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i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oscow (小葱拌豆腐), 信区: Russia
标 题: 《西西伯利亚笔记》:异域生活--丹妮娅校友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Dec 5 10:04:39 2004)
作家杨匡满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像普通居民一样住了一月,写下了纪实作品《西西伯利
亚笔记》(文汇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维利什卡雅·丹妮娅一袭绿色长呢外套,一顶法式毛线帽,她半转身看你的神情,那
种优雅与高贵,会使你想起她年轻时一定是个袖珍小美人。
丹妮娅出生在哈尔滨,父亲是十月革命后到中国的“白俄”——这“白俄”于今看来
是个很不准确的名词,因为他们之中什么阶层的人都有。你不赞成革命或者不参加红军,
那么,非红即白,你就是“白俄”了。据记载,当年到中国哈尔滨的白俄最多时达26万人
。他们中既有资本家,也有文化人、艺术家,也还有小商小贩、仆人和流浪儿。他们带来
了俄罗斯的音乐、芭蕾和话剧,也带来了红肠、面包和罗宋汤。他们和中国人一样承受过
日本鬼子的欺凌。中国人以特殊的也是古老的宽容接纳了这些失去家园的异族人,并且同
他们和睦相处了四十多年。直到1960年前后,中国因为空前的饥荒,加上两国政治主张的
分歧,把他们统统遣返回俄罗斯了。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哈尔滨已经是故乡。丹妮娅就是1926年出生在哈尔滨,1953年毕
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她被分配到著名的秋林公司工作,但不久,她被遣返回她父母的祖
国。当时,苏联当局怀疑这些长居中国的同胞。原本他们绝大多数家乡在莫斯科、彼得堡
,于今却不准他们返回苏联的欧洲部分,绝大部分被安置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就这样,丹
妮娅被分配到了吉尔吉斯共和国的首府比什凯克,她在一所学校教音乐。直到十几年后,
她才到新西伯利亚这样的大城市教钢琴。她的不少学生如今已是新西伯利亚音乐界的名人
。
丹妮娅退休金不多,可她赶上了中俄两国重新友好的年代。俄罗斯日常用品的匮乏给
了中国商人以前所未有的商机。而在西伯利亚,找不到几个俄语翻译。丹妮娅恰恰没有忘
记汉语,于是她成了中国商人们的“抢手货”。请她当翻译要预约,一小时十美元。
--
一清二白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8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