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twawa (空啸轩),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北京杂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13日16:47:2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北京杂种>> Beijing Batstards
1993年出品
导演 : 张元
主演 : 崔建 臧天朔 窦唯 何勇
获得第46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荷兰鹿特但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剧情简介:
用剧中人自己的话说,这部影片展现了一群“由着性子活的那种人,都是社会的异己分
子。”他(她)们是摇滚乐手、画家、艺术院校的学生、混在北京的浪子。摇滚乐手们
(崔健、窦唯饰)为他们热爱的音乐而奔波,没钱买乐器,到处被赶着搬家,甚至住到
建筑工地上;乐手之一的卡子四处寻找已怀孕的女友,自己沉泯于混乱的两性关系中,
精神上承受着折磨;大庆的钱被骗,自己也欠了朋友的钱,到处追债和被追债。而他的
朋友们也困顿窘迫,黄耶鲁被人瞧不起,酒后还让胖子(臧天朔饰)打了一顿,沮丧失
落。周明没什么可靠收入和正经事做,老婆还怀孕了;金玲面临毕业,想留在北京但困
难重重。另一位女性李钰是某摇滚乐手的妻子,过着没着没落的生活。
卡子终于找到了女友毛毛,毛毛没堕胎。卡子在婴儿的啼哭声和崔健那铿锵有力的歌声
的背景音乐下神情忧郁而振奋地大步走在人流中。
我能否相信自己——重温《北京杂种》
作者: liar
  我记得那年16岁。
  
  那年从租录象带的地方偷出来一盘〈北京杂种〉,回到家放到带仓里,就开始看着
,渐渐的感到恐慌,或者说一种激动从嗓子眼里冒出来,简直要冲上了天。
  那个时候怎么知道世界上除了周润发,张国荣之外还有这么拍电影的,怎么知道原
来电影里除了杀人抢劫谈一场恋爱之外还有人这么实实在在由着性子的活着,大大的惊
讶居然拍电影除了拍美女拍帅哥也可以拍一群长的这么狰狞这么难看的人。
  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崔健,窦唯这帮我时常和朋友挂在嘴边疯狂收购他们的磁带的
家伙是以多么粗鲁的方式在活着;原来他们不仅骂人,不仅打架,活的还很茫然。
  那个时候还是个孩子,觉得自己要长大了,就要抽烟,就要学着他们也做杂种。
  现在想起来觉得好笑,但是幸福,因为没有什么比记忆的欺骗更能让自己觉得舒服
的事情,没有什么比回忆起虽然混沌但是纯真的自己更能让我愉快的笑出声来。
  一提起这部电影,朋友常常提议我再看一遍,因为他们和我都知道以今天的眼光再
去审视一部曾经喜欢的电影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结果。我就说,这个世界上可以留下的回
忆不多,如果今天你让我再看一遍,我不会去看,因为美好的东西既然本来不多,能留
下一个是一个。
  没想到我还是碰到了这部电影,没想到我还是忍不住把它放进电脑,还是从头到尾
的看了一遍。
  这个时候才发觉什么是岁月的痕迹,才知道什么是改变后的自己。才发觉这部电影
除了灯光和镜头的运用再有我最爱的片尾曲《北京故事》,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让我喜欢
的地方,甚至连曾经我神往的那种率性而为的生活也变的有些让我厌恶和排斥。
  
  张元的每一个镜头都拍的极为出色,尤其是光线的处理,在开头立交桥下那从雨线
和雨线之间溅出的光亮使整个镜头的气氛透出一种湿润与整部电影难得一见的温存。可
是没有想到就是这么出色的摄影和开头,到了后来却演变成毫无章法的流水帐,剪切成
整体之后没有丝毫的美感,就象一个人扯开嗓子喊了几句大实话,真实却干瘪。那个时
候张元好象就有点钟情于纪录片的意思,可惜这部电影被他弄成纪录片不象纪录片,故
事片也不象故事片的东西,反而到了影片的结尾,伴随着《北京故事》开始的那一段极
富节奏感与对这个时代的隐喻的剪切让我印象深刻。
  写到这里,我开始怀疑自己,闭上眼,我仍然能看见那个16岁的我在看到这部电影
时脸上激动与冲动的神情;闭上眼,我仍然能闻见那个时候身上窜出的那股迅猛的匪气
。可是今天,当我一本正经的坐在电脑前,我该尊重的是现在,还是过去的自己?我该
怀疑的,是自己的审美,还是自己的感情?
  于是我决定关上电脑,走到门外,闭上眼,屏住自己的呼吸。
一次无力的宣泄——评张元的《北京杂种》
作者:三角地
文章来源:Tom
观看《北京杂种》实在是一次令人痛苦的经验,几乎让人无法抑制在90分钟内不断涌起
的厌恶感。
在这部影片中,张元完全打破了线性因果叙事,将已然稀薄的故事情节瓦解成一堆杂乱
的碎片,再通过肆意的拼贴展呈出生活的无序、混乱、迷茫。尽管我们还可以从那呓语
般的讲述中勉强发掘、拼凑出一条情节线索,但从导演那语焉不详、刻意模糊的叙述和
对影片叙事材料主观化的整合中所凸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压迫着导演及其
片中人神经官能的空虚感。再这种铺天盖地的空虚感包围下,他们差不多完全丧失了抵
抗力。于是这群孱弱的俘虏们只能将那迫人的空虚感极尽地发泄出来,转移到观众身上
。正是在这股重压之下,急欲宣泄的强烈愿望使影片成功地将观众推进了空虚的汪洋中

令人窒息的空虚感在影片中取得了凌驾一切的至高地位,导演所构筑的整个文本似乎仅
仅只为了这一个主题而存在。导演以一个在喧嚣空洞的大城市里无所事事游荡的青年漫
不经心的目光勾勒出一幅零乱错落的社会边缘文化写真。那些散落的、碎片化的个体生
命经验并未折射出任何深度意义,而仅仅是对一种生存状态平面直观地反映。导演记录
着他那一代人,说得更确切些是那一特定圈层人的焦虑、躁动、愤懑、抑郁,但同时他
也完全迷失在这种情绪中,或者说关于这种情绪的表达中。
在那些赤裸裸地直观生命虚无状态的镜头之后,已然丧失了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导演只
是随性地让这种空洞厌弃的氛围从一个镜头弥漫到另一个镜头,最终使自己和影片主人
公完全陷入精神溺水、无法拯救的境遇中。如果说存在主义的虚无还带有一份西西弗斯
式的坚韧,一种冲破虚无之迷障的努力,那么在这部影片中虚无已经完全击垮了主人公
,使他们迷恋、沉醉在虚无中无可自拔,无意进行对空虚之根源的考察,也无力去挣脱
这种禁闭。于是历史意识被割裂,所谓“未来”也成为一个空洞的能指,剩下的惟有压
倒一切的现实,一种悬浮飘荡的现实,导演企图追求的现场直击式的客观写实最终便沦
落为对现实无动于衷的扫视和麻木不仁的认可。导演说影片中的人物都处在“寻找”之
中,但实际上由于他对传达感觉而不是自我反思的过度迷恋,使他及其影片主人公毫无
目标可寻,从而使他们的状态更接近于自我放逐的流浪。他们通过在封闭的自我空间里
完成自毁式的精神流放,发表着个人对社会的决裂宣言。这种背弃只是更加深化了他们
内心的孤独和无力,最终把他们钉死在虚无的十字架上。这些醒着的梦游人因此显示出
一种极度的贫血,即使是那些似乎代表了他们灵魂呐喊的摇滚乐也只是变成了这贫瘠生
命的苍白衬底。那些咆哮与吼叫只不过是困兽绝望的嘶喊,完全掩饰不住内心的虚弱乏
力。而整部影片也就和这些生命一样,除了虚无,还是虚无,一如男主角空洞的眼神。
空虚可以成为他们所有过失行为的遁词,掩饰着他们的脆弱不堪。这种对单调地描写虚
无这一叙述行为本身的迷恋削平了影片所有可能存在、尚未表达出来的深层意义,把深
度体验完全转换成了浅层次的呢喃独白,不无矫情的倾诉。整部电影仿佛也只是创作者
空虚情绪的一次快意宣泄,一次对观众近乎残酷的施虐——使观众分担他们肩上沉重的
虚无,强迫观众倾听他们矫揉做作的诉说。这种感性发泄情绪过于浓烈,理性思辩态度
极度匮乏使《北京杂种》成了一篇充斥着青春自恋的独语。
张元和他镜头前形形色色的城市边缘青年的这种空虚来自于对父权的拒绝,是一种摆脱
束缚后的失重感。第五代影人从弑父走向认父,在叛臣逆子与忠臣孝子的身份之间辗转
反复,而第六代电影认则更加决绝,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承认“父”的存在,他们甚至不
屑于采取“弑”这一行为,因为使用这一行为就已经先验地将“弑”之对象假定为一个
权威。而张元和他的片中人是决意不肯认可于这个粗暴的文化代言人与秩序象征者,他
们极其固执地将父亲排斥于这个自我的狭窄空间以外。于是影片中看不到任何一位“父
亲”的在场,这是一场子代的狂欢。尤其是那些多次出现的摇滚演唱更成为他们狂欢的
标志。当那些演唱场面被仪式化为一场场盛典,当导演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游离开、不厌
其烦地反反复复完整地抒发那种酣畅淋漓感时,我们确乎感受到镜头之后有一双迷醉的
眼。摇滚是他们的武器,但与其说它是攻击的武器,不如说它是自卫的武器。或许他们
曾经意图以摇滚乐撕裂父之法、父之名的重重黑幕,但由于他们对父亲先天地拒斥,在
影片中所呈现的这个自我小天地里父亲的缺席使他们的攻击失去了目标,趋于无效,从
而自我消解了摇滚的颠覆性意义,使自己陷入了一种悖论式的境地中。而摇滚似乎只成
为避世的工具,使他们隔绝于外部那个由父亲发号施令的世界。他们试图回到那和谐的
想象界中,享受着主客体统一的理想状态。或许可以说,摇滚乐就是他们揽之自怜自叹
的那面镜子,诱惑他们在镜子中追寻他们被美化的镜像。在摇滚乐构造的封闭世界中,
他们获得了富足。这种对俄底浦斯阶段的迷恋乃至倒退的强烈愿望使他们执拗地抗拒着
父亲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和文化,宁愿蜷缩在一个极度个人化的小圈子里,守护着那份自
由和尊严。他们的反抗最终都落为退避,痛苦化为了懦弱,保持住了一份假想的、自欺
欺人的完满。 他们回避了与“父亲”的正面直接冲突,而只是以一种狷狂不羁的气势挤
兑了父亲的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失却了定位自身的坐标系,从而不可避免地坠
入一种真空状态中。
导演及其片中人的自恋与他们对父权的拒绝构成了一种同义循环,互相之间不断加强,
把他们封锁在这样一个怪圈中,令他们无法从这一死循环中跳出来。这使得《北京杂种
》成了一次毫无意义的挣扎,一次纯粹的发泄行为,那种赤裸的自恋和压倒性的空虚只
能引起人深切的厌弃感,他们那创痛中的经验残片几乎已经无法再引起人们的任何反应
,而惟有一种在90分钟的碎片化视觉形象拼贴的轰炸下的麻木感。
 

--
书山寻径哀几度,
残痕凝香苦深处。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