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lready (雨人),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鲍勃·迪伦传奇记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22日05:09:56 星期三), 站内信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像这样一个事件是可以肯定的,迪伦(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客卢斯Duluth,Minnesota)离开了他的
家乡游历到纽约去拜访他崇拜的英雄、民间音乐的传奇人物伍迪·维斯利(Woody 
Guthrie)。 
    在此之后,他留在了纽约,开始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周围演出
。他的第一次演出是在1961年4月1日。在哥德民谣之城(Gerde's Folr City)俱乐
部。几个月后,他开始在民谣舞台上获得了名声。他在海瑞·伯拉福特(Harry 
Belafonte)的专辑《特别子夜》(Midnight Special)中弹奏和弦,在民谣歌手加罗
林·海斯持(Caroline Hester)的几次音乐会上也从事着同样的工作。 
    在《纽约时代》一次情感洋溢的采访后,迪伦引起了著名制作人约翰·哈蒙德
(JohnHammond)的关注,他把迪伦引荐给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并签了合约。 
    1961年l0月,他的首张以自身命名的专辑推出了,这张唱片收有他演唱的传统
的民谣歌曲。极大程度上触怒了大众。但它确实引起民谣界的注意。 
    这一阶段,迪伦开始同阿尔伯特·格罗斯曼建立了长期职业上的联系,后者成
为他的经理,在他音乐起步最初的几生里是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 
    1963年初,他在英格兰的巡回演出中他作为一个民歌歌手在BBC电台弹唱了《
城堡大街的疯屋》(The Madhouse  On  oastle Street)。之后,他返回美国开始录
制他的下一个专辑。1963年5月随着《自由旋转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Bob Dylan)的推出,他犹如一颗明星升起在民谣天空。首张专辑传统
的歌曲让位于经典歌曲——《倾盆大雨》(A Hard Rain's Gonna Fall)、《随风飘
逝》(Blowin In The Wind)和《战神》(Masters of war)——这把迪伦堂而皇之地
置于蓬勃发展的民谣运动的前列。这张专辑也成为他的首张上榜音带。排名第22。
 
    作为一名领导民谣运动的新人物,迪伦出现在5月的蒙特利民谣节上。这里他
结识了民谣女歌手琼·贝兹(Joan Baez),在以后的岁月里。迪伦与她的关系发展
到了一种亲密的私交。几个月后,当彼得、保罗、和玛丽(Peter、 Paul & 
Marry)由于《随风飘逝》(Blow' In The Wind)的精湛表演而大红大紫时,迪伦的
名字也超越了民谣界而进入了广阔的流行乐坛。 
    似乎要巩固在民谣保护舞台上的地位,迪伦的下个专辑《他们正在改变时代》
(The Times They Are Changin)中的歌曲内容更富有挑战性,包括力度极强的标题
曲。1964年4月在排行榜排名第20。 
    但是追求艺术的改变是他音乐和职业生涯的个性,在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
面》(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他又抛弃了以往的音乐风格与形式。这张发行
于1964年10月的音带,具有浓浓的沉思般的反思歌曲,在它获得新的认同的同时却
伤害了他的歌迷。但是真正的改变却发生在1965年。一次简短的英格兰巡回演出后
。在那儿迪伦被奉为民谣英雄,他开始灌录新的唱片。迪伦被英国的摇滚乐所激励
,他决定追求一种更新的更富摇滚韵味的个人风格。 
    这种致力于声乐上的民歌[包括他的一个经典作品《手鼓先生》(Mr. 
Tambonrine Man)]风格在1965年推出的专辑《把它全部带回家》(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的B面有充分表现。A面是配备了电乐器装置和鼓声的一系列摇滚歌曲
。其中一首歌曲《思乡布鲁斯》(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名列排行榜第40
,同时专辑本身取得了排名第6的好成绩。 
    迪伦的民谣歌迷又一次愤怒了。但是新一代的摇滚音乐家和歌迷们却为他和他
的音乐激动不已。1965年6月25日在纽普特民谣音乐节上。迪伦的过去与现在的冲
突达到了顶点,在这次音乐会上,在巴特费尔德乐队蛊惑下,他被他的老乐迷所讥
笑嘲弄。 
    但是迪伦从不回头看。随着他所推进的新民谣摇滚运动的开始发展,他以一曲
《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超越了他的追随者,作为他的权威经典之
作的这首歌,在排行榜名列第2,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张。 
    那年末,迪伦又以一曲《真正第四街》(Positively Fourth Street)进入了排
行榜,1966年是以《雨天的女人12号和35号》(Rainy Day Women #l2&35)。他的下
一张专辑《无数金发女郎》(Blonde On Blonde)于8月推出排名第9。那年下半年,
他在电影《不要回头》(Don't Look Back)中露面,这是一部有关他在英国1965年
的巡回演出纪录片。 
    但是就在他商业和艺术实力都处在巅峰状态时,迪伦衷爱的职业却不得不暂时
停止。1966年7月29日,他在纽约的伍德斯托克的住所附近因摩托车碰撞而严重受
伤。就在他已经死亡的传闻里,迪伦不得不告别舞台进行18个月康复治疗。 
    当他于1968年再次出现在舞台上时他的演唱风格又整个焕然一新。他的激情似
火的摇滚岁月一去不复返了,代之的是柔情似水的乡村音乐。专辑《约翰·威斯利
·哈丁》(John Wesley Harding)和1969年的《纳什维尔天际》(Nashville 
Skyline)都明显地受到乡村音乐的影响。后一部专辑产生了他最后一首上榜十佳歌
曲《躺下吧,女士》(Lay Lady Lay)。 
    迪伦同摇滚乐世界一样,耗尽了心血和枯涸了才源,走进了七十年代。在以后
的20年里。他经常录制唱片并进行巡回演出,但是再也没有奉献出他在六十年代创
造了那种既革新又令人振奋的作品。 
    然而还是有几个精彩片断重显了他昔日的辉煌。 
    在唱片制作上。迪沦开始变得更加没规律了。但是1974年的专辑《行星浪潮》
(Planet Waves)和1975年的《血迹》(Blood On the Tracks)曾在一段时间点燃了
人们对迪伦的一线希望。1985年的《滑稽剧帝国》(Empire Burlesque)亦是如此。
 
    在舞台上,迪伦不时地证明他在某种程度上更令人激动。1971年.他出现在乔
治·哈里森的孟加拉音乐会(Concert for Bangladesh)义演上。他的表演是这次事
件的专辑电影推出后引起人们高度兴趣的原因之一。1974年,他同邦德乐队联合,
接受了美国渴盼已久的一次巡回演出的邀请。第2年.他同一群摇滚和民谣明星着
手于《摇滚时事讽刺剧》(The Rolling Thunder Revue)的演出,这—巡回演出是
他对那个时代摇滚奇观的呼应。1978年,他参加了邦德乐队在旧金山的一次音乐会
《最后的华尔兹》的演出。 
    迪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依然活跃在舞台上。1985年.他参与了全
美明星为非洲进行的义演活动,并在歌曲《我们是世界》(We Are The World)中演
唱。同年,他还参与了生存援助乐队为埃塞俄比亚灾荒受难者进行的募捐音乐会演
出。八十年代,他同汤姆·佩提、心碎者(The Heart breakers)乐队以及感恩之死
乐队的巡回演出引起了传媒界极大的兴致。 
    1988年,他的音乐和事业重新走向辉煌。他参加旅行温布利(The Traveling 
Wilburys)乐队,其中还包括哈里森、佩提、路易·奥比逊和杰夫·莱恩。乐队的
专辑《旅行温布利第一集》(Traveling wilburys Volume One)极为火爆。 
    1989年,迪伦被载入《摇滚名人录》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67.249.3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