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i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iandewen (caxap), 信区: Russia
标  题: 前苏联电影《士兵之歌》(俄文字幕,难得)上传219.217.225.7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r 18 16:39:04 2005), 转信

ftp://219.217.225.72
回味过往的清纯与美好 --看丘赫莱依《士兵之歌》 

 

看《士兵之歌》,有一种灵魂被扯疼的感觉,这部老丘赫莱依在1959年拍的片子讲
述战争时一个普通士兵,一个19岁的大男孩阿辽沙回家探亲时路上的遭遇。隔了如
此久远的年代,依然好看。就像一些老歌,历久犹有余韵。

阿辽沙的回乡之旅仅有几天,路上四天,在家呆两天,还是他用立功的机会争取到
的,故事的展开是一个"旅行片"的模式,阿辽沙"在路上"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甚
至经历了美好的爱情。 

公路片的形式犹如一幅全息场景图,可以展示尽可能多的人物和事件。但是此类电
影要尽量避免出场人物的浅薄与无力,《士兵之歌》的伟大在于,只用寥寥几笔,
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就跃然眼前:那位头上缠着绷带,眼神中透出严肃中和慈祥的将
军,那位残疾军人妻子的泪与热吻,那位女电报员的愤怒,那位中年女汽车的疲惫
,不仅是俄罗斯老学院派演员演技出色,导演也深谙表现的技巧。

看《士兵之歌》,体会的是往昔的清纯,就像看中国50年代的老片子,那时的人自
然,有一种单纯明朗的气质,干干净净,就象晴朗的天空。老丘赫莱依的几部电影
都很张扬人性,也有一些大胆突破,如涉及后方的军人妻子与别人通奸,是第一次
在电影中描绘。还有,他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表现一个"英雄",击毁敌人的坦克后
,在首长面前手足无措地承认,自己是害怕了,丢下通讯工具跑开,无意中才立功
。还有,在回家的车厢里,阿辽沙用印了自己照片的战地通讯给大家卷烟,见别人
不信他做的事情,这才把已经烧了一半的纸打开,大家叹息烧了可惜,他才孩子气
地笑了:还有呢!帮前线战士把辛苦节省下的肥皂带给后方的妻子,发现战士的妻
子已经与别人同居了,阿辽沙走到楼下,居然会又转身去把肥皂拿了回来去送给战
士的老爹,甚至连包肥皂的纸都没有留下。正是阿辽沙身上那晶莹透明的孩子气,
孩子气的愤怒,孩子气的热情明快才使影片如此具有感染力。

关于阿辽沙与舒拉之间的爱情,完全处在一种初荷状态,两个人奇异地在无人的车
厢里相遇,天真的女孩因为恐惧而大声尖叫"妈妈",并且准备从车上跳下去,而后
在士兵进来搜查时两人同时躲在草垛里去,阿辽沙的脸本能地在挨着的女孩的脸上
摩挲,而女孩出于警惕和自我保护称自己有了未婚夫--受伤的飞行员,正准备去探
望他。此后阿辽沙就很纯洁地抑制自己的感情,因为他不能追求一位军人的未婚妻
。在路上,由于阿辽沙下车去打水,两人分开,又彼此找到,在温柔的对视中爱情
温柔地流露,但是两人必须要分开了,舒拉说,阿辽沙,我没有未婚夫,女孩以这
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而阿辽沙没有来得及要来舒拉的地址--他乘坐的火车
已经开动了,来不及听清女孩说什么了,两人就永远分开了,白桦林叠印着女孩惆
怅的脸,俄罗斯式的忧郁和伤感。

爱情,刚刚到来就失去,而战争摧毁的不仅是那已成废墟的家园,那一个个鲜活的
生命,就像一秒钟前还问阿辽沙有没有女朋友的那位美丽少妇,变成了躺在花丛中
的一具没有生命的尸体。战争的可怕就在于把每个充满个性的生命分为敌方和我方
简单的两种,然后又把他变为同样的无生命的肢体。还有,屠戮了所有来不及生长
的感情,还来不及对某人流露爱意,还来不及对一个其实早已原谅的人说没关系,
生命就消失了,战争摧残了所有来不及表达和进行的感性。

阿辽沙和母亲见面的一场是全片的高潮,而这时影片已经快要结束了,阿辽沙因为
在路上好心的帮助:陪残废军人等他的妻子,送肥皂,从被炸的火车中救人。等他
回到家中,已经只剩下几分钟时间了,他必须在这几分钟时间里和母亲说完话,搭
来时的汽车回去,准时回到战场上去。在影片的开始,就是阿辽沙的母亲身着黑衣
站在村口等待儿子的回来,所以观众都已知道阿辽沙与母亲的此次见面便是诀别,
越发加深了悲剧的强烈。而儿子回到村里,母亲却还在地里劳动,听到儿子回家的
消息,母亲飞快地往回跑,穿过田野、丛林,向大路奔来,阿辽沙也站在行驶的货
车上焦急地寻找母亲的身影。还是跑得喘不过气来的母亲看见了儿子,大叫一声"阿
辽沙"。母子相见的场面拍得很素朴,导演在这里特地略去了所有的声音,荧幕上母
子泪眼相望,听觉的空白强化了视觉的效果,也造成了震撼和诗意。阿辽沙久久地
看母亲,母亲终于说:阿辽沙,你长胡子了,你抽烟吗?阿辽沙:对不起,妈妈,
我要走了。母亲:不----两人泪眼婆娑。最后,母亲抚着儿子的脸:阿辽沙,我会
把你等回来的,虽然我没有把你爸爸等回来。

隔了好几年,第二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看到这一段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尤其那
一刹那母子初见面的空白时光,简单就是极致,有时候。

隔了很多年,又有一个也叫丘赫莱依的俄罗斯人拍了《窃贼》,一部充满复杂人性
的电影,窃贼男人和小男孩之间奇妙的感觉,不可单纯用感情二字概括的微妙。这
个丘赫莱依正是拍《士兵之歌》、《第四十一》、《晴朗的天空》的老丘的儿子。
从单纯到微妙,一个民族电影在经历着种种不仅是形式的变化。

看四十年前的《士兵之歌》,想起中国的一首很多人都喜欢的老歌《五月的鲜花》
,三十年代光未然作词,阎述诗作曲,大家都熟悉这样一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
野",这首歌的曲调是平和而忧伤的,带着许多美妙的旋律。而《士兵之歌》的风格
和这首歌很像:即使处在和平年代也无法掩去的对过去美好的哀伤。

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士兵之歌》遭遇了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虽然后者
最后获得大奖,但是有很多西方评论家对《士兵之歌》评誉极高,其实,在某种程
度上,两部电影都与这样的主题有关,那就是:生活的激情。

 

------------------------------------------------------------------------
--

被忽略的经典:最美好的士兵之歌

2004年06月03日11:39:18 网易娱乐 云风

 

  《士兵之歌》DVD封面有着鲜红的颜色,让人想起1959年拍摄这部片的导演丘赫
拉依,他揣着一颗红心,劲头十足地在摄影机里勾画着心中浪漫的战士。而浪漫这
个词也很符合当时的创作环境,因为他身边还有一拨这样的导演:拍《雁南飞》的
卡拉托佐夫,拍《一个人的遭遇》邦达尔丘克,还有跃跃欲试的小年青塔可夫斯基
。他们都不喜欢苏联电影从《夏伯阳》开始的那种突出英雄人物的描写,动不动就
歌颂“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人物”,苏联人民当然也会审美疲劳。

  于是丘赫拉依决定在自己这部作品中恢复人性中正常的审美,《士兵之歌》里
有着更贴近生活的感受,表现了一个普通士兵对战争的恐慌、对朋友的热情、对美
女的向往,以及对母亲的挚爱。在这个时代重温这种电影,最需要准备的是一颗纯
净的心灵,而不要希望从情节里获得勾心斗角或是百折千回。这部影片最适合那些
被好莱坞大鱼大肉撑坏,或是被欧洲叽歪文艺片搞得心里十分不爽的人观看。

 

士兵之歌DVD封套 

  虽然本片的摄影有一些那个年代常见的无必要变焦,但总体影像表现得很自然
,朴实中颇见功力。前苏的电影水准在世界范围内绝对是一流的,他们的导演和主
创人员具备优秀的视听语言素质,哪怕在再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也能拍出经典之作。
我们国内导演目前的牢骚不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点底气不足。《士兵之歌》讲
述一个在战场上立功的士兵阿廖沙,请了几天假探望母亲,在回家的路上却发生一
系列故事。用俗点的话说就是好人好事,毕竟是主旋律影片。

  导演在开头部分表现士兵在战场上被坦克追逐的那段戏,是很标准的追逐拍摄
手法。苏联人毕竟是蒙太奇理论的祖师,玩玩这种段落也就是小菜一碟。通过不断
逼近镜头、角度是仰拍的坦克与奔跑的士兵越来越快的对切,造成紧张的气氛。其
实最出乎人意料的是摄影机从大俯拍的角度跟摇坦克,居然摇了快180度,让整个画
面倒置,导演玩这一手是想突出士兵当时的心理状态,也算是有些新意。

  苏联人拍主旋律一向是很照顾观众的欣赏习惯的。影片中戏剧性不强的场面就
会有大量的镜头内运动或是摄影机运动。比如士兵坐在从镜头纵深处向观众方向驰
来的汽车,他急忙跳下汽车,向右跑,镜头跟摇过去,士兵跳上了一辆向右开走的
火车。这种转场的镜头让人看来一点都不累,甚至还有点紧张。

  士兵遇到了一个瘸腿老兵,俩人不知道怎么着就混到了一起。导演特别喜欢给
这两个小伙子特写、大特写,为什么?除了煽情之外,主要原因就一个字:帅。特
写镜头是视听语言中的视觉重音,用起来格外讲究。丘赫拉依自然不是乱用特写镜
头的人,毕竟又不是在拍俺们国产电视剧。有个场景是瘸腿老兵站在月台上有点失
望地等待家人,突然听到老婆的一声呼叫,那时猛地给了他一个很短的回头特写,
再切中景。这一处理直到现在俺还记得很清楚,能让接下来的感情戏水到渠成。

  在影片后面“车上巧遇美少女”段落中,近景、特写的镜头相对用得更多,它
捕捉了少男少女同处一车厢的细腻表情和心理活动,再加上移动拍摄的田野景色,
确实在当时政论式电影充斥影院的环境下做到耳目一新。但最关键的一段特写,是
在士兵跳下火车去打水,他在路边和工作的人们一同安静地听着战争持续的坏消息
。横移镜头拍摄出的一连串仰视的特写,纵深的造型感很强,苏联人民不屈的精神
呼之欲出,影片的主题得到加强。其实,我更喜欢的是本片不多的全景和远景镜头
,尤其是与火车、站台相关的那些场景,无论是从拍摄还是从剪辑的角度都恰到好
处,意境十足。

  影片把最动人的段落放到了最后,士兵阿廖沙千辛万苦赶回家,却因为路上的
种种耽搁只剩下见母亲的几分钟时间。阿廖沙好不容易找到家中,可母亲却在田地
干活。阿廖沙只好上车边走边找。母亲得知了儿子回来的消息,用尽了全身的力量
往回跑。

  影片这时跟拍母亲奔跑的几个镜头动人到了极处,情绪随着动态十足的镜头一
点点地在积累到高处。接下来,母亲终于赶到了儿子身边,两人自然紧紧地拥抱。
这时候导演出人意料地使出绝招,他用了几个大特写镜头,却不用任何声音,没有
配乐,没有同期,没有任何声音。于是这个本来可以用很多下作手段来蹂躏的段落
,现在起到了神来之笔的效果,无声的效果从影像里得到了最大的张扬,因为每一
位观众都会在这样的情景下被深深感动,这时绝对是“无声胜有声”。老实说,每
次看到这里,俺都会把持不住。这样的视听处理实在是太棒了,由动到静,情绪由
低到高,给影片加上了一个完美的高潮段落。

  《士兵之歌》这部电影在现在看来,有些技巧还显得陈旧,摄影、剪辑也不如
同期《雁南飞》这么花巧夺目,但它有着扎实的影像基础,并且每个段落的处理都
很仔细、到位,关键是拍出了战区后方人民的真实情感。它可能没有《这里黎明》
《列宁在1918》这么有名,但却被人美誉为“最好的战争电影”,就因为它虽然没
拍战争,却拍出了战争中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
劳动最快乐
吃苦也是一种资本 
贫困也是一种财富 
舍弃也是一种选择 
简单也是一种时尚 
缺陷也是一种美丽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3.10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