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rfect (叶枫),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七)战争与爱情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Sep 17 11:23:09 1999), 转信
(七)战争与爱情
[张秦]
50年代末期,旧金山的Haight Ashbury区几乎成了“垮掉的一代”的极乐园,这个
街区位于Haight街和Ashbury街之间, 这里充满了艺术家式的不羁气息,据说连街上值
勤的巡警都有着不穿防弹衣的豪放潇洒。
著名作家Ken Kesey从50年代初期起定居此处, 到60年代中期, 他所著的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一书已使其足以凭版税安渡余生。他也是被认为是最
早引起LSD致幻剂,亦称为Acid热潮的人。
Kesey坚信服用LSD可以改变生活的某些方面,它是打开另一扇知觉之门的金钥匙,
引领吸食者进入另一个迷幻空间。到了1965年,他的周围已逐渐产生一个松散的志同道
合者联盟,称为“The Merry Pranksters”(快乐的作恶者)。
Pranksters们的使命是推广他们关于致幻剂的新发现。他们买了一辆涂得发亮的汽
车,把它开得全国各地满处跑,而在Haight Axhbury大本营,则开办大型集会,向人们
提供烈酒,在这种时代舞台上,Augustus Owsley Stanley III出现了。
Owesley是一个化学天才,也是LSD生产热潮的背后推动者,在当时,他这种角色丝
毫不带有违法的性质。 他的一帮朋友组成了一支名为The Grateful Dead的乐队,他经
常去看他们的现场演出。
Greatful Dead很快在初生的Acid圈中牢牢竖立了自己的地位, 乐队在当地举行的
Trips音乐节上的一系列小型演出中亮相, 独特的音乐风格于此中鲜明体现:由大量即
兴重复演奏段拉长延伸而组成的即兴表演,伴之以迷幻多彩的灯光照映,音乐节取得了
巨大的成功。
到了1966年年末,旧金山市的海湾区已经成了嬉皮士们的“朝圣地”,领头人物则
是Jerry Gacia和Bob Hunter。Acid并不是推动某种新音乐之声的第一种毒品,在此之
前, Charlie Parker和Miles Davis在对现代爵士乐的探索性的尝试过程中就使用了吗
啡; 英国乐队曾经广泛使用安非它明,但是象这次这样有意识地大规模传播LSD却是第
一次,LSD成了嬉皮士哲学的核心, 它对传统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当此之时, 美国正越来越深地陷入越战。 Frank Zappa和他的Mothers Of
Invention乐队藐视法律地公开呼吁美国青年抵制越南征兵法案。Zappa是个富有才华的
音乐家,他的乐队从众多纷繁的音乐风格中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线。他的作品丝毫不掩
饰对现实的辛辣讽刺,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味。
但是不久Zappa便认识到, 充当嬉皮文化的发言人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角色。在1967
年的专辑《We're Only In It For The Money》中,他以讽刺的观点表达了出于商业考
虑吸收嬉皮文化价值观的一些看法。
在海湾区的众多乐队中,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打开知名度的是Jefferson Airplane。
Paul Kantner和Merty Balin在1965年组成此队, 并以传奇式歌手Blind Lemon
Jefferson之姓来命名。 在几次不太成功的开始之后,乐队逐渐稳定下来,阵容中包括
了主唱Grace Slick。
乐队的乐风受The Byrds影响极深,音乐深深扎根于民谣,却以民谣与Pop的结合体
为定位。 在以2万美元的身价与RCA Victor公司签下合约之后, 乐队推出单曲“White
Rabbit” ,这是一首毒品歌曲,在Slick粗哑嗓音的演绎下,这首歌曲以令人眩晕的速
度成为横扫欧美的热门金曲。
到了1967年的夏天,嬉皮文化已经完完全全地建立起来:陈旧宽松的着装、色彩明
亮的视觉艺术、 缀珠及手镯、超乎习俗的发式,甚至是Beatles式的小胡子,鲜花是那
个时代的象征,而“爱与和平”则是挂在每个人嘴边的阿里巴巴的咒语。
诸如《International Times》 和《Oz》 之类的地下刊物公然谈论毒品、 政治和
Rolling Stones, 而《Fritz The Cat》和《The Furry Freak Brothers》则专注于推
广“颠覆性文学”。
尽管如此,嬉皮士运动并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政治态度。就象它的一些年龄较长的
活动家具有左翼的政治背景一样,它的年轻追随者们后来大多在资产阶级圈子里获得个
人的成功。尽管嬉皮文化挑战传统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制度,但是还是有许多人投入其中
以求某种形式的“自我充实”。
1967年,蒙特利尔流行音乐节在加州举行,以此拉开了嬉皮新时代的序幕。音乐节
吸引了3万多名观众, 这也是该类大型演出中第一个专致于摇滚乐的音乐节。在音乐节
上献艺的有体现美国西海岸摇滚风格的Jefferson Airplane、Janis Joplin以及从英国
远道而来的The Who和The Animals等。
但是音乐节上最令人激动的一幕是由一支名为Jimi Hendrix Experience的乐队引
起的。 Paul McCartney以音乐节组织人之一的身份亲自邀请他们到场献技, 而Brian
Jones也专程赶来向现场观众介绍这支乐队。 在扭曲失真得令人窒息的爵士演绎,和迷
幻吉它氛围之下的几首流行小曲之后,Jimi把整个会场的气氛带上了高潮:他摔破他的
吉它,浇上汽油并让它熊熊燃烧。
但是Jimi并不是一夜成名的流星,他的成功由来已久。1963年,Jimi从伞兵团退役
后, 开始为其他歌手作幕后伴唱, 他们中包括Little Richard、Tina Turner、Isley
Brother等知名歌星。
1965年, Jimi组建了他的第一支乐队Jimmy James & The Blue Flames。 包括The
Beatles、 The Rolling Stones和Bob Dylan等的巨星级人马都曾到纽约的A Go Go咖啡
吧观看过该乐队的演出, 关于这位黑人小伙和他的吉它神技的传闻也迅速传开。 此时
濒临分裂的The Animals的贝司手Chas Chandler准备转行搞艺人经纪和制作, 他劝说
Jimi与他同回英国,并许诺可以与Eric Clapton约见。
当Jimi于1966年到达伦敦时,这一城市还是世界流行音乐的中心。在Zoot Money的
一场演出使Jimi在此城市迅速走红。Chandler随后把其介绍给贝司手Noel Redding和鼓
手Mitch Mitchell, 三人开始聚在一起排练,并组队Jimi Hendrix Experience。观看
了乐队在某俱乐部的一场演出之后,Kit Lamber深受吸引,并试图劝说乐队签入其新开
设的Track厂牌旗下,但是由于Track处于创业初期,经营并不顺利,于是乐队的第一支
单曲“Hey Joe”,由Polydor公司推出发行,它成了排行榜的大热门。
Jimi在蒙特利尔的表现也确立了其在美国的巨星地位。音乐节过后,他又马不停蹄
地推出单曲“Purple Haze”和大碟《Are You Experienced? 》。该年夏天,他的现场
版唱片也得以发行。
Jimi是一个毫无争议的吉它天才,他将传统的12小节布鲁斯演绎成超乎他人想象的
新形式,而他那集流行艺术、性魅力和暴力于一体的舞台吸引力也是他人无可比拟的。
但是真正成为嬉皮一族的赞美诗的还是1967年夏天John Lennon推出的 “All You
Need Is Love”,简单的情感和充满激情的老生常谈,大圆号的穿插更使歌曲平添几分
旧时氛围。 当乐队在第一个全球卫星实况直播节目“One World”上演唱此曲时,世界
真得好象变小了,变成了“地球村”。
与此同时, The Rolling Stones也不甘人后,新单曲“We Love You”一头扎入这
场嬉皮热潮中,但仍然不失乐队一贯愤世嫉俗的本色。
但是英国禁毒组对R. S. 的这场“爱心奉献” 的回报是: 以毒品指控拘捕Jagger
和Richards。这次拘捕发生在Richards位于Redlands乡间的家中,当时Richards邀请了
几位朋友到Sussex渡周末, 宾客中包括Jagger、 Marianne Faithful、 以及George
Harrison夫妇(不过后者在一天之后感到无趣而离开,从而避开了这场劫难)。第二天
聚会移到Redlands继续举行,那里有一个可以划艇的小湖,在那里大家一起试用了一些
从美国运来的Acid毒品。
当Keith Richards听到敲门声打开房门时,站在他门外的是二十多个全副武装的警
察,Richards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邀请他们入内作贵宾。在一片嘻笑声中,宣布警官
的来访----显然还没有从吸毒后的幻觉中清醒过来。
但是这却是一场真真切切的噩梦,在出示搜查令后,警察们对整个住所进行了地毯
式的搜查。 在整个过程中,Marianne Faithful裸着身子躺在沙发上,当然还披着条毛
毯---这一花絮也成了媒体在这一事件中津津乐道的焦点。
警方事后以非法持有毒品和在自己住所内容留吸毒的罪名分别对Jagger和Richards
提出指控,并对两人处以监禁。后来Richards吹嘘自己如何在狱中受到不同于同室犯人
的优待,而Jagger却发现那是一场不堪回首的劫难。
公众激烈抗议警方的这一在当时看来无疑是苛刻的判决, 在英国,“Fair Play”
(公平对待)的思想深入国民内心,他们责问如果这两人只是普通人的话,是否警方也
会如此大动干戈----在公众看来,Jagger和Richards纯粹是警方杀鸡儆猴的牺牲品。伦
敦《泰姆士报》 以整版篇幅登出公众人物的抗议信,落款是各界名人的签名,包括The
Beatles。The Who则不失时机地推出一支单曲以示声援,并把唱片版税所得捐献给斗争
基金会。
事件越闹越大,警方最后迫于压力撤消指控释放了Jagger和Richards。法律行使的
多变性由此可见一斑。
1967年是乐坛创作力丰富的一年。The Beach Boys推出了里程碑意义的单曲“Good
Vibrations”,在全球范围内畅销无阻。Brian Wilson对此功不可没,他创造性地把传
统的R&B曲式与管弦乐、 电声段落融合在一起,配之以节奏的速度变化,大大拓展了摇
滚与流行乐的现有疆域。
同年夏天,The Beatles推出《Sergean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这张唱片被普遍认为是摇滚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专辑的创作意念来自Paul McCartney,
他力图将碟中作品以一中心概念前后贯穿。专辑制作费时8个月,录音工作在伦敦EMI公
司的一间录音室进行。此时的另一支英国班霸The Rolling Stones早已把录音工作放到
技术设备更为先进的美国去进行, 相较之下EMI录音室就要显得过时和简陋得多。 The
Beatles对自己所要做的唱片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内中歌曲皆是McCartney和Lennon的精
心之作, 而制作人George Martin也倾尽全力以使新唱片体现乐队的创意风格。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的歌词几乎照抄自Lennon看到的一个马戏团海报上看到的广
告词; “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描述的是英国式沉闷生活和改变现实的努力之
间的冲突; 结尾曲“A Day In The Life”运用气势宏伟的管弦乐收场,给唱片缀上一
个欢快圆满的结尾。
唱片的封套设计也别具一格, 虽然由于EMI的资金问题, 最后效果没有达到The
Beatles预先的要求,但由流行艺术家Peter Blake设计的封套效果,还是赢得了传媒和
乐迷的如雷欢呼。除了乐队成员们身着戎装的形象外,封面还印上了一大串名人:梦露、
甘地、白兰度、Bob Dylan、马克思. .....如果不是遭到其它成员的反对,Lennon还想
把希特勒也包括其中。
这张开创概念唱片新纪元的作品,无论从艺术或是商业的角度来看,都是一次巨大
的成功, 它又一次把The Beatles推上了唯我独尊的乐坛王位,也使那些苛刻的评论家
摘下有色镜,把The Beatles从“制造歇斯底里的流行歌星”认同为“有才华的艺术家”。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刮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it-cim2.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