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i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ngling (⊙ 00 ☆ 大眼贼 ⊙), 信区: Russia
标 题: 闲谈苏德战争——莫斯科会战的决定性因素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Apr 28 23:13:06 2005), 转信
泥泞与严寒
napolen
西方历史学家们推卸责任的本领是人所共知的,在谈到莫斯科会战的时候也不例外。
在战略上,他们通常将会战失败的责任推给基辅会战,认为是古德里安集群南下耽误了莫
斯科会战的时间,才导致无法在入冬前拿下莫斯科。这个托词的荒谬性在前面的作品里已
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想谈一下德国人在战役战术上的替罪羊——泥泞与
严寒。
在西方的著作里,对莫斯科会战常常是这样描述的:德军长驱直入,俄国人溃不成军
。然而,天公不作美,秋雨连绵,俄国人又是向来不修路的。所有的土路都变成了烂泥塘
,德军无法前进,才给了布尔什维克喘息的机会。霜冻后路面情况改善还没有几天,严寒
又至——“11月27日,气温在两小时内骤然下降了20度,一下子跌到了零下40摄氏度。大
部分德军身无御寒之衣,数以千计的人员被冻伤,数以百计的人员被冻死。可怕的严寒不
仅摧残士兵的身体,而且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于是,在这种老天爷捣乱,八辈子
倒霉的情况下,伟大的德国军队才不得不暂时退却......
然而,事实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1941年11月至12月莫斯科附近的气温变
化情况(气温测量时间为早上7点,考虑到莫斯科地区纬度较高,当时又是冬天,这个气温
当比较接近全日最低气温)。
11月15日 摄氏-7 华氏20
11月16日 摄氏-6 华氏22
11月17日 摄氏-8 华氏18
11月18日 摄氏-11 华氏13
11月19日 摄氏-9 华氏16
11月20日 摄氏-7 华氏20
11月21日 摄氏-3 华氏26
11月22日 摄氏-4 华氏24
11月23日 摄氏-4 华氏25
11月24日 摄氏-9 华氏16
11月25日 摄氏-11 华氏13
11月26日 摄氏-9 华氏16
11月27日 摄氏-8 华氏18
11月28日 摄氏-6 华氏22
11月29日 摄氏-1 华氏30
11月30日 摄氏-1 华氏30
12月01日 摄氏-8 华氏18
12月02日 摄氏-11 华氏12
12月03日 摄氏-7 华氏19
12月04日 摄氏-18 华氏0
12月05日 摄氏-25 华氏-13
12月06日 摄氏-26 华氏-15
12月07日 摄氏-29 华氏-20
12月08日 摄氏-15 华氏5
12月09日 摄氏-4 华氏24
12月10日 摄氏0 华氏32
12月11日 摄氏-6 华氏22
12月12日 摄氏-2 华氏28
12月13日 摄氏-22 华氏-7
12月14日 摄氏-19 华氏-2
12月15日 摄氏-27 华氏-17
首先看看泥泞。秋雨是从10月中旬,两军在 扎伊斯克防线全面展开激战之后开始的
。到11月初,气温就开始大幅下降,莫斯科州各地普遍降雪,道路和田野基本上可以通行
。到了11月中旬以后,也就是德军第二次总攻期间,莫斯科地区的气温一直在摄氏-11度
到-1度之间徘徊,在这样的气温下,是根本不会有什么泥泞的(朱可夫元帅在回忆录中说
:“在德军11月总攻期间,莫斯科方向上的气温在华氏13-20度之间,众所周知,这样的情
况下是没有泥泞的。”前德军第四集团军参谋长Guenther Blumentritt也说“11月中旬,
泥泞期结束了,道路开始封冻。”)。也就是说,德国人所谓的无法克服的泥泞,至多也
就是在10月中到11月初,持续了2-3周时间。
那么,在这段时间之前,德国人干什么去了,在这段时间之后,德国人又干什么去了
呢?
德国人在维亚兹马方向上突破红军防线的时间是10月2日。10月5日,红军飞行员发现
一支庞大的德军摩托化纵队在向 群张 夫方向急进,而从 群张 夫到莫斯科之间几乎没有
任何红军正规军布防。事实上,从10月6日一直到12日,在 扎伊斯克一线布防的苏联全部
武装力量仅有波多里斯克步兵学校和炮兵学校的学员,第17坦克旅和一些当地的民警与后
勤部队。在这段时间里,既没有泥泞,也没有严寒,甚至没有红军的阻拦,而德国人却在
群张 夫停滞不前达一个多星期之久!这是为什么呢?这?因为在敌人包围圈里的红军指
战员并没有放下武器,他们在以着极高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在与敌人进行着疏
死搏斗。他们牵制住了德国第4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群的28个师,为朱可夫在 扎伊斯克防
线重整防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等到10月13日,德军得以重新前进的时候,在他们前面的
已经不再只是一些军校学员,而是新组建的西方面军第5,第16,第43和第49集团军的9万军
队和一条做好战斗准备的坚固防线。只是在德军在 扎伊斯克防线碰了好几天的壁,红军
在朱可夫大将的指挥下成功的一面阻滞敌人的进攻一面且战且退之后,泥泞季节才开始的
。
泥泞时期结束之后,严寒并没有马上跟着到来,接下来的是一段长达20天左右的良好
天气。最低气温在摄氏-1到-11度之间,既没有泥泞也没有严寒,正是德军进攻的大好时
节,事实上,德军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发起了对莫斯科的第二次总攻。虽然老天爷帮忙,
但德军在苏联红军的坚强防御下依然寸步难行。在20多天的时间里,尽管付出了15万5千余
人的代价,德军在南北两个主攻方向上都只能前进几十公里。在古德里安的猛烈进攻下,
图拉与莫斯科的联系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但是德军却始终没能拿下这座英
雄的城市。正是在这段天气晴好的时间里,德军突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而红军则得以
转守为攻。
事实上,即使是在那段泥泞的时期内,德军也没吃多少天气的亏。当然,泥泞给德国
人的后勤输送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同时也限制了德军在旷野里的机动能力,使得德军只能
沿各条公路发起进攻。这就使得朱可夫可以将有限的兵力集中部属在几条主要的交通线上
,而不必太过担心遭到敌人的侧翼迂回,这对当时正处于青黄不接状态的红军来说,确实
是有一些好处的。但是,红军的后勤车队这个时候一样是在泥泞中挣扎。表面上看起来,
红军的补给线要比德军短得多,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德军的后勤基地已经前出到了
斯摩棱斯克,而红军由于主力已经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被合围,所以绝大部分
的增援部队和物资装备都只能从大后方或者别的战线运来。譬如316步兵师来自中亚,而别
洛夫的第2骑兵军则是从西南方向调来。 泞迫使这些部队和装备只能通过不断焙 湔ㄗ诺
奶废咴耸洌谙鲁抵螅蜃髡降赜蛐薪庇钟龅搅巳狈ψ愎坏墓吠睦选R
溃淙籘34的履带比德国坦克的要宽,因而更利于在泥泞中行动,但是,当时德军中履带
车辆的比例却大大高于红军。加上当时苏联国内尚未建成绵密的公路网,使得红军运输极
为困难,不得不主要依靠畜力,而且由于战前缺乏准备,畜力也很不足,直到12月24号,
第一批组建的76个畜力运输营(每营250辆两匹马拉的马车)才全部分
配给各方面军。这一切给红军造成了很大困难,加里矫婢牡?9集团军和近卫步兵第
1军就因为后勤不济而遭到了很大损失。除了后勤之外,莫斯科城外的国防工事也几乎全是
妇女和老人在绵绵秋雨中构筑出来的。当这些妇女和老人在泥水中挖着防坦克壕的时候,
德国大兵还好意思抱怨泥巴粘住了自己的靴子?!可见,秋雨并没有特别青睐红军,而且
,由于红军需要运输的人员物资比德国人多得多(原来的损失太大),可能所受到的影响
还要更大一些。
至于所谓的“严寒”,就更是一个大骗局了。
为了揭穿这个骗局,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西方的标准说法:“11月27日,气温在两
小时内骤然下降了20度,一下子跌到了零下40摄氏度。于是......”。与真实的气温记录
做个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说法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最低温度是摄氏-30度,而不
是-40度,降温时间是2天,而不是2个小时。这个还属于技术错误,也就罢了。关键在于
第二个错误上,他把降温时间提前了一个星期,由12月4日提前到了11月27日。这一个星期
之差,涵义可就大大不同了。德军的攻势是在11月底达到极限并开始衰竭的。11月30日,
朱可夫向最高统帅部汇报了反攻方案。加里宁方面军于12月5日转入反攻,西方面军于12月
6日转入反攻。
也就是说,实际情况是:德军的攻势在天气还很好的时候就已经衰竭了,而严寒则是
在红军发起反攻的前夜开始的。当严寒降临,气温降至近摄氏-30度时,在旷野中冒着风
雪冲击的是红军,而待在相对暖和的战壕和掩蔽部里防御的才是德军!寒冷对谁的影响更
大一些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只是由于朱可夫的高超指挥,红军的顽强精神和较好的御寒准
备,红军的反攻才得以获得重大胜利。
西方历史学家通过把时间改了一个星期,就将严寒的作用正好掉了个个,形成了德军
的攻势由于严寒而被迫停止,红军乘机反攻的假相。其用心可谓良苦啊!
总的来说,1941年秋冬,莫斯科附近的气候条件并没有发生对德军不利的异常变化,
与往年相比,甚至可能还偏向于对德军有利(例如泥泞期较短,红军反攻前夜突然降温等
等)。我并不否认,由于双方的准备不同,红军比德军更能够适应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作
战,而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战役的进程与结局也产生了影响。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
军事指挥人员,他应该了解战区正常的气候特征,并做出相应准备。在气候发生了异常变
化的情况下,可以说是运气不好,天公不作美。但是,在气候很正常,没有任何特殊情况
发生的情况下,失败就只能怨他自己!难道希特勒以为地球因为他就会停止公转,永远不
进入冬季了吗?
事实上,即使希特勒做好了冬季作战的准备,他的命运也未必就会更好些。因为,斯
大林之所以判断德军不会在1941年发起进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希特勒并没有做冬季作战
的准备。战前,通过对德军擦枪布和德国羊毛市场价格的研究,红军情报部得出了正确的
结论:德军既没有足够的冬装,也没有能够防冻的擦枪油,但是却做出了错误的推论:德
军不会马上发起进攻。如果希特勒提前做好冬季作战的准备的话,苏联也就可以由此了解
到德军即将发起进攻。面对早有准备的红军,希特勒的命运会如何就更加难说了。
(注:该气温记录资料引自“STALIN AND HIS GENERALS”, Seweryn Bialer,the res
earch institute on Communist Affairs, Columbia University, Westview Press/Boul
der and London, 转引自G.K.Zhukov,"Vospominaniia komanduiushchego frontom",Bitv
a za Moskvu(Moskow,1966)
本书是美国学者对苏德战争的研究作品,气温数字转引自朱可夫元帅1966年的一篇研
究文章)
--
来自远方,来自黄昏和清晨,来自二十重高天的好风轻扬
飘来生命气息的吹拂,吹在我身上
快,趁生命气息逗留,盘桓未去
拉住我的手,快告诉我你的心声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27.20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2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