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ickey (惠普), 信区: SFworld
标  题: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历史-3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Jun 12 07:38:09 1999), 转信

 三、对科幻小说的认识逐步统一
  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在这一时期,
作者们不再象萌芽时期那样心中没底地左右冲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这个模
式是:(1)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2)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
有关;(3)要有几个恢宏的奇异场面;(4)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最好能给人一定
思考。
  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也开始趋于一致。比如:小约翰坎贝尔和布莱特纳就都认为,科
幻小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布莱特纳写道:“科幻是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
术对人类影响所作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莱斯特德尔雷伊进一步阐明,科幻实际
上是在写“变化”。他写道:“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
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础。”很显然,这种“替代世界”指的是
,在另一种科技和文明下的世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这种看法,在稍早些时候,他写
道:“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
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
  黄金时代使科幻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站稳了脚跟。但是,正统的文学殿堂还没有正式
接受这一形式。

三节 新浪潮时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
  “黄金时代”对科幻小说认识的统一以及创作方法的标准化,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桎
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国际政治、军事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冷战、左翼兴起、东方宗教的传播、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生态环境的破坏、流行艺术
的产生以及毒品泛滥等等,特别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给人们极大的震动
。公众发现,科幻小说中那些美妙故事要么缺少现实性,要么比现实还缺少神奇性。再
加上长期以来,科幻作品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重视,这也深深地刺
痛了科幻作家。这样,一场变革的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英国《新世界》
杂志主编。他一上台,立刻对整个英国科幻界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
的部分作家的革新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物理学一类的正统科
学当成主要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
正统的主流文学。它不再象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
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
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初看起来,这些小说晦涩
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十分深远。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尔选编了这样一
本集子,并把它们正式称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运动由此产生。
  这场由英国人发起的改革运动,立刻被当时居留在英国的美国作家托玛斯·迪什、
约翰·斯拉戴克、詹姆斯·沙立斯和萨缪尔·迪拉尼带回美国,进一步影响到哈兰·艾
立森、罗伯特·希弗伯格、诺曼·斯滨那德、菲利普·法马尔等人形成了新浪潮的美国
中心。它和以莫考克、巴拉德以及布里安·奥尔迪斯为代表的英国中心遥相呼应,极大
地改变了科幻小说的地位。
  这里,我们仅就“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的生平与作品做些介绍。他们是英国的
巴拉德、布里安·奥尔迪斯、米切尔·莫考克和美国的菲立普·法马尔。
  J·D·巴拉德是在《新世界》杂志上最早推出的作家。他1930年生于上海,十五岁
后返回英国。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军队的入侵和战俘们的悲惨遭遇。这些经历后被写成非
科幻小说《太阳帝国》,并由以导演科幻影片著称的斯皮尔伯格在上海实地拍摄成电影

  巴拉德被日军遣返回国之后,进入了剑桥王子学院攻读医学。早年的经历使他对人
性有了深刻的了解。从1956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巴拉德就试图以一种新的形
式、在更深的层次上表现这种人性内容。他的小说常常具有隐喻、象征和情绪性。他从
神话和一般的幻想小说中援引材料,把它们揉进自己的科幻小说中。为了深刻表现人的
心灵,他还创作了“内层空间”这一概念,以有别于我们身外的宇宙。
  巴拉德最有名的作品是以毁灭世界为主题的三部小说:《沉没的世界》(1962
)、《燃烧的世界》(1964)和《结晶的世界》(1966)。《沉没的世界》讲
的是太阳突然发生磁暴,保护地球的范·艾伦带消失了,两极地区冰消雪融,世界各地
水位上升,淹没了许多城市。主人公站在衰落的土地和退化的城市中,极力反思,寻问
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最后,他穿上潜水服,回到水下城市的天文馆中,在那个园屋顶
下找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而拯救了世界。《燃烧的世界》讲的是一种奇异的油
膜阻止了大洋水分的蒸发,使地球陷入了干旱。为了寻找立足之地,人们涌向海岸,划
地为牢,互相攻击。在这里,人类内心的世界和外部自然的世界展开错综复杂的关键。
巴拉德在这本著作中塑造了一个很多人物毫无次序出场的内宇宙,这种丧失连惯的意识
状态表达出了人类的孤独。三部曲中的最末一部《结晶的世界》给人的印象最深。这一
次,作者抛弃了前两本小说中的“天灾人祸”主题,而是虚拟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现
实,即整个人类和外部世界都将凝结为一个晶体。评论家认为,这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
神圣表达。
  巴拉德的小说完全脱离了游行文学的语言风格,最大限度地与主流文学靠拢,这往
往从作品的第一句话就足以看出。下面是巴拉德的小说与海明威的小说首句的比较:
  巴拉德:随后,天气将变得非常炎热。《沉没泊世界》
  海明威:随后,坏天气就来了。《流动的圣节》
  巴拉德:他们住在离塔拉希豪特山峦峰顶半英里远的地方。《火山之舞》
  海明威:那房子建在港口和外海之间那狭舌似的窄地的最高处。《海流中的岛》
  我丝毫不是说巴拉德在抄袭文学大师们的词句,事实上,巴拉德的两篇小说的发表
都早于海明威的作品。我只是想用这种比较来证明,“新浪潮”文学与主流文学之间是
多么难以区分。巴拉德的其它作品还包括《八面来风》(1962)、《终端的沙滩》
(1964)、《暴行展览》(1970)、《撞击》(1973)、《混凝土岛》(
1974)以及《海底飞船》(1976)等等。
  布里安·奥尔迪斯出生于1925年,在私人学校毕业后曾在缅甸服过兵役,19
48年到牛津书店工作。当过《牛津邮报》的文学主编。他也写过影评和诗歌。他是新
浪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犯罪记录》(1954)、《户外》(1955)
、《不停留》(1958)、《温室》(1962)、《黑光年》(1964)、《唾
液树》(1965)。还有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粗暴的觉醒》(1978)、
《一个叫莫瑞尔的小岛》(1981)、《海里克尼亚的春、夏、冬》(1982、1
983、1985)以及《飞行的季节》(1986)等等。
  奥尔迪斯的作品构思奇特,常常是出奇不意地创造一种特殊场景。《温室》是一部
早期的、结构恢弘的作品。在遥远的未来,地球成了巨大的温室,形形色色的奇异动、
植物生长其间,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特殊争斗中勉强生存。他们结成部落,以应付外来的
袭击。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叫古连的少年,他经过一番奇异世界的流浪、寻找和心灵上的
探索、爱情之后,终于勾起了消失在头脑内层的古代记忆,悟出了银河系的神圣法则,
成为坚强的男子汉。读过这部小说的人,无不为那种奇异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也为其深
奥的法则而困惑。
  奥尔迪斯的短篇小说也别具一格,充分体现出新浪潮的特点。《户外》写的是一批
深入地球的外星人,如何改变了自己的外貌,将内心深处的非人性隐藏起来以适应地球
生活的故事。在环境的压力下,这批外星人竟忘了自己最初的来历。这篇小说,用奇异
的形式,鞭挞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在一部题为《月光掠影》的作品中,
主人公因为月光的反射而耀花了双眼,接着,他发现一群人从小路上走来。最初,这些
人弯腰驼背,满身长毛;渐渐地,他们开始直立起来,并赶着牲畜;再后来,人们坐上
了大蓬车、汽车……这些源源不断的人流只在主人公眼前各种机器夹杂其间:收割机。
打包机、老吊车……行进中的机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相比之下,人则显得越来
越渺小。人们脸上的表情消失了,变得呆板了,而机器遮掩了整个天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长长的队伍,正是人类历史演进的缩影。作者将这种历史
进程描述成一场“神奇的化装舞会”,他写道:
  这一奇幻的化装舞会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只要看见它,你就想永远看下去。是
的这种舞会似乎会永远继续下去。它充斥着世界,所有的生命都连在一起了。生命本身
就是一次华丽的表演。
  《月光掠影》肯定奥尔迪斯登峰造极的作品,也是“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因为
,作者对这种“文明演化”的大游行是否可能和怎样并没有兴趣,他只是借用这样的方
式表态自身的某种哲学看法而已。
  米切尔·莫考克是“新浪潮”运动组织者,《新世界》杂志的主编。但他也身体力
行,创作了一部分优秀小说。
  莫考克的作品常常是组合着巫术与剑术的杂烩。他采用主流文学的手法,但侧重的
是讽刺与幽默的成分。这种幽默不单嘲笑传统的科幻小说,而且嘲笑我们积累了几千年
的科技与文明。
  《空中军阀》写的是一个从1903年借助时间机器来到1973年的人,他惊奇
地发现那根本不是现今历史上的1973年。因为,那时候大英帝国还是世界的主宰,
十月革命以失败告终,人们的交通工具竟是一些飞船……这无疑是对世界历史的公开嘲
弄。然而,这一点恰恰体现了“新浪潮”科幻小说的一个特征。
  在另一篇称为《瞧这个人》的作品中,作者又向宗教世界发起了进攻。主人公坐时
间机器来到公元前27年的拿撒勒,他发现耶稣的母亲玛丽亚是个色情狂,而他自己竟
成了基督的化身,带领民众走向耶路撒冷,并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部小说如果深
入进行分析,其影响恐怕不亚于英国当代作家拉什迪的小说《撒旦的诗篇》。
  菲立普法马尔也是个乐于嘲弄的作家。他于1918年生于美国,主要作品有《绿
色漫游》(1957)、《时间之门》(1966)、《石头上帝的苏醒》(1970
),以及系列丛书《层状世界》和《河流世界》等等。
  在《恋人们》(1952)里,法马尔以极大的热情去描写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性爱
,这对以往的黄金时代作家只讲技术不讲人性与欲望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在这部小说中
,地球人、地球人与外星人、地球人与'地外混血人'之间的爱欲交织在一起,使主人公
终于明白了爱情可以超跃一切种族之上的道理。
  《泰格勋爵》(1970)写的是一名读《人猿泰山》而着迷的狂徒想模拟泰山的
故事,再创出一个人猿。他偷走了一位英国勋爵的小孩,交给猿来抚养,结果发现孩子
很快便丧失了讲话的能力。他没有气馁,决心重来,又拐到一个少爷,把他放在丛林之
中。这回,他选了一个演员穿上毛皮,装扮成猿去抚养孩子,结果把森林里弄得乱七八
糟。评论家们认为,这部小说既有“新浪潮”作品的粗犷无礼,又有法马尔对两性关系
的坦率描写。
  象其他“新浪潮”作家一样,法马尔也有强烈的悲观情绪。他的一个微型小说《兽
之王》写的是一个参观生物实验室的人异常激动,因为许多被人类消灭的物种在这里被
重新培养了出来。但是到头来,他发现人类也在复制的范围之中。难道人类也毁灭了他
自己?那么,现今世界的主宰又是些什么生物?种种疑问,使人沉思不已。
  由以上的几例,我们已可粗略地窥视出“新浪潮”作品之一斑。综合起来,这类作
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刻意求新
  “新浪潮”作品抛弃了传统科幻小说的套路,向主流文学靠拢。这种靠拢最终种科
幻小说脱离通俗小说的范畴,进入严肃文学的领域。当然,靠拢是一步一步进行的。最
初阶段仅仅停留在模仿上,模仿乔伊斯,模仿帕利斯,模仿汤姆·沃尔夫或者亨利·汤
普森。有一个不那么好听的“杜鹃原则”大意讲的就是这种模仿,即使用主流文学作家
的“窝”下科幻小说的“蛋”,或者用传统小说的“旧瓶”装科幻小说的“新酒”。
  但是,很快这种模仿就被创造性的发展所取代。奥尔迪斯、巴拉德等人的作品得到
了主流文学界的承认,不但如此,主流文学家还使用起科幻小说的手法,这样的作家包
括保罗·厄尔德曼、约翰·巴斯、托马斯·品钦和霍华德·法斯特等。
 二、强调意象性、隐喻性和心理性。
  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世界并非向古典科幻小说中表现的那样直观,很多东西是模糊
的、片段的、支离破碎的。要想从深度上展现内心世界,必须借助于隐喻、象征等方式
。文学中现代派手法的引进,使科幻小说的深度有了提高,也使形式更加扑朔迷离。
 三、嘲弄或悲观情调
  新浪潮作家们舍弃了传统科幻小说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主题,不再关注硬性和科技成
就。如果你用“预言录”赞扬“新浪潮”作品的作者,他们必定会忿忿不平。他们宣称
,自己只是去设计“可能的未来”,设计“人类的多种未来”或平行的未来。这样,科
幻小说的公式就从过去的“技术成就——未来”改成了“假如这样——未来”。而这里
的未来是不确定的,统统是悲观的。
 四、开拓题材。
  “新浪潮”运动开拓了有关性爱和政治等方面的题材,使科幻小说的内容得到了丰
富。

--

         借Linux之东风,行我大中国之梦想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riee.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