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race (忧昙花), 信区: SFworld
标 题: 玛雅的智慧--第二章( 4)
发信站: 大红花的国度 (Wed May 31 18:05:55 2000), 转信
发信人: gander (江南水乡的生活), 信区: SFworld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May 31 14:51:47 2000)
水的主题
有一派文化学者认定,人类文明史关键的社会政治体制的起源是因为大规模治
水的
需要。且不说赞同与否,但是,水成了文化学者的主题词。
玛雅文明是否有关乎“水”,显然不无关系。他们的世界观就是洪水灾难余悸
的曲
折反映,这一点可参看本书《第四世界》一节。实际上,他们的宗教演变史也是水
的主
题变奏史。至于玛雅人治水意义,我们不动脑筋也可以想到,在沼泽丛林里的玉米
地曾
养活了二三百万人口。
玛雅地区的水资源分配是非常不平衡的。尤卡坦半岛的整个北部地区几乎没有
河流,
干旱的气候与美国佛罗里达中部、南部相似,降水量极为有限。越往东、南越湿润
,热
带雨林气候明显。降水的地区性变化与地形地貌的差异相结合,造成了玛雅地区多
姿多
彩的动植物以及各具特色的生存环境。
从北部广大的平原说起,这片土地上现存着玛雅后古典时期(也即新王国时期
)最
重要的几个城市中心奇岑伊扎、玛雅潘和乌斯马尔的遗址。10世纪以后,玛雅文明
的重
心转移到这里。这片土地的自然条件与古典期文明中心所在地区完全不同,这也就
使得
后古典期玛雅文化出现异变。
干旱地区的玛雅人,生存的第一问题是水,所以,辉煌的奇岑伊扎城就建在两
个大
型石灰岩蓄水坑边上,这两口天然井成了玛雅人的“圣井”。奇岑伊扎若逐字转译
,即
是“伊扎人的井口”。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天不下雨,于是,玛雅宗教史上一个重要
的新
现象出现了——雨神恰克(chac)日益受到崇奉,地位大有凌驾第一大神天神伊扎
姆纳
(Itzamna)之势。这就好比说中国常为祈雨操心的古代农民变得不敬玉皇大帝,
专奉龙
王爷一样。玛雅祭司们的主要工作变成了求雨,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还被
来访
者目击。小村子里一位年届八旬的老祭司主持祈雨迎神活动,他向恰克祈祷;“啊
!云,
我恳求你马上来临,带给我们生命。雨神恰克啊,我奉献面饼和肉食给你………,
我对
你的请求是给农民以生命,下雨吧,在他们劳动的地方,重新给他们以生命吧!”
从这个事例中,可以想见玛雅宗教在后古典期的变化。我们固然可以把这些变
化归
之于来自中墨西哥托尔克特人的影响,但是,从“水”这个主题不也能有所发现吗
?正
是因为玛雅人对神祇的请求(实则是对水源的渴求)变得极为迫切,才使得他们的
献祭
活动愈演愈烈,献祭的规格越来越高,出现血淋淋的人祭。退一步说,即使人祭活
动确
系舶来品,那么其“发扬光大”也与水的迫切渴求有关。
让我们把视线从后古典期转向在它之前更为重要的年代。在那个玛雅文明的黄
金岁
月(古典期,公元3世纪至9世纪),玛雅先民生活的环境又是另一种面貌。那里不
愁旱,
只怕涝。
在这片低地种植玉米,玛雅人要解决排涝问题。当然,他们可以选择山坡开垦
梯田,
以保证主食玉米这种旱地作物所要求的土壤条件。他们确实这样做了,直到今天在
玛雅
地区仍能见到,但这种山坡地都不大。根据学者们研究,该地区地力不足,一块土
地种
植几年就必须休耕废弃。这样一来,人们所需的耕地总量就要乘上好几倍,以供休
耕轮
作。
要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这种办法肯定捉襟见肘。而玛雅文明如此辉煌,特别
是遗
存的如此众多的大型石建筑,必然要有成比例的人口数量才能自圆其说。古典期玛
雅人
口,大约达到二三百万。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正显出文化创造的智慧。
1980年6月2日,美国卫星探测系统透过茂密的丛林发现了纵横交错,规模宏大
的沟
渠网络。这不是幻觉!为了证实图片上的“网络”,一批大学教师亲往考察。他们
或步
行或乘独木舟,进入现今的危地马拉国和伯利兹(英属洪都拉斯)境内的低地热带
雨林。
他们亲眼目睹了奇观,原来这“网络”是玛雅先民的排水沟渠网,它们平均宽度1
至3米,
深半米。沟渠是用石锄刨挖而成,用于排水,这显然是玛雅人对付沼泽地的淹涝,
开辟
旱地的对策。经科学方法测算,证明这些沟渠确系玛雅古典时期所为。这也就解了
公元
3世纪至9世纪玛雅人在这片低地的生计问题。
现存遗址中有一种人称“高地”的花畦,它就是玛雅人针对大雨淹涝而开辟的
;无
论雨水是否过多,它都可照样耕种玉米。玛雅人的邻居阿兹台克人,在文化上是玛
雅人
的模仿者。他们一种叫作“水中田畦”(Chinampas)的人工地块,制作方法是先
用树枝
芦苇编成排筏,用淤泥并掺上其他泥土,敷在筏上。然后种植菜蔬花卉。排筏放弯
水域
中,通常若干排筏相连,用木桩插入水底来固定。再有填湖泊水洼修造的小块土地
也叫
“水中田畦”阿兹台克人的这些做法,是否也有玛雅人的渊源呢?
无论怎样说,自然环境迫使玛雅先民采取了一些文化的策略。倘若没有进行大
规模
关乎生计的工程(排涝渠网系统)的客观需要,那么恐怕也不会有玛雅社会组织体
系的
进步。由这种集体劳动的组织管理中积累的经验,促成了玛雅古代社会进行宏大的
文明
创造的气魄和能力。
有个别学者陷入概念的圈套,把一种合理的理论演绎错了方向。他们认为既然
地球
上大多数农业文明都兴起于大河流域(埃及尼罗河、印度恒河、中国黄河、中东两
河流
域),并且由大规模灌溉系统的建设促进了高度组织化的官僚管理体系,那么,为
什么
玛雅文明会出现在不该出现的低地热带丛林呢,那里并不需要灌溉呀?
其实,这些学者把到手的真理又轻易地扔开了。低地玛雅人不需引水浇灌,但
他们
却需要排水排涝。大型水利工程对他们来说,同样不可缺少。这不正是他们的社会
文明
的绝好契机么?
进一步说,玛雅地区的大量石建筑都有巨大的台基,这是不是为了在洪水到来
时高
出水面呢?联系玛雅人的世界观,他们特别强调人类多次毁于洪水的灾难,那么一
级一
级升高的金字塔是否就是他们坚不可移的“方舟”呢?
水,无论对玛雅人的生存、文明、信念,都有绝大的意义。
--
我常揣想 当暮色已降
走过街角的你
会不会忽然停步
忽然之间 把我想起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ppshu.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3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