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onjovi (bonjovi),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摇滚诗人:鲍勃·迪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6日14:29:2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美国著名作家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历史著作《激情年代》一书中将六十年代的美国称
之为“激情十年”,而最能代表这十年的艺术家则当属鲍勃·迪伦了。作为战后整整一
代人(babyboomers)的精神代言人,迪伦创作了大量极具史诗性的流行音乐诗篇。他的
《大雨将至》(1962)以其强烈的心智意象成为公认的六十年代美国人民反对越南战争
的圣歌;他的《时代在变迁》(1964)以其激进的批判文字预示了一场青年文化革命的
风暴;而创作于1966年的《荒凉街区》,更是以其鲜明的政治主题,以及高超的诗歌创
作技巧被公认为一场方兴未艾的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的主题曲。六十年代中期开始
,美国知识界逐步认识到迪伦作品的文学价值,一些学者和文学批评家公开称迪伦为现
代美国继卡尔·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0年美国著名高等学
府普林斯顿大学正式授予迪伦名誉音乐博士学位;1976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其
总统竞选运动中曾大量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85年10月,
迪伦还曾应前苏联著名诗人Y·耶楚申科的邀请,代表美国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
诗歌节”。1990年1月,法兰西文学院正式向迪伦颁发了“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由此
看来,鲍勃·迪伦不仅是位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是位颇有建树的诗人。研究他的作品不
仅使我们有机会领略一位艺术大师的文学风采,更重要的是,使我们了解美国文化背景
下通俗的大众流行艺术(pop art)如何同“高雅”(high bow)的诗歌创作日益结合之
轨迹。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尔曼,1941年5月24日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图
卢斯,五岁时,他随父母返回祖父母居住的矿区小镇希宾。父亲亚伯拉罕及母亲贝亚特
里斯属中产阶层,他们在图卢斯经营一家五金电器商店。少时的迪伦便显示出罕见的音
乐天赋,十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中学时他又与同学组建了希宾的
第一个摇摆乐队。从1960年春开始,迪伦就读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文学院,主修音乐理
论。大学时代是迪伦生活的转折点,这时的迪伦接触了大量欧美各国杰出现代派诗人的
作品,其中尤以五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作品对其影响较大,并逐步卷入了“
左”倾的大学城知识分子民谣演奏圈子,同时开始尝试作词作曲。迪伦的早期作品曲调
简洁,旋律优美,但歌词内容却带有强烈的心智意象色彩。也是在此时,他因受到威尔
士诗人迪伦·托马斯的影响,改其姓氏齐默尔曼为迪伦。1961年,迪伦移居纽约。一年
后加盟哥伦比亚公司,从此开始了他职业演唱生涯。
  迪伦的一生沉浮不定,极具传奇色彩。大致说来,迪伦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以下四个
阶段:
  1961—1965年:作为民谣诗人的迪伦继承了美国民谣之父伍迪·加思里(Woody Gu
thrie)等人开创的现代民歌传统,即:民歌应为“正义之声”(Voice of Justice),
其歌词应以雅俗共赏为主。以此为基础,迪伦创作并演唱了大量的“抗议歌曲”(prot
est song),其中大部分充满激进的红色批判性文字。《大雨将至》、《战争狂人》和
《约翰·伯奇协会布鲁斯》奠定了迪伦作为美国六十年代初“民歌复兴运动”的旗手地
位。这一时期创作的《随风飘荡》由于其高度的时代意识被誉为黑人“民权运动”的圣
歌,而《时代的变迁》更是以其激进的“反主流文化”倾向使迪伦一跃成为“新一代文
化的代言人”。
  1965—1968年:作为“民谣摇滚”艺术家的迪伦。六十年代中期,美国流行乐坛发
生了最富于戏剧性的变化:作为民谣歌手的迪伦最先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民歌融于黑
人“节奏布鲁斯”同白人“乡村音乐”相结和而产生的“摇滚乐”(Rock’n’Roll)中
,从而形成了“民谣摇滚”(folk rock)这一崭新的乐种。这一时期,迪伦的词曲创作
已日臻成熟。由于深受五十年代“垮掉派”作家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杰
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以及威尔士诗人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的影响
,他的歌词—诗歌(lyricpoem)中充满了荒诞但却极具哲理的意象,而且题材多样,包
括人生,爱情,政治,宗教,死亡等等。从莫种意义上讲,“民谣摇滚”的产生标志着
美国通俗的大众流行音乐同高雅的诗歌创作日益结合的趋势和必然结果。此时的迪伦也
不再是狭义上的摇滚歌手,而是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摇滚诗人”(rock poet)活跃于
美国流行乐坛。
  然而,从1968年开始,迪伦的创作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里(1968
—1979),迪伦开始放弃对社会尖锐的抗争,呈现出极为消极的自我回归。他的音乐风
格则完全是“乡村音乐”式的,偶尔还夹杂一些民谣和“加斯里”式(Guthriesque)的
表现手法。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迪伦的这一转变也带动了美国青年思潮的转向。从七十
年代初开始,美国青年也不再是社会的狂热反叛者,他们开始重返“主流社会”,并呈
现出某种哲理性的反思倾向。这一段时间内,迪伦又发表了六张专辑:《约翰·维斯利
·哈丁》、《纳什维尔空中轮廓》、《行星曲线》、《血的踪迹》、《欲望》以及《合
法街区》等等。
  1979年,迪伦宣布自己成为“再生基督徒”,他的作品创作中也呈现出浓厚的宗教
色彩。他的歌曲借用了大量《圣经》典故。当然,这一时期的迪伦也参加了一系列具有
国际影响的演出活动。1985年,作为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迪伦应邀参加了“美国艺术家
援非乐队”在好莱坞的赈灾义演。此外,由于他的犹太血统,他曾多次访问以色列,并
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态度。八十年代具有代表意义的主要作品
有:《慢行货车》、《拯救》、《异教徒》及《赤红天空》等等。但是,进入八十年代
的迪伦似乎将昔日的余威丧失殆尽。有评论家竟以“令人沮丧的无生气”来评伦他的音
乐作品。然而,尽管迪伦巨大且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属于六十年代,但他的存在仍在某种
意义上影响着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的欧美流行乐坛。这一时期崛起于美国流行乐坛的
著名摇滚诗人布鲁斯·斯普林思廷(Bruce Springsteen)就曾被称为“迪伦之子”(D
ylan’s children)。如今,在西方文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中已经出现一派名为“
迪伦学”(Dylanology)的研究学者,他的歌词也被作为诗歌选入众多美国大学的文科
教材。作为美国进入媒体时代的第一位“媒体诗人”(media poet),鲍勃·迪伦和他
的创作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1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