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e (醍醐灌顶·洗心革面), 信区: AerospaceScience
标 题: 【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Preview 之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Nov 6 13:11:00 2000), 转信
发信人: hit (打是疼骂是爱), 信区: military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Wed Aug 4 09:00:29 1999), 站内信件
本帖版权归原作者,其它网站转载须注明出处,传统媒体转载须事先与原作者和西祠
胡同[http://xici.net.cn]联系。
作者: 侧卫 发表日期: 1999-08-03 23:17:45 返回《军事论坛》 快速返回
武器名称:东风-15地对地弹道导弹小史:听说中国正在对东风进行导引系统的改造,
一说是用GPS, 一说是用雷达,不
过比较一致的是其精确度(CEP)将可提高一个数量级,达到50米左右。下面推荐一篇我
认为可信度和可读性俱佳的文章以嗜读者 (摘自深圳军事情报网)。
【东风 C 15 和 东风 C 21大揭密】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中国第二炮兵部队在台
湾海峡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弹
道导弹试验。许多人对这些试验的政治意义十分关心,实际上这些行动也是导弹部队
在诸兵种合成作战条件下的演练。
正如美国海军情报部的一份解密报告所说的,在实战条件下进行演习也是此次行动的
一个附带目的。中国虽然在近年来研制和部署了一些近程弹道导弹,
但对中国地地战术导弹的实战能力人们还不甚了解。这里仅就两次导弹试验情况及有
关技术性能等问题进行探讨。两次试验的概况
中国在这两次试验中所用的导弹是"东风"─15型导弹,简称DF─15导弹。这是一种近
程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它的出口型叫M─9型导弹,部队装备的都叫
"东风"型导弹。它最早由航天部于1984年4月提出,当时军方尚未提出有关战术弹道导
弹的要求。
总体设计约于1985年10月开始,1987年完成设计并批准生产计划。1986年6月17一18日
对"东风"─15导弹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
一直进行了各种研究发展试验,其中包括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核战斗部的试验。这两
次试验都是由第二炮兵部队来执行的。新华社曾发表公告称,中国将在
公海进行导弹试验,要求国际舰只和飞机不要进入台湾北部20海里直径的范围内。接
着从1995年7月21─23日每天发射2枚导弹,共计发射6枚,所有的导弹
都是在凌晨l一4时发射的,以尽量避免民航机失事。有的报导称,中国在此同时还从
吉林省的基地发射了射程更远的"东风"─
21型导弹,并命中了"东风"─15导弹的目标区。但据美国权威人士称,此次试验中并
未发射"东风"─21。
有的报告称"东风"─15导弹是从机动式发射车上发射的。实际上,中国从1983年起执
行一项"长城计划",在全国范围建成十来个导弹基地或发射阵
地。1994年加快了此项工作,以便按时完成以后的"东风"─15演习计划。1996年3月8
--15日进行的导弹试验与1995年的试验有着显著的不同,就是导
弹命中目标的范围有了变化。在1995年进行的试验中,预定目标区只有1个,位于台湾
西北方向。而1996年进行的试验中,共有2个预定弹着区。其中的1个
弹着区位于台湾东北方向的东海,另1个弹着区则在台湾西南方向的高雄附近。据台湾
方面称,在3月8日凌晨发射了2枚"东风"─15导弹,第l枚落在西南
方向,第2枚落在基隆市的东侧。上午8时发射的第3枚导弹又落在西南方向,3枚导弹
全部命中了目标区。这次试验中从1个发射装置连续发射2枚导弹,试验
了快速装弹的能力。在3月12日发射的第4枚弹也命中了预定目标区。据美国海军情报
部的报告称,这次试验的导弹是在3月4─7日的代号为"快
车60"的行动中,提前60小时向前沿机动和部署的。防卫厅的官员称,中国导弹部队是
从江西省向福建省的试验场机动的,据信这一报告是以美国侦察卫星获得的情报为依据
的。
来自华盛顿和台北的消息称,中国总共约有一百至数百枚"东风"─15导弹,此次演习
中控制着二三十枚。
1996年3月进行的演习中对2个相距很远的目标区进行射击,并且准确地命中了目标,
意味着中国导弹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和合成军作战能力有了提高,可
将导弹用于战争初期的作战阶段。美国对导弹试验的监视在两次导弹试验中,中国大
陆、台湾、美国都对整个行动进行了监控和测试。
在1996年3月的试验中,台湾军方探测到在弹着区附近有l艘中国的军舰,这可能是V2
01型电子跟踪和测量舰。
在中国对导弹射击进行跟踪的同时,美国的侦察机和侦察舰也进行了跟踪和监控。美
国空军的RC─135S型侦察机和RC─135U型侦察机这一时期在日本海附近
频繁活动,前一种飞机上装有"眼镜蛇球"(CobraBall)电子侦察系统,后一种飞机装有
战斗警戒电子系统。
"眼镜蛇球"侦察系统由ELINT电子侦察仪、ATS高级测量装置和弹道摄像机等多种仪器
组成,专用于搜集导弹飞行过程中的各种红外和光电信息并拍取图
像。其中的高级测量装置搜集选定的频段并进行数字式记录,弹道摄像机对重返大气
层的导弹进行高速照相。从这些仪器拍摄到的图像可以判断重返体的大
小,从而测定战斗部的大小和威力。携带"眼镜蛇球"系统的侦察机还与军舰上的"眼镜
蛇朱迪"(CobraJudy)相
控阵雷达以及侦察卫星相配合进行活动,通过多种手段广泛搜集各种不同信息并提高
监控精度。此外还出动了配有能量精确测量系统的"战斗哨兵"侦察机,它可以测定目
标辐射源的样式、功率和极化方式,并可与摄像机、电视、雷达配合进行工作。在进
行第二试验时,美国驻日本横须贺港的巡洋舰可能也进行了监视活动,
舰上也安装有"眼镜蛇朱迪"型相控阵雷达。1996年下半年叙利亚进行"飞毛腿"导弹试
验时,美国也曾出动这类军舰进行监视。"东风"导弹的技术性能
中国发射的"东风"─15导弹采用的是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弹载计算机、飞行控制系
统都是航天部研制的。
从1995年7月进行的试验中可以看出,这种导弹已经克服了制导系统中早期存在的某些
不足。在发射的6枚导弹中,最初的4枚中有3枚命中了目标区,其
中的2枚落在靠近预定目标区南部边缘处,有l枚弹完全没有命中。这是台湾方面获得
的情报。未命中的原因据悉是由于制导系统出现故障而在中国大陆坠毁。有的报导则
说是由于助推器发生故障,地面操作手控制导弹自动炸毁的。导弹最大射程6O0千米,
试验中以595千米射程射击,圆公算偏差(CEP)达到
3.2千米。1996年3月的试验中,两次射击的弹着范围都比1995年7月的一个弹着区要
小得多。导弹可以对2个相隔距离很远而面积又很小的目标区进行精确
瞄准射击,说明导弹的技术有了改进,实际导弹射击的精度已可达到弹着区的中央位
置。据美国的报导称,中国一直在寻求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这是众所周知的。
一般认为"东风"─15的圆公算偏差为300─600米,实际上估计已可达到150─500米。
1996年l1月在珠海举行的国际航空展览会上,来自北京一家遥测
研究所的研究高级制导系统的工程师称,"东风"─15导弹采用了GPS全球定位系统。而
1996年6月在《航天控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称,正在研究采用卡
尔曼滤波/GPS全球定位系统,以便通过这种方法进一步改善弹道导弹的精度。初步计
算的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使命中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
另有报导称,中国还在研究可供"东风"─15导弹使用的雷达末段制导系统。据珠海航
空展览会上的那位工程师称,正在为"东风"─21导弹研究新的
末段制导系统。来自台北的消息称,这是一种以雷达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末段制导系统
,类似美国"潘兴"2型导弹的雷达辅助区域制导(RADAG)系统。"东
风"─21导弹比"东风"─15导弹的射程更远,如果中国为"东风"─21研究新式制导系统
取得成功,它也可能为"东风"─15发展一种结构更紧凑的类似的制导系统。
弹道导弹的战斗使用通过对各种新闻媒介报导进行分析,我们可大致了解中国弹道导
弹的战斗使用状况。在未来战争初期,中国可大规模地使用弹道导弹,用来攻击敌人对
空
防御系统和指挥中心,破坏对方拥有的空中优势。为了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并发挥突然
袭击的效果,导弹的发射将在夜间黑暗掩护下进行。在敌对行动开始前
的极短时间里通过铁路系统将导弹快速运送到作战地域。为了提高生存能力,还可能
设置假发射阵地或假发射车,在阵地附近设置伪装热辐射源,对敌人侦察系统进行欺骗
、诱惑。
中国军事家们根据"沙漠风暴"高技术战争的经验教训,强调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劣势装
备战胜拥有技术优势的敌人。有的文章强调在战争开始阶段就用大
量弹道导弹摧毁敌人重要防空导弹系统,如果伊拉克不是一枚一枚地使用而集中使用
大量"飞毛腿"导弹袭击,将取得完全不同的结果。
关于"东风"─15的作战效果,据台湾方面称,这种导弹可携带各种不同类型的战斗部
,其中既有爆破战斗部、爆破燃烧战斗部,又有穿甲战斗部、子母
战斗部和遥测战斗部。此外,还可能试验过布雷战斗部、电磁脉冲战斗部、钻地战斗
部和低当量核战斗部等,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战斗部。各次
飞行试验使用的都是可进行遥测的战斗部,里面装有仪表舱,可将飞行过程中测到的
有关数据记录下来并发送到地面。以往在公海进行试验时是将弹上的记
录舱抛到海面,然后由直升机打捞回来。采用的是可分离的战斗部,有的还装有小型
推进系统,以便修正末段飞行速度和重返大气层的姿态,调整飞行轨迹
和距离,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
为什么:震憾台独势力。
--
┏━━━━━━━━━━━━━━━━━━━┓
┃ 偶是恒山脚下庙里的钟 ┃
┃ 不戒大师拿偶噌了噌他的老油嘴 ┃
┃ 把偶推向了仪琳她妈...... ┃
┗━━━━━━━━━━━━━━━━━━━┛
※ 修改:.bage 於 Nov 6 13:09:10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4.2]
--
※ 转寄:.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bbs.nju.edu.cn.[FROM: 202.118.224.2]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age.bbs@bbs.nju.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