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i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Russia
标  题: 前苏联歌曲和它的故事·之二(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r 17 14:28:18 2004), 站内信件

谁要是跟着它一路前进,他一定永远也不会灭亡(二)
——前苏联歌曲和它的故事·之二

本贴由吴秀夫于2003年3月03日15:15:27在〖华夏知青论坛〗发表.

五、《祖国进行曲》
    《祖国进行曲》是苏联电影《大马戏团》中的插曲。这支曲子若是光看它的名字未必

会有多少人知道,但一旦奏出它的旋律,可能人人都会觉得它很熟悉。六、七十年代,苏

联对华广播的电台乐音呼号用的就是这支歌曲的第一乐句(好象还用过《莫斯科郊外的晚

上》)。
1936年,当《大马戏团》基本完成后,大家总觉得最后缺少一首有份量的压轴歌曲,这首

歌曲必须能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表达苏联人民对自己祖国的自豪。
任务最后落在了作曲家伊·杜纳耶夫斯基身上。他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足足用了半

年时间,写了一稿又一稿,共写了36稿才最后写成。杜纳耶夫斯基后来回忆道:“《祖国

进行曲》是先写出曲谱,而后由列别杰夫-库马契填上词的。音乐最初是悠长宽广、慢节奏

的,后来服从影片的需要改为进行曲式。我坐在钢琴前,左右是亚历山大罗夫(电影导演

)和列别杰夫-库马契。旋律出现后,大家同声高唱,欢庆成功。列别杰夫-库马契被音乐

所触发,立即写出副歌的歌词,开头一句是‘我们祖国美好’。我对他说,音乐的宽广气

息要求的不是‘美好’,而是‘辽阔’。大家就这样定稿了。”
    请注意杜纳耶夫斯基说的所谓“辽阔”一词,他的感觉是相当到位的,这也说明了他

的确无愧于他后来得到的红旗勋章。大凡一些优秀的大民族——如美国、俄罗斯、中国等

——在其艺术、审美趣味或其它方面,总是自然而然地有一种君临天下、气势恢宏的大家

之气。而一些小民族,则常常不由自主地显露出一股寒酸气来。以日本为例。我承认它的

电器和轿车造的美伦美焕、精巧无比,它的绘画、工艺品,它的所谓的插花艺术、茶道、

庭院装饰、音乐、诗歌等等,等等,都是如此。不过,这里也明显地带着一股子小里小气

的小家子气。再如,芭蕾舞出自法国宫廷,演员们个个昂首挺胸,舞蹈动作大开大合,背

景音乐无不华丽流畅,带着一股帝王家傲视天下的豪气。而日本的歌舞伎,你看看呐,一

个个形象猥琐,胳膊、腿儿都伸不直,人站在那儿老半天才动一下,它那唱腔还是念白什

么的,也是慢吞吞的。不用太高的鉴赏力,明白人一眼便可看出,这个民族在心底里对自

己一点自信都没有。日本幸亏早年从中国学去不少东西,我们从它的建筑中还能找到一点

点汉唐遗风,为这个几乎一无是处、毫无创造力的民族增加了一丝丝光彩。其实,我们从

艺术上可以很容易地判出不同民族的高低优劣。从总体而言,日本只有技艺和技术而没有
艺?
酢K腔姑怀龉澜缂兜乃枷爰摇⒄渭摇⒕录摇⒁衾旨摇⑹恕
⒆骷摇⒖蒲Ъ液妥骷遥浅四苌恍┝鄣缙髦舛允澜绾腿死嗟慕郊蛑币坏阌

么Χ济挥校沂翟谙氩怀鏊怯惺裁纯梢院朗犹煜碌淖时尽5比唬毡臼芩彰来蟾憷湔街

荩诰蒙媳冉戏⒋铮诹拥让褡逯兴愕蒙鲜丘ㄕ摺5牵儆判愕牧拥让褡逡不故

橇拥让褡澹缤昝赖牟杂匀皇遣杂谎O啾戎拢泄械阆笫侵徊±匣ⅲ墒遣

±匣⒓词共环⑼颐且膊荒芄芩胁∶ā?
《大马戏团》公映正逢苏联公布第二部宪法,因此,《祖国进行曲》正好反映了苏联人民

当时的欢乐和自豪的心情。5月25日,影片首映的当天晚上,电台就播放了这首歌曲。影片

的拷贝还没有送到偏远的山区,山里的人们就已经通过广播学会了这首歌。
    卫国战争结束后,这首歌曲的速度在群众演唱处理中放慢了,变得比较平静,唱得不

象是进行曲了,潜藏在音乐中的抒情性显露了出来。
    此歌一向被认为是杜纳耶夫斯基的最高艺术成就,在苏联,这首歌几乎就是第二国歌

,而且它也很具有世界性的影响。1936年12月31日,苏共中央作出决议:“鉴于发展电影

艺术中的贡献以及一系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财富的苏联歌曲”,特授予杜纳耶夫斯基和别

列杰夫-库马契以劳动红旗勋章。


六、《红莓花儿开》
    1950年1月,全苏联广泛庆祝歌曲大师伊·杜纳耶夫斯基50寿辰。一个月后,全国上映

了杜纳耶夫斯基为之配乐的新影片《幸福的生活》。影片音乐荣获斯大林文艺奖,后来在

捷克斯洛伐克的卡尔洛维伐里国际电影节上又获得音乐奖。影片中最成功的插曲有四首:

《红莓花儿开》、《丰收之歌》、《从前是这样》和《歌唱幸福》。其中略带伤感和期待

的插曲《从前是这样》在两个星期内就成为全民传唱的歌曲。


七、《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这首歌获得1959年列宁文艺奖金,它也是一代中国人所喜欢的苏联歌曲之一。
    这首歌曲最初是1956年上映的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中四首插曲之一,

在当时反响并不大。后来在电台里播放,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第二年,1957年7月底,

莫斯科举行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这首歌夺得歌曲创作比赛的最高奖——金质奖章,于是

它被各国青年带到世界各地,被译成多种语言到处传唱。
    1958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届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美国青年钢琴家

范·克来本在告别音乐会上弹起了这支音乐的钢琴改编曲。法国著名作曲家兼歌手弗郎西

斯·雷马克把这首歌另填上法语歌词,取名为《春天的铃兰》,常常在音乐会上演唱。


    曲作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始终认为,歌曲复杂或是简单,是

并不重要的,终究不是因为这点才受人喜爱。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旅伴、

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就会受人欢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所以广泛流传

的秘密也正在于此。
    曲作家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1907-1979),列宁文艺奖(195

9)、苏联人民艺术家(1967)和苏联国家文艺奖(1943、1947)获得者。他生于彼得堡一

个扫园子的工人之家。1929——1931年就学于列宁格勒中央音乐专科学校。1936年毕业于

音乐学院作曲系。使他荣获全民声誉的是卫国战争期间的《海港之夜》,而他最光辉的作

品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和《如果是全球年轻人》(1957),这两首歌传遍了

全世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早期的作品真挚、纯朴,战时则略带忧伤,战后又转向开朗、

乐观和幽默;60年代后显得深沉、成熟而感情细腻。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