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oo (笨宝宝), 信区: AerospaceScience
标  题: 未来反舰导弹可能采用的新技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Nov  6 14:24:40 2000), 转信

发信人: suncat (算了吧,都随她), 信区: Military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Jan 30 12:59:38 2000), 站内信件

----
加入新帖 回复此帖 到回帖 放入精华 删除此帖
----------------------------------------------------------------------------
----
作者: 涉水 于00-1-30 12:10:52在大作中提到:
 ---------------------------------------------------------------------------
-----
未 来 反 舰 导 弹
可能采用的新技术
∽∽∽∽∽∽∽∽∽∽ 王明鉴 ∽∽∽∽∽∽∽∽∽
  现代舰艇综合防御能力的提高,要求未来反舰导弹具有更强的突防能力。在未来海
上局部战争中,绝大多数亚音速反舰导弹将难以满足作战需要,现役的几种超音速反舰
导弹,由于自身体积大、红外特征明显、抗干扰性能较差等缺陷,其作战威力也将大打
折扣。因此,目前世界各国正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和研制速度高、射程远、精度准、
体积小的新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以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威力。未来反舰导弹可能
采用的新技术主要表现在推进技术、制导技术、智能化技术和隐身技术等方面。
  一、推进技术
  导弹动力系统的性能是影响导弹射程、速度、体积、机动性的关键因素,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导弹的性能。未来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动力装置,一方面将大力寻求固体火箭发
动机自身性能的提高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将采用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如整体式
固冲发动机、多脉冲发动机等。
  1.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新技术
  (1)设计新概念和新手段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中,“极限设计”理论被认为是突破
性的新概念。它与传统的固发设计理论不同,认为发动机燃烧室壁厚不应依据最大压强
,而应依据远低于最大压强、略高于平衡压强的某压强值来设计,即认为发动机燃烧室
壳体的承压能力不仅与最大压强有关,而且还与压强升降速率和持续时间有关。固发燃
烧室的最大压强一般出现在初始峰和侵蚀峰,是瞬时压强,传统的设计理论,按最大压
强确定燃烧室壁厚,过于保守,使发动机增加了消极重量,而“极限设计”理论,使燃
烧室壳体强度接近或处于准临界状态,既保证了发动机正常工作,又可明显减轻发动机
结构重量。
  作为设计新手段,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和发动机总体优化 设计将
大大提高发动机性能,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费用。
  (2)壳体新材料和喷管新结构
  随着复合材料的发展,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将由金属材料向非金属转变,将大量采
用新型增强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未来反舰导弹将采用合金钢/纤维缠绕复合壁,甚至全
碳-碳发动机,以减轻重量,增加强度,改善导弹目标红外特性。
  对于战术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将采用无喷管新结构,即取消结构喷管,靠装药设
计保证按喷管型面燃烧,从而达到简化结构、减轻重量、提高导弹总体性能的目的。无
喷管发动机与有喷管发动机导弹相比,虽然比冲减小10%,但总体性能可提高10%,成本
可降低10%~20%。
  (3)采用新型推进剂
  未来反舰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将采用无烟少焰推进剂与添加大量金属、奥克托金
、黑索金的高能复合推进剂和改性双基推进剂,其理论比冲将达到2900N·s/kg。
  2.整体式固冲发动机
  整体式固冲发动机兼有固体火箭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的双重优点,它利用空气中的
氧气作为氧化剂,理论比冲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比冲的3~4倍,理想的工作速度范围是4~6
马赫,是高速导弹的理想动力装置。随着整体式固冲发动机大攻角进气道性能的提高和
高能贫氧推进剂的研制,采用该发动机的未来反舰导弹将不仅具有速度特性好、射程远
、体积小的优点,而且可实施全程主动攻击,末段大过载机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导弹的
抗干扰能力和突防威力。
  3.多脉冲发动机
  多脉冲发动机实际上是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用隔板分成几部分,进行多次关
机和启动,使一定的推进剂按照最佳弹道,通过控制程序,进行间歇式释放,实现导弹
飞行中的能量控制。
  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导弹,发动机一次性工作完毕导弹达到最大速度后靠惯性飞
行,由于导弹阻力和升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既增加了导弹弹翼尺寸,又造成了较大的
能量损失,降低了导弹的末速度和射程。采用多脉冲发动机的导弹克服了上述缺点,实
现了导弹弹道的最优控制和发动机能量的最优管理,因此具有速度高、射程远、机动性
强、结构重量轻的优点。
  二、制导技术
  导弹的制导系统决定了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未来反舰导弹的制导系
统将采用以下新技术:
  1.主动寻的毫米波雷达技术
  采用主动寻的制导技术,导弹自主性好,不依赖于舰载设备,可实现发射后不管。
毫米波雷达具有可全天候工作、分辨率高、抗海杂波干扰能力和被动探测能力强的特点
,是未来反舰导弹的主要末制导形式。
  2.红外成像技术
  红外成像技术可以显示目标的热图像,并敏感热图像中一定波段的能量,自行完成
对目标的搜索、跟踪、识别和捕获,具有抗红外干扰能力强、命中精度高、可全向攻击
的优点。随着红外成像单元灵敏度均匀性的改善和电荷转移效率的提高,它将成为未来
自主智能反舰导弹的重要探测器之一。
  3.激光雷达制导技术
  激光方向性强,波束窄,工作波长短,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激光雷达末制导可
产生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实现目标捕获和瞄准点的智能选择,对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
抗海杂波干扰和多路径效应具有明显优势。
  4.多模复合制导技术
  多模复合制导技术具有运用灵活、探测能力强和反侦察、抗干扰的优点。使用多模
复合制导导引头的反舰导弹具有更高的命中精度、更强的抗干扰能力。目前,双模寻的
复合制导技术已趋成熟,正在研制微波/毫米波/红外三模寻的复合制导技术。
  5.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以多卜勒波束变锐和脉冲压缩技术为基础的高分辨率成像探测
器。它具有可全天候工作、有效作用距离远、可成像、分辨率和制导精度高的优点,是
反舰导弹很有前途的一种制导装置。目前,该技术正加强适时信号处理和系统小型化研
究,以加快在战术导弹上的应用。
  6.惯性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INS/GPS)一体化技术
  INS/GPS一体化技术,即将INS和GPS作为一个整体装入导弹系统。它有效地解决了惯
性导航精度误差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和GPS易受干扰的问题。这种一体化技术具有更好的抗
干扰性能,而且体积小、重量轻,非常适合防区外发射的、远射程、超音速反舰导弹。

  三、智能化技术和隐身技术
  1.智能化技术
  所谓智能化技术是指采用地形跟踪、地形和景象匹配等技术,使发射后的导弹在复
杂干扰情况下自行探测、鉴别、跟踪目标,实施自适应性控制,成为自主式武器。智能
化技术涉及的主要方面为:(1)在复杂背景和干扰条件下选择、探测目标的传感技术;(
2)识别、判断目标的信号处理技术;(3)在复杂环境中,使导弹处于最优控制的自适应控
制技术。其中,关键在于处理由各种探测器获得的信号的处理技术和软件技术。目前,
反舰导弹智能化技术研究的重点是自动目标识别器(ATR)算法和弹载小型计算机的开发。

  2.隐身技术
  反舰导弹可采用的隐身技术涉及到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和红外特征信号控制
技术。
  (1)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
  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的核心是降低导弹的雷达散射面积(RCS),采用的技术途径主
要有外形技术和雷达吸波材料(RAM)技术。
  外形技术设计是通过目标的非常规外形设计降低其RCS,是实现武器系统高性能隐身
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其原则是,在保证导弹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将目标强散射中
心转化为次散射中心,或将强散射中心移出受舰载雷达威胁的主要方位区域,如弹体多
棱面体设计,翼身的平面和三维融合设计等。
  RAM技术是指利用RAM吸收、衰减入射的电磁波,并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耗散掉或使
电磁波因干涉而消失的技术。它是雷达隐身的重要技术之一,分为结构型和涂覆型。结
构型RAM通常将吸收剂分散在特种纤维增强材料中形成结构复合材料,其特点是既可承载
受力,又能减小目标RCS;而涂覆型RAM是将吸收剂和粘合剂混合后涂于目标表面形成吸
波涂层,其特点是使用灵活、吸收性能好。目前,纳米材料、手征材料、多频谱RAM等新
技术的研究已初见成效。
  (2)红外特征信号控制技术
  导弹的红外特征信号主要由发动机尾喷管的红外辐射和弹体的气动力加热引起。因
此,红外隐身技术研究的重点是尾喷管的红外特征信号控制和气动加热红外特征信号控
制。采用的技术手段有:非常规喷管外形设计、隔热与屏蔽技术、混合冷却技术以及使
用吸热、红外迷彩材料涂覆导弹外表面等。
  采用智能化技术和隐身技术的未来反舰导弹将极大地提高抗干扰能力、突防能力和
精确打击能力。

--
 
        轻轻松松灌水
        快快乐乐做猫 
※ 修改:.hoo 於 Nov  6 14:22:46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4.2]
--
※ 转寄:.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bbs.nju.edu.cn.[FROM: 202.118.224.2]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oo.bbs@bbs.nju.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9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