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i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oscow (小葱拌豆腐), 信区: Russia
标  题: 玛拉的国际家庭--两位哈工大早期校友的故事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Dec  5 10:07:08 2004)


    题记:彼得.伯尔顿是美国著名的俄中、日中、俄日关系专家,南加州大学国际关系学
部名誉教授。他原名彼得.贝尔施泰因,曾是犹太青年小提琴家,1935年他开始向哈尔滨第
一音乐学校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符拉基米尔.达维多维奇.特拉赫腾贝尔格学习小提琴。19
41年他离开生活了13年的哈尔滨,去日本巡回演出,自此再未归来,在早稻田大学读书,
194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学历史,并获博士学位。在从事国际关系研究之前,
曾是一个心理分析研究所的专家。在美国更名为彼得.伯尔顿,如今他可说著作等身。
    1998年6月4日,他以一个自费旅游者的身份回到了这座无数次出现在他思乡梦中的城
市——哈尔滨,他告诉我们,很奇怪,在以色列的很多重要部门工作的人,都是在哈尔滨
出生或长大的犹太人,如以色列铁道部的三位部长都是哈工大的毕业生。

    这里讲述的是两位早期哈工大毕业生组成的一个国际家庭的故事:(文/曾一智)

    1929年玛拉的妈妈因娜.马特维耶夫娜.扎列茨卡娅在哈尔滨出生。毕业于哈工大东方
经济系。
    1929年玛拉的爸爸阿利克出生。后也考入哈工大,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汉语的
读写都很熟练,平时喜欢到松花江上玩游艇和冲浪板。
    玛拉的爸爸妈妈在工大读书时相爱,但双方的父母都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因为穆斯林
是不与犹太人通婚的,而犹太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其他宗教的人结婚,即使在半个世
纪后的今天,这种婚姻在以色列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他们还是说服了家人,幸福地结合
了。这样,在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通江街155号,就居住着一个由犹太、鞑靼、俄罗斯三个
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组成的家庭——这是哈尔滨这座独特的移民城市里发生的美好
而动人的故事。

    大学毕业后,玛拉的爸爸妈妈来到阿城糖厂为苏联专家做翻译。后来,由于他们不同
意移民苏联,被糖厂解雇,玛拉的爸爸去哈尔滨外专俄语系任教,1954年,他们的独生女
儿玛拉出生了,1959年他们一家与外公外婆一起移民澳大利亚。
    玛拉毕业于悉尼大学,后在堪培拉国立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玛拉说,她在感情上很怀
念哈尔滨,在澳大利亚的哈尔滨俄侨中有很多哈工大毕业生,他们组成了同学会,经常见
面,一直非常想念哈尔滨。

    2000年5月,玛拉说服了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哈尔滨,这是他们自1959年离开后第一
次回来。一天,他们幸运地在东正教墓地遇见了爸爸妈妈的哈工大同学,朝鲜族人瓦莉亚
.韩明禧。

    玛拉正在写一本关于哈尔滨俄籍犹太人的书,她希望在澳大利亚也能举办关于哈尔滨
犹太人的展览会,因为过去全中国的犹太人的中心在哈尔滨。
 

--

       一清二白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8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