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ir (骗子),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大学里的摇滚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Dec 16 20:34:11 1999), 转信
发信人: Lamer (Outside the Wall), 信区: Rock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Dec 16 13:35:22 1999)
偶然翻出毕业光盘,看到自己当年写的一篇东西,一时兴起,就贴上来了。
大学里的摇滚乐
初次接触摇滚乐,是在高中。一开始,并没有将它与其他音乐分开,只觉得特别吵
闹、狂噪。一句话:不好听。
第一次受到摇滚乐的震撼,是在看了唐朝乐队的歌词以后。记得当时极其震惊于其
中的反叛和颓废:“我要与你分享生活/ 不再扭曲懦弱的神经/ 我不相信自杀会解决/
我已厌倦这昏天黑地”,“在漆黑的夜里/ 温情充满空虚/ 在干枯的眼里/ 布满红色失
意/ 在慌乱的城里/ 不停的寻找刺激/ 在苍白的脸上/ 疲倦尽露无遗”。这些滴血的语
句与当时流行的温文尔雅的港台音乐截然不同,它太前卫了,因此不能被主流所接受。
从那时起,直到进入大学,我再也没听过唐朝的歌。
真正认识摇滚乐,是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末尾。而启蒙者,竟然是音乐教师刘宁。
虽然大学的音乐课只介绍古典音乐,但刘宁还是在最后一节课打破常规,介绍了不少欧
美摇滚乐。从BEATLES开始,直到当时最新的Tori Amos的“小地震”。印象最深的是他
对摇滚乐的概括:“摇滚乐的基本特点就是反叛,就是颓废。”一句话解决了我从高中
看了唐朝的歌词以后对摇滚的困惑。
刘宁的引导作用还在于他让我们第一次从和弦、配器的角度欣赏音乐,而不是单纯
的旋律。记得他当时从五调的角度分析张学友的《吻别》,几乎肢解了这首歌;还有从
背景配器的角度分析BEYOND的歌曲,说它们“背景单调”。虽然我不能接受他对这些流
行音乐的态度,但他的方法却被接受了。
从这以后,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欧美摇滚乐,还有著名的乐队:The Doors,Pin
k Floyd,Guns N’ Roses,King Crimson,Metallica,……。从旋律,到配器,再到
主题,我发觉自己也正在逐步地被“摇滚化”。虽然还不至于象摇滚歌手那样:留长发
,着奇装异服,但从心理上,是越来越认同他们的观点了。
最早接触的摇滚乐可能是Guns N’ Roses的November Rain。歌曲的开头,在一片萧
瑟的风雨声中浮现出雄壮的交响乐章,紧跟着却是钢琴平静舒缓的旋律,但平静中却酝
酿着一阵阵雷鸣电闪。随着旋律的推进,节奏越来越快,音乐越来越紧张。终于,背景
音乐中出现电贝司嘈杂的声音,钢琴也被电吉他所取代。音乐开始时的那种舒缓的景色
荡然无存,人们仿佛来到了战场,到处都是战斗与厮杀。最终,周围又回复平静,但这
已经不再是开始的那般美丽的景象了,这是废墟遍地的、死寂的战场。在寂静中,战败
的灵魂从内心深处发出临死前的号叫,又象是最后的挣扎。
这首歌的MTV也相当出色。其中交织着婚礼与葬礼,幸福与悲痛,友情与爱情的对比
与冲突。在MTV的中部,教堂里圣洁的婚礼与小酒馆里肮脏、混乱的场景组合在一起,充
满了强烈的对比。结尾,新娘抛出的一束红色的玫瑰花落在雨地里,逐渐褪成白花;而
被雨水冲走的红色,就好象从玫瑰花中流出的鲜血一般。
实际上,我还从没有看懂过这部MTV的中心含义,可能它本来就没有现实的含义,而
只是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心情。
后来,又迷上了Pink Floyd乐队,因为非常欣赏他们高超的技巧,深刻的内涵和复
杂的配器。直到现在我还认为:如果下个世纪的人们评他们的“古典音乐”,Pink Flo
yd的作品肯定能占有一席之地。
Pink Floyd最著名的作品是“The Wall”,“Dark Side of the Moon”等。但我最
喜欢那盘“Wish You Were Here”,因为这盘专辑的音乐是一流的。开篇第一首:“Sh
ine on you crazy diamind”长达十三分钟,开始的八分钟竟然没有一句歌词,全是吉
他的天下。乐队的演奏水平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第二首:“Welcome to the machi
ne”,通篇都是工业机器的伴奏。汽锤的声音取代了贝司,加工噪音取代了吉他。这首
歌模拟得如此真实,以至于使人担心未来社会会不会就是由这些冷冰冰的机器“音乐”
所组成,而失去了“人味”。歌曲的结尾,机器突然出现故障,背景中传来人们的欢笑
声,是否表示了工业化社会对人们的异化与人的反抗?
第四首:“Wish you were here”,乐队抛弃了所有电子乐器,重新弹起了木吉他
。久违的音乐显得如此纯真、如此亲切。与第二首形成鲜明的对比,到达了一种返璞归
真的境界。
摇滚乐的崛起是在六十年代,伴随着反战、博爱的嬉皮运动而发展壮大的。欣赏那
个时代的摇滚乐,必须了解那时的社会背景。同样,了解了社会背景,也会进一步清楚
歌曲的含义。例如Simon&Garfunkel乐队的“Scarborough Fair”和“The Sound of Si
lence”,以前都是当校园民谣来听的。但仔细分析,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Scarb
orough Fair”中,两个声部分别诉说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故事发生在平静的小
镇,小伙子正在追求着他的心上人;另一个故事发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样的小伙子
正在端起他的枪,没有任何目的地作战。两个故事中都有芬芳的花朵,只是前者中的花
朵幸福地开放,而后者中的花朵却在战火中瑟瑟发抖。两相对比,难道还有人说这是校
园民谣吗?
一转眼,大学生活就要过去了,这些摇滚乐也快要成为历史的回忆了。最近,再也
没接触到什么新的好歌,只有那几首经典歌曲在翻来覆去地听。很可能,我对摇滚乐的
兴趣将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而消失,永远固定在回忆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twl.bbs@bbs.net.tsi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