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cker (对?错?), 信区: SFworld
标 题: 第十七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09日23:50:02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第十七章
----------------------------------------------------------------------------
----
冷酷的海军司令官的所作所为
--------
海战的司令官 冰冷严酷
赤衣人 无法抑制 严峻
胆寒颤慄的喧哗
囚虏 逃离跨在马鞍上的年长者身旁
随着时光流逝
阿古里帕长大成人 产下一子
《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无从确定“海战的司令官”是哪国人物。本诗中既无国名
又无地名,只有诗最末出现一个“阿古里帕]女性的名字,但这对专家们而言并不是一条
有多大价值的线索。
于是,专家们只能如盲人摸象一般展开瞎猫撞死耗子式的尝试。他们首先将目光定
在诺查丹玛斯时代的法国。当时法国海军的司令官是巴隆·德·拉·加尔多和川·德·
拉·毛尔,法国史中对此二人的记叙仅寥寥数语,评价是能力一般,在海军司令官的职
位上没有突出建树。诗中的海军司令官是一位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的人,将下属与战俘
都视作工具,采取暴虐的手段驱使他们。因此所有人对他都敬而远之。那两位能力一般
的司令官显然不是诗预言的对象。
专家们继续将目光投向同时代的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等海上强国,但都一无所
获。在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时代,专家们发现,一些嗜财如命、大肆劫掠的海盗头子居
然被女王授以海军上将军衔,成为帝国海军将领,如豪金斯、德雷克等人。他们将从事
海盗活动抢劫来的巨额财富献于英女工,才得到这些荣誉。这些人也许与预言诗有某种
关系,但目前支持这一猜测的证据不够充分。
革命高潮时被处决的路易十六(1793)
--------
外表如此高雅的贵公子
成为阴谋的对象 被出卖
跌落宝座
市井 利剑高悬 玉首被可燃之粉烧烬
由此 席卷大地的杀戮
王 成为憎恶的标靶
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后,都因国王采取过血腥镇压新兴资产阶
级的极端暴行而利用国会处死过国王,英国倒霉的是查理一世,法国则是路易十六。
本诗便是预言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萘时被处死的命运。
当巴黎爆发革命、法王路易大权丧失殆尽的“恐怖新闻”传入欧洲各国君主耳里,
他们只感到脊背上一阵阵发冷。普鲁士国王立即与奥地利皇帝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欧洲
各国君主联合,用武力干涉法国革命,恢复法王路易的王权。随即,普奥干涉军越过普
法边境,开始向巴黎推进。
对法国人民而言,这无疑是对自己祖国的侵略,他们要求誓死保卫法国;对路易十
六而言,这是他恢复权力的大好机会。于是,路易十六偕同王后做下了出卖法军作战计
划,里通敌国的可耻勾当。当杜伊勒里宫的秘密保险柜里发现了记录着路易十六夫妇卑
劣行径的信件后,巴黎人民群情激愤,将路易十六关入丹普尔监狱,国会着手审判他的
罪行。
诺查丹玛斯出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的立场与君权神授的正统观点,在诗里将路易
十六置于正面进行描述,并把结束他反对动统治的革命称为“阴谋”,把君主制终结说
成路易十六“跌落宝座]。这是应当以批判眼光去看待的。
逮捕国王后,国会经过长时间的辩论,终于在1793年1月15日晚,以387票对334票通
过判处国王死刑的决定。诗中的“市井利剑高悬”便是对于1月21日在巴黎协和广场对路
易十六执行死刑的描述。“玉首被可燃之粉烧烬”是预示路易十六的头颅被丢进石灰粉
堆中焚毁一事。诺查丹玛斯对路易十六之死的预示如此准确,这再一次显示他的预见力
是何等敏锐。
诗最后预言的是处死国王后,雅各宾派实际掌握政权,在法国进行一系列恐怖、带
有革命血腥的统治,反革命人物被不加区别地大批处决,此为“席卷大地的杀戮”。路
易十六由于其出卖祖国的卑劣行径,死后仍为法国人民所不齿,成为一代遗臭万年的君
主。
沙皇尾古拉二世与拉斯普琴
--------
贪婪无比的高僧野心勃勃
从不认为自我满足过
他与使者 被骗入天衣无缝的圈套
森林砍伐者 看见万事颠倒
这是另一首关于俄罗斯的“怪僧”拉斯普琴的预言诗。此前,诺查丹玛斯预言拉斯
普琴因在俄罗斯教会有较高职务,得以经常出入宫廷,与沙皇及皇后会面,并取得沙皇
的信任与皇后的爱慕。
在拉斯普琴与皇后的宫闹丑闻传出前,沙皇对拉斯普琴给予极大的信任,教会重大
事务都邀拉斯普琴参与决策。拉斯普琴在处理事务时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受到沙皇
的赏识。但同时他的个人野心也高度膨胀,处心积虑力图挤进沙俄帝国的高层权力中心
,此即诗第一、二行寓意所在。
拉斯普琴用尽手段获取皇后的芳心,即是想利用皇后向上爬。但纸包不住火,他与
皇后的隐情终于败露。沙皇恼怒万分,下令将他关进监牢,由法庭秘密判刑流放西伯利
亚。此即诗第三行寓意所在。
诗的末尾据专家的解说,是指教会的一般教徒与某些被欺骗的农民十分尊敬拉斯普
琴,视他为“圣者”,在他“神秘消失”后仍不停打听他的下落。
威胁罗马教皇地位的人
--------
圣王 对塞迪佛拉古 万分愤慨
战斗的甲胄 遭禁之时
毒药掺入砂糖 带着草毒的芬芳
被杀害于水中
死亡 来临 来临
令人恐惧的声音
本诗是关于罗马教皇的崇高地位受到企图分裂教廷势力威胁的预言。
“圣王”即寓示教皇。“塞迪佛拉古”据专家们对诺查丹玛斯的原文拼写进行仔细
考证后得出的结论,这并非一个成型词,而是诺查丹玛斯自行创造的一个新词,其词源
是拉丁语“地位”与“破坏”。在诗中所表述的意思可能是“地位威胁者”,诗第一行
的解说即为,“教皇对威胁到其地位的人怒火中烧”。
这股威胁教皇地位并企图分裂教廷的势力来自何方?专家们将研究方向定在中世纪
末期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上。当时的欧洲各国在忍受了天主教会近一千年的愚昧
精神统治后,人民终于爆发了反抗教会精神桎梏的斗争。宗教改革一时间在各地风起云
涌。德意志地区有路德教派,西欧有加尔文教派,法国有胡格诺教派;宗教战争有闵采
尔领导的德国农民战争,法国国内的天主教派与胡格诺派以及各国内部程度不一的新教
徒保卫自己信仰的抗争。在新教徒反抗天主教会压迫的斗争中,除战争外,还有某些激
进的新教徒对极端仇视新教的大主教们采取暗杀的手段,如投毒等,这便是诗第二、三
、四行的寓义所在。
教皇感到来自新教的强大压力,而一时又无良策将蓬勃兴旺的新教扼杀在摇篮中,
诗最后两行一语中揭示了教皇惶恐不安,坐卧不宁的心态,仿佛未日即将降临一般。
“敲打”经济新贵日本的美国
--------
中伤者 诽谤降生不久的金钱国度
随着时间壮大的海之来回 将会举行
年长者 没有疑惑的余地
王国内 派系活动甚嚣尘上
这首诗,被专家们认为是关于日美日益剧烈的贸易摩擦的预言。
“降生不久的金钱国度”寓示日本在经历战后的高速成长期后,经济实力以令世人
膛目的幅度倍增,从贫穷的战败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日本的经
济奇迹主要得益于政府主持下的出口贸易导向型经济战略。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日本企业
与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由于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强,不仅在全球市场
上占有优势,甚至在美国国内市场上也分食了原本为美国企业牢牢占据的“蛋糕”。这
使日本对美国年年产生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美企业界乃至政府对日本产生强烈不满,诗
第二行实际上是描述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向其大幅开放国内市场,增加美国商品的进口,
以削减美国过度的贸易收支不平衡的呼声。“海之来回”为寓指美日间的进出口贸易。
诗第三行顶示美国将会毫不犹豫地引用国内贸易法案对日本展开贸易战。但由于此
类过激行动通常的结果是“双害”,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好处,美国国内持反对意见者
也大有人在,支持者与反对者相互辩论,争吵不休。“派系活动甚嚣尘上”正是预示此
点。
纽约空爆是地球外人类所为
--------
天空在燃烧四十五度之地
火焰逼近 庞大的新都市
不失时机 撒落大地的巨大火焰
魔鬼般蹦跳在每个角落
欲对日耳曼人作前所未有的考验
诺查丹玛斯在这首诗中向我们展示的是某城市遭遇战争或某种灾难时的骇人场面。
《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将“四十五度之地”与“庞大的新都市”联系起来解读,
发现预言指向的是美国的超级都市一纽约,它正位于北纬四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间。
“天空在燃烧”与“火焰”表明,纽约将受到来自天空的袭击,也许是常规轰炸,
也许是核洲际导弹。不过,至少就目前看来,拥有远程核打击力量的中国与前苏联国家
如俄罗斯等都在尽力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难以想像它们会贸然向纽约发动核打击。
有专家发表看法认为,本诗应视作诺查丹玛斯预告将有来自大空的大批UFO空袭欧洲
的下篇。在将欧洲所有大城市毁灭后,外星部队继续向西,飞临纽约上空,开始毁灭纽
约。这是一种全地球人类无法反抗的灾难。同时,本诗第三、四行预示了外星部队使用
的是极其先进的激光武器,它令地球的所有进攻与防御手段都推动能力,瞬间化为乌有
。“撒落大地的巨大火焰,魔鬼般蹦跳在每个角落”,正是诺查丹玛斯眼中从UFO射下的
道道死光象撒旦之剑一般,将纽约化成一片废墟的凄惨场面。在所有关于1999年大灾难
的预言中,这段预言最让地球人类感到不寒而慄与孤独无助。
1789年的巴黎大混乱
--------
委托于兵士管制的大都市
致命的骚乱 如此这般
达至轰天震地 史无前例
令世间害怕的厄运 逼近眼前
流血的攻击 将何上一次
这首诗描述的是某城市秩序混乱不堪,流血骚乱频频发生的情景。专家们将本诗归
入有关法国大革命一栏;认为它预示的正是巴黎在大革命漩涡中跌宕起伏、天无宁日的
景象。
“委托于兵士管制的大都市”,预示对国王路易十六不利的国民议会召开后,路易
十六向巴黎和凡尔赛调集大批军队,妄图以武力解散由第三等级代表组成的国民议会。
这一愚蠢的决定直接成为大革命的导火索。巴黎从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王权、要求
民主、自由与人权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运动。
诗第二、三行预示巴黎再也没有平静的日子,革命(“骚乱”)带来激情,但也破
坏原有秩序,造成混乱。自1789年至拿破仑再度退位的1815年,巴黎经历的是26年的剧
烈动荡,不断地在浪峰与波谷间起伏。
诗最末两行的“厄运”与“流血的攻击”寓指在巴黎发生的一次次血腥清洗反动派
的革命暴力,与几次政变后新的执政者对原当权派反攻倒算而大挥屠刀。
韵味深藏的古都被袭击破坏
--------
波尔塞族的灭亡未曾有的恐怖战慄
彼等的圣大城市 被恶疫站污
略夺日月 破坏彼等的寺院
两条河川被流血染红
这是一首关于某座古城惨遭蹂躏毁损的预言诗。世界上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成千上万
,诺查丹玛斯预言的究竟是哪座?诗第一行的“波尔赛族”是专家们解读本诗的关键钥
匙。
“波尔赛族”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一支古老的民族,在古罗马帝国衰亡时,为躲避日
耳曼人烧至帝国四境的战火,向西迁移至现今法国南部的朗格多克地区。以波尔赛族的
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一座带有古罗马遗风的历史名城,那便是现今法国南部重镇图
卢兹的雏形。
“波尔赛族的灭亡”,大概是指图卢兹在早期曾受到过外来的军事侵袭,专家们在
史料中发现,历史上阿尔比乔夫十字军曾围攻该城,并在攻进城后进行过劫掠与破坏,
那些十字军士兵本是乌合之众,缺乏道德与纪律的约束,进城后在指挥官的放纵下,露
出强盗本性,以烧杀抢夺为乐,他们随意闯进波赛尔族人家里,见财物就抢,有人稍稍
反抗就杀。惨遭屠戮的波尔赛人的鲜血染红了图卢兹市内的两条河流。掠夺与杀戮使这
座古城失去往日的熠熠生机,一时沉寂下去。
全球规模的大异变!波及东方军队
--------
饱学之敌军 右往左往摇摆不定
庞大的阵营 疫病 遇伏击败去
比利牛斯山脉 威尼斯 阿尔卑斯
不是彼等之物
河流近傍 古墓被发现
诺查丹玛斯已不止一次地预言强大的东方军队将横扫欧洲。在本诗中再度提及东方
军队在欧洲,不过不是描述如何横扫千军,而是败退欧洲战场的预言。
有趣的是,使一度在欧洲无人敢挡其锋的东方军队退出欧洲的,并非欧洲联军的强
劲反攻,而是诺查丹玛斯数次预告过的全球规模的大异变。
这次异变,也许是《诸世纪》对方世纪末大灾难的另一种说法,但专家们更倾向干
将它看作继大灾难后对人类的又一次毁灭性打击。
东方军队的败退,便是在此大异变发生之后。“饱学之敌军”寓指东方军队,“右
往左往摇摆不定”是指东方军队在大异变后是继续进攻还是退回大本营,将领们犹豫不
决。诗第二行预示大异变给东方军队带来一种不知名的瘟疫,使战斗力大为削弱;在撤
退途中又遭到幸存的欧洲军队的伏击,不过损失不大。
诗后三行预示,由于此次大异变,不仅东方军队与欧洲联军实力受损,更严重的是
欧洲遭到彻底毁灭,“比利牛斯山脉 威尼斯 阿尔卑斯”所代指的广袤欧洲最终既没
成为东方人的掌心之物,也没被顽强的欧罗已人保留在家园里,它毁灭了,成了死亡的
坟墓。
嘲弄愚蠢的批评家们
--------
垂阅本诗的大方之家们
请将此视为得益
切勿靠近卑俗无知的俗众
观星 无智者 邪宗之徒
应统统敬而远之 不这样做的“贤人”
才可让其坐在司祭的椅子上
本诗原文全用拉丁语书写,如此“纯净”的诗在原版《诸世纪》中极为少见。通常
,诺查丹玛斯惯于采用几个语种混杂书写,甚至自造新词,造成阅读困难来掩盖《诸世
纪》的深奥含义,使之不至轻易为一般市井俗民透彻理解。
但在本诗中,诺查丹玛斯用拉丁文书写的用意恰恰相反,他要用通俗的拉丁文让稍
具知识的人都能看懂本诗。
因为他要让世人知道他在嘲笑那些无法读懂却胡批乱评《诸世纪》的愚蠢的批评家
们。
于是,在诗中他故意反话正说“推荐”那些整日与观星术士、无知无识者和不信基
督的“邪宗之徒”为伍的“贤人”,担任司祭一类的具有神圣意义的教职。
有趣的是,“观星术士”指能占卡预测未来的星相者。事实上,诺查丹玛斯本人恰
好擅长星相学,他连自己擅长学科一并列为讽刺对象,也许是想诽谕一下所有领域内的
权威。
《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一想到诺查丹玛斯连自身一起嘲弄,就会会忍俊不禁地发
出会心的微笑。
因为不光荣的投降被判死刑的阿希鲁元帅
--------
财宝的弓 欺骗着阿希鲁
被生殖者熟知的四边形
发明囚为王者的行为被知晓
民众的前面捆吊
尸体在寒风中摇晃
本诗预言的是一位名叫阿希鲁的人被处于死刑的事件。
在法国历史上,叫做“阿希鲁”的人有两个最为出名:一个是巴黎最高法院院长阿
希鲁·德阿鲁勒,他为女王摄政、宠臣孔西尼的倒台做出了巨大贡献。结果孔西尼被暗
杀(1517年)。另一个便是以不光荣的失败而被判处死刑的法国军队元帅阿希鲁·巴扎
勒。他是在1870年被判处死刑的。
从本诗中的情形可以看出,预言的也许是法军元帅阿希鲁,他的不光荣的战争行径
激怒了法国人民,因此被要求处死。
陷于越南战争的美国士兵
--------
因为战争开放的阿鲁鲁
放弃了抵抗
士兵们 被夜色恐喻
黑与白在地上掩盖了蓝色
虚伪的阴影之下
倒戈者听到了声响
本诗预言的是越南战争,第二、三行描写了美国士兵。
第二行“被夜色恐哧”说明了美国士兵来到潮湿阴暗的山地丛林中,对于越军的游
击战术极不适应,特别在漆黑的夜晚,不谙地形的美军常受袭击。因而美军对夜战是害
怕的,他们害怕走进越南民兵的圈套之中。
第三行“黑与白”即表明美军由黑人和白人构成,他们充溢在印度支那的大地上。
而第四行则生动地描绘了越军的游击战术:藏于阴暗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导弹、火炮筹新兵器的登场
--------
法兰西在海战中获得胜利
巴塞罗那的人民 塞昂马赛的人民
黄金泥棒 封入铁球之中
普托隆的人民 担负着欺诈的棍棒
这首诗至今还没有合适的解释。塞昂这个地名至今不知在哪国,而普托隆被认为是
以色列的一个港湾城市。
而从第三行的“黄金泥棒封入铁球之中”可以得到这样一种解释:一种新兵器,如
火炮、导弹等开始登上战场。炮弹、导弹等都是棒状的,里面装填着炸药,外表是一层
坚硬的铁皮。从这一行可以得知,诺查丹玛斯在施展占星术之时,已从水面看到了这一
系列恐怖的新式杀人武器,他也许为自己的子孙会受到这种“铁球”的进攻而感到惋惜
。
吉斯公爵在进攻西班牙途中的遭遇
--------
朗各鲁的大公
在多隆被围攻
奥旦和里昂的人民相伴
日内瓦和奥斯布鲁克
和米兰多朗的人民联合
越过山脉
为了与安科纳的民众决战
本诗中“朗各鲁的大公”指的便是吉斯公爵。这一首预言诗预测的就是吉斯公爵在
进攻西班牙途中,所率的奥旦和里昂的士兵们被围攻于多隆。
而本诗后半部分预言的是日内瓦、奥斯布鲁克和北意大利的军队进攻教皇领地的事
件。在法国的历史上,安科纳属于教皇的领地。
在这本《诸世纪》中,诺查丹玛斯对中世纪的法国预测得特别仔细。看来他对几百
年后的法国极感兴趣。
通过教皇领地的帕尔玛城的所有者……
--------
餐桌上的葡萄酒轻轻泼洒
第三者无法得到心意的物品
帕尔玛的黑衣使者将
自己信赖的佩鲁奇亚
变为比萨
十六世纪的教皇保罗二世私生子甚多,是一位风流不羁的人物,好在他并不曾因此
而酿成大祸,只是不时地将自己的领地送给那些有实无名的孩子们。本诗预言的就是他
将自己的领地帕尔玛暗中送给其私生子皮埃尔路易·凡尔涅兹一事。这事发生在1545年
。
其实,出身庶民的皮埃尔路易·凡尔涅兹和这位教皇倒底是何等关系已很难查考了
,恐怕连这位风流成性的教皇也说不清楚。不过平民皮埃尔路易·凡尔涅兹确从教皇手
中得到了帕尔玛并由此飞黄腾达。
后来,帕尔玛从凡尔涅兹家手中转到了布尔鲍家手中,这便是全诗后半段预言的内
容。
16世纪 蛮族入侵意大意南部
--------
那波利 巴勒莫 西西里
在蛮族手中 化为无人的荒野
科西嘉 萨勒诺 撒丁岛
饥饿 瘟疫 战争 弥漫着恶的气息
世界上的灾难和痛苦也许太多了!诺查丹玛斯《诸世纪》一书就以预言那未可知的
天灾人祸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老人希翼凭籍自身的神奇力量,把未
来的人们引向一个没有痛苦和悲伤的快乐之国。
这首诗也不例外,仍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预言。但从时间上看,大概发生于诺查
丹玛斯尚存人世的时候。这给史学家和玄学家们考证本诗的内容带来一定困难。因为意
大利在这一时期没有如此巨大的战乱。当然,这仅是从史料上判断,或许诺查丹玛斯是
对历程艰幸的意大利文明发出的痛苦的悲叹,而未明确地预言未来,在其它各章中均有
类似的预言诗。
虽然我们找不出本诗的确切含义,但联想到本书的内容无异于一部人类发展的灾难
史,不难体悟到这位伟大的预言诗人那颗悲天悯人的善良的心!
大地被鲜血浸染 新月军兰战败
--------
轻快的战马啊 快上沙场
宣告那 新月的败亡
夜幕的山林里 被牧羊杀害
深深地掘出 红的深渊
这首诗预言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对外扩张中的一次惨重失败。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来是中亚细亚的一支突厥人部落,后来接受了伊斯兰教,逐步由
小亚细亚向西扩张,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征服其到达的每一个角落,建立起奥
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亚欧间不可逾越的墙。其实,土耳其就是突厥的变音。诗中“新
月”就是指土耳其和伊斯兰教的标志。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后没有停止过也从来不可能停止的征服中,遭到被征服地区
人民的顽强抵抗。这时,这群依靠战争和征服发达的异教徒又因了战争和征服而逐渐落
没。其中最惨重的一次战败发生于1476年。
这一年,土耳其派十二万侵略军进攻摩尔达维亚,摩尔达维亚大公斯特凡三世率四
万士兵迎战。双方相持在瓦斯鲁伊的一座高桥附近,死伤无数。后来,斯特凡命一队士
兵披上羊皮,侨扮成牧羊混过高桥。在土耳其军队发动进攻时制造惊慌和混乱,引发了
土耳其军队的内讧。随后,斯特凡亲率大军一举击溃土耳其的部队,并俘获土耳其的大
总领“巴夏”即副王共八名将领,赶走了入侵者。这便是诗的后半段预测的内容。
诗的最后一句,也许能够说明战争的残酷。“红的深渊”一定是指士兵们在战场上
洒下的斑斑血迹。
教会和男女无一幸免 均被迫害
--------
佛罗伦萨快逃快逃
敌人正从罗马逼近
抗击在费恩佐勒发生
血流成河
最高统治者亦被捆缚着手臂
寺院和女人
均无法幸免
诺查丹玛斯在前几章节中预言了一支神秘而强大的中国军队在世纪之交横扫欧洲。
尤如灾难之神降临人间。这首诗亦不例外。
预言诗描述了这支来自东方的军队征服法国的过程,这只骄傲的高卢公鸡终于俯首
称臣。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呢?——意大利。
在这一征服过程中,欧洲宗教中心罗马及一切神职人员无疑会受到另一种信仰,即
无神论的强烈冲击和残酷镇压;最终被取而代之。这是可以预见;因为征服就意味着接
受,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无论是政治还是思想。诗中对此当然不能不谈,“最高统治
者”即教皇,他被“捆缚着手臂”,“寺院”即教会,也“无法幸免”。正如本书对拿
破仑的预言中若干章节描述的那样,拿破仑对异地民族的统治源于对教会的铁腕控制,
而征服一个民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摧毁其思想和信仰并用自己的思想和信
仰取而代之。显然,这支“中国军队”正是这样做的。
吉斯公爵与亨利二世的情妇私通
--------
奥方伟大的主人不在家中
副王的甜言蜜语
让山盟海誓成为爱的不幸
她 心甘情愿地投入公爵的怀抱
这首诗预言的是十六世纪法国在意大利冒险中的最后一位骑士国王——亨利二世在
位期间发生在宫中的一段风流韵事。
在亨利二世统治期间,吉斯兄弟在宫中很有势力,这主要是靠国王的情妇,美丽妖
艳的迪姬娜·德·普瓦提埃暗中协助。在亨利二世时代,法国的宫廷里勾心斗角、暗杀
成风,很象意大利的宫廷。洛林的红衣主教查理;德·吉斯是个精明的大领主,他积聚
了大量的教会领地。支持教皇创立的新修道会——“耶稣会”。他的弟弟弗朗索瓦·德
·吉斯是法国一名优秀的将军。吉斯兄弟严然以捍卫信仰和与教皇亲善为名,催促亨利
二世重新投入到意大利的冒险中去。
一直以来,史学浓们更乐意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去解释亨利二世和吉斯兄弟间的恩恩
怨怨,但这首诗从感情纠葛的角度,给他们问的矛盾提供了绝好的佐证。很显然,弟弟
弗朗索瓦趁亨利二世不在宫中之机,窃取了迪姬那的芳心,并利用她和亨利二世的特殊
关系为自己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显然因为王后卡特琳娜。德·梅塞德斯来自奥地利,
故称亨利为“奥方”。而“副王”尽管不是法国宫廷中的官职,但也能籍此判断是指一
位总司令官。
多马尔公爵(吉斯公爵之弟),1526~73年
--------
与勒芒相邻的大君主
他率领大军
从海洋到陆地
布列塔尼人·诺曼底人追随着他
为夺取岛屿
穿过直布罗陀与巴塞罗那
与勒芒接壤的,是法国十分重要的要塞马延,这里刚好是弗朗索瓦·德·吉斯的领
地。这首诗预言的是这位亨利二世时期风光无限的军事将领历经百战,饱获英名的情况
。
在“市民式国王”路易十一之后,法国相继有过好几个“骑士式的国王”。对他们
来说,意大利冒险不仅仅是一次侵袭。他们在阿尔卑斯山另一侧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一种异地文化的芬芳和无数的财富。对这些粗鲁的法兰西领主而言,十五世纪意大利
有着如此优雅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方式,难免不令他们想入非非。在这一过程中,吉斯兄
弟鼓动他们的主子前去冒险,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而弟弟弗朗索瓦更是军功卓著,被
后人称为“多马尔公爵”。
但是,弗朗索瓦似乎并未如诗中所言,为征服非洲渡过了直布罗陀海峡。
王子与母亲为争权而反目(1617)
--------
王子 将母亲侮蔑
眼 受伤的足 粗野与反抗
珍奇乃至残烈的复仇
对着奥方
超过王百臣民 残遭杀戮
这首诗预言了法国历史上一段过程曲折的宫廷权力之争。
亨利四世的妃子玛丽·德·梅蒂西斯凭着国王的宠幸,在亨利死后大肆收买贵族,
笼络一帮亲信宠臣。开始摄政。
1614年,路易十二成年。但他仍要求母亲执政,玛丽的党羽占多数的三级会议对她
表示信任。玛丽借机要求巴黎高等法院承认她的君主权,并以答应法官和特权阶层维持
胃官制度不变为条件。
王公们召开三级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路易十三,现在却事得其反,会议的结果对
他们不利。但他们的代表之一孔代就此屈服了。这一举动引起了巴黎人民的极大同情,
当他返回巴黎时,市民们齐集街头向他欢呼。这令摄政母后手下的一位重臣——孔奇尼
彻夜难眠。这位神通广大的总督和国王内室待从长要求母后逮捕孔代亲王,并将亨利四
世时的大臣们一一革职。
正当王公们联合各路兵马,准备营救孔代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1617年,在路
易十三的唆使下,孔奇尼被暗杀。原来,路易十三早就企图亲政,终于等来了这次千载
难逢的机会,一举夺回了政权。路易十三执政后,为肃清残余的反对势力,又将孔奇尼
的亲信五百余人全部杀害,再一次向世人昭示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惨烈。
内战爆发与结束战争的君主的兄弟
--------
英俊的孩子结束了战争
在众神前 召集被敕免的人群
卡奥尔与莫阿沙克
已远离地狱
里库特威尔的拒绝
残害了阿让的人民
这首诗大概讲述的是一位青年结束内战的事。诗中的地名卡奥尔,英阿沙克,里库
特威尔,阿让等,均是法国西南部的地名。由此看来,这首诗也许是在预测吉斯家的一
位青年凭着自己的果敢和家族的势力平息内乱的事情。因为法国西南部曾是吉斯家族的
领地。
但这仅仅是预测而已,目前尚未找到确凿的史料加以说明。在西方各国中,最纷繁
芜杂且富有神秘色彩的就是法兰西历史,可以想象有多少有趣的事情未被世人所知,我
们仅能从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中窥到这段历史的蛛丝马迹。
十四年的专制君主·拿破仑1世
--------
从海的属国
矮子夺去了总督的领地
放逐卑劣的男子
高举反叛的旗帜
他登上 十四年的专制宝座
这是一首描述拿破仑1世的精彩篇章。拿破仑这位“矮子”在出世之初的战功,便是
夺回了“总督(罗仑)的领地”。随着卓著功勋的不断建立,拿破仑终于“放逐卑劣的
男子(执政政府)”,而建立了自己的独裁政权。
他从1799年上台至1814年退位,其统治法国长达十四年之久。
1799年,国民议会变革旧行政区划
--------
他从伪地志中走来
掘开墓的遗骨
分派 神圣的哲学家向着繁荣
以黑代白以新替旧
在1789年成立的国民议会,以废止封建特权为目的,变革了旧的行政区划(伪地志
)。据说在埋藏历代君王的墓地被掘开(掘开墓的遗骨),而且反基督教的各派也因此
而繁荣。
国民从此接受了更新鲜的思想,“以黑代白,以新替旧]。
长达七年的进攻米兰的战争
--------
在因斯布里亚地区的城市前
进攻长达七年
豪迈的大王
击败来敌将城市解放
“因斯布里亚”是指米兰的周边地区。这一定是预言发生在米兰的长达七年的进攻
。最后由“大王”解放了城市。
据说,进攻的一方是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而解放的一方是法国。
玛丽一世夺回占领地卡里
--------
伟大的女工深入进攻
但那里易守难攻
带来不忍的惨状
在玛丽1世时代,法国北部的占领地卡里被夺回。这首诗在此描述了此事。自从134
7年埃德华多侵略以来,此处一直未被占领(易守难攻)。
但在1558年,终于被吉斯公爵夺回。“三头狮”指英格兰,它的败北曾一度给玛利
一世带来极大麻烦。因为民众们对这位苏格兰女王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反女王的情绪。
英国尽管远居英伦之岛,但从此诗不难看出,它的染指欧洲大陆的意图早在十三世
纪就已暴露无遗了。
美国国内情势
--------
缺乏同情心的大公
死亡改变了人们
变成了无所不知
王国在平静中变得世无匹敌
不少时候 王国的尊者
遭受了巨大的厄运
本诗预测的是现代美国的国内情势。
美国在二战前只不过是一个实力平平的资本主义新兴国家,它的影响力并未达到战
后的水平。但是二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而且本上并未受到战争影响,因此国力逐渐
加强,后来成为实力超群、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
但是回顾美国的历史,可以看到美国资产阶级的残酷无情。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土著
民族,他们才是美国的真正主人,但是移民而来的美国白人却大肆屠杀、掠夺印第安人
。并且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把印第安人赶到了极小的一块土地上,从此开始
对美国广阔大地的统治。这些白人对黑人与黄种人也是残酷无情的,许多黑奴与亚洲劳
工惨死于他们的无情奴役之下。直到现在,美国国内仍旧存在种族歧视,除白人汇外的
有色人种在工作、学习、生活上屡受限制,一贯自称“最自由、最民主”的美国,实际
上是一个“最不自由、最不民主”的国度。
本诗第一行便讽刺了美国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缺乏同情、缺乏爱心。而第二、三行则
暗示了美国统治阶级在大发战争利市,渐渐地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而最后一行则预测了美国近几十年来屡屡发生的暗杀事件。林肯、肯尼迪都死于刺
客的枪弹之下,里根也曾险些被暗杀。
七日后发动大反击的敌国
--------
被围攻的人们谋求着协定
七日后计划着残酷的逃脱
这七个人从内侧追击
笼罩于 火 血 斧
编织和平的贵妇 变成囚徒
本诗让一些研究学者颇费心思。从诗的内容看,讲述的是被围攻的敌人,表面上在
谋求着和平,但是在七天后又发动了忽然的袭击,一举俘获了对方的首脑;一位“贵妇
”。
但是在历史上此类的出尔反尔的战争事件并不多见,并且要一方的首脑为女性,这
种事情还未有。可见,诺查丹玛斯是在预测一件还未发生的事。
成为掠夺目的地的尼斯
--------
尼斯的城堡 并未加入战斗
却负于了闪烁的金属
这种行径成为议论的种子
对于市民 这是应该引发奇妙恐惧的
尼斯在古代是马赛人的殖民地之一,因此法国人一贯把它视为自己的领土。但是在
尼斯的归属问题上,意大利并不相让,法国与意大利曾为此发生了小规模的战斗,在十
九世纪前半期尼斯已不属于法国,它成了一个自由的伯爵领地。法国人一直以失去此地
为辱,他们发誓要夺回尼斯。
到了1860年,由于拿破仑三世答应帮助加富尔统一意大利,他得到加富尔默许,在
尼斯伯爵领地举行了全民投票,又夺回了尼斯。拿破仑三世的帝国的威望空前提高了。
加富尔首相访问法国
--------
托斯卡那语的使者
在四月与五月越过阿尔卑斯渡过大海
仔牛的男子 发布演说
他并不是来清除法兰西式的生活模式
1856年4月,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来到法国拜访拿破仑三世,他是为请求拿破仑三世
出兵协助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而来的。法国人又一次劝谏君王不要越过阿尔卑斯山进行
冒险,而手段高明富有心机的加富尔知道如何说服拿破仑三世,并设法打动了他的心。
本诗第三行“仔牛的男子”便是指明这次来访的使者,并非加富尔外号“仔牛”,
而在于他是从都灵出发前往法国的。都灵是素有“仔中之城”之称的。
失败的领袖与支持者被判处死刑
--------
朗格多克的敌意
逐驱了伪装隐藏的暴君
索尔格的桥上 交易成功
他和支持者全都被驱入地狱
这首诗至今还未有确切的解释。索尔格为哪国的哪一个城市还未得人知。而朗格多
克为法国罗纳河以西的辽阔土地。
从本诗可以看出朗格多克的领导者被赶下台,在索尔格达成了某种和约,却不料与
他的支持者一起被处于极刑。
可能是发生在将来的一次法国的政变吧!
法军侵略罗马,囚禁皮奥六世
--------
美索不达米亚的市民
对着塔拉坎的友人大发雷霆
游戏 仪式 餐宴 草木也入眠
罗纳的牧师 被人夺去都市
和阿尔索尼亚一起
1798年拿破仑的法国军队侵入罗马,逮捕了教皇皮奥六世,并将其押解到法国。
本诗第二行的“塔拉坎”指的便是加泰罗尼亚的塔拉戈纳,而“美索不达米亚]并非
指的两河流域本身,而是象征两河所夹的土地。在这里指的便是法国的阿维尼翁。它是
罗纳河与杜朗斯河所夹的一个城市。本诗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市民”指的便是拿破仑统
率下的法国军队。而“罗纳的牧师”便指的教皇皮奥六世,“阿尔索尼亚”为意大利城
市那不勒斯,这里指被法军占领的意大利国土。
皮奥六世被捕后,于1799年8月29日死于流放途中。
白金汉宫丑闻
--------
王权被扭扭捏捏地请了出来
先祖典当之物
在前来糟塌宫殿之时
因为戒指而心生误解
本诗是在暗示宫廷丑闻。但是究竟是哪一国王室发生的丑闻,一直令研究学者大伤
脑筋。
休·阿兰博士认为本诗预言的便是发生在1943年的白金汉宫王室财宝典当事件。
洛勒尔大公毒杀自己的弟弟
--------
被埋葬的人从墓地爬出
使桥的实力者被锁束缚
鲤鱼卵般的毒物盛于一盏
洛勒尔大公献与桥的侯爵
本诗预言的是洛勒尔大公毒杀了“桥”的侯爵。
“桥的实力者”便指的是洛勒尔大公的弟弟庞·穆松侯爵。这兄弟俩为了争夺王室
的控制权,一直纷争不断,最终哥哥占了上风,诱使弟弟服用了毒品“鲤鱼卵般的毒物
”。
作为战争的偿全发给士兵的革制金钱
--------
漫长的战争全军疲惫不堪
士兵的津贴也未支付
代替金与银的是革制的钱币
黄金却为黄铜 作为三日月的标志
在残酷的战争中,士兵是极为重要的。而士兵的士气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谓“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给士兵一定的津贴与奖励是提高士气的主要手段。
但是由于战争对交战各国带来巨大的损失,许多资源被战火摧毁,以致制造钱币的
金银不足的事情经常发生。在欧洲,曾发掘出代替金市使用的铜制金市,这也许便是战
争的影响。但是在战争中使用革质钱币的事例仿佛还未出现过。那么,诺查丹玛斯是另
有深意吗?
海盗船攻击西班牙舰队
--------
七艘舰船被小军舰与细长舟艇包围
进退两难的战争开始了
马德里的司令官负了箭伤
二人逃走 五人被拉下马来
本诗是叙述的诺查丹玛斯在世之时发生的事件,是一首溯古性的预言诗。
1555年11月,从法国西部港口迪埃普出发了数支海盗船,它们在英吉利海峡遇见西
班牙舰队,然后乘其不备开始围攻西班牙舰队。这一群海盗训练有素,一直在海上无法
无天,这一次面对正规的军舰,它们却保持了足够的镇静。
海盗船运用了一个很好的战术:首先包围舰队,再集中攻打旗舰,然后首尾夹攻。
在这一次激烈的海战中,马德里的海军司令被箭射伤,除了两艘舰艇逃走之外,其余都
被海盗们俘获了。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
掠夺·凌辱——战乱中的街道
--------
瓦斯特的城堡大量的骑兵队
费拉拉的附近 行李妨碍了前行
都灵
目不忍睹的盗窃在盛行
城堡里人质被强行凌辱
本诗第一行的“瓦斯特”(Vast)让人难以确定。因为在法国,与此相同或音近的
村庄、僧院、港口或者人不计其数,这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特定词汇。
我们认为此处的“瓦斯特”指的便是瓦斯特侯爵阿方索二世。他在担任米兰总督之
后,隐居于阿斯特。正好符合“费拉拉的附近”的条件。
三十名俘虏被处火刑
--------
队长率大军前行
在山谷之中 与敌人面面相觑
在火的包围中仍不辍前进
除了被烧成肉串的三十人
其余全部逃窜
本诗叙述的是一支军队被敌人围困于山谷之中,三十名士兵被俘,其余的全都逃走
。而被俘的这三十人,全部被残酷地判处了火刑。
火刑作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处罚异教徒的酷刑曾经在欧洲广为流行。而火刑也因其过
于残酷曾被禁止使用。
本诗或许叙述的是一次宗教战争:天主教的军队与胡格诺教徒遭遇,新教军队不敌
对手,三十名新教徒被俘,很快被作为邪恶的异教徒判处了死刑。
在宗教信仰面前,各教派互不相让,对于异类,他们是不会有丝毫同情与怜悯的。
被称为残酷武将的阿尔巴大公
--------
阿尔巴的大公阴谋叛变
欺骗伟大的祖先
吉斯的统治者打倒了他
并因俘获此人而建起纪念碑
本诗从内容上看十分清晰,一眼便知是在预测阿尔巴大公阴谋叛变,却被吉斯公爵
打败成为俘虏。但是本诗却是诺查丹玛斯预测失败的极少数预言诗之一。
阿尔巴大公是西班牙的将军,而吉斯公爵是法国的实权派。吉斯并未与阿尔巴大公
发生过战争。而且阿尔巴大公只是在1555至1557年间与法国有过联系,但并非叛乱关系
,而是睦邻友好关系。
意大利的局部战争
--------
掠夺迫近火凄惨的流血
波河 巨大的河流
对丑角的企图
等得太久 日内瓦 尼斯
福萨洛 都灵
在萨沃利亚洛捕获
本诗预测的是在意大利的波河附近发生了数次局部战争。
除了日内瓦、尼斯,其他的地方都是被萨伏依族掠夺占领的土地。这屡屡发生的纷
争也许便是对这些土地的争夺。
意大利在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之前,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各地的大家族
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互相混战,城市的领主往往是易主迅速。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3.31.2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2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