看一切的叙述者的角度来告诉我们一个(或是
几个)时代的悲剧。在我文章的最后,我把“超载”的这段歌词写了下来,觉得也只有它
才能表达这部影片的意义。 
人生的悲情意义。 
听说高旗有段时间沉迷于叔本华,而我对叔本华的了解仅仅限于那本叫做《悲情人生》的
文集。 
《低下头是人间》这首歌算是高旗早期的作品了,现在听起来,那时的高旗的心中是有着
怎样的一个残酷世界! 
“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不是天晴就会有彩虹,所以你一脸无辜,不代表你懵懂
。 
不是所有感情都会有始有终,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可生命总免不了,最初的阵痛。 
天上人间,如果真值得歌颂,也是因为有你才会闹哄哄。 
天大地大,世界比你想象中朦胧,我不忍心再欺哄,但愿你听得懂,但愿你会懂,该何去
何从。” 


五 
Moments Haunted by Dreams 
之前的每个章节都是我一边听着所写的那首歌一边对着电脑说话的,但这次不行了。因为
我的那张CD的这首歌的部分已经被磨坏了,就连我们家那部百毒不侵的超级VCD也无能为力
。 
由此可见我对它的喜爱程度。 
但现在也只好干写拉。 
其实我很长时间都是在做着一个默默的歌迷,满北京的看演出,足迹踏遍北京几乎所有的
演出场所,从东到西,一个不落。平时与同行的女友费尽心思打听演出消息;开始前一个
小时保证在离舞台最近的地方全副武装,DV、照相机、MD一个也不少;开始后便进入癫狂
状态,不可收拾。(这可是如CHANNEL V说的“不要麻药,不要酒精,我们,NATURAL HIG
H!”) 
最后闹得连酒吧的老板也认得了我们,看在我们每次都乖乖买票进场的份儿上,有一次在
我们大汗淋漓的痛苦时刻主动请客给我们俩提供了冰凉可口的饮料。 
这就叫“牲牲地混了个脸儿熟”。 
这是两三年的事情了。 
其实不提也罢。 
后来能够接近“超载”一些还是因为男友工作的关系。 
2000年夏天,在他的努力下,他们公司的一系列音乐活动的第一场定为了“超载”。暖场
乐队是我们也都很喜欢的“紫环”。 
因为在之前的演出中,〈梦缠绕〉是很少演的——至少我没有看过。所以这次,千叮万嘱
男友一定要借机表达我们想听到这首歌的愿望。 
不知是他的原因,还是人家乐队早有准备,反正当第一首歌〈看海〉的尾音刚刚消失,我
就听到了似曾相识的旋律。 
当时我就像个傻子一样被定格在原地了。 
“风吹过,我无法再退缩。你曾是我唯一的爱,失去后才知悲哀。”歌声在耳边,我回想
起夏天的深夜,我和男友在北京灯火阑珊的寂静街道上一边跑一边大声唱着“风吹过。。
。。”;想起在多年前也许在一样的夜晚,一样的街道,也有着热血男子对着远处渐渐淡
去的细小身影在心底呐喊“我无法再退缩”;想起在大中国论坛上的那个让我久久不能忘
怀的或真或假的故事。。。。。。 
这是一首关于爱情、挣扎与明天的倾诉。 
“是爱,让我们分开。”joy division的一首歌是这个名字。 
“没有你,我也无从存在。”placebo的唱片标题是这么写的。 
“罗密欧受了伤,但你看不到他流出的鲜血。这种感觉就像一只年老体衰的狗被踢出家门
。自你离开,我的世界雨下个不停。我已经被这大水淹没。”bon jovi在那首著名的 “a
lways”中是这么唱的。 
我必须承认“永远”这歌让当时年少的我第一次知道了撕心裂肺是什么滋味。 
直到现在,我听了它,眼睛还是会热一下。但我已经学会了较好地掩饰。 
我相信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我相信一个没有经历过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的
人是怎么也写不出来“你曾是我唯一的爱,失去后才知悲哀”这样歌词的。 
这大概可以称为荡气回肠了。 
Guns ‘n roses的 don’t cry应该也算一个吧。 
尽管现在听的唱片以电子为主,但我其实还是算一个死硬金属迷,总是觉得只有吉他、贝
司和鼓一起响动起来,才过瘾,最好再加雄厚的弦乐。 
这是机器咋也弄不出来的效果。 

PS 今天又听了 the cure 去年的唱片bloodflower,不禁黯然神伤。 


六 
感受 
“感受”的现场和收录在唱片里的版本很是不同。褪去了CD中歌曲的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
沉重与贯穿始终的苍凉和无奈,反而通过使用稍快的速度以及自然的演唱给予在场的听者
一个流淌着的畅快听觉经历。 
毫无疑问,“感受”这首作品的歌词部分是在整张唱片中数一数二的,将近二十个“感受
”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并且意象丰富,涵盖了世界上各种事物,高旗用他无边的想象力带
我们上天入地,观云看花,翻山越海,送走片刻的欢聚迎来痛彻心扉的离别,穿过短暂痛
苦的生命通道接近传说中的极乐世界。。。。 
每个人都用只属于自己的方式来感受着这个世界。我们或者观看,或者聆听,或者触摸,
或者体验,或者想象。 
又或藉由心灵。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在学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讲到的一句人人皆知的语句: 
从一颗沙砾里看到一个世界,从一朵花里看到一个天堂。 



七 
生死一线间 
如果想要听听真正属于中国的金属之声的话,还是选择这支“死亡之诗”吧。因为它把th
rash metal发挥到了极至:不拘一格、随意变幻的音乐,自由放任、天马行空的思想,还
有尖锐、深刻、一针见血的歌词。 
听起来和听那些死磕了不知道多少年、以凶狠利落闻名的北欧乐队一样爽。 
但是就我而言,这种东西是万万不能天天听的,听多了真会出人命。 
去掉夸张,即便不死也得半疯。 
所以一直想不通,很纳闷那些身处冬天多夏天短鬼地方的哥哥、叔叔们是怎样面对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的排练、录音还有演出的。 
这是闲话。我还是说正经的吧。 
其实仔细想想,看上去高深广博、令人敬畏的艺术就其内容来讲是多么的有限,掰着指头
也数得出,无非是爱情、友情、仇恨、梦想、现实, 
以及生死。 
而生与死是这其中最为“经久不衰”的一个命题,因为不光是艺术,几乎人类观察、讨论
、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门类都离不开它,而且,所有这些都穷尽于此。 
死亡,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结果:或是一种解脱、逃离肉身的苦痛,像是重病患者;
或是一种回归、来到真正的家园,像是三毛----她有着挥之不去的失落,跑遍天涯海角也
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结束;或是一种逃避、挣脱灵魂的禁锢,像是ki
rt----他承载了太多,心灵与肉体上,所以他只有远离;或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又或
灵机一动的奇想。。。。 
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我相信这一切都是老天的安排。 
随着学的东西越多,我越来越发觉原来自己的见识是这么的短浅,知识是这么的匮乏。一
个很简单的例子:This mortal coil 是我钟爱的4AD旗下乐队之一,胡乱听了好久,居然
也没有花心思搞清人家的名字的由来和含义。结果,前些天老师讲Hamlet,在他著名的那
段独白中,居然在字里行间瞄到了这样的句子:“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
reams may come, when w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老
天爷,原来如此。我的心当时就是一惊,怎么自己那么大了也没看过这段最经典、最深刻
、最不朽的关于生与死的语言。 
死亡由此更是成为了一种美学,我的几个从高地认识的“死党”整日把自己沉浸在“黑暗
死亡”的世界中不可自拔。听的唱片都是那种PLAY了3分钟还没听着什么动静儿以为唱机出
了错的那种,要么就是满耳回响着中世纪的低沉交响,再不则为半死之人拼命鬼哭狼嚎。
 
那个被称为“活死人”的家伙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哥哥把自己终日关在荒废阴冷、状似鬼
屋的古堡里,绝对不与外界接触,从不接受采访,有消息要发出的话用传真(但数量极少
),更别说照片了,谁也不知道他究竟长个什么样子,认为自己已经死了,只是以一种形
式游荡在尘世之中,唱片的封面也是僵尸一般,眼窝深陷,瘦如骷髅。 
与那些吵闹疯狂的所谓死亡金属不同,他代表着死亡美学的极至。死亡,在他来说是沉寂
的,孤独的,唯一的, 
当然,也是美丽的。 
每次听到这首歌,或是风格类似的作品,我脑子里总是有个念头浮出:环顾四周,joy di
vision, bauhaus, japan, nick cave以及所有伟大的乐队们,跟随时间轨迹寻找,都会发
现他们的作品都是由狂暴逐渐趋于平静、优美。像是由这些乐队脱胎换骨来的new order,
 love and rocket, david syivian等等等等,无一幸免。 
是不是人都要经历过挣扎、狂暴、愤怒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生命、死亡的真谛。 
爱的可贵。 
比价一下这“死亡之诗”和“魔幻蓝天”的歌词就找到答案了。 




shadows of the ancestors
不止一个在国外生活过的朋友对我说过,相比而言,中国是个没有收音机的国家。我的传
播老师说在法国,知识阶层和青少年都是整日不离收音机的,政治、时尚、文学、艺术、
音乐、经济、生活,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经由电波传到大家的耳朵里。同样,英国和美国也
差不多,人们全是从电台中听到所有的好音乐与不好的音乐的,这也可以解释DJ在那里的
重要性以及欧美各大奖项的一个重要判别就是电台点播率和播放率了。
大概是上上个礼拜吧,我和男友去三联“掏粪”买书,回家的路上从出租车的收音机里听
到一首“蝎子”与伦敦交响乐的合作曲目,我们正感叹如今像“蝎子”这样的乐队已经大
势已去,喇叭里忽然传来中国一支叫做“零点”的乐队与“蝎子”此歌“不谋而合”的作
品,内容全都一样,只是大小卷舌变成了中国字,令我们两个狂笑不止。
(请不要着急,主题马上就出现拉)这还只是开始呢。
然后,我们居然听到了“唐朝”、“轮回”等等的所谓经典歌曲片段,我们的神经已经高
度兴奋,在小小的车中大声“唱和”——当然,主要是我,并且手舞足蹈。听了一会儿,
我刚说出“怎么也没有超载的歌呀”,话还没落地,就听车内瞬间充斥着“祖先的阴影”
的旋律。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放的是中间的SOLO。因为前面的歌儿都是半分钟左右的片段,我还以
为马上就完了呢,结果倒好,SOLO一路下去,不可收拾。我们自然更是热血沸腾,哇哇哇
地唱了半天才忽然想起来要给老高打个电话。然后开始手忙脚乱地找电话,打家里又转到
传真,又打手机。好容易打通了,信号又不好,我语无伦次,也忘了自己到底说了啥,再
加上男友在一旁乱吼乱叫,也不知道老高听清了多少,最后听他说了句“哦,我们家只有
浴室才有收音机。”
于是就此作罢。
电波的魅力是巨大的,有时可以到言语无法形容的程度。我有着很清晰的印象。一次是前
年的秋天,深秋,深夜,我轻轻打开很久没动过的收音机,那是一个以秋天为主题的节目
,放完了“爱在深秋”,就像是老天爷看透我一样,扩声机里传来“我的秋天”。
而我抱着男友顿时泪如雨下。
我之前曾经写过,从96或是97年开始,我的每个秋天都是伴着许巍的歌声度过的。无论是
在微寒的早晨,明媚的午后,还是颓唐的深夜。
我和它形影不离。
第二次就是那天,完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心情。
原来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声音和从CD里的有着如此的差别。
写了这么多,其实要说的就是为什么跳过“距离”,而先写“祖先”的原因。
“祖先的阴影”肯定是超载铁杆儿歌迷的至爱。如同他们早期的“破碎”、“重访陈胜吴
广”等等作品一样,“祖先”也是踏着鞭击金属(或是激流金属?)脚步的,由旋律、节
奏全都不同的几个段式组成,却又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痛快至极。
我其实很少会想到我们的祖先是个什么样子,过着怎样的生活。而我对历史的感情也是由
最开始在年少时的好奇喜欢到上中学时因为考试的原因被搞得对它恨之入骨,上了大学,
没了压力,现在又会抱着《欧洲史》看得高兴。说句很重洋媚外的话,我是一直很向往古
代欧洲的——当然不是什么破片《角斗士》里的那样。
那始终是一个让我充满幻想的国度。
后来,看了很少的一些东西,才知道原来我们的祖先也有一样意气风发、飞扬跋扈、不可
一世地笑傲江湖。
而我们要在何处寻找我们跃马扬鞭的祖先?
那些让我午夜梦回的草原?沙漠?又或雪山?
高旗不止一次以历史作为题材写歌,(虽然“陈吴”不是他的词作,我们也权当如此好了
)想来他对历史也有着一份难解的情怀吧。
“杀尽叛贼,占领皇位,选好王妃,建好坟堆。”
他用16个字为我们祖先的一生描出声色。
佩服佩服。
再听一遍吧,他的旋律可以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到遥远的年代,看到无止境的厮杀、熊熊
的战火、轮回的生死,
还有天边血淋淋的夕阳。


(九)
若即若离——永远的距离
我总会把这首歌看作是写给世间所有的距离,而不是单单父母与儿女、又或是情人之间的
隔阂。
张小娴在她一本书的封面这么写道: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我本来不想去看这书的,我知道它一定是个令我黯然神伤的凄美故事。但我知道我无法抗
拒它的诱惑,我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生,在20岁之前发誓这辈子一定要谈场惊天
地泣鬼神的恋爱。
果然是个惆怅再惆怅、柔软又柔软、无奈后无奈的love story。
白开水一样。
正符合20岁后我的心情。我不知道是自己未老先衰,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不再追求浮夸的
美丽,整日素面朝天、一身淡衣,在外面话说得越来越少,沉默的时间越来越多。
像几亿年前的一块大陆,不断漂移,我与整个世界隔开了。
遥看彼岸花。
看到前几天留言板的一些话,说从照片中看出高旗有着抑郁症(?)的表现。其实,留意
周围的每个人,你会在他们的眼中经过用心掩饰却怎么也藏不住的孤独与无助。
无法跨越的距离。
我们是怎么了?
我们从朋友身上得到慰籍,在恋人怀中寻找依靠,可我们仍然无法摆脱若即若离的不安。

不想提起他,太俗了,也生怕被别人打到所谓“小资”的队伍中,但王家卫是我喜欢的一
位导演,而我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因为爱上他的一部叫做《重庆森林》的影片。
对,就这一部。不是因为有我最爱的王菲,也不是帅气逼人的金成武。当然也不是那摇曳
的镜头和神奇的情节。
而是我爱上了王菲演绎的那个故事。
她爱上他,弄把他家的钥匙,每天在他离开时为他打扫,换上她喜欢的玩具,拿掉瘪瘪的
香皂,放着她喜欢的唱片。
梦游一般。
当他说出“California dream”是他原来女朋友爱听的音乐时,阿菲靠在沙发上,嘴角扬
起淡淡的笑容。
她终于用玩具、香皂、唱片和自己的心一天天地填补了上了他和她之间的浩瀚海洋。
距离也许会永远存在,但它可以无限拉近。
只要你愿意。
我们天空,何时才能成一片,
我们天空,何时能相连。
萨特和波伏娃没有结婚,一生若即若离,彼此却从未走远。


(十)

让每个夜晚充满爱的火焰
夜晚总是妩媚的,妖艳的,煽情的。
就像是好莱坞的浪漫电影或是什么言情小说的典型情节,仰慕对方以久的男女总是要经历
分分合合、挫折和误会,然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当然最好还有一个红通通、噼里
啪啦作响的壁炉——倾诉着一直被压抑的爱语,然后是热吻,然后么,加了柔光镜的镜头
自然会慢慢摇向熊熊燃烧的火焰,或是鹅黄的月亮,又或是什么外面的风雪之类的美好景
物。
百看不厌的日剧也是如此。那句“阿伊西得颅”总是要等到夜深人静时,在东京沉寂又潦
倒的街道上回荡。
当然,后来听中戏的老师讲,才知道人家日本人可是迫不得已,因为只有深更半夜,街道
上才没什么人,方便拍摄,所以制片商为了节约成本、省去时间而只好安排大量的夜景。

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这可不能怪好莱坞。
自从我懂事之后,就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从日落开始的那段时间。哦,我不是所谓“夜猫子
”行的人,平时过着中规中矩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还是深深爱着夜晚。

这也难怪,我相信和我一样,很多人的爱情都和它有关。
第一次小心翼翼地和心仪的男孩子牵手,第一次鼓起勇气说出“我喜欢你”,第一次闭上
双眼接受别人的吻,第一次心甘情愿把自己投进那个温暖的怀抱。。。。
夜晚是我们的红娘。
在黑暗使者那展开的无边的羽翼下,所有伪装将被解除,所有禁锢将被释放,所有脆弱将
被显现,
所有火焰将被点燃。
我不是个“party animal”,刚上大学时大家都不相信我是没有去过一次DISCO的人,看我
像个怪物一样。其实,要不是因为看演出,我连酒吧也是懒得进的。
但是,几年过去了,一个月如果不去看看LIVE的话,就会浑身不自在,好象享受音乐的包
围已经成了个固执的习惯。
不管是什么东西,一旦成了习惯,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来伤害。
像是烟、酒、药,或是一个人,以及一段感情。
所以,我总是严阵以待,生怕自己染上什么戒不掉的瘾。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深陷。
曾经和一个好友吵,他喜欢精致、仔细研磨过的完美事物,而我则喜欢具有现场感的东西
,听唱片也是如此,碰到喜欢的乐队的现场版,是一定会买下来的。
我喜欢那里面的尖叫、歌者的话语、空阔的回音,
甚至是“冒泡”的声音。
我从来不是个完美主义者。
然而,反过来想,现场也是完美的。因为无暇的唱片是重复的,无限循环的,而现场是唯
一的,随着时间河流一分一秒的流逝,永不回头。
你,只有一次机会。
在黑暗中,让音乐点燃你心中的火焰。
我喜欢在傍晚套上大衣,把书包放在门口,焦急又甜美地等待着夜幕的降临,走在人影稀
疏的街道上,前往会令人窒息的国度。
销魂啊。
也喜欢独自坐在公车上,耳机中是淡淡的“如果我现在死去”,穿穿过这座再熟悉不过的
城市,看着窗外的路灯一下又一下撕裂黑夜,弥漫天际的痛楚狠狠地压下来。
没有旁人,没有援手,
你已经被打碎了。
10天前去车站接人,不得不在清早6点钟爬起来出门,于是,我看到了一年多没有见过的久
违的黎明。
看着太阳把光芒洒向世界,我感慨不已。
也是在车上,耳畔也是响着那支歌。
我却暗自笑了起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172.16.3.20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7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