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ock.bbs@bbs.tju.edu.cn.no.spam (豆豆·跨上火弩箭,披上隐身衣,偷袭古灵阁), 信区: SFworld
标  题: 17
发信站: 天大求实BBS站 (Fri Jul  9 21:22:30 2004)
转信站: HIT!news.neu.edu.cn!news.feeling.smth.org!maily.cic.tsinghua.edu.cn!new

发信人: netal (俺屁话,故俺在!), 信区: Fiction
标  题: 17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Fri Jul  9 19:28:50 2004)


尽管阿西莫夫认为《钢之洞》是侦察小说与科幻小说完美结合的第一部作品,但一些评论
家却对他的这四部机器人小说持怀疑态度。在《钢之洞》、《赤裸的太阳》、《黎明的机
器人》这三部机器人神秘小说中,阿西莫夫试图将侦探小说与机器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但
这一尝试失败了。据说,这主要是因为尽管阿西莫夫煞费苦心地企图使我们大吃一惊,但
故事情节太过于直白,除了两位主角外,其他人物刻画得无力,且缺乏真正扣人心弦的故
事应有的节奏。这些评论多少还是有些真实性的。至少在前两部机器人小说中,阿西莫夫
对配角——安德比督察、宇宙人、法斯托尔弗博士、格拉迪亚、克罗丽莎及其他人的刻画
都很粗略,而在制造悬念方面,他根本就无法与阿加沙·克里斯蒂相提并论;但阿西莫夫
毕竟将两种文体结合到了一起。大部分读者也认为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对阿西莫夫而言,他在80年代恢复了机器人小说创作有其特殊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出
于将自己最喜爱的故事人物从50年代中重新挖掘出来的单纯愿望。对此,我将在后面的章
节中详述。
  在阿西莫夫创作的所有机器人小说中,他最看好的作品是《最后的问题》,这其实也
是在他所创作的所有作品中他最喜爱的一部作品。这个故事是在1956年6月,应《科幻小说
季刊》主编鲍伯·劳恩思之邀而写成的,实际上是关于一部名为“马尔蒂瓦克”计算机的
第二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在四年前,在1952年的总统选举期间写成的《弗兰西斯》)。
阿西莫夫分两次将《最后的问题》写毕,每次都是一气呵成。6月1日他收到了劳恩恩请他
写篇小说的信。4日他就将初稿寄出,11日收到了稿酬。阿西莫夫本人认为,这是因为这篇
小说给读者带来了恐惧感。他认为,读完这篇小说后,读者会产生一种不自在的感觉,不
管他们怎么努力,这种恐惧感都将始终萦绕在他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最后的问题》在《科幻小说季刊》上首次刊登出不久,竟成了马萨诸塞州本福德的
唯一神教派布道的主题。阿西莫夫不知怎么得到了这个消息,便决定去听听。他悄悄地坐
在后排,没人注意到他。事后他没有发表对这次布道的感想。一位企业界的科幻小说迷还
按《最后的问题》中的场景,制作了一个天文馆景观,同时播放小说的原文朗读和幻灯图
片。1972年4月16日,阿西莫夫在罗彻斯特首次看到这种表演,不禁目瞪口呆。直到那时,
他才感受到这个故事的巨大力量,并意识到他无意之中将故事的6个小段落处理得每一段都
比前一段更为短小、更富有戏剧性,是何等巧妙的技巧。这种突然的领悟使阿西莫夫产生
了一种非常真切的不安与焦虑感。这在阿西莫夫身上是极少发生的。
  这部小说完全属于阿西莫夫著作中“重科学”一类的作品。如果我们将阿西莫夫的作
品放在天平的两端,一边是以《撒谎者》或《基地三部曲》中的《骡子》为代表的对人施
以更多笔墨的感性故事,另一边是纯科学的、分析性的故事,那么,《最后的问题》应是
属于天平这一端的。
  阿西莫夫仅用了4,700个字,便讲述了人类在10兆年里的生活。故事讲述了在人类历
史的6个不同阶段中,每至一个阶段,人们就要向这个时代最先进的计算机咨询同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怎样才能扭转能量耗尽的局面?随着故事的发展,各个时代的马尔蒂瓦克
变得越来越先进。第一台马尔蒂瓦克用于在2061年为地球提供能量,从它算起,计算机的
进化经历了“行星马尔蒂瓦克”、“银河自动计算机”,最后进化到了“宇宙自动计算机
”的惊人高度。最后的问题随着人类对自身灭绝的担心出现了。在故事的开头,两位工程
师向第一台巨型马尔蒂瓦克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这台计算机已使地球接收到了太阳能。
表面上,他们这么问是为了裁定对人类能生存多久这一问题的争执,但当他们意识到连马
尔蒂瓦克也不能对此做出回答时,他们极度恐惧。
  在人类进化的亿万年长河中,这个简单而又可怕的问题被反复提出来。人类进化成了
超太空旅行高手、银河殖民者,最后演变成了纯能量;太阳毁灭后,他们终于与“宇宙自
动计算机”融为一体,但同一个问题仍然存在:“能扭转能量耗尽的局面吗?”答案总是
一成不变的:“数据不足,不能提供有意义的答案。”
  最后一丝能量耗尽,“宇宙自动计算机”已变成了万能的上帝,它对最后的问题作出
的回答是:“想让哪儿有光,光就会在哪儿出现。”
  《最后的问题》是将科学幻想发挥到极限的一部作品。从传统意义上看,几乎不能将
它视为一篇小说,但正如阿西莫夫明确表示的那样,他希望将机器人或计算机能力发挥到
极限,而这在正式的文体中是无法做到的,但他确信,他的这些想法可以通过虚构的形式
最好地表达出来,因为读者将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从而更易于接受故事中表达的观点。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阿西莫夫通过这部作品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他是否有意
无意地试图通过作品传播自己的哲学呢?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这些哲学又是什么呢?机器
人是否暗喻着少数民族?阿西莫夫在许多故事中都描写了人类对机器人的仇视,他是否有
意无意地在表达自己对种族主义的憎恶呢?
  阿西莫夫很少故意在自己的科幻小说中使用讽喻,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例子就是他在
《火星人的方式》中对麦卡锡主义失败的讽刺。阿西莫夫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论时,只
字未提机器人故事中的讽喻。阿西莫夫最多也只是承认,他以少数民族为原型创作机器人
文化,是为了逃避坎贝尔的人类中心论。
  阿西莫夫在塑造机器人时下意识地牵扯到了种族问题,这当然是值得探讨的。阿西莫
夫无疑是个自由主义思想家,并且有很强的民主意识。他憎恨种族主义,并且也曾稍受其
害,所以阿酉莫夫笔下的英雄总是具有民主意识,非常正直,他总是赋予人们极强的正义
感。因此,有人认为,他是以被压迫者为原型塑造机器人的。
  阿西莫夫视机器人小说为其最大的文学成就,这是无可辩驳的。他自己曾说,尽管从
经济角度来看,《基地》系列的收获要稍多一些,但他个人还是更喜欢机器人小说。其他
作家也曾写过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主题。现在可以买到其他作家创作的许多科幻小说,这些
创作都是建立在阿面莫夫创作基础上的。在最近发行的一部名为《终极机器人》的光碟影
片,囊括了人们想了解的一切关于机器人的情况,不管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
  除本章中探讨过的一些后期创作的机器人小说外,阿西莫夫的早期文学作品是非常稚
嫩的,但有些作品也透出了成熟与自信。从创作这些早期作品到成为全球重要作家,阿西
莫夫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讨论这部名著前,必须先看看阿西莫夫的个人生活发
生了哪些变化,以及由此给他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
圣人可以看一丈远,
达人可以看一尺远,
凡人可以看一寸远,
至于我,只能看到我的脚下。

欢迎来到我的百宝箱:http://netal.blog@bbs.nju.edu.cn/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218.2.224.75]

--
     ╭┈    _◢◣     ┈┉┈┉┈┉┈┉┈┉┈┉┈┉┈┉┈┉┈┉┈┉┈╮         
     ┊     ◢  ̄ ◣____ ___ ___ As we live a life of ease           ┊         
     ┋     ◥ ─ ◤          /  Every one of us has all we need     ┋         
     ┊         ◤   ___  __  \_ Sky of blue and sea of green        ┊         
     ┊                          In our yellow submarine             ┊         
     ╰┈┉┈┉┈┉┈┉┈┉┈┉┈┉┈┉┈┉┈┉┈┉┈┉┈┉┈┉┈┉┈╯ 

※ 来源:.天大求实BBS bbs.tju.edu.cn.[FROM: 202.113.13.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