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e (丢三拉四·乱七八糟), 信区: AerospaceScience
标  题: 追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8 08:21:37 2001), 转信

发信人: hippie (阿道克船长·忧郁的嚎叫), 信区: Aero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an  7 16:49:57 2001)

  董秉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不久前,他带领科技人员经过八年艰苦奋
战,成功地将我国自行设计的重点型号空空导弹送上了蓝天,为国防事业献上了一份厚
礼。
  如今,一枚枚导弹笑傲祖国蓝天,还没来得及分享这份骄傲,董秉印突然倒下了,
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国防壮歌。
  “国家强大,国防强大,人民才不会受欺侮”
  1997年7月,董秉印在某试验基地为新型号导弹进行靶试做最后的准备。靶试的日子
进入倒计时,他与工程技术员一起反复认真检查。他告诫大家,科学试验不会一帆风顺
,丝毫马虎不得。然而,意外事故发生了:导弹刚滑出弹架,就在7000多米高空爆裂。
靶试首发失利。霎时痛苦代替了欢笑。
  要确认失败的原因,得从方圆70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滩里找到导弹残骸碎片。时值
盛夏,戈壁滩就像一座大火炉。导弹碎片与色泽相似的小石头混在一起,不弯下身子很
难辨认,人人都摘去了遮挡强光的墨镜,紧紧盯着热浪滚滚的地面,没两天眼睛就布满
了血丝。20多天过去,该找的终于都找了回来。
  带着残片,董秉印心情沉重地登上运输机,回到洛阳。残片分析工作尚未全面展开
,争论已呈白热化,关于事故原因的推断出现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问题出在发动机,
应该更换发动机;董秉印与技术人员则认为,问题出在弹架方面。一次次争论没有结果
,气氛更趋紧张,有人劝他:你照上面意见办就行了,何必再犟?
  更换发动机的意见,也是出于让先进武器早日装备部队的美好愿望,听从这个意见
,他个人几乎不用担风险,单位也可尽快受益,但这么一来,导弹所达到的水平,却要
大打折扣,而且事故所隐藏的技术障碍,将来很可能导致我国空空导弹事业的一场灾难

  董秉印要为正确的意见找到科学依据。在全院上下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科技人员
顶着压力展开了一场科研攻坚战,反反复复做了大小数百个试验,拿到上千个数据,终
于验证了事故原因出在弹架方面。
  导弹定型靶试终于取得圆满成功。8年实现了发达国家13年才达到的目标,董秉印向
国家和人民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跟在别人后面,只能永远落后”
  导弹上天时,适逢董秉印59岁生日,他作诗自勉:爱国儿女永向前,昔日成绩搁一
边,先进导弹事未成,更需奋蹄不用鞭。
  当已经上天的导弹尚在攻坚阶段时,他就担负起了新的重点型号的设计任务。这是
一项全新的任务。
  鼓励大家跳起来摘桃子,自己要率先垂范。3天内,董秉印亲自动手完成了34页的总
体研制规划,长达10余万字,引用数据上千条。这份规划报告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知
识和全新的理念,说服了竞争对手,倾倒了国际一流专家。
  地面加载试验,是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难度型号空空导弹需要闯过的重要一
关。这项试验,国内没有先例,国外也无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搞
不好会弹飞人亡,许多人缺乏信心。董秉印坚持这个关一定要闯!一向和蔼幽默的董秉
印激动地挥舞着大手说:“如果我们只跟在别人后面,不敢越雷池半步,那我们就只能
永远落后!”
  出差在外,董秉印心系试验,回到家里,家里的电话成了热线。每一项设计,每一
份论证报告,每一个数据,他都亲自组织讨论审议,遇到疑点,不管大小,带领骨干力
量反复进行分析论证。科学试验容不得半点虚假,他常常跟大家讲,宁肯多吃点苦,也
要把工作搞准搞细搞实。
  试验那天,他正好从国外回来,下火车就直奔发射现场,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绳
索、每一个螺丝、每一项操作程序,一一进行详细的检查。
  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终于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欢呼雀跃庆贺
胜利。一直守在发射现场的董秉印,脸上乐开了花,他与每个人紧紧握手。有人感到他
的手在颤抖,生命之槛已经在向他靠近,但他却没意识到。大家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
中,憧憬着未来。
  新千年的春天悄悄过去。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新阶段,又一项重大试验正在紧
张筹备。董秉印感到时间更紧了。扩张性心肌病困扰着他,医生告诫说:过度劳累会像
点燃引线一样,随时引爆体内的炸弹。药为辅,锻炼为主,他顽强地与疾病抗争。三年
多来,仅住了三次院,还都是被逼进去的,住院时间加起来不足一个月。
  董秉印马不停蹄地在洛阳、郑州、成都、北京之间奔波。每到一处,都忙于技术协
调、分析科研攻关成果和检查零部件生产,这项任务没结束,另一项任务又催他启程。
2000年6月21日至29日,仅9天时间,他的足迹就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绕了一个圈。谁也
没想到,这竟是他留给导弹事业的最后一段艰难的跋涉。6月30日早晨,7时零5分,一颗
赤子之心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董秉印走了!他把生命的句号划在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上。(崔志坚)
(《光明日报》 2001-01-07)

--
我们曾经疯狂的主张毁灭一切,毁灭使我们感到无所适从的一切,
现在我懂得了,我们什么也毁灭不了,除了我们自己。你要是象
我一样在旷野里呆过你就会懂得,这山,这水,这大地,是绝对,
永恒的东西,你回有这种感觉,它们永远长存,实实在在,
分量沉重,不可改变。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age.bbs@smth.org]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