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rfect (叶枫),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三) 大洋中的某处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Sep 17 11:19:04 1999), 转信
(三) 大洋中的某处
[广州]张 秦
50年代的英国,远非是年轻一代的娱乐场。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则一头扎入了一场
休闲消费的革命,这方“英雄之地”正竭力从战后的经济废墟中恢复过来。当时的英国,
大大小小的音乐演出主要由两个组织所控制: Mecca和Top Rank,它们拥有英国各主要
城市的大多数舞厅。 从Locarno、Palais以及诸如此类的音乐厅奏出的乐音,主要是上
一年代大乐团表演的延续。旋转舞台上的乐师们轮番不停地演奏(自然不是爵士摇摆),
穿着无尾小礼服的会场保安严密控制场内的气氛,确保奉上的是中规中矩的娱乐。
同期英国的电台音乐也受到相似的限制。 BBC在全国范围内控制着仅有的两个电台
和一个电视频道;其它的电视网络由私人所拥有,但其播出内容和广告均受到严格限制。
这就不难理解50年代冲击英国乐坛的第一阵浪潮居然是通过电影 “Rock Around The
Clock” 而掀起。那是一场情节平淡、只有一小时长的电影,于1956年开始上演,并在
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迷倒无数少男少女。 此片的主角是脸蛋圆圆、笑口常开的Bill
Haley,他的身后则是一帮名为“Comets”的乐队成员。
Haley于1927年出生于底特律,当时他已年近30,结了婚并拥有了5个孩子。电影中
由63岁的Tin Pan Alley谱写的主题曲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曲。 传媒纷纷投入对这场青
少年热潮的报道之中。 在一年后的巡回演出中, 当Haley和他的乐队抵达伦敦时, 到
Waterloo火车站迎接他们的歌迷竟然有2000多人。
Waterloo火车站迎接他们的歌迷竟然有2000多人。
但BBC对电台的垄断并不是疏而不漏的。 在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成千上万户家庭
把他们卧室里的收音机调到了卢森堡电台,尽管它信号微弱且有较多杂音,但从它的节
目经常可以听到猫王和Little Richard的歌曲。不过在当时,把电台频道调到卢森堡台
带有一点偷偷摸摸的味道。
也许是机遇巧合, 两件重要物品的进口加快了英国Pop乐的进程:从美国进口的电
唱机和它赖以维生的从意大利传入的咖啡吧文化。 咖啡吧在英国最早于50年代的
Hampstead出现,用以招徕顾客的法宝是一台每次可从一升咖啡粉中制出100杯咖啡的机
器。这种玩意很快使无数年轻人为之着迷,他们抛弃了父辈一代常去的小酒馆和舞厅,
把咖啡吧当作自己的活动场所。咖啡吧文化的传入被当时的公众舆论看作是国外颓废文
化的象征,但这丝毫没有阻挡它的繁盛。到1958年,全英国已经有大大小小3000多家咖
啡吧,其中最著名的是伦敦的“Two I's”。
年轻的广告商John Kennedy便是在“Two I's”结识Tommy Hicks的,后者是一名海
员, 脸上总是挂着自负的微笑, 弹着吉它翻唱一些时新的美国歌曲。John并不是一位
Rock & Roll迷, 他对这种音乐感觉反胃并且发现它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具有潜在的不良
影响,但是他把它改造成适应英国市场的消费文化,并且推出了英国第一位真正“国产”
的Pop歌星---Tommy Steele。
Tommy Steele的名字频频出现于新闻媒介上。 在一组报道中,Tommy在舞厅里与一
大群女孩子笑闹打趣。有一次John甚至偷拍到了Kent郡公爵起座离开West End剧院的照
片,辅之以标题暗示公爵刚看完Tommy的一场演出。不出一年,Tommy的名字已成了排行
榜的常客,并且也开始在他自己主演的电影里出名。
不久John找了一个生意搭档---一位名叫Larry Parnes的年轻人, 此君原是个布匹
零售商。Larry的策略与John有所不同,John只想一心一意扶植一位歌星,而Larry则看
到了大批量模式化生产的前景。于是在Tommy之后,有了Marty Wilde、Johnny Gentle、
Dickie Pride、Vince Eager、Billy Fury等炙手可热的名字。
Fury的成功是当时造星工程的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1941年,Fury于利物浦呱呱坠
地,生就一副英俊自负长相的Fury,自小便是一个Rockabilly迷,梦想着靠写歌来谋生。
在他17岁那年,Marty Wilde来到Birkenhead演出,Fury大胆闯入Marty的更衣室毛遂自
荐,Marty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于是叫来了Larry,后者请Fury在当晚的演出前进行热
场演出。于是Fury进行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公众演出,结果非常成功,表演一结束,
Parnes就与他签下了合约。
Fury的星途走得相当顺利, 不久就成了英国第一位摇滚巨星。他的风格与Tommy的
Pop迥然不同, 音乐受到Carl Perkins的影响较深,舞台表演更是具有煽动性,他那富
于性感挑逗的台风常常迷得观众神魂颠倒,而他的唱片也是当时英国本土摇滚乐中最畅
销的。
许多Parnes麾下的歌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把猫王作为自己的蓝本,或直接照
搬他的模式在英国大行其道。但受猫王影响最深的歌手并不是Parnes麾下一员,他的名
字叫Harry Webb,从油亮的头发到长长的鬓角,从抿嘴嘲讽式的微笑到环抱吉它的台风,
Webb活脱脱是猫王的英国翻版。 电视节目制作人Jack Good说服Webb在外形上作了一些
改变, 于是, 剃掉了鬓角的Webb成了Cliff Richard。他的第一支单曲“Move In”于
1958年推出后很快在排行榜上占踞高位。 而同时期的Marty Wilde还在翻唱一些美国传
过来的热门歌曲。
尽管围绕“Move It” 一曲有诸多争议,但它还是被认为是50年代英国摇滚的经典
作品。 然而Cliff此后不久便屈从于公众的压力而走上了中间路线,逐渐成为男女老少
都能接受的大众明星。他主演的电影“Expresso Bongo”和“The Young Ones”以及其
电影歌曲“Living Doll” ,淡化了初出道时青少年诉求的反叛形像,转而成为乖巧的
邻家男孩,吸引了从孩子到家长的广泛观众群。
在他的许多次巡回演出中,身后都有一支自称为Drifters的乐队助阵。这支乐队的
吉它手由Bruce Welch和Hank Marvin担任, 贝司手是Jet Harris,Tony Meehan则负责
击鼓。 乐队获得了一份录音合同后推出了几首单曲, 风格带有浓重的美国Everly
Brothers味道。
同时期的美国,Atlantic唱片公司旗下也有一支名为Drifters的乐队,目的是为了
给大洋彼岸的英国同名乐队施以压力。于是乐队接受Jet Harris的建议改名为Shadows,
这是英国本土第一支真正的Pop乐队,在摇滚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Shadows乐队的第一支具有鲜明自我特色的单曲是他们的第四支单曲“Apache” ,
该曲推出后很快成为大热门歌曲, 随后出笼的“Man Of Mystery”和“FBI”均继承了
“Apache”的特色。乐队懒洋洋的舞台风格也随之成为风靡年青一代的英国象征。
但是对60年代的诸多英国乐队最具影响的人物也许还是突破传统的Jazz乐手Lonnie
Donegan。Lonnie最先在一支名叫Chris Barber的乐队中担任班卓琴师,经常作一些即
兴发挥,其音乐大都是模仿Leadbelly的一些比较简单的歌曲。
1956年,Lonnie的一些即兴演唱的歌曲被录制成专辑以乐队的名义推出。使人们惊
奇的是, 该碟中的一些歌曲诸如 “Housewives Choice” 和 “Worldwide Family
Favourites” 等很快成为各大电台竞相播放的歌曲。这促使Decca唱片公司为Lonnie和
他的Skiffle乐队推出了单曲“Rock Island Line”。
没有人预见到该碟的惊人销量:它在英美两地市场共销出两百多万张。与此相对应
的一个数字更证明了Decca公司的巨大成功:Donegan从这张唱片的录制中只得到50英镑,
这是当时支付给音乐家的基本价格。
Lonnie作品的感染力在于它的“通俗化”:一把旧的吉它或班卓琴,一块洗衣板,
三两个针筒,外加一把只有一根弦的用茶罐和扫帚柄做成的“贝司”,这般简陋怪趣的
乐器阵容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照法组建自己的乐队。于是英国各地一下子冒出了许多同
类乐队,他们在教堂喜庆日和街头聚会上表演。事实上,这是冲击英国的第一次大众参
与性的音乐文化浪潮。
尽管Lonnie身后有许多专业效仿者想成为音乐阵线的排头兵,但Lonnie还是站在金
字塔尖的孤独者。在他辉煌的乐坛生涯中,有27首歌曲打入英国排行榜。他后期的作品
于传统音乐中融入新颖的音乐元素,如“Does Your Chewing Gum Lose Its Flavour?”
以及经典作品“My Old Man's A Dustman”等。
在追赶即兴演奏音乐潮流的年轻人中,有一队来自利物浦Quarry Bank中学的学生,
他们自称为“Quarrymen”(采石工)。乐队的第一场演出是在Woolton的St Peter教堂
喜庆日上。 在1957年7月6日, 一名纨绔子弟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弹自唱了“Cumberland
Gap”和“Maggie May”等传统歌曲,他的名字叫John Lennon。
在围观的一小群观众中,有一个穿着白色茄克衫和黑色瘦腿裤的小伙子,他的年纪
只有15岁,比Lennon低两个年级。然后他的才华丝毫不比前者逊色。
James Paul McCartney在Quarrymen队员们面前展示了他的吉它演奏, 从Eddie
Cochran的“Twenty Flight Rock”,到“Be Bop A Lula”,末尾还来了一段维妙维肖
的Little Richard模仿,精湛的技艺将“采石工”们看得目瞪口呆、相形见绌。Lennon
当即邀请Paul加入他们的乐队,于是“采石工”有了更为称职的吉它手。
在进行一些零星的表演之后, 乐队抛弃了Quarrymen这个名字。Lennon、Paul和另
一名年轻的队员George Harrison凑在一块, 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演的机会,与此同时,
乐队的名字和鼓手走马灯似地频频更换。
当时的利物浦,音乐演出的市场已是相当繁盛,郊区的舞厅里每晚都有五六支乐队
进行表演。而在市中心的大舞厅,演出的还是中规中矩的音乐,其受欢迎程度已不能和
郊区的同行相比。作为大不列颠最大的一个商业港,利物浦人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有亲戚
在大西洋上当海员,他们可以比在英国其它城市更多地接触到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流行
音乐。
鉴于利物浦具有如此之多的乐队和这个城市对美国音乐的包容性, Billy Furry回
到家乡欲找寻一支乐队来为他的巡回演出作助演。他的经理人Larry Parnes召集了利物
浦几乎所有有点名气的乐队来试音, 其中的一支叫做Beatles,便是那支由“采石工”
改为现名的乐队。 Lennon找了他的朋友Stu Sutcliffe担任乐队贝司手,不过乐队仍然
缺乏一位鼓手, 所以这一次试音他们找了一位名叫Johnny Hutchinson的人来临时充当
这一角色,后者是当地一支颇有名气的乐队Big Three的成员。
尽管鼓手敲得有点漫不经心, 但这支乐队还是吸引了Billy Fury, 这一点也出乎
Beatles们自己的意料。Fury向Parnes建议雇用Beatles,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肥差,每
周可赚100英镑。但是Parnes看出Sutcliffe并不是担任贝司手的好材料,于是他开出一
个条件:乐队必须替换贝司手。此时的Lennon已初具乐队领导人之雏形,他斩钉截铁地
回复:要么就全队参加,要么就不要Beatles,Parnes选择了后者。
但仅仅在一周之后, Parnes就给了Beatles另一次机会:为他的另一位歌手Johnny
Gentle在苏格兰的巡回演出助演。不过这一次每人周薪只有5英镑,而且Sutcliffe将分
文不获。 Beatles接受了这一邀请,初尝巡回演出滋味。他们把分得的周薪平均分给每
个人,使Sutcliffe也得到他的一份。这是存在于Beatles成员之间的友爱团结精神的典
型体现, 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得Beatles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
考验,成为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摇滚乐队。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刮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it-cim2.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