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那天我尾随一位孤独 行走的妇女,在烈日下穿过复兴门外大街,沉默着,像所有初到
北京

青年一样把路口和建筑记在心里,擦去汗水,忍住身体内部的茫然,向展览路匆匆地拐


我没有像广告上指引的那样,乘坐15路公共汽车或111路电车,向售票员询问后在百
万庄
东口跳下车……我被自己的行走吸引,携带着步伐、呼吸、汗水和心跳向北疾行,一路

风景
单调,行人稀少,几乎就要让外地人陷入忧伤。20分钟后,依旧是沉默着,我看了看门

那些
大幅约翰·列侬像,然后停下来,再次擦汗,钻进了方舟书店。
这个店名方舟直接来源于书店主人的名字。他叫郝舫。人们称他为“著名乐评人”或“


文化研究者”,这是因为他发表的大量乐评文章和三本著作——《把你的灵魂接在我的
线
路上
》,后来人们听到“NO”乐队的歌时,会开心地从“把你的三相插头插在我口里”来联

歌者
与郝舫的友谊;《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这本书的旁征博引让许多同行冒

,而
其洞见则让读者分化为爱智者和无知的;《灿烂涅 (pan2般木)》,科特·柯本传记,

它让
中国青年从朋克和摇滚爱上了非主流文化,并从此处开始思考音乐背后的人性和政治。

选择这样的名字,当然也有它本身的寓意。1997年郝舫从《中国教育报》停薪留职,

怀激烈,说“人应该什么都试一试”,言下之意,是瞧不起书呆子和空想家——如果你

现状
不满,想要从单位与体制中抽身而退,或者盘算着干点与理想相关的事情,那么,就最

停止
诉说,像他这样干起来再说。而文士经商,又谈何容易,写书与卖书怎能相提并论……

是在
最低限度的自信上,这方舟就成了郝舫自我拯救的航船,现实可以是残酷的,世道可以

倾斜
的,但有了书店,他至少就有了自食其力和经营理想的依凭。在傻子统治的世界,想要

世度
人,未免有点太幼稚,以郝舫的方式,为一部分人提供精神之舟,向彼岸遁去,大家一

上心
心相映、欢歌笑语,是件多么值得的事! 另类
而从媒体惯用的分类学来看,方舟书店的确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国内惟一的“非主

文化书店”。它的广告也时常用上“不一样的书店”、“不一样的文化”这样的词。这

说法
显得很谨慎,它并不公开“非主流文化”所包含的颠覆、解构、对抗含义,也不会放弃

义的
含糊,旗帜鲜明地向主流文化叫板。这当然是郝舫的性格所至,在他看来,对另类的选

权,
也就是文化建设的基石,对不一样的阅读和思考、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推举

也就
是颠覆僵死事物的斗争。从语法、修辞、想象力,到学术、人物、图象,都可以是非主

生根
发芽的沃土。开一家书店,写一篇乐评,让人们间接地向往,并自己发现独立思考之路

比之
高举匕首投枪地冲锋陷阵,似乎更符合我们的现实和教育水平。这样,哲学硕士郝舫开

去图
书批发市场选书,用福尔摩斯的绝技,从发财秘籍和隐私曝光中搜罗不一样的文学、音

、艺
术、流行文化、哲学书籍,当然,少不了要辨认被弱智编辑换了书名的名著,并且一再

实自
己对人类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兴趣。 从切·格瓦拉,到托洛兹基,从爵士乐历史,到新
水墨画派,从科幻奇闻,到歌特小

,从结构主义,到性社会学,方舟书店的特色是关注所有被忽略、禁止、回避、扭曲的

化。
哲学或摇滚,并无雅俗之分,如果对我们奄奄一息的自由天性有所裨益,就不妨推荐之

此种
策略,与时下高扬学术精神的其他民营书店相比,显然更有现实意义和人肉的味儿,或

不妨
说,方舟书店对后现代主义局部斗争的实践,已经超出了一本正经的人文精神演说家们

当然
,出于生计的考虑,方舟书店也要背上一个向商业妥协的坏名声——漫画、畅销书和看

识字
的存在,曾经也让愤怒的读者质问:“你怎么还卖这些书!”
愤怒
自从“愤怒乐评人”王晓峰息笔,娱乐界的欢乐祥和就开始与日俱增,粉饰欺骗层出

穷 ,偶像神话此起彼伏。事实上,无脑和一统、麻醉和钳制在更多的地方存在着,用习

惯和
合理性毁坏着人们的生活,郝舫身处的那个乐评界,和他身处的这个社会一样不清不白

如果
说方舟书店不是一个愤怒青年的据点,那么这正是因为,叫板与痛骂的被淹没,需要用

择与 建设来予以弥补;人们来到这里,被异见、奇闻、幻想、锋芒所吸引,他们不仅仅
是购买
,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曾经描述过民间音乐节、爱情联欢会一类的社团活动:“悄


传递的暗号,悄无声息的纷乱,贯穿着欢笑和闪光、充满风情的暗夜黑影……我真愿意

其中
看到财富与自由同欢乐喜悦与沟通一致归于协调圆满。”无疑,方舟书店的资深读者会

意想
象自己也和其他读者构成这样的关系,他们带着不合时宜的念头、惨遭纠正的习惯,甚

愤世
嫉俗的脾气,或者脱离群众的品位在展览路一带行走,彼此擦肩而过,却拥有了集体的

悦。
方舟书店的会员制、邮购网络、《电动方舟》(会刊)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们把如此

多的
不一样的选择汇聚一处,让那些被自我怀疑折磨的年轻人感到了乐趣。那当然不是愤怒

却更
有力量。
文化
对社会而言,书店的存在,显然不只是缴税和解决就业问题,它为文化传播所提供的
便
利、它自身风格和态度的影响力,应当为群众整体的进步负起力所能及的责任。但不幸

是,
文化本身,就已经在教育和习惯面前远离了群众,那些以学术精神和人文关怀著称的民

书店
如此,方舟书店也如此。吉尔·德勒兹所热爱的劳工、移民和其他“没有发言权”的人

,或
者郝舫所关注的底层生活和“畸零人士”,往往也是不能与文化亲近的沉默者,这是事


但方舟书店的精神,却无疑鼓励了人们去进入思想和生活的暗夜,甚至也鼓励了暗夜

沉寂的光华的闪耀。在书架上,“垮派”往事、同性恋研究和摇滚传记比肩而立,所有

些有
勇气探究和面对现实的著作,与想象和哲思一样被郑重推荐,读者或许知道,他从书店

来之
后,该怎样把目光投向无声的社会的角落——和思想的角落。
劳动
劳动与文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身体力行的举动,后者是高屋建瓴的精神。方舟书店

限的营业额、有限的会员、有限的影响,使得郝舫更像是手工业时代的劳动者,他的日

生活
,除了写作、照顾孩子、听音乐和打游戏,就是进货、蹬车、售卖,并在若干报刊上撰

荐书
短文,让狭小的店面帮助着有限的人。
而劳动的光荣,就像那个从复兴门走到百万庄园附近的青年,拥有最真实的感受。方
舟 书店属于每一个具体的读者,支持每一次具体的向往,也就悄然地构成了一架方舟所
应有
的形
状——在风景单调的大街上,有人在向精神行走,他们人数太少,像孤单的夜游者,但

拥有
每一步的体会。
这就是为什么,郝舫在他的店里绽开了天真的笑容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