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aron (野百合),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THE BEATLES 披头士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Sep 23 15:26:08 1999), 转信
发信人: hendrix (爱全集不爱精选), 信区: Rock
标 题: THE BEATLES 披头士
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Wed Sep 22 12:50:06 1999) , 转信
THE BEATLES 披头士
“披头士”乐队那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使我们不可能给他们的艺术生涯和乐队
的伟大意义作出简单的概括。“披头士”乐队不仅仅意味着约翰.伦农(John
Lennon)、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
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这些歌坛名人及其音乐创作,还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
英国流行歌曲于60年代突然爆发,象征着流行歌曲的新的发展方式。他们这些人
的出现简直是一个奇迹,假如说他们的音乐丰富了文化内容,那么他们的发展历
史就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发展史了。
“披头士”乐队是时代的一部分,50年代的青少年,英国劳工阶层的孩子们,
在战后纷纷成长。1945年颁布教育法之后,生活条件相对提高,至少能有机会进入
高中及更高学府学习。他们还充分经历了美国摇滚乐的巨大影响,并对此进行艺术
上或实践上的探讨。约翰.伦农(1940年10月9日生于利物浦)于1955年组建了他的摇
滚乐队“采石工”(theQuarryman),那时他还在学校上学。1958年他进入了艺术学
校,乐队吸收了保罗.麦卡特尼(1942年6月18日生于利物浦)和曾经拥有自己乐队—
—“反叛”(TheRebels)的乔治.哈里森(1943年2月25日生于利物浦)。
“采石工”乐队不同于英国的其他摇滚乐队,它是利物浦摇滚乐队,凭借着在
这个世界性港口中成长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英国不被官方认可的节奏与布鲁斯
唱片被当地海员带到了城市,又由于利物浦港口范围广阔,各地来往人们风情不一,
市内设有各种俱乐部,对颇具勇气的色情音乐也有所需求,这就为靠色情音乐谋生
大开了方便之门。
1959年,“银色披头士”(Silver Beatles)乐队成立——包括约翰、保罗、乔
治、吉他手斯图尔特.萨克利夫(StuartSutcliffe)和鼓手皮特.贝斯特(Pete Best),
他们在西德的汉堡——又一个港口城市,俱乐部的天地,美国音乐又一中心——频
频出现,因此迅速而又十分熟练地打开了局面。
要过高地评价“披头士”乐队在早期职业性活动的几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恐怕有
一定困难。他们掌握基本技能,学会了各种不同场合博得观众欢心的技巧:音乐必
须响亮有劲,不需要任何轻柔。俱乐部地方狭小,乐队的乐器单一,所以演奏出来
的音乐都是由鼓,贝司和节奏吉他声混合而成。尽管乐队偶尔有一名歌手托尼.谢
利登(TonySheridan)的演唱,但作为一个乐队整体,与其说是主唱,不如说是以演
唱形式作为伴奏来取得和谐效果——从节奏与布鲁斯唱片中学得的技巧,尤其模仿
了早期Motown录音中以福音赞美诗为主的灵魂音乐。1961年,“披头士”乐队开始
创作实实在在的地方音乐——并且胜过别的任何一个乐队。他们成功地度过了初学
期,造就了当时最为出色的两名歌手——约翰和保罗。乐队自身也开始受到普遍欢
迎。他们是《默西节拍》杂志第一次民意测验的优胜者并引起了一家唱片行“北极
音乐商店”(North End Music Stores)的经理布赖恩.爱泼斯坦(Brian Epstein)的
关注,他是在他家乡利物浦家具商店里工作时注意到他们的,后来居然成了乐队的
经理人。爱泼斯坦修整了乐队,使他们的舞台动作规范化,把他们的皮革制服改为
西服,还让他们认识到EMI公司Parlophone分公司的唱片和他们自己唱片之间的差
别。他帮着大伙策划如何在金曲排行榜、在每次音乐会上、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取
得成功。然而,要是说爱泼斯坦的成就将使“披头士”乐队在英国乐坛获得前所未
有的创举,那么他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他本人并非从事音乐事业的专业人员。“披头
士”乐队19611964年间艺术生涯上有所建树的关键是他们没有遵循传统流行乐的旧
迹。约翰和保罗的歌词创作本领是其主要因素——他们撰写了那段时期内所有的获
奖作品,其重要性归为两个方面:它结束了美国摇滚乐在英国的统治局面;以强有
力的歌词创作开路,完全打破了英国流行歌曲出版上的常规。
经爱泼斯坦签约的这支乐队,乔治.哈里森弹奏吉他,保罗.麦卡特尼弹贝司,
约翰.伦农弹节奏吉他,皮特.贝斯特打鼓(斯图尔特在汉堡时离开乐队,后死于脑瘤)。
不久,皮特.贝斯特被来自“飓风”(Hurricanes)乐队的林戈.斯塔尔(原名理查德.
斯塔基(Richard Starkey),1940年7月7日生于利物浦)取代。要不是爱泼斯坦花了
几个月的时间才与EMI公司签订了合同,乐队的成功会更加神速。“爱我吧”(Love
Me Do)于1962年12月居排行榜前20名;从“愉悦我”(Please Please Me)、“从我到
你”(From Me to You)和“她爱你”(She Loves You)全都获得冠军。1963年夏天,
“披头士”乐队被推举为少年偶像。唱片的出售引发了一系列的骚乱——音乐会场
场爆满并由警察维护秩序,有关报道风靡各家报刊杂志,唱片公司在极度渴望中寻
找“新披头士”。
然而,乐队远不只是昙花一现。他们并没有被狂热所淹没,始终保持兴趣盎然、
既独具个性又相互衔接的特征。在体现人的性格上,他们真正达到了克利夫.理查德
(Cliff Richard)和“影子”(Shadows)乐队所达不到的境地,他们的品行没有和娱
乐界同流合污——虽然他们也曾领教愤世嫉俗、骄傲自大和永不满足之类的思潮。
“披头士”乐队的服饰、发型、夹克上衣和靴子代表了一种社会心态和歌迷们的炽
热之情。乐队把流行音乐带到了那些曾经对流行音乐不安的广大听众面前。“披头
士”音乐从一开始诞生之时起就不仅是被劳动阶层的孩子们所喜欢,而且也得到中
产阶级青年人的青睐。这些听众有着和“披头士”成员们相同的时代经历。“披头
士”乐队是英国流行乐乐坛中唯一没有损害他们智慧发挥的乐队。“披头士”的装
束活似学生模样。
要是说“披头士”乐队的性格特征使其音乐获得成功是超常的话,那更不同寻
常的就要数他们音乐的本身能不断地施展其影响力。乐队为排行榜音乐增添了新风
格,美妙、和谐并富有节奏,振奋人心,使人身不由己。尽管音乐中粗糙的“汉堡
锋芒”已被磨平,可乐队神韵犹存,那些歌曲虽已被重新修饰,但依然不改初衷。
到1963年底,在一年稍微多一点的时间内,乐队取得了在英国所有可能得到的成就。
下一步,也就是最后一步是征服美国(欧洲共同体国家早已征服)。1964年2月,这
一步以相当漂亮的方式完成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爱泼斯坦的精心安排(包括
埃德·沙利文(Ed Sullivan)的电视节目的大肆宣传),另一方面是由于Capitol唱片
公司价值2万英镑的广告,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美国少年流行乐中存在着一定的空间,
“披头士”乐队抵达纽约时就占据了美国所有的排行榜。“披头士”风潮席卷美国,
乐队凭借着它一口纯正的英国口音,威震美国各乐队,改变了美国人对流行音乐的
态度,就像改变本国人态度一样成功。
回顾以前的历史,“披头士”乐队在1964年取得的成就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永远
)引起了美国人对英国流行乐的兴趣,而是在众多的挫折创伤中保持了音乐创造力,
保持了作为超级歌星的服装标志。从那时候起,乐队的艺术生涯走向两条独立的、
或者说是平行的支线——一方面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另一方面是音乐技艺上的提高。
在商业方面,“披头士”推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之作,和EMI公司签了一项新协议,
又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北方歌曲”(Northern Songs)。场场爆满的世界性巡回演
出(最后于1966年停止)都是在日益膨胀的追随奉承者和络绎不绝的新闻媒介的关注
下进行的,“披头士”乐队走到哪里,商人们也跟到哪里,供应从“披头士”假发、
“披头士”灯管裤到“披头士”茶具盖布的任何东西。这些人早在1965年赚了如此
多钱以至于像出口工业一样被授予MBE奖。
即便是为了到达致富的目的,“披头士”乐队也还是不失原来的风范。他们的
电影《艰难一夜》(A Hard Day's Night)和《救命!》(Help)不是迫不及待地谋求
私利,而是通过迪克.莱斯特(Dick Lester)创造性、艺术性地执导,把他的技艺—
—当然还得加上“披头士”自己的智慧——运用到其中,使两部电影赢得了不只是
卖座率的成功,而且是本质性的胜利。“披头士”的主要形象在影片《救命!》中有
所体现——孩子们进入他们那一排平顶房子,揭示了在透过正门之后那巨大而奢侈
的公共性吸毒窝。在群星争艳的音乐界,“披头士”乐队不得不舍弃前身,汉堡时
代一去不复返。他们的音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由演奏实况的形式来表现,而是
需要克服种种压力的情况下才得以推出。他们的工作地点是一间录制室,他们的音
乐史也都变成了歌曲专辑史。而这段专辑史的意义就在于使他们的音乐水平有了提
高——因为他们吸收了新近有影响力的人士,利用新近获得的财富资源,又因为他
们的艺术雄心在不断滋长。人们不期望最初的摇滚音乐家们会有什么突破,其实他
们中也很少有人突破,然而,“披头士”音乐却不可抗拒地向前发展——尽管每天
都有来自流行音乐的阻力,而且他们的音乐来源有限,在改变广大听众对流行乐态
度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到1965年,他们开始支持一个新的音乐世界
折衷主义、雄心勃勃、自我意识成了音乐大师们的时尚,而他们自己也被这个世界
所支持。那时,流行歌曲(Pop)已经不再是一个十分贴切的用词,因为“披头士”
乐队和鲍勃.迪伦(Bob Dylan)彼此之间互为感化,乡村音乐、摇滚音乐、布鲁斯乐
曲和少年叙事歌曲在一种新的文化狂热中交织成一体。“披头士”成了第一代摇滚
(Rock)歌星。他们的进步体现在舞台上,就是1965年12月出版的《橡胶灵魂》(Rubber
Soul)和1966年8月出版的《左轮手枪》(Revolver)。这两张唱片的基调依然美妙(
也许是管弦乐队更加精心的制作),但已不再有摇滚青年直截了当的表演,也不再
包括那些十分朴素的简单歌曲。相反,乐曲主题变得极为深刻,例如保罗.麦卡特
尼把当时标准的歌曲“昨天”(Yesterday)改为刻意修饰过的“埃莉诺.里格比”
(Eleanor Rigby);抒情歌曲也变得十分“有趣”,如伦农吸收了迪伦及其乐队所
表现的哲理歌词。总之,有一种新的声音在迸发——哈里森的西塔尔琴,一组组弦乐
器和法式竖琴,都在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的音乐技巧下得以升华。
1967年6月,他们推出了《佩珀军士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经过煞费苦心的酝酿计划,精心编制,竟奇迹般地成了一
套包括所有青年文化要素的一整套连续广播节目(其中包含有毒品、电子学、神秘主义
和理想等)——伴随着人们所熟知的“披头士”式和谐、音调及其魅力。这以后,
“披头士”乐队成员也都成了嬉皮士,他们蓄起长发,开始抽大麻,参与印度教
道师活动;他们信仰人间真爱,计划把《奇妙的秘密旅行》(Magical Mystery
Tour)推上银幕,并成立“苹果”(Apple)公司,此公司将以乐队的收入为公共服务,
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大快人心的行动。1967年夏天是序幕的结束,又是尾声的开始。
布赖恩.爱泼斯坦去世,《奇妙的秘密旅行》彻底失败,“苹果”也成了一个即将
实现的幻想。“披头士”乐队开始被他们之间争锋相对的矛盾所割裂——他们在人
们心目中的嬉皮士地位和他们那种超级巨星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他们对流行音乐的
态度与他们离开
“平常”关心之事越来越远之间的矛盾。总之,是他们个人在音乐雄心和物欲
上的追求之间的矛盾。注定的散伙在慢慢地、不知不觉地逼近,到1967-1969年之间,
“披头士”乐队已不再是整体的“披头士”,而变成了约翰.伦农、保罗.麦卡特尼、
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这些个人。他们继续在一起录制唱片,双唱片专辑《白
色专辑》(White Album)(1968年11月出版)可以说是乐队才智最完美的体现——有
歌词作家、歌唱家、编曲者、演奏者及艺术家——这当然也是个人智慧的结晶。市
场上有约翰的歌曲、保罗的歌曲、也有乔治的歌曲,而且他们还是继续在一起工作。
当乐队最后解体时,很难在音乐效果上体现出任何差异来——因为他们在解散之
前已经开始了单独工作,而且在此后“披头士”继续作为彼此间定期合集的标志。
然而,乐队的解体总归有其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痛苦,一项事业的惨重的损
失,而且更简单地说,一个响亮的名字从此消失,一个时代从此结束——在这个时
代里,摇滚乐、流行歌曲的音乐潜力第一次被意识到并被挖掘出来;在这个时代,
音乐似乎成了文化、社会、政治和革命力量的载体。“披头士”乐队象征着乐观主
义,他们的瓦解标志着乐观主义的消亡。最后“披头士”不仅仅留给我们一大批
好歌曲由他们自己或者其他无数的艺人录制)而且留给我们一个破碎的梦,还留给
我们摇滚史上最经典的怀旧之音。
--
╭⌒╮ ¤
╭ ╭ ⌒╮
╰ ----╯
///"/"/ 今天水势预报: ASCIIArt晴转多云,....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jxjd.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