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race (忧昙花), 信区: SFworld
标  题: 玛雅的智慧--第二章( 5)
发信站: 大红花的国度 (Wed May 31 18:05:56 2000), 转信

发信人: gander (江南水乡的生活), 信区: SFworld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May 31 14:52:06 2000)

可可豆本位
    当代世界一体化的大潮流,使我们心态成熟的现代人都完全懂得贸易的重要性
,自
给自足的经济使得政治上割据、文化上隔绝的状态成为可能,而相互间经济上的巨
大需
要却似一股无形伟力,把不同地域分布、不同种族归属、不同文化渊源的人们拉拢
到一
起,形成共同的市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
    贸易活动本质上是资源的交流。切莫狭义地理解资源二字,资源不仅是经济上
的,
而且也是文化上的概念。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生成总要仰赖“资源”的交流。人们常
说玛
雅文明地处新大陆,在被欧洲人扰动之前乃是个“独立发展的智慧实验室”,此话
不错。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文明是凝滞的。
    在没有大规模的异质文明之间的交流的情况下,一个文明同样能够获得必要的
文化
刺激。这种刺激来自其内部。缺乏外部交流,则内部的交流(包括交换资源)也成
为文
化发展的动力。内部交流范围的边际,也就是一种文明达成统一性的界限;内部交
流的
过程,也就是一种文明达成同质化的过程。
    玛雅文明,玛雅地区,玛雅民族,这些都是历史的概念。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玛
雅文化所达到的同质化程度和范围,才是我们理解上述概念的依据。古代玛雅人没
能突
破他们那个三面环海、两端窄陆的“半封闭”“独立实验室”,但在实验室的屋墙
内却
有着相当多的“化学过程”。
    玛雅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绝不是整齐划一的,不同地域间的物资交换始终是十
分重
要的。要是没有联结其各部分的货物交换网络,那么,玛雅地区就决不会作为一个
整体
而存在。
    在整个低地地区,石灰石无疑在建筑上有很大用处,这种质地的石料易于切割
开采,
也易于雕刻装饰。在许多地区,含有可以制成砍削工具的浅撞石矿床;而高地则出
产更
为上等的黑曜石,这种打制石器的好原料是高地火山喷出的熔岩,几乎全由玻璃质
组成,
一般为黑色、褐色,有明显的玻璃光泽和贝壳状断口,可作工艺品、装饰品。用于
制造
碾磨工具的坚硬火山石和火山矿物颜料,也只在玛雅山(Maya Mountains)和高地
才有
所发现。在一切材质中最贵重的玉石(玛雅人对玉有特殊的情感),也只能在危地
马拉
的莫塔瓜谷地(Motaga Velley)被找到。在尤卡坦海岸地带和沿着太平洋海岸以
及沿危
地马拉高地边缘的矿床中,盐可以很容易地加以利用,但在中部低地地带却难以找
到。
    不仅矿产如此,其他资源分布也不均衡。热带丛林的出产,包括取自各种树木
的树
脂(用于烧香敬神)、硬木和漂亮的鸟类羽毛,还有用作药材和香料的各种植物。

    丰富多样的海产品乃是玛雅仪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贝壳、珊瑚、珍珠、鯆鱼
脊骨。
这份清单还不是全部,各地农业上的特产和制成品,如可可豆、蜂蜜、陶器、织物
、玉
雕、武器等等,进行着广泛而发达的贸易。
    玛雅社会出现了专门的商人阶层,甚至在宗教观念上也有像北极星这样的商人
保护
神。商人一部分即是权贵人物,另一些则是普通社会成员。他们利用奴隶搬运货物
。在
各个重要城市之间,居然还铺着碎石道路相通。商人有特制的商路图。沿海居民剖
木为
舟,用这种木船从事贸易,每船可容40人之多。
    通常在玛雅城市中心里还有规模庞大的交易场所,或许还有货栈,可供商旅住
宿往
来。交易的举行有一定的日期。可以说,到了玛雅文明的后古典期,商业贸易已成
为其
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趣的是,这种贸易经济所联系的货币体系非金非银,而是用可可豆作为本位
。比
如说,一只兔子值10粒可可豆,一个奴隶约值100粒可可豆。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
:既然
用这种可年年收获的可可豆作“货币”,那么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玛雅社会
是如
何阻止“私印伪钞”的?一般关于玛雅商贸的资料都不涉及这个问题,语焉不详。
实际
上,玛雅人的可可豆本位并不是一个可以与现代国家银行黄金储备相提并论的东西
。它
很可能只是一个便于计数的交换单位。比如前边那个例子,由10粒可可豆与100粒
可可豆
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可以准确获知一个奴隶等于多少兔子的价值。
    可可豆显然不可能像“天然是货币”的黄金那样,成为跨越时空的一般等价物
,可
可豆本位的贸易经济或许非得有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政治保障和道德保障不可。事
实正
是如此,贝壳、布帛、铜铃、小斧等也偶作交换单位。可见玛雅世界内部各城市、
各部
族的贸易本质上是易物贸易;不是要长途跋涉赚回“外汇”,,而是要换回本部族
本地
区所需要的紧缺物资。所以,他们并不是要严格规定货币本位,而是把贸易中比较
便于
携带的部分用作象征。外来的观察者很容易把这部分交换货物(贝壳、布帛、可可
豆、
铜铃等)看成“货币”。
    玛雅贸易在城市内部进行当然需要秩序和管理,这对其政治势力的消长不无促
成;
而在城市之间、部族之间进行的长途贸易,则必然是武装贸易。大规模、长距离的
交换
必定是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宗教仪式的重大需求,于是这种贸易就不是民间个人行
为力
所能及,而是需要集团政治军事力量的支持。有一种理论认为,玛雅文明在政治上
的起
源即是各部族问必须进行物资交流,或者战争,或者贸易,或者两种途径兼而有之
。他
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石器工具,他们的神灵需要特定土产的贡奉。这就是物资交流
的必
然性。
    贸易把玛雅地区联成了网络,构成一个经济上、文化上都相互依存的关系,这
就是
玛雅人的共生圈。


--
我常揣想  当暮色已降
走过街角的你
会不会忽然停步
忽然之间   把我想起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ppshu.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0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