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i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oscow (郊外的晚上), 信区: Russia
标  题: 彼得堡时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16 09:46:30 2004), 站内信件

俄罗斯简史之四——彼得堡时期(18世纪~1917年) 
www.crbuy.net  2003-5-23  中俄贸易信息网 


  十七世纪后期,封建制在西欧国家已基本瓦解,而沙皇俄国却极力维护和加强农奴制
,致使俄国的生产力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当时的俄国,农业落后,手工业作坊刚刚开始
建立,大部分工业品依赖进口,国家军队力量薄弱,政治腐败,宫庭内部为夺取王位而明
争暗斗。彼得一世于1682年即位时年仅十岁,1689年他挫败异母姐姐索菲亚公主的政变阴
谋,正式开始执政。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效法西欧,对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废除经常干预皇权的大贵族杜马,整顿税务机关,指定九个大臣组成参政院(се
нат,又译枢密院),作为最高管理机关,负责拟定法令,监督行政、司法、税收、外
交、军事、工商等事务。设立12个院(коллегия)代替以往的机构重叠臃肿的50
个中央官厅。为了有效地监督法令的执行,在中央设立监察总署,在各省设监察官。在地
方行政管理上,1719年他将全国划为11个省(губерния),省下又分省区(пр
овинция),省长都直接隶属中央。彼得一世废除东正教牧首职务,取消教会独立
性,改由政府任命的神圣议院管理教会事务。 
  在军事方面,他解散射击军,实行召募制,组建正规军团,建立起拥有步兵、骑兵、
炮兵诸兵种的13万人的陆军常备军和一支拥有四十八艘战船的海军,开设了许多军需工场
,创办海军和炮兵等军事学校。 
  彼得一世注重兴办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创办了科学院和各种专门学校,又
派遣许多贵族子弟出国学习。他简化了俄文字母,奖励翻译西欧著作,创办了俄国第一份
报纸。此外他改革历法,采用欧洲通用的儒略历(юлианский календар
ь,又译为尤立安历法)。开办工业,设立纺织、制革、造纸等工场数达二百之多,为以
后俄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取得通向西欧的出海口,彼得一世于1695和1696年两度进兵阿速夫,和土耳其作
战,终未取得出海口。其后彼得一世与丹麦和波兰结成同盟,与瑞典进行了历时二十一年
的“北方战争”,最终夺得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的大部分
地区。终于在北方获得了出海口,密切了与欧洲各国的联系,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彼得被
授予皇帝的称号,俄罗斯也开始称为帝国。 
  战争期间彼得一世于1712年迁都涅瓦河口的彼得堡,从此彼得堡逐渐成为俄罗斯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彼得一世死后,屡次发生宫廷政变,皇位更迭频繁。为获取支持,彼得的继承者竞相
扩大贵族的政治特权,并将大量土地和农奴赏赐给贵族。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
执政时期,把八十万国家农民赏赐给贵族,并免除军役贵族服军役和担任公职的义务。实
行农奴制的地区扩大到乌克兰以及顿河、伏尔加河流域,贵族的私有农奴已占全部农民人
口一半以上。地主被授权迫使“抗命”农民去作苦工,并禁止农民对地主作任何控诉。农
奴除为地主服劳役外,还须向政府缴纳人头税,服兵役和其他徭役。残酷的压迫激起了声
势浩大的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4)。 
  历代沙皇几乎无一例外都继承了对外不断扩张的政策,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吞并
的地方有: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克里米亚、北高加索、西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的土
地。亚历山大一世执政时期,俄国于1809年从瑞典手中夺得芬兰,1812年从土耳其手中取
得比萨拉比亚,随后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大部。击败拿破仑的侵略
后,俄国获得原拿破仑控制下的波兰土地。1815年,沙皇俄国与普鲁士和奥地利缔结“神
圣同盟”,俨然成了欧洲霸主。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占领了亚美尼亚大部,基本上征服了
南高加索地区,并于19世纪60年代完全控制了哈萨克。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从中国东
北和西北部割走了150万平方公里,并在1865-1876年间吞并了中亚的浩罕、布哈拉、希瓦
三个汗国。1881年即位的亚历山在三世占领了土库曼,彻底完成了沙俄在中亚的扩张。俄
罗斯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1825年12月14日,一批贵族出身的爱国志士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发动起义,要求沙皇
改变政体,实行立宪,废除农奴制,这就是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参加起义的有三
千兵士和三十个军官,但总指挥临阵脱逃,导致群龙无首,错失良机,遭到残酷镇压。十
二月党人起义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的开始,这一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1861年前的贵族阶
段,1895年以前的平民阶段,1917年以前的无产阶级阶段。1853年2月,尼古拉一世因内政
外交的失败而服毒自杀。其长子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于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宣言和
法令,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83年,俄国出现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布拉戈耶夫小组。到19
世纪末,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登上历史舞台。二十世纪初,世界革命运动中心逐渐转移到俄国。
俄国建立起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 
  1904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使俄国陷入严重的危机,并带来了1905-1907年的革命高潮。1
905年1月22日,星期天,10余万工人在彼得堡举行和平请愿,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
死伤6000余人,历史上称这事件为“流血的星期日”。之后,起义此起彼伏,罢工接连不
断。1905年10月初(俄历),全国铁路职工75万多人宣布总罢工,并得到全俄各行业的响
应,出现全面罢工、罢业、罢课的局面。沙皇政府被迫在10月7日(俄历)颁布宣言,允诺
给人民以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答应扩大选举权,成立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
,组织新的内阁。但革命形式继续发展,1905年12月在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莫斯科和
全俄各大城市纷纷举行武装起义,但所有这些起义都是分散进行的,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周
密的组织,因而都相继被镇压下去。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也卷入其中。但俄军屡战屡败,伤亡惨重。前线
吃紧,后方经济崩溃,食品匮乏,民怨沸腾。1917年初,全国罢工和示威浪潮一浪高于一
浪。要和平、要面包、要自由的口号震耳欲聋。 
  1917年3月(俄历2月),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举行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
专制制度,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以李沃夫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出现了工农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并为
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创造了条件。 

--
  
      傍晚时候的雨燕,
      无法克制内心的欢畅,
      喜悦冲出了喉咙,  
      在空旷的原上四处回荡.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0.46.64.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