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worl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rc (中国联通), 信区: SFworld
标 题: 美国发现“月面金字塔”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1月19日09:28:0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美国发现了“月面金字塔”
前苏联人在月面发现了塔状物,这件事对美国有关当局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冲击。
然而1966
年11月20日美国的“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在执行月肺探测计划时,也发现了月面上的塔
状物,地
点就是人类在月面首次留下脚印的静海。当时这艘探测器正从29英里的距离对月面进行
拍摄。从
照片上可见,那些塔状物有点儿象陈列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克娄巴特拉(埃及托勒
密王朝的
末代女王,以美貌妖冶著称——译者注)之针”,可以说它们象埃及的方尖碑,也象华
盛顿纪念
碑。科学家们分析了这些照片后得出结论说,这些塔状物高度在40—75英尺。而前苏联
科学家估
计,这些塔状物比美国科学家计算的结果高出3倍,其高度相当于地球上一座15层的大厦
。原在美
国航空航天局供职、现在史密森尼安研究所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地质学家法尔克.
埃尔.巴斯
博士说,这些塔状物与地球上任何建筑物相比都要高得多。
比塔状物的高度和尺寸更重要的是它所处的位置。
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科学研究所的生物工程学博士威廉.
布莱亚认为,这些塔状物是按照几何学法则排列的。这位考古学、自然人类学及遗传工
程学方面
的权威强调说:
“如果这些突起物(塔状物)确实是基于地质学的理由建立起来的话,那么它们就会零
落分散,
而不是整齐排列。但是根据测量结果,将它们置于X、y、2三维座标系中构成立体形状时
,便明确
无误地显示了它们的存在。
也就是说,它的两条底边和3个顶点构成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美国《洛杉矶时报》1966年2月26日刊登了布莱亚博士运用几何学分析和显示的这些塔状
物的位置
关系图,他是根据“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的照片拟出这张草图的。布莱亚博士确信
:“这7
座塔状物决不是漫不经心之作!”因为在《洛杉码时报》刊出的右侧鸟瞰图上,塔状物
的3个顶点
和两条底边构成了6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更何况在这些
塔状物的
两边正好有一块长方形的洼地。布莱亚博士证明说:“仔细观察这些塔状物的阴影部分
后可知,
那里构成了4个90°的角,很象是建有建筑物的地基。”他认为有必要就这些建筑物进行
更透彻的
研究。因为在地球上要是有了类似的发现的话,考古学家们为了更深入地调查,会在该
地进行发掘
研究。这位人类学权威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地球上的建筑物的
话,玛雅文
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就肯定不会直到今天仍沉睡在莽莽丛林之中了。
布莱亚博士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如果那些古代文物原来在哪里仍呆在哪里的话,那么
由考古学
的发掘研究进展而来的地球物理学,到今天也不会有什么起色,我们所知的人类在物理
方面的进
化注定仍是迷雾一团。”
不过,科学家们未必与布莱亚博士持同样看法。也在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科学研究所供职
的理查德.
肖特希尔博士认为:“一模一样的岩石在月面上俯拾皆是,随便翻几张月面照片就能看
到,难道
不能从中找出几个形状相近的吗?”这番话概括了肖特希尔博士对塔状物的见解。也就
是说,这
些针形突起物是建造的也罢,是充满奥秘的建筑物也罢,这些明显具有几何学特征的物
体数量随
着科学家对月面观测范围的扩大而激增。
苏联空间工程学家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在研究过“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的照片后
,也得出
了与布莱亚博士相同的结论,即这些建筑物(塔状物)是按照几何学法则排列的。不过
阿布拉莫
夫也指出,这些塔状物的排列方式总在发生很显著的变化。他计算了这些塔状物的建造
角度,运
用几何学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令人惊奇——这些塔状物与人们所知的“埃及三角”的
排列方式
完全一样。月面上的据信是人工所成的建筑物竟然与地球上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熟知
的“埃及
三角”构形相同,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阿布拉莫夫说:“如果对这些月面物体进行分类的话,事实上它们与开罗郊外吉萨的胡
夫、哈夫
拉、奇阿普斯等埃及法老的大金字塔群何其相似!”如果以月面阿巴卡地区的塔状物为
中心的话,
那么它们的排列与埃及三大金字塔的顶点的排列就毫无差别了。如果情况正如伊万.桑
达森博士
的报告所言,假定阿布拉莫夫的计算是准确无误的,那么这不正可以引为月面上存在智
慧生物的
证据吗?难道我们就不能认为在地球上也会遗留下同样的智慧生物吗(或者有这种智慧
生物存在
过的迹象)?遗憾的是,今天我们还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证明这些月面建筑物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智慧生物建
造的。法
尔克.埃尔.巴斯博士说:“根据儿座塔状物在月面上的投影计算,它们比地球上的任
何建筑物
都要高,也比其他塔状物要高,似鹤立鸡群(一般而言,它们比地球上最高的建筑物要
高2—3倍
左右)。”他强调指出:“这些塔状物的颜色要比它们周围的月面的颜色明快得多,它
们是用其
他物质构成的,而不是月面上的物质。”
美国和苏联某些权威宇宙科学家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就这件事而言,我们难
道不能说,
他们已经掌握了月面上存在智慧生物的确切证据吗?如果我们相信苏联科学院两位科学
家所言为
真的话,那么他们曾说过,有大量证据表明从以往的漫长岁月到今天,智慧生物一直生
存于月球
内部。如果确有此事的话,那么月球不就可以说是一艘被操纵了若于亿年的巨型宇宙飞
船吗?
美国航空航天局掩盖了“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的发现吗?
前面提到的罗森布朗先生过去曾会见过一位受雇于美国航空航天局、负责宇航中心设计
的科学家
。罗森布朗说:“那个人曾对我说,‘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的照片被波音飞机公司
透露给报
章并被刊登出来,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工
作期间根
本接触不到与月球有关的资料。如果在月面上发现了这些塔状物的话,那么任何人都会
将其视为
空间探测计划中最重要的发现,然而美国航空航天局却对这些发现秘而不宣。是准备深
入研究吗?
难道就没有被掩盖起来的发现吗?也许美国航空航天局认为有必要由他们自己来进行研
究。”罗
森布朗的结论向着事实真相大大跨进了一步。关于美国航空航天局掩盖事实的行径,我
们完全可
以告发,但是那些与月球有关的资料和照片未必能全部公开。
事实是,1966年11月22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表了上述塔状物的照片,同时它又声明它
不能做出
任何解释。几乎所有的宣传媒介都报道了这一“事件”,但是美国国家通信局和空间局
等权威方
面对此始终默不作声。
《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都刊登了与这些照片有关的明确的“解释”。《华盛
顿邮报》
当时用如下的说明刊登了“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的照片:
“‘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到6座不可思议的雕像的投影。”《华盛顿邮报》记者托
马斯.奥
多尔在说明中特别指出,这些照片确实拍下了6座建筑物的投影,而过去美国的月球探测
器从未在
照片上拍得到月面上有如此奇妙的东西。关于这些投影的大小,他说,估计有20英尺至
75英尺高
。一位科学家描述这些针形投影时说:“看上去就象一棵棵圣诞树。”有的科学家称那
是“妖魔
之城”。一位科学家由于过于激动,随即给发现这些塔状物的地点起了一个名字——“
纪念碑谷
地”。
美国航空航天局对这些投影一直闪烁其词,回避做出评论,不过奖多尔写道:“最大的
塔状物类
似华盛顿纪念碑大小,最小的则象一棵圣诞树。”
美国《纽约时报》就这些奇妙的影像和建造这些塔状物的“东西”,做了实际上比较保
守的报道
。1966年11月24日,美国地质测量部的索尔.卡尔斯特朗博士在该报发表了如下看法:
“拍摄到
的影像本身相距并没有那么近。”据卡尔斯特朗博士说,由于当时太阳在月球地平线以
上11°的
位置,所以投影比实物要显得长。他认为塔状物的形态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他还否定了
这种说法,
即那些物体无一例外都呈塔状。在这些塔状物的照片中,有两座塔状物要比其他的高得
多、宽得
多,与其说它们是尖塔,不如说是两块“矮胖”的岩石。
正如本书在前面提到的,其他科学家的意见与卡尔斯特朗相左。对这些照片进行了慎密
研究的苏
联科学家一般都证明那是些塔状物,而且认为它们的高度比热情有加的美国科学家的计
算结果要
高得多。事实表明,这些物体的位置关系比其“塔状”更能证明它们不是自然形成的。
由“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发现的这些智慧生物的建筑物在月面的静海,人类首次立足月
球就是在
这里,您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吗?美国航空航天局过去不会不知通发现了月面建筑物这件
事。“月
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到这些塔状物是在1966年,比“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要早得多
。美国航
空航天局向公众声明。
它并不知道这些塔状物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建造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对此一直含期
其词,可
是又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
那么为什么它不肯公开当时发现的东西呢?在这里我们要质问美国航空航天局,难道不
是由于
“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的发现,才选择静海作为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着陆点吗?答案
是不言自
明的。总有一天,一切掩饰都会真相大白,那一时刻会到来的。
美国史密森尼安航空宇宙博物馆馆长、前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法尔克.埃尔.巴斯认
为,美国
航空航天局曾经秘而不宣他从事某种调查,他们还不准备把所有发现都公之于众。事实
是,美国
航空航天局在实施“阿波罗”计划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也许就是那些巨大的塔状建筑物
吧?如果
我们相信两位苏联科学家的看法,那么月球本身不就可以视为一艘巨型宇宙飞船吗?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pwei.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