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gnorance (孤独一剑),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超越无知与无奈》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Oct  9 14:34:41 1999), 转信


发信人: subpop (异变), 信区: Rock       
标  题: 《超越无知与无奈》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Oct  5 13:50:49 1999)

                     《超越无知与无奈》

          乐 评 人 同 样 也 面 临 对 无 知 的 跨 越 ...  
  
                                                           郝 舫 

    《音像世界》杂志的读者评刊中,评介唱片专辑的栏目总是独占鳌头;而90
年代初英美最重要音乐媒介上一两篇号称“仇视”重金属和硬摇滚的评论,便使
这类风格的摇滚乐变得含义狭窄乃至身受重创而一蹶不振。这是乐评威力的最好
写照。然而,中国的流行音乐(此处最好不要急于视摇滚乐为与流行无关的异数,
而是视其为流行乐中最为独特的努力)乐人与一些听众,极少视乐评为一种严肃
的力量,而是对其充满了怀疑与鄙薄。这种倾向在几年前一位摇滚乐人起诉那位
拍错马屁的著书人事件中达到了顶峰。

    但我们必须指出,这种怀疑和鄙薄的起源乃是极端的无知。对当代音乐和文
化史略有了解的人都会懂得,流行乐尤其是摇滚乐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与其相伴
生的难以计数的文字,尽管其中的无聊成分同流行乐本身所包含的蹩脚货一样层
出不穷。但这种新文化所表达新的价值观念和创新意图,却总是由文字来完成的。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不论是New Music Express还是VOX,不管是Rolling Stone
还是《音像世界》,都会被读者(尤其是中国广大的信息饥馑者)视为信息、知识
、观念或情趣的源头。因此,如果乐评人的品种齐全,对无知的超越并非难事。 

    但是乐评人同样也面临对无知的跨越。因为许多的乐评人都不具备专业的音
乐素养,因而不太愿意运用专业性的音乐术语和分析手段。考虑到流行音乐的历
史也并非由专业人士所创造,以及聆听经验的积累并非难事,对此种无知的克服
也并非如音乐专门人士所说的那样困难,真正困难的是乐评本身的改进,即对一
种无奈的超越。 如同Paul Simon和其他许多乐人表达过的那样,音乐本身是无法
描述的,甚至站在乐人的立场上看,任何文字都是对音乐的局限(因而当我在一
次访谈中将崔健对文字的立场故意夸张地说成“不共戴天”时,他竟认可了,并
且对他的作品中歌词的重要性大加贬低──尽管他的歌词的完整性毫不亚于音乐)。
而且流行音乐还面临着更大的难题:用古典音乐和专业性的音乐术语来描述或分
析它往往会落得可笑的下场。英国音乐学家Richard Middleton曾这样评论
Animal乐队的《我在哭》:“在固定音型中交错的叙述音阶与蓝调音符全然一致,
源自于类似的旋律与调性之间的冲突。固定音型的标准旋律乐章,与全十二阶蓝
调结构的大三和弦调性需求交互碰撞”云云。而在一部货车后座上为这首歌谱曲
的乐队成员Price 则回忆说:他事先没有任何想要突破的音乐目标,只是将灵机
一动的片段凑在一起完成了这首歌。 缺乏这种戏剧性结局的乐评也许更糟,它们
绝大多数成了一种消费指南。

    在西方,它或许会是对一个乐团、一名歌手或一张专辑进攻排行榜能力的预
测或认定,或是多数停留于肤浅问题的专访。在国内,占据最大多数报刊版面的
乐评则同唱片公司宣传文案相差无几或干脆就是掐头去尾的新闻发布稿。如果西
方的乐评人是因为免费唱片、免费巡回演出、门票、旅费以及宴会、渡假之类的
诱惑而可能坚定地同唱片公司结盟的话,本地的乐评人所得到的只是同人际关系
紧密相关的小恩小惠。我们与其说这类“乐评”是建基于对唱片公司的依赖,还
不如说他们同唱片公司宣传人员一样只关注音乐的表层。因为国内的绝大多数唱
片公司都还囊中羞涩,连港台用钱堆宣传的口号都还难以实施,许多人一手写乐
评,一手写宣传文案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他们对音乐的了解、感受和理解只能达到
这种地步。 

    这类乐评时常毫无缘由地吹捧一首歌或一个歌星,而那些听过起码的摇滚乐
优秀作品的人都不会予以认同。(这样的听众和读者越来越多,)他们想要知道
的是用音乐和文化的标准看,为什么某些作品会比另一些更有价值。因此,优秀
的乐评(不可能是所有的乐评)必须扔掉明显外行的陈词滥调,摆脱绝难引起共
鸣的无聊废话。也许像欧美的前卫乐评那样只关注于作品的高度复杂性和不易为
常人觉察的技巧有所超前,但起码应当专注于音乐对听众心灵的影响力,跟听众
一起进步,并在可能时走在他们的前头。 

    也许,这就是优秀乐评的方向:提出某种具有历史回顾性和未来前瞻性的特
殊观点,确立批判性的标准,塑造出独创性的视野,坚持不为艺术标准之外的一
切所左右的立场,树立个性化的鉴赏原则。 

    在《泰晤士报》上第一个用知识分子腔调谈论 Beatles的William Man曾被
Lenon称为“傻帽”,因为他使用了极多的音乐专业术语,但Lenon马上又说道:
“正是他让我们被知识界接受了,他使我们受益匪浅。因为所有的文化人和中产
阶级人士都因他的分析而恍然大悟道‘哦!’” 

    William Man 并不是乐评人的真正代表,尤其不是流行乐评的优秀代表,但
即使在这样一个并未完全超越无知与无奈的30年前的先人身上,也曾闪现过乐评
的光芒。在方兴未艾的中国流行音乐事业中,乐评人们没有理由逃避或怠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1m※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bbs.whu.edu.cn]m


--
                     天空是蔚蓝的。                                             
                     蔚蓝的天空中,有一只快乐的鸟儿在飞翔.....                  
                     这样的世界是美丽的,                                       
                     这样的生活是值得赞美的!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music.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