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wangwan (霸王丸), 信区: SFworld
标  题: 银河英雄传(39)
发信站: 紫丁香 (Sun Sep 28 16:04:05 1997)


                                   Ⅲ

      宇宙历七九六年标准历八月十二日,在自由行星同盟的首都海尼森举行了
   攻略银河帝国的作战会议。
      聚集在统合作战本部地下会议室的有本部长席特列元帅,还有其下的三十
  六名将官,其中也包括了刚刚晋升为中将的第十三舰队司令官杨威利.
      杨的脸上没有爽朗的气氛。如同他曾对先寇布上校所说过的,他一直以为
  如果攻下了伊谢尔伦要塞的话,就可远离战争的危机。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杨
  只觉得自己太年轻、也太天真了。
      但就算自己是太年轻也太天真了,杨也无论如何都不能认同在此时期提出
  的出兵论和战争扩大论的正确性。
      伊谢尔伦的胜利,只不过纯属杨一个人的成功罢了,同盟军本身是没有与
  此相称的实力的。而且实际的现状是,军队早已筋疲力尽了,支持军队的国力
  也到了下限。
      但是,杨所清楚知道的这个事实,似乎并未为同盟军政的首脑部所了解。
      军事的胜利就像迷幻药一样。这种「占领伊谢尔伦」的甜美毒药,似乎使
  得潜伏在人们血液中的那种好战的天性,一下子爆发了。连理当保持冷静的言
  论机构,也异口同声地高呼着「向帝国领域内进攻! 」, 政府的宣传和情报部
  门也巧妙地推波助澜……。
      大概是攻陷伊谢尔伦所花费的代价太少了吧! 杨如此想着。如果是经由数
  万人以上的流血所得到的成果的话,人们或许就会说:「已经受够了! 我们胜
  利了,但也累了,是应该休息一下, 回顾过去, 然后寄望未来的时候了,到底
  有什么事情还值得我们去争呢? "
      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人们现在想的是,要胜利实在太容易了,胜利的果
  实实在是太美好了。相当讽剌的是,让他们有如此想法的却是杨本人。对这位
  年轻提督而言.这实在是完全不合本意的,为此酒量也更为增加了。

      远征军的阵容,虽然还未正式发表,但已经有了初步决定。
      总司令一职,由同盟军宇宙舰队司令长官拉萨尔.罗波斯元帅自己担任。
  他是仅次于席特列统合作战本部长的军部第二号人物,和席特列经历了近半个
  世纪的竞争关系。
      副司令官一职未设置,身居总参谋长席位的是德怀特.格林希尔上将,他
  是菲列特利加的父亲。往他之下配置有作战主任参谋高尼夫中将、情报主任参
  谋毕罗莱涅少将,后方主任参谋是卡介伦少将。这对在事务处理方面的手腕受
  到相当评价的亚列克斯.卡介伦而言,可是许久未有的前线勤务了。
      在作战主任参谋之下,设有作战参谋五名。其中的安德鲁.霍克准将是六
  年前在军官学校中以第一名毕业的,最初提案此次远征计划的即是这位青年军
  官。
      在情报主任参谋和后方主任参谋之下的情报参谋和后方参谋各有三名。
      以上的十六名将官再加上高级副官及通信、警备等其他人员,构成了总司
  令部。
      而实战部队方面则动员了八个宇宙舰队。

      第三舰队、司令官路菲普中将。
      第五舰队、司令官比克古中将。
      第七舰队、司令官赫伍德中将。
      第八舰队、司令官阿普顿中将。
      第十舰队、司令官伍兰夫中将。
      第十二舰队、司令官波罗汀中将。
      第十三舰队、司令官杨中将。

      以亚斯提星域会战中受到重创的第四、第六舰队为主,此次又把第二舰队
  的残存战力也编入了杨的第十三舰队. 也就是说, 在构成同盟军宇宙舰队的十
  个舰队之中,留在国内的只剩第一、第十一舰队而已。
      另外,再加上统称为陆战部队的装甲机动步兵、大气层空中战队、水陆两
  栖战队、水上部队、骑兵部队及其他各种独立部队,连国内治安部队之中的重
  武装人员也纳入编制之中。
      在非战斗人员方面,技术、工兵、补给、通信、管制、整备、电子情报、
  医疗、生活等都动员了各分野中最大限度的人数。
      总动员人数三○二二万七四○○名。这等于是动员了全自由行星同盟的六
  成兵力。而这个人数是同盟国总人口一三○亿的百分之○.二三。
      即使是身经百战的提督们,对这次史无前例的巨大作战计划也无法掉以轻
  心.放眼一看,有的在擦着那根本未曾流汗的额头,有的不断地喝着准备好的
  冰水,有的则和邻座的同僚低声私语着。
      上午九点四十五分,统合作战本部长席特列元帅带着首席副官马利涅斯克
  少将刚踏进到会议室中,会议立即开始了。
     "此次向帝国领域远征的计划虽已经由最高评议会决定了……"
      开口说话的席特列元帅,表情和声音中并没有一向给人的昂扬感觉。列席
  的诸将都知道他是反对此次出兵的。
     "但远征军的具体行动计划步骤仍未确立,本日的会议即是为了决定此一事
  项.同盟军是自由国家的自由军队,希望各位根据这种精神,热烈的提议和讨
  论。"
      或许有人从欠缺积极性的发言中看出了本部长的苦恼,又或许有人会对那
  教条主义似的语调感到轻微的反感。在本部长合上嘴时,全场静默, 暂且还没
  有任何声音。似乎是各自浸入了沉思之中。
      杨在脑里反覆想着不久前从卡介伦那里听到的事。
     "总之,三个月后有统一选举。在这些日子,战争的负面影响, 使经济、社
  会、民生等各领域存在的问题日益严重, 不祥之事时有发生。为了赢得选举必
  须将市民的注意力引离到外界去,也就是此次的远征了。"
      杨心想:" 这就是统治者为了掩饰失政的手段了。如果国父海尼森地下有
  知,也会为之叹息吧?他的理想并不是要人们为他筑起那高达五十公尺的白色
  纪念像,而是要筑起一个防止当权者恣意侵犯市民的权利及自由等等危险的社
  会体制吧! "
      就像人类会衰老一样,也许国家也难以避免地会堕落和颓废。但即使如此
  ,为了赢得选举以维持今后四年内的执政,而把多达三千万人的将兵送进战场
  的做法,这是超乎杨所能理解的。三千万的人、三千万的人生、三千万的命运
  、三千万的可能性、三千万的喜怒哀乐----把这些置之死地, 加入牺牲的行列
  中,换来的利益却由身处在安全地带的人们独占。
      从事战争者和教唆战争者之间,这种极不合理的相互关系,自有文明以来
  ,经历了这些时代却丝毫没有改善。可能古代的霸王那种挺身阵前,和士兵一
  起以己之身去迎接危险的行为还要比现代好些吧? 这大概可说是教唆战争者的
  伦理性低落的证明了……。
     "我相信此次的远征是我同盟开国以来的壮举。能以幕僚的身份参加,这份
  军人的荣誉是无可比拟的。"
      这是最初的发言。
      语调中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让人听着很不舒服, 这个像拿着稿子在朗诵似
  的声音是发自安德鲁.霍克准将。虽是个二十六岁的青年,但看来却比实际年
  龄要来得老,让人觉得杨还比他年轻些。那缺乏血色的脸颊似乎太单薄了,眉
  目倒还清秀。只是那仿佛总想着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高傲眼神和扭曲的嘴唇,
  使人对他的印象更为灰暗。虽说像杨这种与优等生表现无缘的人,看到这种秀
  才本来就会戴上一副偏见的眼镜……。霍克委婉地将军部的壮举----他自己所
  提案的作战----以美丽的辞句自赞了一番之后,接着发言的是第十舰队司令官
  伍兰夫中将。
      伍兰夫是曾经征服古代地球半壁江山的骑马民族之后裔( 注: 很明显地,
  是指蒙古人也, 其实他的名字译作乌兰夫更为合适. ;) ),是个筋骨壮健的壮
  年男子。浅黑的双眼散发出锐利的光芒。在同盟军诸提督当中,以同盟首屈一
  指的勇将之名而受到市民的拥护和爱戴。
     "既然我们是军人,只要有了前进的命令,不管是何处我们都要勇往直前。
  更何况是要直捣暴虐的高登巴姆王朝的根据地,当然更是义不容辞了。但是,
  不用我多说,雄图伟业并不等于轻率无谋。周详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我
  想询问, 此次远征在战略上的目的是什么? "
      是侵入帝国领域内和敌方打一仗即可呢? 或是要以武力占据帝国内的一部
  份领地呢? 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 如果是永久的,是否要将占领地要塞化呢?
  而如果是暂时的, 是否意味着必须给予帝国军致命的打击,以迫使银河帝国皇
  帝立下和平誓约之后归还? 作战本身究竟是短期的? 还是长期的呢? ……。
     "我想问这些问题。"
      伍兰夫一就座,席特列和罗波斯元帅仿佛在催促回覆似的一同将视线投向
  霍克准将。
     "只要以大军长驱直进到帝国领域的内部深处,如此就可让帝国的那些人为
  之胆寒了! "
      这就是霍克准将的回答。
     "之后怎么样? 全军撤退吗? "
     "看情况而定, 要保持高度的柔软性,随机应变。"
      伍兰夫皱起眉头表达了不满之意。
     "能不能再说得具体一点? 未免太抽象了。"
     "简单来讲,就是先去了再说,对吧? "
      这带有讽刺味道的声音,使得霍克的嘴唇扭曲得更厉害了。说话的人是第
  五舰队司令官比克古中将. 和席特列元帅、罗波斯元帅、格林希尔上将同为同
  盟军中屈指可数的老将. 因为他不是军官学校的毕业生,而是由士兵逐级晋升
  的,所以在阶级上虽然比较低,但年龄和经验却比众人均丰富得多。在用兵方
  面被评为已达精练的境界。
      总算是有所顾虑,况且也不是正规的发言,霍克就这样采取了听而不闻的
  态度。
     "还有什么问题吗? "
      他故意如此问道。
      在一阵犹豫之后,杨要求发言。
     "请把入侵帝国的时机定在此时的理由告诉大家。"
      当然总不会说是为了选举,杨想道。
     "作战是要把握时机的。"
      霍克开始对杨以教训般的口吻说明着。
     "如果错失了千载一时的机会,结果就会违背命运。到以后才后悔『如果当
  时做了的话……』就已经太迟了吧?"
     "总之,你认为现在正是对帝国展开攻势的机会吗?"
      虽然觉得刻意去确认实在有些傻,杨还是这样问了。
     "是大攻势! "
      霍克对杨言语中的用词做了矫正。杨心里想着:" 真是一个喜欢夸大其词
  的家伙。"
     "因为伊谢尔伦要塞的失陷,帝国军现在大概狼狈而不知所措吧? 趁此时机
  ,以同盟军空前的大舰队构成长蛇之列,高举着自由与正义的大旗前进,如此
  一来.我们除了胜利之外还会有什么? "
      指着三次元的投影,霍克的声音中添上了自我陶醉的调子。
     "但是这个作战过于深入敌境了。队列太长时,会发生补给及联络上的不便
  。况且,敌人只要从我军冗长的侧面突入进行攻击,很容易就可分断我军的力
  量。"
      杨反论的口吻中虽然带着一点热流,但这和他内心的想法却未必是一致的
  。连战略构想都还未确立,就考虑到实施方面的细节,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是,这件事还是要说清楚的。
     "为何只强调被分断的危险? 冲进我舰队中央的敌人,会被我们从前后挟击
  ,遭到惨败是无可置疑的。这是不值得一提的危险。"
      霍克过份乐观的论调令杨感到极之疲累。压抑了想说"随你去吧! "的心情
  ,杨再次提出反论:
     "帝国军的指挥官可能就是那位罗严克拉姆伯爵。他具有出类拨粹的军事才
  能。是不是该将这项也列入考虑之中,再研究出更慎重的计划呢? "
      在霍克回答之前,格林希尔上将开声了。
     "中将,我知道你对罗严克拉姆伯爵有很高的评价。但是他还年轻,难以避
  免地总会有失败和错误吧? "
      格林希尔上将的话, 对杨而言却不具有多大的意义.
     "没错! 但是胜败终究是相对的……如果我们所犯的错误比他还严重, 那么
  胜的是他, 败的是我们了。"
      其实杨真正想说的是,在大前提之下, 这个设想本身就是错误的。
     "不管如何,这都只不过是猜测。"
      霍克下了定论。
     "对敌人评价太高而畏惧,对军人而言是可耻的。况且,如果为此削弱了我
  方的士气,拖慢了决策和行动的话,不管是不是有所企图,结果都将是一种利
  敌的行为。请你要注意。"
      会议桌的表面响起激烈的声音。那是比克古中将拍打桌面所发出的。
     "霍克准将,你现在的发言不会失了礼数吗? "
     "哪一方面呢? "
      老提督锐利的眼神直逼而来,霍克不自禁地挪动了一下身体。
     "因为不赞同你的意见而提出慎重论,就被认为是利敌行为,这算是有风度
  的发言吗? "
     "我所说的只是一般而论,如果被当成是对某人的诽谤,那可就令人困扰了
  。"
      霍克那薄薄的脸颊在微微地抽动着。杨很清楚地看见,但并没有为此而发
  怒。
     "……毕竟此次远征是为了解放被暴政压迫的银河帝国二五○亿人民。反对
  此事者不能不说是和帝国有同党之嫌了.下官的说法有什么错误吗? "
      和霍克高扬的声调相比较之下,座席上倒是沉默一片。并非受到了感动,
  只是显得有些无动于衷吧!
     "即使敌方拥有强大的兵力、占尽地势之利,或者拥有超乎想像的新武器,
  我们都不能因此而为之却步. 只要我们以解放军、护民军的大义来行动,帝国
  的民众肯定会夹道欢迎,进而全力协助我们的……"
      霍克自顾自的演说仍旧持续着。
      超乎想像的新武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在互相敌对的两阵营中的一方发
  明并实用化的武器,在另一方的阵营中,至少在理论上仍是可能实现的。不论
  是潜水艇、核分裂武器、光束武器等都是如此,为之落后的阵营所表现出来的
  失败感绝对不是「怎么可能」而是「果然如此」。人类的想像力在个体间虽有
  较大的差异,但以集团来看,则此差异就大幅地缩小了。况且新武器的出现是
  集合技术力和经济力才能成立的,所以在石器时代是不可能出现飞机的。
      从历史来看,以新武器决定胜负的,大抵只有西班牙人的印加侵略战了(
  注: 是指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西班牙人对中南美印加帝国的征服和掠夺. ),
  但那也是利用了印加自古以来的传说,诈术色彩相当的浓厚。古希腊臣民阿基
  米德也设计了种种的科学兵器,却无法抵挡罗马帝国的侵攻。( 附言: 这话也
  有一定道理, 我国自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年耻辱, 归根究底并不是因为列强的大
  炮巨舰, 而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
      能使人无法想像的,反而都是在用兵思想的推陈出新方面为多。而在其中
  借新武器的发明或移入来触发新思想的情形的确存在。例如枪炮的大量使用、
  以航空战力支配海上战力、战车和飞机联合进行的高速机动战术全都如此. 但
  汉尼拨的包围歼灭战法( 注: 汉尼拔, 迦太基出色的统帅, 迦太基位于今北非
  突尼斯一带, 商业发达, 在当时是可与古罗马相抗衡的强国, 公元前三至二世
  纪, 两国因争夺西地中海霸权而爆发了长期的战争, 汉尼拔知道罗马具有海上
  力量的优势, 不宜从海上进攻, 且罗马的兵力大部份集中在意大利南部, 于是
  他以被征服的西班牙为根据地, 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脉,
  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意大利北部, 从陆路直捣罗马的心脏地区, 其惊人的胆略在
  今天看来也是令人佩服不已, 后来两军在坎尼一带进行了主力决战, 这是历史
  上一场著名的战役, 汉尼拔运用巧妙的战术, 以约六万人的兵力包围歼灭了罗
  马的九万大军, 罗马五万多士兵战死沙场, 二万人被俘虏, 而汉尼拔方面仅伤
  亡六千人, 被认为是军事史上的杰作, 所以包围歼灭战又称为「坎尼」 )、拿
  破仑的各个击破、毛泽东的游击战略、成吉思汗的骑兵集团战法、孙子的心理
  情报战术,以及叶巴米诺达的重装步兵斜线阵,都是在无新武器的情况下创造
  出来的。
      杨并非害怕帝国军有什么新武器; 害怕的是罗严克拉姆伯爵莱因哈特的军
  事天才和同盟军本身的错误----以为帝国的人民把追求自由平等的梦想看得比
  现实的和平及生活的安定更为重要。充其量那只是期待而不是预测,那并不是
  可列入计算范围来确立作战计划的要素。
      杨略带忧愁地想道:" 此次的远征,不只是在构想的动机上有着令人无法
  相信的无责任感,就连营运执行单位也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远征军的配置决定了。先锋是伍兰夫提督的第十舰队,第二阵是杨的
  第十三舰队。
      远征总司令部设在伊谢尔伦要塞,作战期间,远征军总司令官将兼任伊谢
  尔伦要塞司令官.


--
※ 来源:.紫丁香 pclinux.hit.edu.cn.[FROM: 202.118.226.8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4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