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rfect (叶枫),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六)回到美国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Sep 17 11:22:11 1999), 转信


    (六)回到美国

                                                                   [张秦]
    当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聚集在英国乐坛时,一洋之隔的美国,正在悄然掀起一场重塑
本土巨星的革命。
    60年代早期的西海岸音乐热潮事实上根源于加利福尼亚最传统的消遣娱乐----冲浪
运动。如同“Wipeout”那样的流行曲及Jan和Dean那样的明星,将轻快活泼的歌曲打上
排行榜, 然后风靡世界。但是在这股热潮中唯一值得在摇滚或Pop史上大书一笔的是一
支5人乐队---The Beach Boys。
    Dennis、 Carl和Brian Wilson是三个擅于哼唱伤感小调的亲生兄弟,他们的父亲
Murray, 是乐队经纪人兼专业歌曲作者, 他把自己的儿子们组织起来,外加侄儿Mike
Love, 组成一支乐队。Mike Love写了一首“Surfin”,作成Demo推出后,在当地成了
一首热门歌曲, 随后乐队又接纳一名新成员Al  Jardine充任吉它手,  然后正式签约
Capitol唱片。
    这支乐队是时势造英雄的典范:整洁干净的外表、清一色的美国白肤、明亮清晰的
口齿、音乐围绕的是舞会、海滩、冲浪、女孩......它在唱片销量和知名度方面都成为
The  Beatles的劲敌。    尽管此时冲浪音乐已经日薄西山,    乐队还是不断推出象
“Surfer Girl”  这样的单曲。  1964年, 《All Summer Long》的推出,成为Beach
Boys为冲浪音乐划下的最后一个辉煌句点----Brian Wilson决定不再固守这块阵地,转
而开拓新的音乐领域。
    Brian此时已是乐队的创作中坚, Beach Boys的大多数歌曲是由他谱写的。但更为
重要的是,他还为唱片策划和制作。在《All Summer Long》推出之后,Brian有一年的
时间没有露面,  外界更是盛传他毒瘾缠身。  之后推出的具有开创意义的乐队新专辑
《Pet Sounds》 为其带来盛誉,其中单曲“God Only Knows”和“Caroline No”后来
还收录在Brian的个人细碟中,成为Brian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据说Paul McCartney之创
作《Sergeant Pepper》,便是受到了此张专辑的影响。
    Beach Boys的音乐扎根于西海岸之声,但是纽约的流行音乐却是取材于格林威治村
的酒吧和咖啡厅的民谣。 在这个马戏团般的小村里有许多歌手驻唱, 他们中的大多数
沿袭着传奇人物Woody Guthrie的音乐模式, 然而真正悟透这位老朽神机的却是一名来
自穷乡僻壤的土八路----Bob Dylan。
    Dylan原名Rober Zimmerman, 来自明尼苏达州。他曾接受过正规的钢琴训练, 也
曾先后在一些摇滚乐队充任乐手, 甚至还在Bobby Vee的队里呆过一阵(不过后来被开
除了) 。1959年,Rober离开明尼苏达州大学,开始漫无目的地四处流浪----“垮掉的
一代” 的典型,并改名为Bob Dylan。1961年,Bob到了格林威治村, 他在他所能去到
的任何集会场所表演,他那硬朗的乐风很快使自己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他那激昂自
负的演唱风格也使他有别于那些中产阶级自由派嬉皮士。
    记者Robert Shelton于1962年在《纽约时报》 上刊登了一篇介绍Bob的文章,不久
CBS找上Bob与之签约。 第一张唱片制作费用只花了不到500美元,收录的多是一些合乎
制作人Blind Lemon Jefferson口味的蓝调歌曲,以及一些诸如“House Of The Rising
Sun”之类的传统歌曲,也有两首Bob自己的作品,不过都是12小节的标准布鲁斯。
    Bob  Dylan真正引起世人瞩目的还是他的第二张专辑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这是一张完全原创的新专辑,“Blowing In The Wind”、“A Hard Rain's
A Gonna Fall” 、“Masters Of War”、“Talkin's World War Ⅲ Blues”等都是此
专辑中的优秀作品。政治气息强烈的意识流歌词言及战争、洪水、政府和核弹,与当时
流行的青少年情爱歌曲大相径庭。 Bob歌词的尖锐和睿智在当时的乐坛是一种创新,相
比之下,The Beatles的恢谐讥讽就显得浅薄苍白了。
    许多歌手开始翻唱Bob的“Blowing In The Wind” ,因为这个原因,Bob逐渐被人
们认同为一个歌曲作者。 1964年,当他出现在Newport民谣音乐节时,还是一个混迹于
一长串演出艺人名单上的无名小辈,然而当音乐节结束时,他已经成为当地报纸头版报
道的民谣新星了。
    他的第三张专辑《The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g》 开始走出国门,不过在之后
的巡演中,Bob却换掉了该碟中的政治抗议歌曲,代之以烙上Bob爱情观的歌曲,但是这
些歌曲也不离Bob挑战旧习俗的斗士本色, 例如在一首歌中他唱出:一生一世的爱情是
自欺欺人的成年童话。
    不言而喻, 听众不能接受Bob的这一转变,纷纷出来抨击Bob。----在Bob的整个演
唱生涯中,他不止一次地感到自己和听众之间横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1964年的Newport音乐节中, Bob还演绎了一首“Mr.Tambourine Man”,事实上
这是一首谈及毒品的歌曲,不过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点。到了次年的Newport音乐节,
Bob的演出引发了骚乱:   背着一把电吉它步上舞台,   助演的是一支名为   “Paul
Butterfield Blues Band” 的乐队,先是一首“Maggie's Farm”,后是一曲“Like A
Rolling Stone”。观众不能接受Bob的表演----作为民谣运动的发言人,他把他们原本
不算激进的信念冲击得体无完肤。在一片嘘声、呸声和“剪断他的电线”之类的怒吼中,
Bob肩挎木吉它重新登台,以他独特的嗓音咆哮出一曲“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
    该年8月, Bob推出 《Highway 61 Revisited》 , 其中收录有“Like A Rolling
Stone”和“Desolation Row”等作品。之后Bob带上他的乐队开始了全球巡演。在美国
和澳大利亚, Bob遇到的情形错综不一:在英国,许多观众中途离席表示抗议;巡演的
最后一站于伦敦Royal Albert Hall举行,愤怒的观众叫嚣着“犹大!”----Bob显然把
他的听众抛离太远了。
    1966年7月,Bob在纽约州遇上严重的摩托车车祸,摔断了颈部脊椎,此后的两年,
Bob于音乐舞台上完全地消失了,此间与外界的联系也彻底隔绝。
    与此同时,英国的流行音乐文化继续向美国本土渗透。1964年,格林威治村的一个
酒吧外贴出了这样一块招牌: “Jim McGuinn - Beatle Impressions”,当中的Jim就
是后来的Roger,他和Gene Clark、David Crosby和Chris Hillman一起组建了一支名为
Jet Set的乐队,弹唱的是当时风行的民谣吉它曲。McGuinn后来解释道:“我看到了横
在Beatles和Bob Dylan之间的差别,但是后来他们互相靠近,而那正是我们的立足点。”
乐队签约Elektra公司后以“Beefeaters”为名推出了一张细碟。
    不久,乐队转投Columbia旗下,并改队名为Byrds,当时英国的乐队Animals已经开
始翻唱Bob Dylan的歌曲,  Byrds也如法泡制。  6个月之后,  Byrds版的单曲 “Mr.
Tambourine Man” 推出,它在英美两地的排行榜都登上了冠军。这也是Rock和Pop形成
时期单曲打榜成绩的最高点----一首由“愤怒的青年”  和民谣诗人谱写的歌曲,由一
支受Beatles影响颇深的乡村民谣乐队来演绎,短短三分钟的小曲成为60年代中期Pop乐
的经典。 在1965年随后的日子里,  乐队推出了  “All I Really Want To Do”  和
“Turn! Turn!Turn!”等作品,逐渐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超级偶像,但是他们内心却渴
望被人认同为严肃音乐家。
    同一时期,制作人Bert Schneider和Robert Rafelson在《Variety》杂志上登出了
这样一则广告: 招募4位年龄17至21岁的小伙子,在电视新节目里表演民谣和摇滚。广
告还特别指明应征者必须是不知名、长发、穿着入时、脱俗不羁、时刻梦想着名成利就
的年轻小伙。
    共有437名应征者参加面试, 考的大都是一些离奇古怪的诸如“你如何在月球上买
到汉堡包?”之类的问题。
    Mickey Dolenz是第一个通过面试的合格者----面对一大堆可乐瓶, 他瞪了它们一
会儿,随即拿起其中一个移动些许,嘴里大喊“将!”。随后加入的是Peter Tork----
一位乡谣乐手;Davy Jones----一个拥有成打单曲和上千名歌迷、却有点女子气的小男
人;Mike Nesmith----四个人中看起来最象是严肃音乐家的一位。
    这支命名为Monkees的乐队从出现到结束,  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商业投机。   单曲
“Last Train To Clarksville” 推出时,公司方面只希望它能够通过电台的播放在电
视开演前给乐队带来一点知名度,  到了66年9月电视节目开播时, 它已经顺利地跻身
Top 100之列, 两个月后窜居冠军,并取得上百万张的销量,匆匆推出的唱片在榜首位
置停留15周,使Monkees的唱片在一时间成为能与The Beatles在销量上并驾齐驱的组合。
    电视演出一开始并未吸引多少观众, 甚至没有在全国播映,但是Monkees在唱片销
量上的巨大成功和节目脚本的精心构思逐渐使Monkees赢得了大量的观众, 排行榜首位
置似乎成了伸手可及的桂冠。当年年底,由Neil Diamond谱写的“I'm A Believer”在
多国排行榜上位居榜首,乐队的巡演也反响热烈。但是好景不长,一条内幕消息的披露
使Monkees跌入深渊:Monkees的唱片根本不是乐队成员自己演绎的----天王到小丑只是
一步之别。
    在Monkees成为娱乐业造星运动的赚钱机器之时,Berry Gordy在底特律建立了家庭
作坊式的音乐工厂。 此时的Gordy年方35,之前经营的一家唱片店破产倒闭,对拳击运
动颇感兴趣, 曾经是个歌曲作家,也曾开过一家通过Chess厂牌发行唱片的音乐出版公
司。 1960年,他放弃了底特律的一家汽车制造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用借来的600美元
创办了自己的唱片品牌,名为Tamla。
    Gordy签下的第一支乐队是The Miracles, 他曾经为他们制作过唱片。第一支单曲
“Money” 由Gordy亲自谱写, 它原先在Chess公司的工作室录就,通过Gordy姐姐开的
Anna唱片公司发行,再转到Tamla之后,成了一支热门单曲。
    Gordy力图打破传统的颇多局限的黑人唱片市场,目睹象Chess和Stax那样的大品牌
因为沉陷于此而日趋衰落,他决心将白人听众汇入主流,并因此开起了一系列以Motown
为旗号的唱片品牌。
    热门单曲纷至沓来,  以Smokey  Robinson为首的The   Miracles推出一系列单曲
“Shop Around”、“You've Really Got A Hold On Me”和“Please Mister Postman”
都取得了成功,后者更成为Motown开张之后的首支榜首冠军曲,这一年是1961年。
    但是真正达成Gordy心愿的歌手还是一名年仅12岁的名为Stevie    Wonder的盲童。
Gordy经人介绍第一次见到这位男童时便意识到他的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在音乐天
赋之外, 他还具有那种能使人产生怜悯心的唱片促销力。他被包装成Ray Charles的少
年版, 推出现场版唱片《Fingertips》大获成功,这也是Motown的首张同时打入R&B榜
和TOP 100榜的唱片。
    Gordy的奋斗目标是经营一家卓有成效的现代化的唱片公司, 专营黑人音乐,并在
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他做到了这点,他的唱片业帝国包括了Tamla、Motown、Gordy、
VIP和Soul等品牌以及一家名为Jobette的发行公司。
    公司的总部位于底特律西大街的三幢房子里。  那里有一支伴奏乐队,  有Smokey
Robinson为Temptations乐队写歌和做唱片, 唱片制作精细,甚至连点唱机中的播放效
果也考虑到了----Gordy的唱片既重视传统的黑人市场,也瞄准白种人的钱袋。
    在1961年,Martha Reeves还是这家唱片公司的秘书,有一次,Marvin Gaye需要在
演唱中用到几个伴唱歌手,Martha毛遂自荐,结果从此步入歌坛。两年后,她和她的两
个朋友以Martha  &  The  Vandellas之名推出其首支单曲  “Come  And  Get  Those
Memories” , 之后又接连推出“Heatwave”、“Dancing In The Street”和“Jimmy
Mack” 等单曲,这也是Motown的“室内模式”操作之下的成功典范。Marvin Gaye他自
己则是Motown旗下的第一位歌星,他那浸淫福音歌曲演唱多年的功力,使得他的演唱充
满激情和宗教式的感染力。 这些歌手组合,连同Smokey Robinson一起,代表了Motown
第一阶段的音乐成果。
    在1964年的一次董事会议上,Gordy任命Smokey Robinson为Motown公司的副总裁,
但是由于Robinson此时正忙于为The Miracles、 The Temptations和Mary Wells等众多
歌手乐队写歌,所以这一重任实际上到了1972年才真正挑上肩。
    Motown的第二次浪潮是写歌队伍的兴盛: Eddie Holland、Lamont Dozier和Brian
Holland等词曲作者为Supremes、Four Tops、Isley Brothers等歌手乐队的走红奠定了
坚强的后盾,经他们之手谱出的热门单曲数不胜数。这些词曲作者的存在使得Motown可
以大言不惭地为自己的音乐贴上“美国年轻人之声”的标签。有人说60年代中期的美国
乐坛是Motown的天下,  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    只要在信封上写明收信人地址为
“Hits Ville, USA”(美国热门歌曲城),那么它必定会准确无误地寄达Motown。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刮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it-cim2.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