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nuel (小飞象★傲雪孤翔), 信区: SFworld
标 题: 第十八章 来自异乡的神秘客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04日10:19:22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亦凡主页
亦凡商城
新闻中心
商务助理
聊天广场
四海纵谈
贺卡天地
亦凡书库
第十八章 来自异乡的神秘客
194O年代,美国考古学家马休·史特林在拉文达废墟进行挖掘,发现一些极为
珍贵的文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块雕刻着“蓄胡男子”肖像的石碑。
上文提到,位于拉文达的古代奥梅克文化遗址,是沿着一条指向正北偏西八度
的轴道设计和配置的。这条轴道的南端,矗立着一座100 英尺高、塔身有凹槽的圆
锥形大金字塔。塔旁地面上有一道类似路肩的边栏,约莫1 英尺高,围绕着一个长
方形的场地,大小相当于一般街廓的1/4.考古学家挖掘这道边栏时,出乎意料地发
现,它其实是一排圆柱的上半截。覆盖在上面的好几层泥土被清除后,这些高达
10
英尺的圆柱立刻显露出来,总共有6O0 多根,紧密地排成一列,形成一道坚固无比
的栅栏。这些柱子全都用整块玄武岩雕凿而成,从6O多英里外的采石场运送到拉文
达。每一根柱子重达2 吨左右。
干吗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呢?辛辛苦苦建立这道石栅栏,究竟要保护什么呢?
即使在开挖以前,一块巨石的顶端就已经凸出地面,位于围场中央,比周围的
“路肩”高出大约4 英尺,陡峭地向前倾斜。石块上面雕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这
些图像向下延伸,消失在层层叠叠、厚达9 英尺、将这道古代栅栏掩埋起来的泥土
中。
史特林率领的考古队花了两天工夫才挖出这块巨石。原来它是一块庞大的石碑
,
高14英尺,宽7 英尺,厚几乎3 英尺。石碑上的雕像显示两个人相遇的情景。这两
名男子身材都很高大,穿着华丽的长袍和精美的鞋子,趾端微微翘起。其中一个人
物面貌模糊,四肢断裂,原因可能是泥沙的侵蚀,也可能是遭人蓄意破坏(这种情
形经常发生在奥梅克雕像上)。另一个人物则完整无缺。后者显然是一个白种男人
,
鼻梁高挺,颏下蓄着一绺飘逸的长须。考古学家惊叹之余,都管他叫“山姆大叔”
(Uncle Sam )①。
我绕着这块重达20吨的石碑来回踱步,心里感叹不已:它竟然在地下埋藏了
3000
多年。史特林将它挖掘出来后,它才重见天日,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它今后的命运
会是如何?它会不会在这儿巍然矗立3000年,供人类世世代代子孙观赏、凭吊?在
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人事的变化会不会使它重新被埋藏在地底下,从人们眼前消失
?
也许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发生。我想起奥梅克人发明的中美洲古代历法。根据他
们——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名气比较响亮的玛雅人——的推算,人类所剩的时日已
经不多,不可能再有3000年的时光。
我又仔细瞧了瞧这块大石碑。有两件事似乎可以确定:第一,石碑上雕刻的两
名男子相会场面,基于某种原因,对奥梅克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此,他们才花
那么大工夫,建立一道固若金汤的石栅栏,将这块庄严华贵的石碑团团围绕住,保
护得十分严密。第二,如同那些黑人头像,奥梅克工匠雕刻这块石碑上的白人肖像
时,显然也用活生生的人当模特儿。碑上人物脸部的五官特征是那么的逼真,不可
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拉文达废墟出土的雕像中,还有两尊具有白种人的容貌特征。其中一尊以浅浮
雕的方式镌刻在一块直径大约三英尺,略呈圆形的石板上。像中人物穿着类似绑腿
的鞋袜,脸上的五官具有明显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 -Saxon )人种特征,颏下
蓄着一绺尖翘的大胡子,头上戴着一顶形状古怪的宽松帽子。他左手挥舞着一幅旗
帜或某种兵器,右手空着,横放在胸前。一条花哨的腰带,缠绕着他那纤细的腰。
另一幅白人肖像雕刻在一根细长的石柱上,衣着相似,脸上也有胡子。
这些容貌奇特的异乡人究竟是谁?他们在中美洲干什么?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
中美洲的?他们跟出现在这儿的其他异乡人——定居在闷热潮湿的橡胶丛林中,替
奥梅克雕刻家担任模特儿的那些黑人——彼此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正统学界一贯主张,公元1492年之前,美洲一直处于孤立的状态中,跟西方世
界没有接触。思想比较前卫的学者,拒绝接受这种教条式的观念。他们提出一个新
的、看似合理的看法:奥梅克雕像描绘的那些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人物,可能是
古代活跃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他们就已
经驾驶船舶.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横越大西洋,抵达美洲。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进
一步指出:奥梅克雕像描绘的黑人,应该是腓尼基人的“奴隶”;腓尼基人在非洲
西海岸捕捉这些黑人,千里迢迢带到美洲去②。
我越仔细审视拉文达废墟出土的奇异雕像,就越不能接受这些见解。也许,在
哥伦布之前许多年,腓尼基人和其他西方民族真的曾经穿越大西洋。这方面的证据
并不缺乏,但限于篇幅,本书不拟详加论析③。我只想指出一个问题:纵横四海的
腓尼基人,在古代世界许多地区留下他们独有的手工艺品,却没有在中美洲的奥梅
克人聚居地,留下属于他们的任何东西。这儿发现的黑人头像,以及描绘留着胡子
的白种男人的浮雕,在风格上、在雕工上,都完全看不出是腓尼基人的作品。事实
上,就艺术风格来说,这些强劲有力的作品似乎并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文化、传统和
艺术类型。不论是在美洲或是在旧世界,这些艺术品都没有先例。
拉文达废墟出土的艺术品,似乎没有根源……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世
间一切艺术表现方式,都有根源隐藏在某个地方。
“假设的第三者”理论
我想,要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可能得瞧一瞧埃及古文明学者提出的“假
设的第三者”(hypothetical third party)理论。他们提出这样的观点,为的是
想解开埃及历史的一大谜团。
考古学上的证据显示,古埃及的文明并不像一般人类社会那样缓慢地、艰辛地
发展演进,而是突然冒出来,已经完全成形,一如中美洲的奥梅克文化。事实上,
埃及社会从原始过渡到先进,为时十分短暂,并不符合一般历史法则。在其他社会
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能发展完成的科技,在埃及却仿佛一夜之间出现,先
前毫无任何迹象。
例如,王朝之前的时代(公元前3500年左右)遗留下的埃及文物显示,当时的
埃及人还不懂得使用文字。那个时期结束不久,突然间,我们今天经常在埃及古迹
上看到的象形文字,却神奇地出现了,而且已经发展成熟。这个时候的埃及象形文
字,可不仅仅是物体和动作的“图画”而已;它已经具备复杂的句法结构,拥有一
些只代表声音的符号和一套详尽的数码。即使最早的象形文字,也已经风格化和规
格化。有证据显示,早在埃及第一个朝代的初期,先进的“草书”已经被普遍使用
了④。
令人惊异的是,埃及象形文字的发展,似乎没有经历过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
进的阶段。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古埃及人的数学、医学、天文学和建筑技术上。古
埃及无比丰富和庞杂的宗教神话体系,显然也没有经历逐步演进的过程——连《亡
灵书》(Book of the Dead)这样精致的作品,其主要内容在王朝时代开始时就已
经存在⑤。
然而,研究埃及文明的学者,大都不愿正视埃及文化在远古时代所表现的成熟
。
这种早熟所蕴含的意义,对思想比较开通的学者来说却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对王朝
时代初期的埃及素有研究的学者魏斯特(John Anthony West ),在著作中指出:
这么复杂的一个文明,怎么突然冒出来,而且已经发育完全?我们不妨把
1905
年的汽车和今天的汽车比较一下,立刻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经历过一个“发展”
阶段。然而,在埃及我们却无法做这样的比较。在古埃及文化中,一切事物都是一
开始就已经存在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很明显,但是,一般学者却不愿加以正视,因为它违背现
代学术界的思想模式。事实上,埃及文明并不是“发展”出来的,它是从别人手中
继承来的遗产⑥。
多年来,魏斯特一直就是正统学界的眼中钉、肉中刺。然而,也有一些主流学
者对埃及文明的突然崛起感到非常困惑。已故的伦敦大学爱德华上埃及学讲座教授
(Edwards Professor of Egyptology )华德·艾默瑞(Walter Emery)将整个问
题做一个总结:
耶稣降生之前大约3400年时,埃及发生重大的变化,整个国家从新石器时代的
杂乱部落社会,一下子转变为组织严密的王国……
在这期间,文字出现了,建筑技术和各种工艺发展到巅峰;所有的证据都显示
,
这个时期的埃及存在着一个昌盛辉煌的文明。这一切全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
埃及人在文字和建筑上的重大发展,似乎没有明显的根源⑦。
一个简单的解释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文明突然影响到埃及,使埃及的文化骤
然提升,取得决定性的重大进展。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幼发拉底河下游的苏美尔
古国(Sumer ),极可能扮演这个角色。尽管有许多差异,埃及和苏美尔的建筑技
术和风格却有不少共同点,显示这两个地区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是,单凭
这些共同点,并不足以让我们推论,这个关联是一种因果关系——一个社会直接影
响另一个社会。诚如艾默瑞教授指出的:
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个关联是“间接”的;也许有一个“第三者”存在,将文
化传播到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尼罗河地区……现代学者大都不愿正视这么一个可能性
:
远古时代,曾经有人从一个假设的,至今犹未被发现的地区,迁居到幼发拉底河与
尼罗河。如果我们承认,有一个“第三者”将高度发展的文化分别传播到埃及和美
索不达米亚,那么,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两个文明之间会存在那么多共同点
和根本差异⑧。
这个理论至少能让我们了解,为什么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
膜拜几乎相同的月亮神祗——埃及人管它叫索斯(Thoth ),苏美尔人称它为辛恩
(Sin )——而这些神祗在这两个国家的众神中都是最古老的。权威的埃及学专家
华理士·布奇爵士(Sir E .A .Wallis Budge)指出:“这两位神祗实在太相似
,
不可能只是单纯的巧合……我们不应该说谁向谁借用神祗,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
:
古代埃及和苏美尔的知识阶层都曾向一个共同的、极为古老的文明,借用过神学体
系。”⑨因此,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布奇和艾默瑞两位学者都提到的“第三者
”
——那个“共同的、极为古老的文明”,“假设的、至今犹未被发现的地区”——
指的究竟是谁?在什么地方?如果这个“第三者”真的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留下
一笔丰厚的文化资产,那么,他们是不是也可能在中美洲留下相同的东西呢?
有些学者争辩说,文明在墨西哥“起步”比在中东地区晚得多。但是,这样的
观点并不足以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考虑这个可能性:最初的时候,文明同时崛起于
这两个地区,但往后的发展却遇然不同,结局也不一样。
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带来文明的“第三者”在埃及和苏美尔成功地推展教化事
业,建立持久而杰出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墨西哥(以及秘鲁),他们却遭受重大
挫折——也许,开始时一切都很顺利,他们指导当地百姓雕凿石头,制作巨大的人
头像和浮雕,但随后不知怎的,整个文明却开始走下坡,衰颓得十分快速。所幸,
文明之火并未从此熄灭,但直到公元前约1500年(即所谓的“奥梅克时代”),中
美洲文化才渐渐复苏。到了这个时候,当初雕凿的巨大石像——古代中美洲人的重
大精神象征——已经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而它们的根源也全被遗忘,转化成一
则则有关巨人和虬髯客的神话和传说。
果真如此,那么,当我们注视那些巨大黑人头像的杏仁眼,或“山姆大叔”雕
像高鼻深目、轮廓分明的五官时,我们看到的,很可能是远古时代曾经出现在这个
地区的一些脸孔。这些极为杰出的艺术品,保存了一个已经消失的,包含好几个种
族的古文明遗留下的影像。
简言之,这就是应用在中美洲文明的“假设第三者”理论:古代墨西哥文明的
崛起,确实受到外来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并未来自东半球;中东地区和美洲的某些
民族,在极为古远的时代,可能从一个“第三者”文明继承到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
从而建立起辉煌的文明。
冒险步进瓦哈卡城
离开维雅艾尔摩萨市之前,我特地到“奥梅克与玛雅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Cultures of the Olmecs and Maya,简称CICOM )走
一趟,向那儿的学者探询,这个地区是不是还有其他重要的奥梅克文化遗址。出乎
我的意料,他们建议我到荒郊野外去寻找。据说,在西南方数百公里外的瓦哈卡省
(Oaxaca Province )阿尔班山(Mountain AI ban ),考古学家挖掘出一些“奥
梅克式”手工艺品和若干浮雕。学者认为,这些浮雕所描绘的人物就是奥梅克人。
我和伙伴桑莎决定,从维雅艾尔摩萨市出发,直接开车到位于东北方的犹加敦
半岛。经由这条路线到阿尔班山得绕一个大圈子,但我们认为值得,因为可以趁此
访查其他奥梅克遗迹。况且,一路驱车翻山越岭,进入瓦哈卡城所在的幽谷,景色
十色壮丽,可以消解旅途的疲劳。
我们先朝西行驶,经过拉文达废墟,再次穿过科泽科克斯市,越过萨育拉(
Sayula)
和洛马波尼达(Ioma Bonita )两个小镇,来到位于交通要冲的图斯特佩克镇(
Tuxtepec)。
一路前行,我们渐渐离开了被石油工业污染得面目全非的乡野,翻越过一座座蜿蜒
起伏、有如地毯般铺满青草的山丘,行驶在五谷已经成熟的田野间。
从图斯特佩克镇前行,连绵不绝的大山一座接一座矗立在我们眼前。我们转向
南方,沿着第175 号公路行驶,前往瓦哈卡城。从地图上看,这段路程只有这儿到
维雅艾尔摩萨市一半远。上路后,我们才发现,这条道路九弯十八拐,有如一道狭
窄陡峭的天梯直通云霄,把开车的人折腾得腰酸背痛,神经衰竭。路上,我们经过
一层又一层属于不同气候的高山植物生长区,最后来到云端,看到巨大的植物,有
如英国科幻小说家约翰·温德姆(J0hn Wyndham)描写的三尖叶,显得十分诡异,
散发出一种幽秘的超现实气息。从维雅艾尔摩萨市开车到瓦哈卡城,全程不过
700
公里,却花了我们12个钟头。我紧紧抓着方向盘,但因为绕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行驶
太久,旅程结束时,两只手全都浮起泡。我的视线变得模糊不清,心里老想着一路
上沿着第175 号公路,在长满三尖叶的深山中,我们经过的那一座座令人头晕目眩
的峡谷。
瓦哈卡城以三样东西闻名全世界:上等蘑菇、大麻和美国小说家劳伦斯(D.
H.Lawrence)
——1920年代,劳伦斯在这儿撰写他那部以瓦哈卡城为背景的小说《羽毛蛇》(
The
Plumed Serpent)。今天,这座城市依旧保持着它那放浪不羁的气息;半夜三更,
城里的酒吧咖啡馆,铺着鹅卵石的狭窄街道,古老的建筑物和宽阔的广场,到处人
潮汹涌,流连不去。
我们住进旅馆房间,打开窗子,可以俯瞰“燕子客栈”(Hotel Las
Golondrinas)
三个庭院中的一个。床铺十分舒适;头顶是一片灿烂皎洁的星空。然而,尽管浑身
疲累,我却始终无法入眠。
我心里老想着那些脸上蓄着胡子,将文明带来美洲的神祗和它们的徒众。在墨
西哥,一如在秘鲁,它们的教化事业似乎遭受重大的挫折。流传在这个地区的神话
都提到这点。第二天早晨,抵达阿尔班山时,我才发现,证据不仅仅存在于神话而
已。
注释:①《白神与石脸》,144 页。
②同上,141 ~142 页。
③《白神与石睑》,全书随处可见。亦请参阅赛路斯·高尔登《哥伦布之前:
旧世界和古代美洲之间的接触》。CyTUs H .G0rdon,Eefore Columbus :
Links
Between the oald world and America ,Crown pUblishers InC,New York,
1971
.
④艾默瑞《古埃及》,192 页。W .B .Emery ,Archaic Egypt ,
Penguin
Books ,London.1987,p .192 .
⑤同上,38页。亦见华理士·布奇泽《埃及亡灵书》之译序。E .A .Wallis
Budge trans ,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ed ,British Museum,1895,
Introduction,
pp.Ⅶ,Ⅶ
⑥约翰·安东尼·魏斯特《天空之蛇》,13页。John Anthony West ,Ser
pet
in the Sky,Harper and Row,New York.1979,P .13.
⑦《古埃及》,38页。
⑧同上,31、177 页。
⑨华理士·布奇《古代埃及从神物到神祗》,155 页。E .A Wallis Budge,
Fetish to God in Ancient Egyp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4,p .155 .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
下一章 回目录
--
╭──────────我想的事儿很多─────────╮
│ 有时我想做皇帝,又怕寂寞;有时我想当宰相,又怕事多 │
│ 有时我想发财,又怕人偷;有时我想娶老婆,又怕罗嗦 │
│ 有时我想烧肉,又怕洗锅;有时我想反腐败,又怕吃多 │
│ 有时我甚至想打你一巴掌,又怕惹祸! │
╰──────────所以我只好泡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8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