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cker (对?错?), 信区: SFworld
标 题: 第十九章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09日23:51:4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第十九章
----------------------------------------------------------------------------
----
促使墨索里尼下台的男子(1943)
--------
韦罗纳与维琴察
将诞生一位实权者
他有着极其不适合的名字
在委内凡亚企图复辟
被监视他和以他为目标的男子逮住
这也是一首关于墨索里尼的预言诗。墨索里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韦罗纳与维琴察附
近。他有一个极奇怪的名字,“墨索里尼”。其意思为:制造薄毛织品的人。
最后一行较难懂,大概写的是希特勒。希特勒曾很羡慕作为法西斯独裁者的墨索里
尼手中握有的实权,受此影响,希特勒在德国也慢慢确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同墨索里
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他代替墨索里尼成为法西斯独裁统治的象征之时,墨索里
尼已经下台,落得被愤怒的群众暴尸街头的下场。
黑人人口增加时,大屠杀将开始
--------
里昂战胜里昂
在侏罗山脉 大屠杀
洪水、黑皮肤的人们 百万的七分之一
里昂 日尔姆 壮丽的场所
死去 坟墓
预言在法国东部的侏罗山脉,会发生大杀戮。第三行预示了“黑皮肤的人们”(黑
人)的人口剧增,这不是像是古代的事情,也许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将会发生的悲
剧吧?
欧洲全土遭寒潮袭击·六月飘雪
--------
贝兹的入口处和
大马士革不远处的森林
冰冻的大海冰雹北风
如月光般惨白的寒霜
整首诗都是在描述欧洲各地遭到寒潮袭击的情景。以欧洲气候急剧变冷为开始,在
本世纪末,地球的气候异变将达到顶峰。那个时候将会出现诗中所述的海水冻结、六月
飘雪的异常现象,地球将面临灾难。
近两年来出现的与“寒冷化”相对的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吗
?
成为克伦威尔手下败将且被监禁的英王
--------
泰晤士河边的小城寨
当国王被监禁时崩塌
大桥附近还可见他穿着衬衫的身影
直面死亡的人
不久会在堡垒中受困
17世纪,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清教徒反对绝对王权的市民革命中失败,于1648年被
监禁在泰晤士河下游的温莎堡。当时温莎堡由克伦威尔指挥的议会军所掌握(不过还不
至于“崩塌”)翌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处极刑。最奇的是:预言家不仅准确预见了英
王被困的地点,甚至还描述了他“穿着衬衫的身影”,事实上,查理一世赴刑场那天,
身上穿的正是一件白色的衬衫!
法国占领教皇领地
--------
布洛瓦之王
统治着阿维尼
人民再次浴血
他在罗奴河畅游、岸边
直到第五次 诺尤附近最后的人
布洛瓦是法国一个小城,“布洛瓦”之王若能理解为法国国王,那么这首诗就可以
认为讲述的是法国占领教皇领地阿维尼。
可是诗的后半部分,却无法破译讲的是什么事情。特别是“诺尤”这个词,仿佛隐
藏着什么谜,让我们至今无法解释。
宗教领导者遭大主教绑架
--------
拜占庭的君主
被图尔兹的大公绑架
托抡哥诺的指导者
信仰不被新娘拒绝
让他失望coc2谁,只能谈谈诗中某些暗示:“拜占庭的君主”,即是伊斯兰的领导
人,那么想要绑架他的“图尔兹”大公即是伊斯兰大主教,或者指的是蒙莫酋家族的继
承人,托伦哥诺属于教皇领地,那么那里的指导者,当然是罗马教皇了。
从忠厚老实的人突变为暴君·拿破仑三世
--------
狐狸当选 仍然保持着沉默
吃的是简单的大麦面包
以圣人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突然间 变成暴君
践踏旁人的言论
拿破仑三世当选为第二共和国领导人时,曾以他的不善言词和忠厚老实而被国民所
喜爱。疏不知转眼间,他就变成了暴君,于1851年以武装政变的方式实现了第二帝国的
复辟。最后一行,预示他当权后旁若无人的颐指气使。所以,把他比喻为“狐狸],正好
贴切地表现了他的狡猾和善于伪装的本领。
辜负了国民期待的领袖(1830一48)
--------
用强欲、权力、暴力
奥尔良的首领
使民众受苦 圣米兰的附近、攻击与抵抗
天幕之下死亡
他将在那里长眠
法国的七月革命,虽然深受国民的拥护和支持,但最终路易·菲利普辜负了国民的
希望。这首诗还预言了由于自由主义派的弹压,将在圣米兰燃起战火。
诗中,诺查丹玛斯使用了“奥尔良”这个词,实际上这个地名的称谓是在他去世多
年以后才被使用的。这一点,实在让人称奇!
1870年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败北
--------
私生子打倒了两人
有着同一血统的侄儿登上王位
勒库拖依儿 响起枪声
侄儿“毫无畏惧”
摇旗呐喊
这是预言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失败的诗。诗中地名“勒库拖依儿”是预言家故意
向后人玩的一个字迷,破译之后会发现,那实际上指的是普鲁士。事实上,拿破仑三世
也的确是在普鲁士“阴沟里翻船”。为保一命的他,命令部队在色当(法国东北部城市
,国防要塞)的教会、要塞打出投降的旗号。在羞辱面前,他真是“毫不畏惧”。
诗的第一行那两个被打倒的人,一是指路易·菲利普;另一个则说的是被拿破仑三
世阴谋推翻的第二共和国政权。
暗杀里根未遂事件(1981年3月30日)
--------
受伤的手脚用绷带包裹
凶手远走高飞
值班人的话使得死期推迟
不久,复活节
他会在寺院喋血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预言的是某人将被暗杀,却因周围的保护严密,使
得暗杀未遂。第一行“受伤的手脚”,即可看出被暗杀的目标一定是被枪击伤,却未伤
及要害,在值班人(这里指的是警察)的救援和保护下,总算摆脱了死亡之神,却不得
不接受治疗。很明显,这首诗预言的就是暗杀美国第40届总统里根未遂事件。
约翰内斯·保罗二世在国外被暗杀
--------
独身的保罗
在离意大利三里的地方死去
离他最近的两人
惊慌逃走
火星取走皇冠
雄鸡与大鹏 法国和三兄弟
第一行“独身的保罗”,指的是名叫“保罗”的罗马教皇,从诺查丹玛斯时代算起
,至今共有四位叫做“保罗”的教皇。前三位都已寿终正寝,那么这首诗预言的就是于
1978年即位的现任教皇约翰内斯·保罗二世了。他将在稍离意大利的地方死去。
第五行中的“火星取走皇冠”,可以解释为教皇会因暴力行为失去他的神圣地位。
因为在神话中,火星代表着军神的旨意;占星术里,也认为火星控制着事故和暴力。也
就是说:教皇将死于暗杀。
雄鸡与大鹏分别象征法国和美国。那么这件事将与一名法国人和三名美国人很有关
联。此事尚未发生,预言灵验与否,还得等约翰内斯。保罗二世盖棺之日,方能定论。
翻越亚平宁山脉进攻的东方军队
--------
特拉基梅诺湖作证
被波斯围困
叛徒
愚者装作圣人
屠杀日尔曼人,所作所为将被历史铭记
亚平宁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主干南伸部分,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的主干。诗中提到的
“特拉基梅诺湖]正是位于亚平宁山麓,靠近伊朗(波斯)的一座湖泊。与前面曾提及到
的一首诗一样,这则预言诗也是描述东方军队越过亚平宁山脉,进而入侵罗马。后两行
所预言的是东方军队进入罗马后的情景。
使人类丧命的战争
--------
土星与巨蟹交会,木星和火星相连
二月 被祝福的土地
塞拉·摩勒纳 三面遭围
战争 致命的冲突
预言将会有大规模的战争爆发。第一行就是通过占星术来预测战争爆发的时机。
塞拉·摩勒纳位于西班牙西南部山脉中,难道会在那附近爆发致命的大规模战争?
人类能否逃过这场劫难?
也有人认为:把这首诗看作预言,倒不如把它说成是对人类的警告更为贴切。战争
与和平,珍视生命的人们应懂得如何选择。
卡尔五世的私生子攻占突尼斯
--------
卡迫拉迪斯周边的疾病
萨滚持迈郊的饥荒
骑士般的男子
是伟大老人的私生子
砍掉了突尼斯支配者的头//
这首非常准确地预言了1573年阿维斯特列亚帮助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费利佩二世占领
突尼斯,使之成为拥有疆域最大的西班牙国王的史实。阿维特利亚正是神圣罗马帝国皇
帝卡尔五世(伟大老人)的私生子。
第二行提到的“饥荒”,史书中并未记载。但是当时西班牙流行着瘟疫,却是确有
其事。
对于宗教势力的侵略将有危机感
--------
拜占庭供奉神灵
夺回科尔多瓦之后
在途中休息摘下葡萄
大海 诱饵缠住鱼杆
预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领导者入侵西班牙的科尔多瓦。“供奉神灵”是战前
祈祷胜利的仪式。
以前,科尔多瓦在西哥特王国成立(415年)后,长期处于伊斯兰的支配之下,直到
1236年后,才恢复为基督教会国。诺查丹玛斯感受到了某种危机的存在,才写下了这首
诗。
拿破仑征服英国的野心(1805左右)
--------
法国布伦 他希望洗涮
自己的过去
太阳神殿 他不会离去
欲成大业的他东奔西走
绝不愿意站在阶下臣服他人
要自己占领显赫地位
这首诗被公认为预言拿破仑怀着征服英国野心的非常准确的预言诗。
[太阳神殿”是在原阿波罗神殿遗址上重建起来的威斯特敏斯特教堂,位于伦敦;拿
破仑一直幻想在征服英国之后,能在那里加冕。
被堵住退路惨遭杀戮的叛军
--------
他自己也终于发现在两川之间
将遭围追堵截
大小木桶,手牵手突围
无辜的孩子们
被短剑刺破喉咙,身体被撕裂
大桥毁坏,首领也身中数刀
字里行间,我们已能够想象:一队人马在左右来击、腹背受故、连桥也被毁坏的无
助困境中,遭到敌人残酷虐杀的惨状。无辜的孩子都未能逃脱厄运。诗中没有出现一个
具体的地名或人名,因此无法了解它里叙述的是发生在何时何地的一场战斗。但想必几
百年前预言家写下这首诗时,脑海里一定映出了那血腥、残忍的场面,耳边响彻孩子们
撕心裂肺的悲呜。所以他是那样地不忍,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只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
情,却无法阻止它们的出现。
邓巴之战、苏格兰军队败退
--------
弱小的军队占据着地面
高处的人们发出恐怖的叫喊
占据外侧一角的大军陷入困境
文件被发现、损坏
查理二世率领的苏格兰军队与克伦威尔的部队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著名的“邓巴
之战”,这首诗正是描写此次战役的完美之作。
占据着高地的军队即苏格兰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克伦威尔的军队。但是克伦威
尔的军队敏捷善战、士气高昂,又有克伦威尔的英明指挥,因此邓巴之战成为历史上战
争中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1605年9月3日,苏格兰军队终于彻底,陷入惨败的窘境。
最后一行提到的“文件”,是指克伦威尔军队得胜之后,攻入苏格兰军队的作战参
谋本部,夺取了那里的所有文件。
拿破仑一世·从执政官到国王(1804)
--------
从无名小卒到成为国王
脱去布衣,换上加身长袍
英勇善战,却对教会无情
让僧侣受尽刁难
他真如浸满水的海绵
提到从一个将士成为帝王、脱下执政官的衣服换上龙袍,这当然说的是拿破仑。沙
场上他勇猛善战的英姿,对教会冷若冰霜的脸孔,在这首诗里都有着生动的刻画。他能
屈能伸,可成大器的气魄不正如“浸满水的海绵”吗?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讲的是施行“护国卿政治”的英国政治家克伦威尔。但从“成为
国王”这一点讲,还是拿破仑一世的经历更为确切。
争夺英国王位的兄弟与名誉革命(1688)
--------
兄弟相争瓜分工国
只为夺取武器和英国之王的称号
号称英国国教的宗教受到忠告
不可疏忽大意啊!
夜里被惊醒,远走法国
去感受清新的气息
诺查丹玛斯死后,历史上并未出现过兄弟间争夺英国王位的事件。但与此极其类似
的有个例子:詹姆十二世与他的女婿奥兰治公爵威廉不和。1688年的名誉革命,才给这
组不协和音注上了终止符,詹姆士为了呼吸“清新的气息”,专程离开英伦,去了法国
。
如今繁荣的日本将来会走向深渊
--------
浮浮沉沉两度春秋
东洋西洋都受挫折
历经数次较量
终被从海洋驱逐
紧要关头失败
一读就知道,这首诗预言了二十世纪的日本过去与未来。第一行的“浮沉两度春秋
”,是第二次大战前的日本(浮),大战后的日本(沉),经济大国的日本(浮),以
及将来不可避免又将坠入深渊的日本(沉)的真实写照。
从第二行开始,就预言了因日本经济进出口而给西欧、东亚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引
发的纷争。随后日本将被“从海洋驱逐”——贸易渠道被封锁。结局当然是日本看不到
最后的胜利。
可以说,这首诗很准确地预言了围绕日本过去与未来的整个世界的态势。
并无王老气度的太子·拿破仑二世
--------
居法国之首居罗马之首
海与陆地的较量
英国与巴黎的对抗
军事大国的赫赫功勋
激烈的猛兽失去洛莱奴
从第一行“居法国、罗马之首”来看,有人认为这指的是拿破仑一世。但只要看看
诗末一行“失去洛莱奴”,就可以推翻这种看法。因为作为法国国王,丢失了洛莱奴(
法国地名)的人物,就只有拿破仑二世了。当然,也可认为这首诗讲的是拿破仑父子两
人各自的情况。
路易·拿破仑无法超越其怕父
--------
阳光下暴露
他想染指王权的野心
他的包围攻击没做到兵贵神速
就算把武装军队作为大礼
赠于雄鸡
也无济于事
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诗讲的是拿破仑三世。“王权”的象征,当然是指其战功显赫的
伯父拿破仑一世。路易·拿破仑想尽一切办法欲赛过他的伯父,好让其英名永垂千古,
可惜被称作“英雄拿破仑]的,只有他的伯父。
亵渎神灵的同性恋行为与艾滋病的流行
--------
神圣的寺院被掠夺的时刻
法兰西至高无上者 神灵
从此未曾有过的瘟疫四处蔓延
国王不正经的人们
上天会惩罚他们
这首诗看起来讲的是法国国王干了什么亵渎神灵的行为,即而遭到报应,使得疾病
流行;但实际上找不到与之相符的史实。
如果可能的话,也许这预示的是发生在当今世界的事件。“瘟疫”理解为可怕的艾
滋病,造成艾滋病的同性恋行为就是对神灵的亵读。违背天意、常伦的行为,天理不容
。他们终将为自己的过错付出惨痛的代价。
贝当元帅的强权政治后继有人(1942)
--------
希望受挫的老人
把帝国王权紧握在手
二十个月 把玩强权
专制的君主残酷
臣服更加凶恶的家伙
一般说来,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诗,描述得最多的是与他的祖国法国相联系的事物。
这首诗也不例外。写的是法国1904年贝当将军出任政府总理的事。40零年7月,贝当正式
掌握大权,一直到42年的4月(正好20个月)强权都一直在他手中。
从贝当于里接过大权的“更加凶恶的家伙”,是拉瓦尔。此人曾强力推行对德协力
政策。
发现蔷薇十字会永不熄灭的神灯
--------
发现铭刻着D·M的记号
古代洞穴里隐约看见神灯的光芒
教皇、国王、王子
均被审讯
王妃与公爵掩藏的阴谋在红色的天暮下
古代的欧洲,有些地方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秘密结社的组织,叫做“蔷薇
十字会”,会员们均会使用一种奇异的法术——炼金术。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种圣物
即是永不熄灭的神灯。神灯是作蔷薇十字会要人的墓穴点灯之用。
这首诗就是预言将在某时某地发现这种神灯,随之而来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也将
大白于天下。破译此诗的关键,是两个字母“D·M”,许多研究者都对此提出过种种解
释,可惜至今尚无定论。也许诺查丹玛斯本人就是蔷薇十字会的成员吧?他当然不愿暴
露组织的秘密,可是他又已经预感到终将有一天这层神秘的面纱会被揭开,于是他只有
尽其所能设下“D·M”的迷题,让传说更加扑朔迷离。
利士纽枢机卿陷入圈套(1643)
--------
年迈的枢机卿被后生诓骗
地位被夺
可怜你已老态龙钟
他的二心被你看破
从阿莱城爬山涉水弄清真相
大公被施以防腐处理
这是关于利士纽枢机卿的预言诗。他曾陷入“后生”桑库·马尔斯的圈套,在路易
十三面前失宠,失去地位。可是年老的枢机卿始终忠心耿耿,当他获悉桑库在阿莱城起
了“二心”,企图谋反之后,不顾年迈体弱立即坐船,不远千里向国王报信。路易十三
终被他的诚心所动,恢复了对他的信任,并及时镇压了桑库的谋反。最后一行写的是路
易十三之死。
代替教皇统治两河流域的暴君
--------
讨厌的家伙来了不愉快不名正言顺
控制着美索不达来亚的暴君
他的朋友全都不是好人
惊恐的大地 前途一片漆黑
在诺查丹玛斯时代,把两河流域称作“美索不达米亚]。它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
河中下游地区,是古代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那里本应由教皇统治,可一个“讨厌的家
伙”、“暴君”鸠占鹊巢,代替教皇进行了残暴的统治。这不正是说的卢卡特枢机卿吗
?
意大利的战斗·过去还是未来?
--------
啊——波斯的战场上
惨败
拉文纳发生冲突
朝圣途中
征服者 禁食马肉
此诗预言在波斯和拉文纳(教皇领地)发生的战斗。瓦斯通·顿·发于1512年在拉
文纳就是这样大获全胜的。若真如此,这首诗就是一首非常特别的“预言过去”的诗了
。
异教的影子与20世纪中东局势
--------
国王被野蛮人的军队打败
不正当离死不远的危机
贪欲支配着行为
叛徒和王国陷入悔恨的深渊
“野蛮人”是古希腊人对异族人,尤指对东方民族使用的蔑称。同时也包含着对不
信基督教,而信伊斯兰教的所谓“异教徒”的意思。因此,这首诗里隐含着与伊斯兰教
有关的事件。可否理解为暗示着20世纪纷繁复杂的中东形势呢?
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
君主踏上新的土地
人民纷纷欢迎
他的举措取得辉煌成果
对于人民
这不是欢乐的节日
而只是礼貌的迎接
曾有人认为“新的土地”指的是新大陆美国。整首诗则讲某位世界知名人士访问美
利坚合众国,受到国民热烈的欢迎。不过仔细品味诗的含意,可以发现诗中的宾客双方
并非友好之至,仿佛内心都各有打算。近来年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就印证了这
一点。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率先打破了美中两国外交僵局,首次访华,在中美两国外
交史上立下了一块里程碑J匕京机场那些手舞鲜花,表达欢迎之意的人群,也让大家记忆
犹新,从此中断几十年的美中关系又重新建立。但是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以及许多观念
的分歧,两国外交始终不是一帆风顺。历史的阴影,也让两国人民心存芥蒂。
在葡萄牙发生的暗杀事件吗?(1908)
--------
父子一起被害
总督在自己帐篷内
母亲用工具
胀大儿子的肚子
神秘绿箱内仅有数枚纸片
父子一起被害的例子,在法国还没发现过。路易十六世和路易十七世父子俩均是被
杀,但两人死亡时间却相差两年以上。
唯一找到的类似事件,是在葡萄牙发生的卡尔罗斯一世与路易·菲利普被杀事件,
父子俩同于1908年被害。但诗的第三行出现的那位女性以及一直到诗未“箱内的纸片”
等等,至今都还是未解之迷。
坐立不安,唯恐被暗杀的克伦威尔
--------
比起登上王位
他更适合作屠夫
出生卑微 却力争飞黄腾达
没有信仰的臆病者
让大地血流成河
我只有叹息
这是描写掀起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政治家克伦威尔的预言诗。任何革命,都难免流
血。要推翻封建制度,资产阶级革命也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因此,诺查丹玛斯把克伦
威尔说成是“屠夫”。“臆病者”则是指克伦威尔本人也深感革命的艰难,并害怕他的
反对者会暗杀他。于是,在尚未出现防弹衣的年代,他只能日夜不离地套着紧身胸衣,
以防被人刺杀。
种下全球战乱恶果的反基督者的未日
--------
反基督者就在近期会第三次出现
他挑起的战争将持续二十七年
异端者被处死、囚禁、流放
血、尸体、水、红色的冰雹
把地球覆盖
反基督者的“第三次出现”将会给全世界带来残酷的战争及死亡。诗中并没有指出
这位反基督者是谁,但是预言家已大概给我们勾勒出了全球战乱那可怕的景象,使我们
不禁对这位即将在某个地方出现(也许就在中东附近)的狂人充满恐惧。
回顾历史,第一位反基督者是拿破仑,第二次出现的类似人物是希特勒,这些战争
狂人,了解民众的心理,并懂得利用他们的崇拜和顺从心理使世界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当然,诗中的“二十六年”未免过于夸张。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创伤确实是巨大的
。
好在,诗中预言这位疯狂的“异端者”会被处刑,受到应有的报应。
宗教问题引起的多场战争
--------
舌头扭曲又喜好冒险的
踏入神殿
异教徒喊着“啊,请进!”
打开大门
煽动起教会的好战争强
从“异教徒,,就可看出,这是首描述由宗教问题而引发战斗的普通预言诗。如果
要说出具体的特定事件,法国的宗教战争(1562~1598),或者是德国长达三十年的宗
教战争(1618~1648)之类事件,都是较好例证。
教会给俄国革命带来影响(1905~)
--------
无辜的人民 处女 寡妇之血
强大的赤军
却犯下无尽罪行 蜡烛光芒下熠熠生辉的神像
恐怖来临却挪不开步子
是谁移开她的身体!
“赤军”或指的是俄国革命军,第一行提及的是皇帝及皇族。第三行的“神像”,
就可看出教会给予了俄国革命极大的影响,但也极有可能暗示的是前苏联小说家,被称
为“怪僧”的拉斯普钦。他曾写有许多与教会及革命有关的小说。
后两行暗示伊凡四世的爱妃安娜斯托基姬遭到暗杀、未免于难的惨状。
核战的最后“新帝国”朝南半球移动
--------
荒废的新帝国
由北极向南移动
西西里岛发生灾难
利用费利佩来使他尝到冒险的苦恼
前两行,预言核战争的最后,由美国和俄罗斯两个核大国共同支配的一个“新帝国
”,将伴随着人类文明,一齐向南半球转移。从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窥探到世纪末全球
的形势。
后两行则是另一个话题:借助于卡尔五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分封领土的东风,
费利佩和费尔南德大打出手,一争高低。十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王族之一奥地利的哈
布斯布尔格王族也展开了腥风血雨的家族内战。
名为英国女王美术顾问实为苏联间谍
--------
高高的高材一副随时听候差遣的
忠实奴仆的样子
到结局只求消灾免祸
把毒药与文件藏于内襟
想乘危逃跑 却终被抓获
通过对向主人下毒、未遂、反被抓获、解雇的差人可悲下场的描写,我们其实可以
联想到阴谋背叛,革命,战争等等各种情况的可能。虽说这首诗并未限定具体事件,但
有一个例子却与之不谋而合:作为美术顾问发誓向英国女王效忠的安索尼·布朗托,被
发现其一直作为苏联暗谍在间中活动。也许布朗托先生在追求惊险刺激,又有双份薪水
的生活的时候,忘记了“一仆不伺二主”的古训。结局当然不妙。
失去“圣战”意义
--------
巨帆由扎拉港起航
在拜占庭附近
让梦想变成现实
敌与友 都不会有所损失
第三者那疯狂的掠夺和捕获
却朝两者袭来
这也是一首难得的追溯过往的“预言诗”,描写1202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情况。
这次由委内几亚商人作为主导进行的远征,与前几次一样,都是打着“圣战”的旗号,
但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这次远征已完全失去了圣战的意义,其直接的目的就是赤裸裸的
掠夺和占领,所到之处,鸡犬不宁。他们在占领“扎拉”(现南斯拉夫西部)后,又夺
取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起拉丁帝国。
哈在斯在尔格家族的势力及领土纷争(17世纪)
--------
帕特尔诺该听到
那来自西西里的叫嚷声吧?
托里那斯特港一切都准备就序
连西西里都能听到
覆盖洋面的巨帆逃吧!快!逃吧!
恐怖的瘟疫袭来
[帕白特尔诺]受西班牙支配,“托里那斯特”则隶属于同属哈布斯布尔格家族的委
内几亚。十六世纪,在西西里岛曾发生过争抢领土的战争,战乱影响到哈斯布尔格家族
的利益。于是,作为奥地利旧皇室,欧洲最著名的王族之一的哈布斯布尔格家族为了维
护自己的利益,动用其家族内充足的人力,物力,策划平息了这场纷争。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3.31.2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5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