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yne (死水微澜), 信区: SFworld
标 题: 迷途羔羊(2)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Mar 17 14:37:42 2000), 转信
1 、单脚站立的文明人类迄今所有的文明全部建立在物质世界之中。而物质世
界仅是世界的一半,甚至一小半。气功等特异功能的兴起,极大地引发了人们对精
神世界的注意力,美国外太空研究所预言,下个世纪是人体智能开发的世纪。
1994年6 月10日,中央电视台《环球45分钟》介绍了俄国(原苏联)的特异功
能者。
人们从画面上真切地看到,一位女性特异功能者能够莫明其妙地将物体悬浮在
空中!
今天,我们终于承认了精神的“力量”。在同一节目中,另一位特异功能者说
“信念和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请注意,他所说的不是指信念和精神激发的物质
力量,而是信念和精神本身的力量!
所谓的现代科学已经经受不起当代“超科学现象”的冲击,严谨的科学大师们
已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现代科学的生命是否在本世纪面临完结?
人类从有文字算起只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仅占地球全部历史的二千五百万分之
一,但就在这宇宙时间的一瞬中,却创造了足以自豪地傲视宇宙的文明。
今天,我们再用不着点燃狼烟报告敌人入侵的消息,无线电技术、光缆通讯技
术、卫星照像技术可以使我们在遥远的后方准确了解战场每一时刻的变化。
今天,我们也用不着去体会“走西口”时那种生离死别的悲情,现代交通已经
使世界缩小到象自家后院的小花园一样,长途旅行就好象去花园散步一样简单。
今天,我们也不必对损害健康的疾病再怀有不可消除的恐惧,现代医学不但可
以使病情尽快康复,而且还可以进行断肢再接,内脏移植等高难度手术。
6000年后的今天,我们登上了月球,带回了另一个星球的岩石;我们考察了金
星和火星,探测了整个太阳系;每秒运行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正常运转;日本汽
车装配厂的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全世界几十座核电站的原子反应堆每时每刻
都在输出强大的电力;太空研究站的工作人员在几百里外的高空正注视着他们的故
乡……
不用谦虚,人类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这种成就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历
史研究表明:人类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用了整整60万年的时间,而从磨制石
器到使用金属工具只用了不到一万年的时间。越是往后,这种发展变革的速度也就
越快。当资本主义在地球上出现100 年之后,马克思总结说:资本主义出现的一百
年时间里,却创造了封建社会几千年生产力的总和。时至今日,时代更迭的步伐更
是快得惊人,仅就知识而言,每过七、八年人类知识的总和就要翻一番。
然而,当我们回顾人类辉煌成就的时候,却常常感到迷蒙和不安,因为人们惊
讶地发现人类所有的成就都是在物质世界当中取得的。
如果把世界比喻成一个完整的圆,那么物质世界只是这个圆的一半,另外一半
就是精神世界。 阌 讳言,我们今天的文明完全建立在物质世界基础之上,活象一
个单脚站立的人。
单脚站立的文明是健康的文明吗?
我们为什么失去了世界的另一半?归综起来有二点:一是认识问题。人们一定
不会忘记近现代科学在崛起时高举的二杆大旗——科学与民主,科学打倒了宗教,
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打倒宗教的原因就是认为精神和肉体分
离的观点是唯心的,甚至是伪科学的,这一认识一直制约着现代人的思想。在这样
的气氛下,精神世界的研究被终止了,人们把全部的注意力转向看得见、摸得着的
物质世界。二是方法问题。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范畴,人类思维的特
点使我们习惯于用实证的方法看待世界,因此在物质世界中发展起来的学科都带有
实证的特色,象物理学、化学、考古学、生物学等。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根本不
适合对精神世界的研究,我们既不能用物理的方法称量灵魂的重量,也不能用现代
成像技术拍摄下精神异常活动的景像,这样就导致了科学界长期以来对精神世界束
手无策的窘迫局面。
但是,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于金鸡独立式的单脚站立,甚至可以说
精神世界正反过来迫使科学不能再采取视而不见的回避态度。现在有不少西方科学
家表示现代西方科学出现了根本危机。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普里京高就持这一
观点。日本自然医学协会会长森下敬一博士则认为,西医学的一些根本观点是错误
的,他认为,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医学的中心,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神经生理学家
艾克尔斯也有同样的感触。
西方现代科学危机究竟指的什么呢?不难看出,西方科学的困境就在于碰到了
精神世界这个既古老又新鲜的障碍。在本世纪之前,是否能正确认识精神世界对于
我们开发物质世界的限制极小,人类完全可以在忽视世界另一半的基础上取得巨大
成就。然而,科学的进步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候:不解决精神世界这个难题,人类在
物质世界的发展将会被迫停顿下来。比如说,现代科学产品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飞
速前进,最终完成产品智能化的前提则是正确认识人类的精神世界,不解决这个前
提,科学的发展就要受到阻碍;再比如说,人类已经习惯于用电磁波传导信息的方
式,但在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心灵感应中却存在现代物理学不知的信息传导途
径,这种途径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等等。
我们的文明不该永远是一个单脚站立的怪物。历史赋与21世纪的使命——找回
丢失的世界另一半。
2 、远古的嘲笑精神与物质,一个古老的幽灵在四处飘荡。
1988年大兴安岭火灾吸引了全世界。在数万名军人冲入火海扑救的同时,中科
院与中国军事科学院正在悄然进行一次探索性的试验。气功大师严新发出令全世界
莫明其妙的“气”,顷刻间乌云翻滚,大雨落在火场。而这一天的气象预报是“晴,
无雨”。
严新发出的这个“气”、甲骨文中写作“炁”字。这个“炁”字先有一个“天”
(即月亮);地月分离时“天倾西北、地陆东南”,然后“天”字的北西方连
接起来,东南方水流下去,形成“炁”;月亮升空喷出火焰形成了“炁”这是古人
告诉今人的含义,可惜我们今天才破译。
美国海军作过一项试验:将两个具有超时空精神传感的人分开,一个被潜入电
磁波无法穿透的大洋深处,另一个在岸上,但他们的精神传感依然畅通无阻。
其实,在人类各民族所有上古文献传说中,处处都有灵魂的存在。
《圣经》: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
人。
黄帝传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手臂,此女娲之所以七十化也。”
今天的灵学研究风靡全世界。而所有探索者的目光都离不开古老的文明,包括
宗教、基督教“灵魂不死”;佛教“修成正果”;道教“白日飞仙”……
科学手段已经论证了经络的存在,但是还不能解剖它。我们说,经络的主要意
义在于人的精神,而不是肉体。
科学实验不止一次地证明:人有着完全独立于大脑的“自觉意识”。换句话说,
大脑仅仅是人的“自觉意识”的“计算机”。
蓦然回首
西方现代科学碰到了障碍,人类文明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个古老的幽灵又在
四处飘荡,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人们必须树立这样一个信念:这一代文明不该就此
停顿不前,我们要有勇气驱散科学上空的迷雾。揭开人类神秘精神现象之谜的时机
已经到来。然而,就在人类开始考虑解决上述问题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在这个
领域中人类的知识曾经中断了200 年,我们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是多么地苍白无力。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曾为我们开发物质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但在精神世界的研究中这些行之有效的理论和经验统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我
们现在是两手空空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
1985年夏天,中国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突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森林大火,几万
名野战军士兵开赴新的战场。可就在全世界新闻媒介都在关注这场森林大火的时候,
中科院和中国军事科学院却在悄悄进行一次探索性的科学试验。气功大师严新在远
离火场的地方,发生了使全世界莫明其妙的所谓气炁。不一会儿,晴空上一片乌云
翻滚在火场上空,一场来历不明的大雨给灭火救灾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试验成功
了,但科学家却迷茫了,没有合乎情理的解释。
美国海军曾做过如下试验:将两个具有超时空精神传感的人分开,一艘核潜艇
载着其中一位潜入大洋深处。在这个深度上,核潜艇对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因为
电磁波无法穿透海洋。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两个被试者之间的精神传感依然畅通
无阻。试验的结果只有一个,科学家露出迷茫的目光。
法国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家华克斯基博士也曾作过类似的试验:一位名叫约翰皮
尔齐拉尔的青年人靠意念(精神)使四支钢笔在空中悬浮了30秒钟。同样,在事后
的报告上只有试验的过程和结果,而没有相应的科学解释。类似的例证我们还能举
出许多。而且全世界随时都有新的发现。
我们无法解释以上这些现象,是因为我们无法超越已有的知识结构,一个好的
特级厨师不一定能胜任航天飞机的驾驶工作。所以,目前我们不但需要一套适用的、
全新的研究方式,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崭新的世界观,也就是说需要一套新的哲学
理论。未来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要回答什么是精神、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等问题。
当现代科学对精神世界正感束手无策的时候,蓦然回首,关于精神世界的研究
早在人类的初期就已经着手进行,在上古神话和原始宗教里无一不涉及神秘的精神
世界,无一不是将精神作为认识世界的起点。比如说,在世界所有宗教中,所谓的
宗教迷信,一个特出的特点就是主张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灵魂独立存在于肉体中,
是一个与肉体关系不大的自由自在的“小我”。这一观点来自人类最早期的造人神
话:神造好了人,然后又赋予了人类精神(灵魂)。最突出的例子是《圣经》,
“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人。”这一思
想也见于中国黄帝造人的神话,“黄帝生阴阳,上骄生耳目,桑林生手臂,此女娲
之所以七十化也。”宗教和神秘文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研究人类的精神现象积累了
大量可以借鉴的资料。
--
--
美丽的并不一定正是渴求,
虚幻的也有可能蕴涵希望。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it-cim2.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