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nuel (小飞象), 信区: SFworld
标  题: 玛雅的智慧--第九章(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l 13 12:10:16 2000), 转信

“玛雅一中国文化连续体”
    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
在谈这
一文化联系时提到了“亞”形问题。“亞”形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
明堂
宗庙的平面图即为此形;殷墟墓坑的平面图亦为此形。但是,金文中亚字有两种形
式,
一为方形缺四角,另一为左右上下中五个方块合成十字架形。这两种形状孰先孰后
关系
到对这个符号的解释。
    张光直先生不知怎么产生到新大陆史前考古中寻找旁证的灵感。他发现中美的
玛雅
等文明也有“亞”形符号,并且这个符号是由方形四角加四株“宇宙之树”内凹而
成。
由此他想到,作为天地沟通场所的宗庙明堂也是在四隅象征性地标志通天神木,从
而使
方隅内凹成“亞”形。
    不过,张先生并没有将这种文化连续体定义为前后相继,而是认为它们很可能
源于
同一种祖型文化。
    随着玛雅研究的深入和世界对中国的日益了解,这种连续体假说越来越不像是
捕风
捉影。我们当然不是要在中国文化和玛雅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划等号,更不想用“
洋际
文化交流”这种草率而不合逻辑的胡乱联系来解释早期文明的相似。所谓文化连续
体的
思考,是要将这两种遥遥相隔的文明,放到人类演进历程的更大时间跨度中去,将
文明
的源头引向人类的祖源。
    长期以来,史学家们轻易地同意:我们人类的所有人种全部来源于非洲。直立
人于
距今约100万年前离开非洲,在温带地区建立了苦干个聚居点。这些最初分散的人
群最后
都或迟或早地演化为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但是,这个直观明了的
框架
遭到来自史前考古领域的多次挑战。而且这100万年至世界文明发祥期的数万年之
间,还
有那么广大的空白需要填补。于是,从文明发祥时期向上推溯,成为另一条有效的
研究
路线。
    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最先进、最完善的新石器文明。迄今为止,在美洲只发现
了旧
石器晚期以后的人类活动痕迹。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美洲人类来自他方。那么,
他们
是从何方、又是于何时迁徙来的呢?一说从欧洲而来,但缺乏有力依据。旧石器时
代晚
期,北部通道格陵兰岛被大面积冰川所覆盖,人类无法选择这条通路。由欧洲通向
亚洲
的必经之地,里海,也因发生海侵而面积增大,从而隔断欧亚,令人无法跨越这片
水域。
    另一说从亚洲而来。通道是现在美、亚洲之间宽度仅90公里的白令海峡。
35000年前,
海平面曾一度下降,水深只有近40米的白令海峡露出海底,成为宽达1500多公里的
陆地,
在古地理学上称作“白令及亚”。之后海平面回升过,但在25000年至12000年前的
那段
时间里,海平面下降再度达到了开通这条通道的效果。这样一个宽畅的通道完全可
能是
第一批踏上美洲大陆的人类所走过的路。
    从中国华北向东北延伸、通过白令海峡、直至北美,在这样一个区域里广泛发
现一
种共同的旧石器期工具,楔形石核。这种石核可能产生于更早的两极石核,也是制
造石
片的用具。这种工艺在中国华北有很长的发展过程,可以上溯至大约三万年前。而
沿着
这条路线,愈向东走,这种石核出现的时间越晚。与其说这是技术交流的结果(事
实上
这种可能性很小),不如说这是某一支人类带着这种技术向东迁徒的结果。
    中国人属于较典型的蒙古人种,也就是“黄色人种”。黑发,粗而且直;体毛
很少。
幼儿臀部有骶部色素斑(蒙古斑),在中国有些地区俗称“青屁股”。眼裂较狭,
而且
多数人具有位于眼内角的内眦皱裂。蒙古人种现在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东亚、
南亚、
以及太平洋群岛等地。还有一个重要分布区就是美洲。美洲印第安人虽然有较大的
变异,
但仍可认为与蒙古人种为同一群类。就玛雅人而言,不仅拥有内眦皱裂、幼年骶部
色斑、
体毛较少等蒙古人种的独有特征,而且玛雅人与中国人的掌纹线极为近似。
    因此,从人种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与玛雅拥有同祖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然
而,那毕竟是在一万年前甚至更久远年代里共有的源头。相比较于中国5000年文明
和玛
雅3000年文化,实在也还有各自的跨度。在中间这若干千年间,两种文化的产生,
可能
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我们只能说,它们可能都保留了某些最根本的文化元
素和
文化忆痕。

--
我常揣想  当暮色已降
走过街角的你
会不会忽然停步
忽然之间   把我想起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luqiang117.math]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emanuel.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