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i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ngling (⊙ 00 ☆ 大眼贼 ⊙), 信区: Russia
标 题: 《西伯利亚理发师》(The barber of Siberia)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Feb 17 17:10:43 2005), 转信
“西伯利亚理发师”击沉“泰坦尼克号”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3月17日 09:54 广州日报
由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新片《西伯利亚理发师》,自上月21日举行首映式后取得巨大成功,在俄国内公映3周以来上座率创下最新纪录。
米哈尔科夫 3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俄近年来最叫座影片的观众人数为3至4万人次,而《西伯利亚理发师》仅在莫斯科一地上映,观众就已达12万人次,大大超过美国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的观众人数。
《西伯利亚理发师》从剧本到制作历时数年之久,耗资4000万美元,是俄近年来投资最大的影片。演员阵容强大,由俄著名影星和美国好莱坞明星联袂主演。该片围绕19世纪俄国士官生和美国姑娘之间的爱情故事,向观众展示了19世纪末的俄罗斯风情和西伯利亚的美丽风光。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深深打动了观众,不少人留下了动情的眼泪。
莫斯科的报刊评说,《西伯利亚理发师》是近年来俄电影业的杰作之一,它为争取夺回被西方影视作品充斥的本国文化娱乐市场作出了贡献。米哈尔科夫1995年执导的《被太阳燃烧》一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从此享誉国际影坛。他多次呼吁保护俄罗斯传统文化道德,并一直力图通过自己的电影帮助人们找回俄罗斯过去的光荣和辉煌,铸造新的“民族魂”。 (李德平)
-------------------------------------------------------------------------------------------
影评:《西伯利亚理发师》(The Barber of Siberia)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25日14:35 音像世界
俄罗斯,1999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评级:☆☆☆1/2
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世界影坛,出生在前苏联贵族家庭的米哈尔科夫一直被公认为近20年来最负盛名的俄罗斯导演。1997年10月,他当上了俄罗斯电影制作人协会的主席,这个角色给他带来了空前的名望,使得他近期每一部的问世,都成为该国媒体竞相关注的焦点,同样也包括这部1999年出品的《西伯利亚理发师》。
早在《西伯利亚理发师》于1999年2月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议会厅首映之前,关于这部影片的报道就已经频繁地见诸于报端,很大程度是因为这部史诗式的爱情电影耗资4600万美元,规模之大,在俄罗斯尚属首次。
有人曾预言,因为这部电影既能恰到好处地鼓舞俄罗斯人的民族自尊,又能在揭开俄罗斯人略带神秘感的个性面纱时满足西方观众。所以,这种讨巧的“双赢”能使《西伯利亚理发师》摘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
在俄罗斯,尽管电影评论界有不同的声音存在,《西伯利亚理发师》还是吸引了数量庞大的观众,银幕上的故事和人物使观众在210分钟后,满意而激动地离开电影院。可就是这部1999年获得俄罗斯国家金奖的影片,在雄心勃勃进军戛纳时,却惨遭“滑铁卢”。这或多或少决定了《西伯利亚理发师》在奥斯卡的命运——它没能在奥斯卡评委面前留下好印象。
不少人指责米哈尔科夫的影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影片里的俄罗斯过于理想化……但如果一味从历史真实性或文化特殊性这类角度去审视《西伯利亚理发师》,也许会歪曲导演的本意。用米哈尔科夫自己的话说“这部电影并不着重表现‘是怎样’,‘应该怎样’才是我格外关注的。"
《西伯利亚理发师》里的俄罗斯确实是理想化了的——俄罗斯大地被连绵的白桦林覆盖;俄罗斯民族传统的谢肉节上,有痛饮千杯伏特加的军官;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河畔,赤膊的男人们拳斗后忘却彼此的仇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英俊的士官生优雅起舞;庄严的红场上,骑着白马的沙皇检阅他威武的军队;为爱情而击剑决斗的年轻人;注定悲剧却依然不顾一切挥霍的激情……这些只属于俄罗斯的博大、精致、悲悯和智慧是米哈尔科夫所崇尚的。但这些迷人的闪光点也许更多地属于古典时代的俄罗斯。于是在这部影片里,米哈尔科夫向我们展现了他幻想中生机勃勃的俄罗斯、幻想中的俄罗斯人以及幻想中的俄罗斯爱情——车厢里的美丽邂逅,最终却使一个充满热诚的小伙子被放逐到了白雪覆盖的西伯利亚。
尽管这部电影片长210分钟,但导演以相当流畅、精到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呈现了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不可否认,这部电影里有非常明显的“美国式”幽默,但这绝不是一部让人开怀的影片,前半部使人笑出了眼泪,后半部则会让人带着痛苦的微笑嚎啕大哭。(张帆)
外刊评价:
米哈尔科夫的这部影片显然没有资格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他有可能凭借此片当选俄罗斯总统。--《Exile》(俄罗斯)
米哈尔科夫没有让人失望,至少从影象上还是那么令人晕眩,抓住了俄罗斯的灵魂。——《Insideout》(英国)
它的历史性非常单薄而不可信;它的政治观点并不独特;它的戏剧冲突没有说服力;它的喜剧效果一点也不好笑,一架大钢琴在打过蜡的地板上滑来滑去的那段,比所有演员的演出都要精彩。——《Filmscout》
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那也不妨试试以下这些:
《战争与和平》1956
《东方西方》1999
《齐瓦格医生》1965
-------------------------------------------------------------------------------------------
[片名]:西伯利亚理发师
[导演]:
[片长]:
[主演]:
[影片介绍]:
《西伯利亚理发师》(The barber of Siberia)
导演:尼基塔·米考夫
主演:茱莉亚·奥曼 奥力·文什洛夫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于1885年的俄国。简受雇于机械工程师麦克莱肯。她假扮其女儿,利用自己的交际手腕得到大公爵的金钱援助与其他顾客的支持。在前往俄国的火车上,简被俊俏的军校学生托尔斯泰吸引,两人堕入爱河。托尔斯泰无意中听见简与拉德洛夫的对话,以为简欺骗自己。他愤而袭击拉德洛夫,却被误会行刺沙皇,继而被送离俄国。。
简评:
《西伯利亚理发师》是俄罗斯电影史上成本最高的电影,达到4千万美元。在今天的俄罗斯,投资1百万美元的影片就足以令人咋舌,4千万美元可以成为天文数字了。摄制组在西伯利亚拍摄外景时,寒风、大雪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了影片的正常拍摄;而当摄制组赶回莫斯科时,又赶上一个暖春,于是不得不在地上撒盐来制造雪景。幸好影片的制片拉来的资金非常雄厚,使这部可与邦达尔·丘克的《战争与和平》相媲美的影片免于夭折的命运。影片整个艰苦的拍摄历程,无异于建造一座俄罗斯电影的金字塔。
《西伯利亚理发师》的全球首映式在克里姆林宫可容纳4700人的议会大厅举行。这是克里姆林宫自1974年以来首次被用来放映电影。足见俄罗斯国内对这部有着史诗般宏伟气势、细腻展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巨作的关注。
本片导演尼基塔·米考夫于1996年凭借《烈日灼人》一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自此在国际影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影片在叙事结构、镜头语言运用方面都形成了强烈鲜明的个人风格。《西伯利亚理发师》更是将小人物的命运与动荡的大时代背景有机结合,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
《西伯利亚理发师》-安德
YULE.SOHU.COM 2004-08-16 18:23 来源: 四川在线
少年的爱情总是那样清纯,像是一杯清澈见底的纯水那样透明。就像是安德在第一次见到珍的时候就爱上了她。爱情因为它的悲剧色彩而显得格外经典。时代太大,缘分太少。安德的爱是那么辛苦,即使是在珍温柔的怀抱里,他也很难找到安全感,他不明白为什么当爱上一个人的时候,自己的心就会那么不由自主。为了珍他疯狂过,疯狂的代价就是被遣送到西伯利亚做一名理发
师。很多年以后,时间这个巨大的车轮把所有人往前推。安德成熟了。他再次见到珍的时候,只是躲在远处猜测她的轮廓,他没有去见她。也许,他已经不爱她了,也许,他还是深爱着她。只是,当初火车上的少年一去复返了,已经死在那列火车上。他看着她离开,然后,已然破碎的心在瞬间崩溃。
--------------------------------------------------------------------------------------------
西伯利亚理发师:米哈尔科夫
谈到近邻苏俄的电影,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这片广袤的大地曾经养育了爱森斯坦、塔尔克夫斯基这样的世界级电影大师,《列宁在1918》、《乡村女教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办公室的故事》等一批耳熟能详的影片也留给我们无限的回忆。但时间的推移使这个好为人兄的超级大国丧失了惯有的威武雄健,也使它的电影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如果今天还能听到俄罗斯电影的消息,那一定会和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这个名字有关,正是这个名字在世界影坛不断续写着苏俄电影的神话。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全名米哈尔科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名声显赫的艺术世家。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苏里科夫和祖父皮奥特里·冈察洛夫斯基都是沙俄时期著名的画家;父亲米哈尔科夫·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是苏联著名的诗人、作家、社会活动者,苏联国歌的词作者,三次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母亲冈察洛夫斯卡亚·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也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诗人。
在家庭传统的熏陶下,米哈尔科夫从少年时代便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但开始大量阅读俄罗斯的文学作品,还考入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剧院演员班学习表演。14岁那年他初次涉足电影。当时米哈尔科夫的哥哥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安德烈正在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上学,在拍摄年级作业时需要一个女人远去的镜头,恰巧女演员不在现场,安德烈急中生智便让米哈尔科夫穿上女人的大衣和高跟鞋,完成了这个镜头。这样,米哈尔科夫逐渐进入了哥哥的电影圈,他不但陆续参加了几部影片的演出,还结识了安德烈·塔尔克夫斯基、盖纳吉·巴里科夫、英娜·古拉亚等一批年轻导演。每当赶上哥哥与这些电影人的聚会,年少的米哈尔科夫总要为他们跑腿买烟。
1963年,年仅18岁的米哈尔科夫在格奥尔基·奥尔蒂斯基的影片《我漫步在莫斯科》中扮演了小伙子柯里亚这一讨人喜欢的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高中毕业的米哈尔科夫考入了史楚金戏剧学校继续进行表演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电影新星阿娜斯塔西亚·维尔金斯卡亚,两人一见钟情,于两年后结为夫妇,并生有一子。但这段婚姻没能维持长久,一段时间后两人就各奔东西了。
1966年,米哈尔科夫由于违反校规在学习期间参加《呼应》和《不是最成功的一天》两部影片的拍摄,被迫从史楚金戏剧学校退学。但是这点挫折并没能损伤米哈尔科夫对电影的热情,他很快便考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并且直接插入著名导演米哈伊尔·罗姆的二年级班学习。在电影学院的几年时间里,米哈尔科夫一面潜心钻研各种电影技法,一面继续发展自己热爱的表演事业。在此期间,他曾先后在《贵族之家》、《红帐篷》、《曼舒克之歌》等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1971年在拍摄完短片《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后,米哈尔科夫从国立电影学院毕业。
毕业后的米哈尔科夫被分配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工作,并很快获得独立拍摄的资格。正当米哈尔科夫踌躇满志地准备拍摄长片《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时候,制片厂党委会却对有关名人子弟不愿服役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也涉及米哈尔科夫本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米哈尔科夫立即放下手中工作,报名参军。一周后,他便来到遥远的坎查加半岛的海军舰队成为一名苏联水兵。服役期间,米哈尔科夫还自愿参加了一个四人考察小组,以狗拉雪橇为交通工具在坎查加雪原上行程117天,对国内战争时期红军剿匪线路进行了考查。这次艰苦的特殊经历不但磨练了米哈尔科夫的毅力,也为他赢得了一枚光荣的中士军衔。
复员后不久,米哈尔科夫与时装模特塔吉扬娜·索洛维约娃结婚,并继续于莫斯科制片厂进行编导、表演工作。1974年,米哈尔科夫终于把搁置了两年的剧本《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拍摄完成,这是他个人指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影片根据作家沃洛达尔斯基的小说改编,描写的是国内战争时期苏联肃反人员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押送黄金的遭遇。米哈尔科夫在拍摄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不但把在电影学院学习间积累的大量技巧、语言运用到影片当中,还借鉴了好莱坞西部片、侦探片的模式,树立起一种标新立异的个人风格。影片公映后不久,米哈尔科夫这种将外来影视文化融入革命题材作品的手法就引起了苏联国内的广泛关注,但最终很多知名的评论家对这位年轻导演的大胆尝试予以肯定。
在初步得到评论界认可后,米哈尔科夫于1976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二部影片《爱情的奴隶》。影片讲述的是国内战争时期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敌统区工作的故事。由于比较敏感的政治问题,很多导演都放弃了这个剧本,米哈尔科夫却看中了剧作中的革命、爱情、悬念等诸多引人之处,欣然接受了这部别人都不想拍的《爱情的奴隶》。在创作上,米哈尔科夫继续了上一部作品中对多种类型片风格融合的尝试和各类电影技巧的探索。这种尝试很快成为苏联年轻导演中成功的典范,《爱情的奴隶》不但在国内受到好评,还获得了当年德黑兰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取得了国际影坛的初步好评。美国著名演员杰克·尼克尔森在看完此片后,把一张自己的照片赠送给米哈尔科夫,赠言是:“送给影片《爱情的奴隶》的导演,我已成为该片的奴隶。杰克·尼克尔森。”
而真正引起世界影坛关注的是米哈尔科夫的下一部作品,1977年的《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又译《失琴声》)。影片根据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未完成的小说《没有父亲》改编,米哈尔科夫和长期合作的编剧亚历山大·阿达巴什扬并没有本分地按照原著解读文意,而是将《庄园》、《语言教师》、《三年》、《我的生活》等其他契诃夫作品的情节融入其中,在不失原著风格的前提下,创造出影片的新意。在《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中米哈尔科夫以讽刺的手法刻画出契诃夫笔下普拉冬诺夫这一空虚无聊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影片抒情与幽默并重的风格成为了米哈尔科夫此后创作的主要特色。这部深得契诃夫精髓的影片最终受到世界各地影迷的欢迎,曾先后获得25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箔奖、贝尔格莱德影视艺术家协会大奖、佛罗伦萨国际电影节金奖等多项荣誉。为表彰米哈尔科夫的创作成就,苏联政府也于1978年授予他列宁共青团奖金。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编剧、表演工作后,热爱俄罗斯文学的米哈尔科夫决定将冈察洛夫的名著《奥勃洛莫夫》搬上银幕。奥勃洛莫夫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个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典型形象,米哈尔科夫在影片中却十分出人意料地对这个形象作出了一种新的诠释:奥勃洛莫夫也代表着人类的善良、诚实的自然天性,而他的缺点大多是由他的家庭环境造成的,他本人并没有太多转变的余地。而对原著中积极向上的人物什托尔兹,米哈尔科夫同样也进行了改造,给予这个完全为事业工作所占据的人以一种善意的批评。1980年初,这部历经两年才拍摄完成的两集故事片《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终于与观众见面,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影片体现出米哈尔科夫所追求的一种自然与入世相融合的人生理想,既不能只贪图享乐而碌碌无为,也不应只追寻事业成功而放弃生活的乐趣。这部风格新颖的苏联影片再次得到了国际影展的青睐,《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获得了英国牛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在《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上映之前,米哈尔科夫还利用拍摄《奥》片上下分集的间歇,带领剧组以较短的时间拍摄了一部改编自同名舞台剧的室内影片《五个夜晚》。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因战争分离十年的恋人在莫斯科重逢的爱情故事,精准地再现出五十年代苏联充满希望的社会气息。
尽管《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和《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两部以俄罗斯名著改编的影片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成功,米哈尔科夫并没有沿袭这一模式轻车熟路的走下去,而是转向对现代生活的关注。《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公映之后,米哈尔科夫经过一年时间的休整,于1982年推出了第一部当代题材的影片《亲戚》。影片以轻喜剧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农村妇女到莫斯科探亲的经历,在荒诞、讽刺的情节背后蕴涵着米哈尔科夫对人与人间相互理解的渴求。一年后问世的作品《没有证人》延续了《五个夜晚》的舞台室内剧的形式和《亲戚》所涉及的当代生活,影片在人物造型、摄影、构图、灯光、美工等方面上突出了室内剧对比强烈的特点,别具风格,受到国内电影界的一致赞誉。《没有证人》获1983年莫斯科电影节国际影评协会奖,次年获全苏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84年,米哈尔科夫被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在此前后,米哈尔科夫还在著名导演艾利达尔·梁赞诺夫的《两个人的车站》和《残酷的罗曼史》两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再次展示出自己卓越精湛的演技。在这两部电影中,米哈尔科夫所塑造的列车员安德烈和富商巴拉托夫的形象不但给国内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成为了为我国观众所熟知的苏联电影人物。(这里提到的导演艾利达尔·梁赞诺夫还曾指导过《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被遗忘的长笛曲》等多部在苏、中两国都很著名的影片。)
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实施,苏联电影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一向支持并积极参与电影改革的米哈尔科夫得到更广阔的创作空间。1987年,米哈尔科夫走出国门,在意大利拍摄了由意大利投资制作的影片《黑眼睛》。影片以契诃夫小说《带哈巴狗的女人》为情节基础,将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搬到意大利的土地。首次参与跨国拍摄的米哈尔科夫在片中有意地加入可视性较高的商业要素,以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黑眼睛》果然在西方取得巨大成功,影片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年度票房收入均名列榜首,影片主演、意大利著名影星马斯特罗亚尼也凭借此片荣获当年的戛纳影帝。而在苏联国内,这部大红大紫的影片却引起了电影界人士的反感,他们大多认为《黑眼睛》刻意迎合西方观众,缺乏米哈尔科夫以往作品的深度。影片编剧之一、米哈尔科夫多年的好友兼合作伙伴亚历山大·阿达巴什扬也于此片完成后与米哈尔科夫分道扬镳。在国内舆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米哈尔科夫继续留在意大利并于同年指导了话剧《奥勃洛莫夫》。
结束了毁誉参半的意大利之行后,回到苏联的米哈尔科夫组建了自己的“3T”电影发行制作公司,公司名称缘于“创作”、“合作”、“劳动”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公司成立后的第一部影片并没有在当时政局动荡的俄罗斯拍摄,1991年,米哈尔科夫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来到我国的内蒙草原,拍摄了故事片《乌尔加》(又译《套马竿》、《爱的领土》或《蒙古精神》)。影片通过通过一俄罗斯货运司机在内蒙古草原与牧民接触的经历,表现出现代与传统、本土与外来的文化碰撞,更突出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询的同时,影片又不乏幽默诙谐,于是马上为世界各地的评论家及影迷所接受。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乌尔加》囊括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俄罗斯国家奖金、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十余项国内外不同形式的奖励。
在得到更多的荣誉与赞许后,米哈尔科夫放慢了故事片创作的脚步,而于1993年推出了两部纪录片:《回忆契诃夫》与《安娜》。其中后者是米哈尔科夫拍摄的大女儿安娜·米哈尔科娃从6岁到18岁成长经历,时间跨度长达十二年,影片获突尼斯儿童电影节金奖。
1994年,年近五旬的米哈尔科夫回到阔别已久的俄罗斯,完成了自己的第十部作品《烈日灼人》。影片以三十年代斯大林专政时期为背景,描写了红军英雄克托夫遭到诬陷迫害的事件。《烈日灼人》并没有浅显地将政治矛头指向那个特定的年代,而是以悲怆的基调向观众展示了人于时代变迁中所显露的坚强与脆弱。《烈日灼人》不但在剧作方面较以往反思影片有较大突破,在画面上也独具匠心,俄罗斯优美如画的景色更衬托出影片的悲剧氛围,使影片达到了“美学创作同情绪感染的最佳组合”。这样一部高质量、有深度的影片一经问世,便立即在俄罗斯乃至世界引起了轰动,不仅取得了高额的票房收入,还夺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等多项大奖。《烈日灼人》不但使米哈尔科夫达到个人艺术事业的一个颠峰,也为刚刚起步的俄罗斯电影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向世界证明了俄罗斯影人的实力。
在《乌尔加》和《烈日灼人》取得巨大成功后,米哈尔科夫已然成为俄罗斯电影的一面旗帜,甚至在很多外国观众心中已经化为俄罗斯电影的代名词。众望所归,在1997年召开的俄罗斯电影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米哈尔科夫当选为俄罗斯电影协会的主席。不久,他便公开了自己下一部作品的目标——向世界讲述俄罗斯、将俄罗斯电影引向世界。
1999年初,米哈尔科夫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为自己的新片《西伯利亚理发师》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首映式,应邀出席的上至国家领导、社会名流,下至文化精英、各国记者,这种气派的首映式在俄罗斯国内尚属首次。由俄罗斯、法国、美国、意大利、捷克等多国联合摄制的《西伯利亚理发师》耗资4600万美圆,全片将近三个半小时,是苏俄影史上规模空前的巨片。《西伯利亚理发师》讲述了一个十九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爱情故事,影片以宏大的气势再现了俄罗斯帝国曾有的辉煌,并借助影片中一个美国女人的眼睛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一位评论家的文字似乎可以生动地概括出《西伯利亚理发师》给观者带来的感受——“影片的前半部使人笑出了眼泪,后半部则带着痛苦的微笑嚎啕大哭”。这部容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高成本影片很快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欢迎,数以万计的观众涌进影院观看这部期待已久的影片,大多数人都为影片所洋溢的爱国主义情绪和俄罗斯精神所感动。尽管《西伯利亚理发师》深受观众喜爱,俄罗斯的评论界却对此片存在不同意见。在首映后的短短两个月内,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400余篇批评性文章,意见主要集中在影片刻意迎合外国观众口味、对俄罗斯的描绘过于理想化等方面。但也有一些如《电影艺术》的重要刊物对影片作出了正面的评价,对米哈尔科夫的勇气、魄力与才能给予赞许。至此,由《西伯利亚理发师》引发的长时间辩论也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界1999年度最重要的事件。对这些褒贬不一的评价和旷日持久的辩论,米哈尔科夫本人却采取了相对低调的态度,为避免人们对自己创作初衷的曲解,他没有将影片送往任何国际影展参赛。结果在1999年底,米哈尔科夫的成功再次得到肯定,《西伯利亚理发师》成为当年唯一获得国家文艺奖金的电影作品。
对米哈尔科夫这样始终致力于民族电影事业的艺术家而言,名目繁多的荣誉奖励仅仅是实现自我梦想过程中的一种点缀。在他近年的几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米哈尔科夫心中澎湃的爱国主义激情以及那份对民族复兴的真切渴求。今天,年过半百的米哈尔科夫依然为实现使俄罗斯电影走向世界的目标进行着不泄的努力。在这位著名导演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那种洋溢于他作品间的俄罗斯精神,那种令人敬畏的自信与执着。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米哈尔科夫所期盼的俄罗斯电影复兴与再度辉煌只是个时间问题。
1968年 《我要回家》(短片)...A ya uezzhayu domoy
1970年 《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短片)Spokojnyj den v kontse vojny
1974年 《敌中有我,我中有敌》Svoj sredi chuzhikh, chuzhoj sredi svoikh
1976年 《爱情的奴隶》Raba lyubvi
1977年 《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Neokonchennaya pyesa dlya mekhanicheskogo pianino
1979年 《五个夜晚》Pyat vecherov
1979年 《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Neskolko dnej iz zhizni I.I. Oblomova
1981年 《亲戚》Rodnya
1983年 《没有证人》Bez svidetelej
1987年 《黑眼睛》Ochi chyornye
1991年 《乌尔加》Urga
1993年 《回忆契诃夫》Vspominaya Chekhova
1993年 《安娜》Anna: Ot shesti do vosemnadtsati
1994年 《烈日灼人》Utomlyonnye solntsem
1999年 《西伯利亚理发师》Sibirskij tsiryulnik
2001-8-22 1:28:09
网人娱乐频道 http://et.fan8.com
--------------------------------------------------------------------------------------------
《西伯利亚理发师》影片的艺术特点
发布时间:[2004年3月4日17:20] 来源:当代电影
感谢网友[lhlele]发表此文章 我也要发表文章
《西伯利亚理发师》无论作为艺术现象,还是作为大众文化现象,受到观众的欢迎,正在于它把艺术同大众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把艺术性和商业性相结 [被屏蔽广告]
合是所有文艺工作者正在积极探讨并极力解决的首要问题。美国电影能占有世界70%的电影市场,就在于它能迎合广大观众的消费心理,制造神话似地创作了一部部既好看又吸引人的影片。从这一点上来说,米哈尔科夫的《西伯利亚理发师》如果不是与好莱坞的竞争,至少也是对这绵模仿。此处加图三,西北利亚理发师)
影片以三角恋爱故事为情节基础,以实验制造伐木机器为剧作的推动力,在表现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差异,在展示俄罗斯民族传统和风格特点上把史诗、喜剧、情节剧等样式结合在一起,把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及宗教文化各种成分融合在一起,构成多层次多结构性,在实现作者的美学追求上,尽量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可以说,米哈尔科夫在一定程度上把对艺术的追求和商业目的结合在一起,拍了一部既富民族特色又适应外国观众口味的影片。
艺术手法
《西伯利亚理发师》在追求史诗规模,追求大风格的表现,追求作者一贯的美学思想上,调动一切表现手法,在保持严肃认直地叙事,巧妙地安排情节,突出人物行为的心理动机,追求画面构图和造型美等之外,运用讽刺幽默的手法,增加叙述色彩,添加笑料,以适应新的观众,即用美国电影培养起来的俄罗斯观众,还有许多外国观众(影片有外国投资,必然要向国外发行)的口味。影片中有许多个人之间的玩笑,也有大家都明白的俗话俚语。如“托尔斯泰在那儿?”“在亚斯纳亚波良纳”(指托尔斯泰庄园)或者“在安娜·卡列尼娜那儿”。还有一些具有强烈效果的情节场面,如在刚刚打完腊的地板上举行舞会。因为地板太滑,一伸脚就会滑倒,谁都不敢去跳,而校长夫人又拉不下面子,非要大家跳不可。最后还是托尔斯泰想了一个办法,在每个人的鞋后跟上涂上松香才将舞会开了起来。还有谢肉节,伐木、狂饮等一些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出色场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引人发笑。尤其是男主人公演出幕间休息时无意间看到女主人公背叛他后不能自持跑上大街,其他同台共演者也都身着戏装在大选上紧追其后边跑边喊“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场面不仅使电影大厅的观众忍俊不禁,也使银幕上这一场景的围观者莫明其妙,暗自发笑。米哈尔科夫在严谨的叙事中增加笑料,使影片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而多层次、多结构及明显的混乱性使影片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同时,又能适应于实用的目的。
米哈尔科夫拍摄《西伯利亚理发师》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向全世界的人讲述俄罗斯,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走向全世界。作者在完成这些任务时,运用了可以运用的所有物质资源和创作经验,拍了一部规模宏大又极具观赏性的影片。按一位评论家的话说:“影片的前半部使人笑出了眼泪,后半部则带着痛苦的微笑嚎啕大哭。”米哈尔科夫准备用《西伯利亚理发师》去占领美国,到底如何,得看最后结果。
前不久,俄罗斯分发了1999年国家奖金。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获此奖金。此前,围绕影片展开的沸沸扬扬的争论,使得米哈尔科夫未敢将影片送往任何国际电影节参赛,只有最后一次,送往俄境内的斯拉夫人和东正教人的“金勇士”电影节参赛,并获得最佳故事片奖。
相关信息:
刚看完红龙D9的《情留西伯利亚》 (2千字)
发信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可以说是我今年收的第一部重量级影片,毫不犹豫把以前烂片基烂翻译的碟皇双D5扔到垃圾袋。
红龙本片翻译准确,画面虽一般,想必原版如此,英语5.1与日语2.0,字幕为日、韩、英、中,老薄片基。
正如一位影评人士所言“影片的前半部使人笑出了眼泪,后半部则带着痛苦的微笑嚎啕大哭”。
--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理由的,
假如你仍是坚持要为每件事寻求道理,
朋友,你在无理取闹
交流俄语学习,品味俄罗斯文化,欢迎来到 Russia 版
文化艺术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的版主不是外语系俄语专业的)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7.20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5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