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race (忧昙花), 信区: SFworld
标  题: 玛雅的智慧--第二章(2)
发信站: 大红花的国度 (Wed May 31 18:05:38 2000), 转信

发信人: gander (江南水乡的生活), 信区: SFworld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May 31 14:51:01 2000)

为了第一需要
    当我们看到玛雅人留下的那么多庙坛、球场、观测台,不禁会想象与我们一样
的同
类生物是如何胜任这样巨大的体脑劳动的,他们的饮食起居有没有特别之处。最简
单他
说,他们以什么为生,吃什么?
    回答是玛雅人食物的80%是玉米,各式各样的玉米。相应地,玉米种植也就几
乎是
玛雅农业的全部。
    在建筑、雕刻、文字、历法等方面都有超凡造诣的玛雅人在农业发展上特别迟
纯吗?
如果这么说,则着实有些冤枉了他们。玛雅人至今仍沿用着3000年来基本不变的农
业模
式:种玉米。但这得归因于他们居住的这片草木繁盛、石灰岩居多、土层低浅的热
带雨
林土地。
    今天,玛雅人用铁制的工具取代了以前的石斧尖棒,但耕种方式和工具仍然局
限于
祖宗留下的老规矩。先伐木,后烧林,再播种,然后每年变换玉米地的场址。使用
的工
具是淬火的尖头植种棒(xul),石斧(bat),还有用来装玉米种子的草袋(
chim)。
    那么,为什么没有其他方式或用具适应玛雅人这片土地呢?第一,此地土层很
浅,
一般只有几英寸深,间或出现一些小坑,也不过一、二英尺深而已,而且实为罕见
。再
者,当地天然石灰岩露出地表的情况很多,无论你用什么农具翻土,犁、锄、铲、
锨、
耙,都是白搭。美国一些农业专家前去实地考察之后也不得不承认,玛雅人的方法
就是
最佳选择。如果把现代农业机械开进这片密林,那只能是杀鸡用牛刀,大而无当。

    既然玉米农业构成玛雅人口粮的大部分,又是玛雅农业的全部,我们有必要了
解一
下具体耕作的步骤。种玉米的整个过程分为11个步骤。
    第1步,选址。这不仅是万事开头难的一步,也是很有技巧的一步。在这样不
利的耕
作条件下,找地是很辛苦的事。农夫至少得花一整天时间,仔细观察林中树木、草
丛的
长势,树越高,灌木丛越密,它们脚底下的泥土也就越肥。然后他得考虑地与水源
的远
近。在尤卡但半岛北干旱区地表水有限的地方,玛雅农夫至少要使他的地尽可能靠
近某
个水洼。在地本身的因素考虑到之后,还得参考它与村子的距离。这就看各人运气
了,
一般情况下总在二、三英里以外,有时为找一块合适的地,也会迫得人走上一整天
、甚
至两天的路程。尤其当邻近的地力都用尽之后,就自然会向远处发展。这种无可奈
何的
“离乡背井”或许也是中美洲地区历史上飞地较多的原因之一,也可能直接或间接
地促
成玛雅聚居地的迁移。
    选好地之后,农夫将之划成小块,用石块在每小块四角作标记。丈量土地的工
具是
一根20多米长的绳子。有趣的是,考虑到鸟雀的侵犯,农夫在量地时总是比每小块
应有
的边长(20米)多放出一点,仿佛裁衣服留贴边,这些余量是“贴”给鸟雀的。
    第2步,伐木。第1步中说是地,实际上与我们平常概念中的田地完全是两码事
。它
们根本就是一片林子,等着农夫把地平线以上的部分全部搬走。这个“搬走”,若
真像
动画片里面那样能瞬间完成就好了,可惜玛雅农夫还得用石斧(现在是大砍刀加铁
斧,
以前只有石斧)把立体削成平面。一般情况下,总是矮树、爬藤类植物和灌木丛先
砍,
等这些占据低空间的东西全部铲除后,再去应付那些参天大树。有时树太高大,只
能先
剥了树皮,让它慢慢枯死。砍下的树木还常被堆起来辅助接下去的烧林工作。以平
均一
块地含100小块计算,一个农夫用铁制工具需花50天才能干完这第2步的工作,以前
用石
斧砍伐的速度和劳动强度就可想而知了。
    第3步,烧林。砍伐的时间一般是在上年的8月,那时正处雨季高峰,草木所含
水分
充足,最易砍伐。而烧林的日子却要等到3、4月份,等到2、3月份的骄阳把那些砍
下的
草本彻底晒干。具体烧林的日子得是个有大风的天气。有记录表明,这个日子是由
祭司
仔细选定的。这些特殊的玛雅知识分子用他们的天文观察和神学感应充当天气预报
员。
火先在迎风口点燃,借着风势席卷整片地。人们在一边不停第打呼哨召唤风神,希
望它
们至少等到烧过预想位置再停下歇息,一把火要坚持烧完10至12英亩的一块地,必
须依
靠持久、强劲的风力。
    有趣的是,玛雅人只担心风力不足,而从不为风助火势殃及邻近森林而操心。
原因
还在于热带雨林的持牲。即使在最干燥的季节里,森林中树木仍含有足够的水份,
难以
点燃。因此,即使砍伐过的那片地烧尽了,火势燃及邻近树丛,也至多只能烧毁最
近的
一小部分,就自然熄灭,不会进一步蔓延开来导致森林大火。
    第4步,圈地。这一步骤只是在有了家畜业之后才产生的。古代玛雅人不养马
放牛,
即使玉米地就在村子附近,也无须用什么围栏。即便是现在,充作围栏的也只是些
临时
性的灌木荆棘。由于玉米地的连续使用最多不超过两年(其中原因与除草方式的改
变有
关),所以这些围栏的使用率也很低。
    第5步,播种。玛雅人坚信播种应在一年的第一场雨后,而每年的第一场雨总
是在圣
十字日(三月三)这一天开始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为了准备好种12英亩玉米
地所
需的种子,光是剥玉米粒就得花上两天时间,一般每亩地要用大约十来斤的种子。
下种
之前总是先用尖头棒(xul)挖一个坑,通常4、5英寸深。一次下种5、6颗,有时
还同时
夹杂几颗豆类或南瓜的种子。各个坑洞间距离约为4英尺,一般一个坑内会长出2到
3株玉
米。盖土是简单地用脚蹭一下或用棒粗略地划拉几下。纵列基本取直线,有时也因
地形
特殊而作相应偏绕。一般12英亩的玉米地内有5000个左右的播种点。
    第6步,除草。热带雨林的气候地理条件催生着各种植物,也使玉米地里的杂
草长势
凶猛。从3月到9月,玉米的整个生长期内,至少需要除一次草。一般是在玉米已长
到两
英尺高,杂草也长到同样的高度甚至更高的时候。现代玛雅人使用铁制的大砍刀,
一顿
挥舞之后,草籽乱飞。虽然除草时省力多了,但后患也不少。来年种第二茬时杂草
蔓延
的程度远胜于第一年,以至于除草还不如重新开辟一块新地,而且大大影响玉米产
量。
所以,现代玛雅人很少在一块地里连续耕种两年以上。古代玛雅人则不同。他们除
草时
将草连根拔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杂草的再生。因而,他们的玉米地经常可以
连续
第7步,扳倒玉米杆。玛雅人种植的玉米品种很多,成熟周期也不一样、有的2、3
个月就
熟了,有的却要过4个月,还有的甚至要6个月。总体来讲,全部长势良好,并且窜
得特
别高,平均有十二三英尺。等到玉米穗成熟后,通常是在9或10月,玛雅人要把玉
米杆扳
倒。他们说,这么做能防止雨水灌进穗里导致发霉,还能避免鸟来啄食玉米。
    第8步,收获。扳倒玉米杆之后一个月,也就是到11月份,玛雅人开始收玉米
。收获
季节很长,其高峰在1、2月,但要一直持续至3、4月份。去壳是用一种木、骨或鹿
角制
成的针,但这道初步工序只去除壳的外层。一个玛雅人要花3天收获1英亩地,平均
每亩
产量以穗计约35蒲式耳(1蒲式耳约为35升),以去壳的玉米计约有十六八蒲式耳

    第9步,贮藏。收上来的玉米有的就近取材,存放在玉米地里临时搭起的棚子
里。等
到5月份再次播种时去掉内层包壳准备种于。有的被拉回村里,堆在屋子一角,犹
如家中
的小粮仓。
    第10步,剥玉米。方法不止一种,可以用手工逐个处理,经常是一家人席地而
坐,
在玉米地里的临时棚屋里剥玉米粒。也可以用一张吊床,倒进十几篮玉米穗,然后
拼命
敲打,让玉米粒从网眼里掉到地上。为防止玉米粒向四周飞散,还有用杆架代替吊
床的,
周围盖上茅草之后再敲打,这样做快而不乱。无论哪种方法,时间一般都选在晚上
。据
说晚上天凉,飞扬的秣让人发痒的程度不像白天那么厉害,最后处理好的玉米粒全
都装
进麻袋,等候播种。
    最后一步,把玉米弄回村里。前面说过,玉米地距离村子远近不等,现在的玛
雅人
有时也借助卡车和畜力,古时的传统则是原始的肩扛步行。这并不轻松。
    玉米的种植构成玛雅人农耕生活的全部。一个民族要存在和传承,选择自然、
利用
自然、适应自然是其文化的首要任务。玛雅人在这片多雨、土浅、草木丛生而又岩
石多
露的土地上求生存,多年来发展、种植单一作物,没有畜力、只有石器,却能满足
日益
增多的聚居人口的食物需要,并且可以在自给自足以外,留出众多劳动力去完成无
休无
止的建筑、雕刻和其他手工艺创造。原因正在于这种几千年摸索出的种植程式。其
中的
简单和繁琐一样值得我们深思。
--
我常揣想  当暮色已降
走过街角的你
会不会忽然停步
忽然之间   把我想起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ppshu.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