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rfect (叶枫),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八)英雄与暴民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Sep 17 11:24:28 1999), 转信



         (八)英雄与暴民
                                                                    张  秦
    60年代中期,大批嬉皮士为了寻求某种精神的激励而远渡重洋来到东方,对筷子、
佛香、及宽松衣物的迷恋无以复加。到了1967年,对东方事物的迷恋转向了对“圣人”
及其哲学思想的膜拜。George Harrison首先把Beatles导入此行:在伦敦希尔顿酒店,
他们聆听了印度僧人Maharishi关于摒弃世俗万物及深奥绝伦的冥思理论后, 一发不可
收拾地沉陷其中。
    Mick Jagger和他的女友Marianne Faithful也不甘人后,那年夏天,他们决定去威
尔士山区的Bangor城听Maharishi讲道。 这两位世界级客人不辞辛劳地坐火车到达目的
地,并在一所师范学校享用日均1.5英镑的廉价食宿供应。
    传媒也闻风而动, 《每日快报》报道了这样一则直击:一位听课人问Maharishi:
能否在熟睡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清醒。大师回答:当然,可以一边熟睡,一边清醒,
这叫做“宇宙意识”。
    就在山那边热闹得不亦乐乎时,  伦敦传来了一个消息:  Beatles的经纪人Brian
Epstein被发现死在他的豪华寓所的床上,年仅32岁。Beatles闻此噩耗,提前结束静修
赶回伦敦。Paul McCartney对此消息表示震惊和沮丧,Lennon则不失时机地自我总结:
“正因为冥思静修给了我们精神力量,我们可以坦然面对这种打击。”这种精神的自我
安慰用George Harrison的话来说就是“世间根本不存在死亡这回事, 死只是在物质意
义上相对来说的,生命永不消逝,请相信他还好好的。”
   但事实上Brian过得一点都不好, 这位被传媒冠以“流行乐之王”的名牌经纪人尽
管有着辉煌夺目的成就,却有着生活痛苦的另一面。在一系列乐坛成功故事之后,他建
立起资金雄厚的音乐帝国, 但自从Beatles不再巡演后,他发现自己正日益远离这支超
级乐队, 越来越无法把他们控制在自己的手心。围绕着Beatles与他的合约即将到期的
问题,许多人猜测Beatles可能会另栖高枝。Brian的同性恋倾向也使他不得不把自己的
私生活减少到最低的曝光度。 而Beatles所敬奉的Maharishi大师的建议也使Beatles与
Brain之间沟壑日深。
    验尸报告表明Brian的死因是长期吸食溴化剂,积毒过深。
    从Brian的猝死中缓过神来,Beatles面对一个如何选择下一步去路的抉择。这一次
他们决定不再找新的经纪人,而是自己包装自己。Paul承担起乐队的大部分日常事务,
并利用自己良好的公众印象在媒体间周旋,鼓动乐队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在上一张专辑
《Sergen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获得巨大成功之后的新作  《Magical
Mistery Four》也是Paul的个人独创。但是与前一张专辑的反应截然相反,这张唱片受
到传媒和公众的冷落,Beatles一下子从高峰跌落低谷。
    经此打击后倍感失落的Beatles,  不远万里远赴印度追随Maharishi,  但几天后
Ringo就抱怨那里只是个“假日露营地” 而先回了伦敦,余下几人继续他们的静修,并
在这段时期写下了新专辑《White Album》中的大部分歌曲。不久Maharishi将兴趣转向
了另一位女影星, Beatles也就识趣地回到了伦敦。新专辑的录制比起以往有了很大的
不同:各个成员单独演绎的作品开始出现,且各自在外邀请乐手来参与自己作品的录制。
比较出色的是Harrison和Eric Clapton携手的“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几千里之外, Bob Dylan在经过两年的沉默之后又冒起了。 他把在这两年间与The
Band所做的作品收录成《The Basement Tapes》专辑,虽没有公开对外发行,但其中的
“Wheels On Fire”和“The Mighty Quinn”还是被他人广为翻唱。他真正的“回归”
大碟应是《John Wesley Harding》以及随后的乡谣风格的《Nashville Skyline》,而
The Band则推出了他们自己的大碟《Music From The Big Pink》。
    这是一个催生超级乐队的年代。在Eric Clapton为了“遵循严谨的布鲁斯路线”而
离开The Yardbirds后, 他加入了John Mayall的Bluesbreakers,但是他随后发现这支
乐队的布鲁斯风格实在过于严谨了, 于是再次离队, 1966年,  他与爵士贝司手Jack
Bruce及鼓手Ginger Baker结成了Cream。 不久伦敦的地铁开始出现了“Clapton是神”
之类的涂鸦。 但是乐队的声名鹊起并不能挽留Clapton前行的脚步,  两年后他跳到了
Blind Faith,和前Traffic的主唱Stevie Winwood言欢。
    与此同时,The Yardbirds亦无意存留。Jeff Beck早已离队单飞,而Jimmy Page外
的另三位成员也相继退出, 只剩Jimmy孤家寡人守着The Yardbirds旗号。不过Jimmy很
快招兵买马,以John Paul Jones为贝司手、John Bonham为鼓手、Robert Plant为主唱
的新乐队以“The New Yardbirds”为名重擂战鼓,但是当他们杀回英国后便改名为Led
Zeppelin。乐队以Jimmy的金属吉它和Bonham的重鼓为基干,伴之以Robert粗硬的嗓音,
很快在美国走红。
    但是1968年乐坛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音乐本身。整个西方世界的反叛青年找
到了自己的诉求方式,纷纷走出家门。其时的美国正越来越深地陷入越战。在伦敦,成
百上千名青年涌到美国大使馆门前抗议示威;在巴黎,防暴警察辛勤操练严阵以待,当
5月学生风潮席卷巴黎时, 这帮喽罗表现出极高的镇压效率;在东欧;俄国坦克隆隆驶
入布拉格,熄灭捷克政府重组内阁的企图。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芝加哥的民主运动演变成街头的暴力革命,嬉皮领袖的纷纷被
捕,伴随着国家共和国体制化的观点纷然冒起。在肯特州立大学,国民警察向手无寸铁
的示威学生开了枪,当场死6人(官方数字),伤无数,世界舆论为之震惊。
    这些行为都是一年前轰轰烈烈的“爱与和平”运动的响应,而嬉皮文化推动的迷幻
舞台也没有就此沉寂。 在伦敦,象UFO和Gandalf's Garden这样的酒吧,仍然荡漾着七
彩灯光和Acid之声,而领衔这场地下文化的乐队,则是Pink Floyd。
    Syd Barret, 英国学院派造星流水线上的又一个新产品, 与Roger Waters、Rick
Wright及Nick Mason一起组成此队。  乐队名据说取自于两位亚特兰大布鲁斯艺人Pink
Council和Floyd Anderson。乐队开始成为伦敦各大俱乐部的表演常客,不久他们与EMI
旗下的Harvest签约。 1967年, Pink推出首支单曲“Arnold Layne” , 随后的“See
Emily Play”于该年6月打入排行榜前30位。
    到Pink Floyd推出首张大碟《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时,乐队已经被普遍
认作是前卫乐坛的弄潮儿。 但是Barrett由于吸食毒品而患上了“狂想症”,于1968年
离开了乐队, 代替他的是David Gilmor。乐队第二张专辑《A Sauceful Of Secrets》
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也为乐队进一步走上技术型道路指明了方向。
    但是真正浓缩了这个时代音乐文化精髓的还是1969年8月15日至17日在纽约州萨利
文郡的Max Yasgur农场举行的Woodstock音乐节。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音乐盛会。
20万观众为参加这场音乐节而早早预订了门票,虽然组织方为这次活动作了充裕周到的
准备,但是还是没有料到会有45万名观众参加——超出组织者最狂野的想象,平时寥无
人迹的Max农场在一夜之间成了一个狂欢都市。
    8月15日, 当如潮的人海挤烂会场的围墙时,组织方不得不聊以自慰地宣布音乐节
改为自由入场不收门票,对那些掏了腰包的观众来说不啻是个倒霉事,不过音乐会的耀
眼光芒很快掩盖了这丝“遗憾”。演出一直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没有出什么大的
岔子。Jimi Hendrix又一次成为音乐节的焦点,他的“The Star Spangled Banner”成
为音乐节乃至整个当时美国嬉皮文化的赞美诗。而这次音乐节,也由于它的深远影响和
惊人规模而被永远地记入人类文化史册。
                                                                (未完待续)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刮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it-cim2.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1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