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i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muel (孔雀翎), 信区: Russia
标  题: 俄罗斯版范文 今日俄罗斯的资本主义(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3月15日18:09:3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Board 讨论区 】
【 原文由 moscow 所发表 】
今日俄罗斯的资本主义

一、三度兴起的俄罗斯资本主义 

在20世纪,资本主义曾三次“光顾”了俄罗斯。 

第一次是在沙皇君主制时期,当时俄国工业蓬勃兴起,斯托雷平积极倡导资本主义 
的乡村改革。虽然整个国家大部分尚处于落后状态,但垄断性的大康采恩和银行迅 
速涌现,开始为俄国成为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奠定基础。1917年的十月革命以及 
随之而来的全面国有化埋葬了这一特殊的俄国资本主义。 

第二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俄国内战的结束,列宁开始引入一种新的、有限 
制的资本主义,以期在社会主义全面取胜之前借以实现经济的恢复。新经济政策的 
实验持续了几年,到20年代末被斯大林终止。 

第三次是90年代的俄罗斯资本主义。在80年代末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俄罗斯既无 
法律认可的资本主义,亦无任何形式的私有企业。 

这三次资本主义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它们都非常明显地倾向于开拓中介领域 
而非生产领域;其次,它们都表现出格外依赖国家的扶持。 

不论这种对于资本主义原始形态的偏好纯属巧合,还是植根于俄罗斯企业家的基因 
中,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新资本主义的寄生性较之前两者更为明显。现在,俄罗 
斯经济的运转还依赖于社会主义时期创造的生产能力。这样的经济体制难以为继, 
因为其实物资本正在被消耗殆尽。在当今世界上,如此大规模的宏观经济自杀,实 
属绝无仅有。 

如果说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至少可以维持经济的增长,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资本 
主义有助于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则今天的俄罗斯资本主义仅起到了毁灭国家的 
作用。 

二、新资本主义的根源 

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资本主义主要是苏共时期的非法影子经济与全新的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说来理由如下。 

第一,今天的俄罗斯资本主义直接产生于在计划经济孔隙中发展起来的地下经济, 
或称影子经济。垂青于影子经济的不只是投机者和地下生产者,还包括国有企业的 
经理及政府机构中位高权重者。为了一己之私利,他们把国有经济资产视为己有, 
占有国有企业创造的部分剩余价值。一旦旧的政权瓦解,这些人就成了合理合法的 
资本家。因而,市场改革是这个寻求公开、合法的资本家身份的新阶级利益的合乎 
逻辑的反映。 

第二,相当一部分俄罗斯新资本家由于以往的非法活动经历,而对犯罪、腐败行为 
轻车熟路。他们在新改革的体制下感受不到任何道德或法律上的约束。腐败、犯罪 
现象在俄罗斯资本家阶级中蔓延,不仅因为信守合同的法律基础尚未建立,更主要 
的是因为这个阶级的大部分人对其他手段一无所知,把犯罪和腐败行为视为最为有 
效的手段。 

第三,由于俄罗斯私有化的方式,原国有资产的大部分被以很低的折价转让给新的 
所有者。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基本立法指导原则是:通过股权在居民中的广泛分 
散化,建立由雇员管理的企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政府具有强烈的亲资本 
主义倾向,这一计划的实施背离了初衷。大部分内部股落入原来的管理者手中或被 
置于其控制之下,往昔的“红色厂长”摇身一变,成了企业主。后来,一些具有重 
要战略意义的企业也被政府作为换取私人银行“贷款”的抵押,实际上以低价出卖 
。大银行成了金融-工业集团的核心,其所有者成了寡头。 

第四,亲资本主义的政府允许资本家阶级中某些得宠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瓜 
分政府税收。其手法多种多样。 

三、收入分配和剩余价值分配的不均衡 

今天的俄罗斯资本主义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工人阶级与之对立。苏联解体之 
后,大多数工会不是士气消沉,就是销声匿迹。只有一些新成立的工会偶尔进行几 
次成效并不显著的斗争,其目的主要是为争得政府而非新资本家阶级的让步。因而 
,俄罗斯实行新资本主义以来,工人的实际工资大幅度连续下降,而剥削率却呈上 
升之势。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1998年的实际工资只相当于1991年的49.3%。与此 
同时,那些资本家新贵们的收入却在猛涨,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而能够反映出这种 
差距的,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 

由于各种原因,剩余价值在俄罗斯资本家阶级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 
经济利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被几个享有特权的部门(包括主要的矿产出口业、银行 
业和进口商品贸易业)所瓜分。寡头们之所以地位显赫,就是因为他们控制了这些 
部门。他们从中积累了大量的个人财富。从事机械、金属加工、纺织和其他轻工业 
制造等行业的资本家集团,则是这场剩余价值争夺战中的失败者。虽然俄罗斯资本 
家阶级的大部分不享有特权地位,但是他们确实占有俄罗斯劳动者创造的很大一部 
分剩余价值。 

四、克服不了的问题 

由于剩余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如此之大,故而资本主义经济遇到一个大问题就是 
如何在国内市场销售产品。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者曾争论过这个问题。罗莎·卢 
森堡主张通过把剩余价值输出到不发达国家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做不到这一点, 
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则主张把更大部分的剩余价值用于国 
内资本投资。列宁不赞成两人的观点,认为资本家能够为其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但 
是,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随着时光的流逝,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又找到了两种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一是通过 
国家重新分配收入、扩大政府支出以弥补投资不足;二是发展服务业,以利用商品 
生产所创造的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但这些方法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几十年的时 
间才能达到目的。俄罗斯新生的资本主义没有按此作出调整的时间和意愿。因此, 
它也遇到了不能在国内市场出售其潜在产品这一难题,图干·巴拉诺夫斯基提出的 
高资本投资的解决办法,只有在工资大幅度上涨、主体居民的其他收入增加进而使 
国内市场扩大的情况下,才能变为现实。在当今的俄罗斯,上述条件是不具备的。 


五、新资本主义的“不育症” 

俄罗斯新资本主义犹如一头没有生殖能力的怪兽。实际上,在俄罗斯新资本主义时 
期没有新建一家像样的生产工厂。其“不育症”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能创造一种 
正常运行的货币经济。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交易是通过易货贸易或公司本票的 
手段来完成的。 

经济的非货币化使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发生改变,影响了俄罗斯大多数企业 
的运行模式;第一,部分折旧及剩余价值不需要货币化,其存在形式令政府难以对 
它征税,也使他人难以得到用来投资的资本;第二,非货币化使典型的俄罗斯企业 
的基本运行模式发生变化,其主要目标是追求货币收入最大化,而不是利益本身的 
最大化。 

(原载《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2期)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217.224.227]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81.17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