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i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angjinaa (流浪到你家), 信区: Russia
标  题: 俄罗斯电影(转载)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Mar 21 16:12:07 2005)

俄罗斯最早的电影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诞生后不久,就发生了十月革命,苏俄政府
将电影事业国有化。在政府的支持下,俄罗斯的电影事业一步步地发展起来。30年代开始
,苏联电影经常参加夏纳、卡罗维伐里、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不多优秀电影获奖,为苏
联电影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国际地位。而开始于五十年代末,隔年举行的莫斯科电影节,每
届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电影来参展。

国内战争期间拍摄的大多是被称作“形象政论”的新闻纪录片,内容以反映红军的英勇战
斗和工农群众的革命建议业绩为主。内战结束后,苏联电影事业才有了进一步发展,影片
题材以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为主,年轻俄罗斯导演们在影片的构图、剪辑、情节安排上都
有新的突破,演员的演艺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谢·米·爱森斯坦(1898—1948)、弗·伊
·普多夫金和亚·彼·杜甫仁科(1894—1956)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名导演。1925年,爱
森斯坦导演了无声片《战舰波将金》,首创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获得极大成功,成为当时
世界公认的杰出作品,并在1927年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同一时期出现的优秀影片
,还包括根据高尔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母亲》和由杜甫仁科导演的《土地》。

三十年代有声电影出现,使电影艺术能同其他艺术形式,诸如文学、音乐、戏剧等有机结
合起来,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时一批作家开始为电影创作脚本,作曲家为
电影谱曲,戏剧演员开始从舞台走上银幕,电影从业人员队伍得到空前扩大,一批批优秀
影片不断奉献给观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艾姆尔列尔(1898—1976)和尤特凯维奇(19
04—)合作导演的《迎展计划》以及首次搬上银幕的戏剧名著《大雷雨》等。

1934年瓦西里列夫兄弟导演了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夏伯阳》(后译为《恰巴耶夫》)
,影片塑造了国内战争中红军军官和士兵们革命英雄主义形象,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的优秀作品。此后还出现了塑造工人布尔什维克形象的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
》、《肖尔斯》、《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雅可夫·斯维尔德洛夫》等优秀影片。30
年代末还出现了塑造革命领袖形象优秀代表作《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影片。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实现多样化。历史事件
,历史活动家、社会主义建设、工农群众的现实生活题材等都在电影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在此类众多的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彼得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政府
委员》、《灿烂的生活》等。此外,还拍摄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动画片、喜剧片、记录片和
科教片。

卫国战争期间,电影被作为宣传群众和动员群众的一种有力手段。这一时期的影片小型片
居多,它们以浓重的激情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强大的鼓舞性。四年间共摄制了新闻纪
录片489部,小型片67部,大型片34部。其中著名的影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
》、《虹》、《卓娅》等。文献记录片是这一战争年代的创造,它详尽具体真实地纪录了
德国法西斯从入侵到彻底被消灭过程中的许多重大事件,被誉为“伟大卫国战争的编年史
”。这类片中的佼佼者有《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战后初年的影片大都仍是歌颂战时的人民英雄,回顾重要的历史事件,表达人们在胜利后
的无限喜悦、对和平渴望和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这类影片中的代表作有由同名
小说改编的《青年近卫军》、《易北河会师》、《乡村女教师》、《西伯利亚交响曲》等
。传记影片在当时亦占有一定位置,如《米丘林》、《塔拉斯·舍甫琴科》等。

战前苏联已有彩色片,战后进一步提高了彩色技术,并在完善立体声,环幕电影和全景电
影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1955年拍了第一批苏联宽银幕声画立体片。

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战争题材的电影在选材角度上几经变化。五十年代着重表现下级
官兵的战壕生活和战争中人们的悲惨命运,或表现前方、后方普通苏联从民的道德和心理
。如丘赫拉依导演的《士气之歌》、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自导自演的《一个
人的遭遇》、卡拉托左夫导演的《雁南飞》等。而六十年代以后苏联影片逐渐转向苏联官
兵战争中的英雄行为,把激烈的战斗和前线平凡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揭示主题,著
名的影片有《这里黎明静悄悄》和《热雪》等。而到了七十年代,出现了另一类的场面宏
大的战争片,其中以奥泽罗夫导演的五集文献性故事片《解放》为代表。影片中刻画了从
两军统帅部写到普通战士的角色形象,忠实记载了苏军开始反攻写到德军全军覆没的全过
程,从一个全景角度来表现战争,堪称史诗式的巨作。

七十年代开始,苏联影片大多以当代生活题材,形式多样,其中一批以道德伦理为题材的
影片,如《湖畔》、《热爱人》、《红莓》、《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办公室的故事》
等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同时,以劳动生产为题材影片《最热的一个月》、《奖金》等也
深受当时群众的喜爱。

值得称道的是,苏联几代电影工作者都注意将国内外古今文学名著搬上银幕。苏联解体前
的20多年时间内由国内外文学名著改编拍制而成的影片有40多部。其中由外国名著改编拍
摄的影片《哈姆雷特》和《奥赛罗》尤为引人注目。而由国内名著改编拍制而成的则有《
苦难的历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罪与罚》等。这些传世巨片的导演,如科静采夫、尤特凯维奇、
罗沙里、邦达尔丘克、格拉西莫夫、扎希尔、培利耶夫等,均是其时誉满全球的著名艺术
家,

苏联解体后,政局的动荡和经济的崩溃,使俄罗斯电影事业一直处于低潮,好的影片已是
凤毛麟角。鼎盛时期曾高达30万人的电影从业人员,如今风光不再,大批失业或改行。据
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俄罗斯电影从业人员人数已不足10万,电影年产量也从平均第年150部
降至20部左右,原有的39个电影制片厂也所剩无几了。乘虚蜂涌而入的西方影片(尤其是
美国影片)占据了俄罗斯的电影屏幕。


--
小样儿,在工大读博士,让你后悔当人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8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