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ickey (惠普), 信区: SFworld
标 题: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历史-2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Jun 12 07:36:22 1999), 转信
二节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
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
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
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
·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
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
景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
价,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
小说:外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这类思想艺术
性极差的作品,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
是工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
的名声,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
幻小说专号。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在事后的民意调
查中,支持改版的读者有32644人,占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
98人,占1。48%。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
己发表意见。这样,对科幻小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
0-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
,坎贝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
苦地指导他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
目。正是在这三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
西奥多·斯特金、A·E·沃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
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
科幻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
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
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
顺利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
一些。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
《海伦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
945-194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
(1953),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
丛书》(1950-1953),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
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
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雷的《火星记事》(1950)、
《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日》(1950)、《2
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951)、杰
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95
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
(1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
1957)、《高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
特的《沙丘丛书》(1963-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
63),等等。
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
德森、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由于篇幅
所限,这里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
的克拉克和美国的阿西莫夫。
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
阿波利斯海军学院。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1939年开始
创作。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
)、《双星》(1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
、《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
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
故事。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
类行为的外星人。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
听命,成为傀儡。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
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
《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
事。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
了不露声色的讽刺。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
际世界的谈判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
这部作品于1956年获得雨果奖。
《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
交道,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
行。这部小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影《回到未来》有所启发。在
电影中,主人公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
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他虽然塑造过各式
各样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
之间的那一类人。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
讲起话来好象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
著述的丰富和广泛的读者群。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
断;加之,他不象别人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在
1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
法。他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
2001年太空漫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以及后来的《天
堂的喷泉》(1980)、《2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
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灵》(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
唯一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
命想干涉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
市和星星》沿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
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
生命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这
在196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
的表现。整部电影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
群结队地栖息在树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
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
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
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我们
见过的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
些沉闷。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
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
。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
,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
方体。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飞行员在宇宙长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
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熊的星球内部。在这
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
《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
手法。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无论是
外星人长方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
创造和认识的世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
理解的行为的惧怕,使人们丧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
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
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
已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
(1950)、《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
(1976)、《奇妙的航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
小时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
史、化学、等等。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
是这种“没有文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
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在有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但
是,终于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
灵根本无法忍受这种绝对的黑暗。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
火。著名评论家戴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
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
地》等组成(1948)。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
古代的事件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于是,他构思和
创作了这部庞大的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
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
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
,形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在这里,阿
西莫夫煞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
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
夫正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要服从第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
。然后,那些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
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
材的天才。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
他把一只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
他们进入人体,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
色的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
托邦主义的奥维尔等。
--
借Linux之东风,行我大中国之梦想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riee.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