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ickey (惠普), 信区: SFworld
标  题: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历史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Jun 12 07:34:50 1999), 转信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文/吴岩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
初创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
绍。
一节 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
  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
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
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
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
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内容。遗憾的只是,作
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
  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
成份。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
《理想国》。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
西洲》(1627)、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
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
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
架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
前,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
有引力定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
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
种新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
丽·雪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
)的小说。
  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
就是:《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
  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淫雨连绵,
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
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
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
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
2)
  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火故事”的推断。因为
,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注。小说的主人公
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界中东奔西撞
,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和追捕;
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
  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
经高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
造人”的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
夫人的笔下,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
接管了下来。这是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
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
学技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
能具有的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
与人类的传统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
没有停止,这也就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
有两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
们两人从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
科幻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
)、《海底两万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
0年的亚眠市》(187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
908)等。
  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
最好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
狂徒”。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
界《八十天环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
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
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
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
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
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
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
集中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
趣,威尔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
期的一个部分,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
隐身人》(1897)、《星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
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
》(1906)等。
  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
在威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
过故事的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
感。威尔斯作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
作,而威尔斯则涉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
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
的人,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
支,一支称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
为莫洛克,生活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
创造财富。读者很清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
者。《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
》中无敌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
,威尔斯则讲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
  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
他是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
入科幻创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
但不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
殊定义。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
  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雪莱夫人写哥
特式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
坡则是在侦破案件。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
,形成了固定模式。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
固定模式。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
的地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
,关注整个世界的前途。
  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
战争、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
--

         借Linux之东风,行我大中国之梦想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riee.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