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ock.bbs@bbs.tju.edu.cn.no.spam (豆豆·跨上火弩箭,披上隐身衣,偷袭古灵阁), 信区: SFworld
标 题: 第十章 科学、上帝与一切 45
发信站: 天大求实BBS站 (Mon Jul 12 12:09:20 2004)
转信站: HIT!news.neu.edu.cn!news2.happynet.org!TJUBBS
发信人: netal (俺屁话,故俺在!), 信区: Fiction
标 题: 第十章 科学、上帝与一切 45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Jul 11 20:24:00 2004)
第十章 科学、上帝与一切
------------------------------------------------------------------------------
--
除《神奇的旅程》和少数几个短篇小说外,整个60年代,阿西莫夫都致力于非小说类
作品的创作。在这10年结束前,他写的书竟奇迹般地达到并超过了100本,而其中的大部分
都是发表于1960—1970年之间。
阿西莫夫并不真正相信写科幻小说的日子,他对创作科普丛书极富兴趣,从《圣经》
分析到笑话故事,写出了大量题材各异的作品。
从许多方面来看,阿西莫大无意之中放弃科幻小说的创作是明智之举。60年代,科幻
小说经历了全新的变化。机械的创作、对计算机与空间旅行的好奇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
是更为内省的写作方式,变得更加注重于探索人类的灵魂,揭示幻想毒品文化之间的联系
,即更加注重于揭示内在深层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在这种大环境下,以
哈兰·艾利森、雷·布莱德伯利、拉巴特、西尔沃伯格及菲利普·迪克为代表的一代科幻
小说作家开始走红。在这种新形势下,阿西莫夫很可能将被新人的光辉淹没,甚至如恐龙
般地消亡。
阿西莫夫本人几乎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早地意识到,科幻小说界正进行着彻底的变革。
尽管60年代初,他已不怎么写科幻小说了,但仍继续参加在离他家较近的地方举行的科幻
小说界聚会,而且他的许多朋友都是科幻小说界成功的作家。
他对新形势的感受如此深刻,以至他经常谦虚地对好友们宣称,他根本不敢再提笔尝
试科幻小说创作了,因为他已感到自己落后了。他曾说过:“我已跟不上潮流了,我不想
证明这个事实。”①
①艾萨克·阿西莫夫:《欢乐永存》第417页,纽约双日出版社1980年版。
《神奇的旅程》获得成功后,1976年,哈兰·艾利森曾劝他给自己正在编写的一部诗
集《危险的幻象》写篇稿,但阿西莫夫拒绝了,说自己的风格与艾利森及这部作品定的格
调不相符。
对于自己的赶不上趟,阿西莫夫似乎不是很难过。可能他从未真正承认这个事实,也
可能他已意识到,如许多创造领域一样,写作的流行模式也是经常轮换的。最后,是作家
兼出版商拉斯特.戴尔雷的第一任妻子艾弗林·戴尔雷,最终让阿西莫夫打起了精神。她
问阿西莫夫为什么不再写科幻小说了呢,他答道他觉得自己已赶不上潮流。对此她说:“
艾萨克,你写,你就是潮流。”
尽管这些评论让阿西莫夫感觉良好,但除了一些短篇神奇故事外,当他开始创作一部
新的科幻小说《诸神》时,已是4年之后的事了。
自然,阿西莫夫的非小说类作品创作生涯是以科学丛书为开端的,其中第一部作品是
那本失败的生物化学课本《生物化学与人类新陈代谢》。该书于1952年出版,是与威廉·
波依德和伯恩汉姆·沃克共同合作写成的。两年之后出版的《生命的化学元素》是他的第
一部非小说科普作品。
最初,他的非小说作品大都是由豪顿·米弗林与阿巴拉德·斯楚曼出版社出版的,其
中包括《数字王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时钟》(均在1959年出版)。阿西莫夫创作了大
量诸如此类的作品。通常,在合同签定后的数周内,他便能迅速交稿。他以此种方式赚到
了很多笔酬金,只是数目相对较小(在1,000美元以内),但一年下来,收人也颇丰。
自然,随着创作量越来越多,他不仅名声越来越大,还能从日益增多的书中得到版税
收入。
阿西莫夫在50年代初创作的科幻小说,销路一直不错,每年都能一次性地为他带来大
笔的收入。1969年夏,仅从双日出版社那里,他就获得了4万美元的版税收益。
《数字王国》是阿西莫夫非小说作品创作的速度之最,从开始动笔到最后定稿,仅用
了13天,仿佛东西都在他的脑子里,他只是动动笔把它们记在纸上。
当他将写作题材拓展到生物化学以外的领域并开始随心所欲地创作成人作品时,他的
速度慢了下来,他经常查阅各类书籍,包括《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科学与医学辞典、天
文学图册、各类目录表、地图和外语词典等。尽管已写过几部较有把握的非小说作品,但
他承认在认真创作第一部涉及自己专业以外题材的非小说作品时,他还是有些诚惶诚恐。
不算第一本非常基础的《数字王国》,天文学题材是他在自己专业知识以外首次尝试
的领域。他之所以选择天文学领域,是因为他觉得这方面的知识与科幻小说关系最密切,
并且自己也很感兴趣。这时,他已是名专业作家,不再是学者,可以冒险,就一个自己没
有专业知识的题材写一部作品。他的第一部有关天文知识的书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时钟
》,这部书获得了很大成功。
在这一成功的鼓励下,阿西莫夫一鼓作气创作了系列科普作品。这不仅使他被视为是
位才华横溢的多面手,同时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阿西莫夫对任何知识领域都兴趣盎然。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缺乏
经济方面的才能,并且他的数学水平也只停留在微积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需的数学上。
除此之外,其他知识领域都是他的乐园。
--
圣人可以看一丈远,
达人可以看一尺远,
凡人可以看一寸远,
至于我,只能看到我的脚下。
欢迎来到我的百宝箱:http://netal.blog@bbs.nju.edu.cn/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218.2.224.135]
--
╭┈ _◢◣ ┈┉┈┉┈┉┈┉┈┉┈┉┈┉┈┉┈┉┈┉┈┉┈╮
┊ ◢  ̄ ◣____ ___ ___ As we live a life of ease ┊
┋ ◥ ─ ◤ / Every one of us has all we need ┋
┊ ◤ ___ __ \_ Sky of blue and sea of green ┊
┊ In our yellow submarine ┊
╰┈┉┈┉┈┉┈┉┈┉┈┉┈┉┈┉┈┉┈┉┈┉┈┉┈┉┈┉┈┉┈╯
※ 来源:.天大求实BBS bbs.tju.edu.cn.[FROM: 202.113.13.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