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程不时与代号708工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l 23 09:52:25 2004), 站内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1日 10:41

  1980年9月26日,一架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震惊了世界。
20多年过去了,这架飞机的命运到底如何?当年的总体设计师因为它,人生发生了
怎样的改变?敬请关注本期大家--程不时。 

  三十四年前,在上海的郊区,中国开始了一项代号为708的工程,生产自己的
大型客机。在十年之后,这架荣耀一时的飞机终于飞上了蓝天,但是由于历史的捉
弄,它很快就变得悄无声息。作为这架飞机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经历了艰难、自
信、荣耀,但同样,还有深深的遗憾。 
 

  解说:在远离市区的上海飞机制造厂,有着种种传闻的运十飞机就停放在那里
,程不时当年是这架飞机的副总设计师,2004年7月的一天,他带着我们来到了这
里,虽然外表看上去,运十并没有多大变化,但程不时知道,停飞了多年的运十,
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空壳。 

  记者:现在好像飞机拆了很多东西? 

  程不时:现在驾驶舱里头看起来,基本上还是完整的。 

  记者:发动机没有了。 

  程不时:发动机目前拿掉了,具体的设备也可能拿掉了一些,这些仪表开关都
还在。 

  记者:现在看到这个样子,不知道您心里是怎样的感觉? 

  程不时:很苍凉,很雄劲。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知道您要接受“运十”大飞机的这样一个任务的? 

  程不时:那是1970年,当时我还在东北飞机红场,正在研制一个超音速的教练
机,那是我们中国第一架超音速的教练机,那么已经到了后期了,飞机已经试飞了
,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有一天突然通知我,到大白楼去。一位管干部的一位女同
志跟我谈,她说我们国家决定要发展大型民用飞机,这个地点是定在上海,现在决
定把你调到那边去工作,就是说从此以后你的事业的发展就是在民用飞机上了。 

  解说:在当时的航空界,程不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飞机设计师,26岁就成为中国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总体设计师,并先后参与了我国第一架批量生产的飞机
-初教6,和我们第一种出口创汇的战斗机种-强5的设计工作,然而,在国际航空界
,民用客机的研制难度超过了军用飞机,而大型喷气式客机则因其复杂的系统和高
端的技术,让许多国家望而却步,对于程不时来说,他第一次接触客机还是在
1955年。 

  程不时:世界最早出现的比较合理的一个喷气式旅客机是TO104,就是苏联的
领导人坐这个飞机到美国去的拿架飞机,这架飞机第一次到中国来是到中国北京机
场,第一个到北京机场去参观的人群中间就有我一个。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怎么去看的这个飞机? 

  程不时:当时我们看的确实也很兴奋,因为从中低空飞过来,坐到机场上空以
后,做了一个很大的盘旋,很大的大坡度的转弯的,然后进入下滑道,我们看这么
一个飞机但是在天上的动作还是很矫健的,下来以后我们去参观的很多人员,是北
京中央机关的很多部门的人都发了票通知,你们去看,所以飞机停稳以后这些人围
一大圈,围着远远地看,谁都不敢进去看。 

  记者:不敢凑到跟前。 

  程不时:不敢凑到跟前,结果不知道有个谁带个头就往里走了,结果所有的人
全部都进去看,在空中看这个飞机它有点像个小的飞机的放大,就是很多地方他很
符合比例,而且它飞行很矫健那个动作,跑到下面去我慢慢走飞这个飞机的时候,
我的感觉是走近一头恐龙一样。 

  解说:这次参观给程不时留下了深刻影响,没想到15年后,他从一名看客成为
了设计师,而且研制的飞机比他当年看到的还大。在与军用飞机打了20多年的交道
之后,他又投入到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中。 

  记者:那当时您也没有想到我们会突然搞“运十”这样一个大型课题? 

  程不时:当时知道是这样的课题,但是并不是明确这个还不是很清楚。但是知
道是在民用飞机的领域了。 

  记者:当时并没有跟您讲这个飞机要做成什么样,只是知道要做成民用飞机,
但是没有想到在当时来讲是很大的一个飞机。 

  程不时:当时在70年代的时候,在国际上大型的喷气运输机也是飞机重要的产
品了,当时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周总理出国去访问,我们国家就派不出超运输的,喷
气式的飞机都派不出去,所以是租借的我们邻国的航空公司的飞机,国外曾经多次
说中国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雄鹰,说你是雄鹰但是你不能飞翔。当时曾经说我们国家
领导人,国家代表团出国需要有个飞机,这是一个。 

  记者:牵扯到我们面子的一个体面的事情? 

  程不时:对,因为苏联到美国去,他的首脑到美国去,他是坐他的喷气式飞机
,而且是轰动全世界,就是说他有这个飞机的时候美国还没有这个飞机,然后美国
到中国来他是坐他的飞机在上海红桥机场着陆,我们当时第一次看到美国的飞机飞
到中国领空来。 

  解说:这是著名波音707,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客机,而就在它降临的上海
虹桥机场不远的地方,中国 300名技术精英,正在紧张有序进行运十的研制工作.只
比日后空前壮大的空中客车公司晚两年。 

  记者: “运十”飞机研制的时候,我们的条件是不是也比较艰苦,那个时候


  程不时:我们住都没地方住,我们是借了一个卫生学校的一个宿舍,大家挤在
那里面,工作的地方是在一个修理厂,里面腾出一些地方来给我们工作,有时间地
方面积不够,有一段时间实际上是在食堂里面做设计,快要吃饭了大家把图纸收起
来,大家要吃饭了,在餐桌上吃完饭以后,在长条的餐桌上再把图纸摊起来,然后
重大的会议,全部参加的会议,研究,宣布重大的技术决策,这些问题是食堂里进
行的,这面积都不够了,所以我们还找到一些装用飞机到修理厂来修理的,大的木
箱,就在木箱里头,成为了,某一个设计组在这个包装箱里头。 

  记者:在这个包装箱里头开会? 

  程不时:不是,不会开会就是他的工作地点,每天上班以后进包装箱,包装里
头有个桌子,他在这上面开始工作。到了夏天蚊虫非常多,所以我们常常没日没夜
地加班,那工作是很紧张,大家心里充斥的是一种使命感,就是要为国家民族声望
,这么一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这样的们,所以那蚊虫叮的受不了了,所以把手脚都
用报纸裹起来。在图纸上画画,尽可能地不要让汗水滴到图纸上头。 

  解说:由于运十的设计的飞行时间大部分在高亚音速区域,而当时只有前苏联
图104,欧洲的三叉戟和美国的波音飞机能达到这个速度,选择怎样的飞机翼型,
成为设计中争议很大的问题。 

  程不时:我们想办法把这三个不同来源的飞机都找到它们的翼型,然后把它们
的翼型都放到封冻实验里面进行实验比较,比较以后我们根据我们的任务我们需要
哪一个,我们勘定了以后就选择了一个,那么这个问题被国内有些人不理解了,嘲
笑了我们20多年。 

  记者:为什么呢? 

  程不时:他说你知道“运十”的翼型是什么吗,“运十”是用了一种外国翼型
,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用外国翼型,可是我想问中国有哪一种非是用了李时珍翼
型,或者说祖冲之翼型,没有的,都是外国翼型,为什么他认为对于中国设计“运
十”用了一种外国翼型这么大惊小怪,就是他认为天然地这个飞机应该用苏联翼型
,就你为什么知道苏联那个飞机用这个翼型你不用它,而你是另外一种翼型,他不
知道我们把苏联的翼型也放到风洞地去吹过了,大家都比较过性能以后我们选择了
一个最好的。

  记者:当时您在设计这个翼型的时候就有过争论吗? 

  程不时:有过争论。 

  记者:争论的阻力是不是就来自于像您刚才说的,我们应该是自己设计的,还
是应该是去学国外的? 

  程不时:就是不动脑筋地抄一个国外的。有这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就是
充分发挥我们所学习的科学技术登高远望的能力,我来判断客观事物,来做出明智
的选择,这是一种路线,另外这个路线是放弃自己的观察能力,我就老老实实地跟
哪一部分,认定一个意识形态上,好比上我靠一个国家,那么他的都是好的,别的
我都不认账,我就按把的国家的飞机来做,这是另外一种思路。这种思路的习惯甚
至是很强很强的,所以我们“运十”充分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走出来这个道路是
非常来之不易的。 

  记者:当时我听说为了研制“运十”的时候,我们还专门解剖了一架美国的波
音707。 

  程不时:我们不但看波音707,而且我们也看三叉机,三叉机是欧洲的,而且
也看苏联的飞机。我设计中国第一架飞机的时候,我的领导叫做徐舜寿,我们现在
都认为他是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创建人,最重要的创建人之一,他有一句名言就是
“熟读唐诗三百首”他的意思就是我要熟悉三百种飞机,完了我要设计的时候,我
看哪一种符合我的需要,我这个问题用这一部分,那部分用那部分,就是他保持中
国人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记者:关键是要有这样一个很适合于我们的飞机,至于这个飞机我是学谁的,
或者我谁都不学这并不重要。 

  程不时:不,我要学多少要博采众长,如果不博采众长的话,你飞机设计出来
可能是比较原始的,就是人家早已经解决的问题,结果你还用很原始的办法,那是
个很愚蠢的办法,但是另外一方面你放弃你自己的判断能力,我就认这个师傅了,
这个师傅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就是再现一个国外已经有的飞机,那个是没有出息的
一种想法,就是说中国人一定要跟在人家的后面,你决定要跟谁吧,只是这么一种
选择的话,那这样子就把中国的创新的能力就完全扼杀掉了。 

  解说:运十最终采取了英国的三叉戟的翼型,经过164次复杂的实验,1980年
,一架我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出现在人们面前。在文化大革命的
动荡时期,运十从设计制造到试飞。也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同期声)也就在
这时候,关于运十的一些非议,大大出乎了程不时的意外。 

  记者:关于这个飞机有很多争论,比如说有人说它是学的这个707,甚至有人
说708工程就是707加一,当时是这样的吗? 

  程不时:这个工程确实称为708工程,因为他根据当时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
国家对重大工程编号的习惯是用国家下达的任务的年月作为代号,凑巧美国有一个
飞机叫707,这是一点凑巧,就是发动机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当时在世界上有三种
不同的方法。 

  记者:就是这个位置。 

  程不时:苏联的发动机放在翼根的这个地方,那么英国的发动机三叉戟他是放
在后面的这个位置,这个加快尾吊式,而波音的我们称为翼吊式,就是吊在机翼下
面的,我们把三种方式都分别进行了研究,特别对于尾吊式跟翼吊式还进行了两种
不同的风动实验,两个都做出了我们设计的飞机的木制样机,一比一的样机我们都
做出来了,经过研究以后,我们认为这个翼吊的这个布局对这个飞机的任务是最合
适的一种形式,我们就采用了这种形式,那么波音他是采用这种形式的,因此人们
就认为我们是向波音学习的。如果你中国造出来只是一架美国飞机,那么这个是知
识产权大问题,所以美国波音公司的总裁亲自到上海来看了这个飞机,美国驻华大
使馆,北京的大使馆的空军武官,他本人是飞波音707的驾驶员,有两千小时的飞
行经验,他也到上海来看这个飞机,都是我接待的。我带他们看这个飞机。那么这
个空军武官,他上这个机舱门,站在这里他对我讲,他说任何了解707的人,他是
非常了解707的,因为他飞了两千小时,只要站在这里一看就知道这个飞机不是
707。 

  记者:他为什么做这样的判断呢? 

  程不时:因为他看出来了它的布局形式,气动力的布局不一样的。 

  记者:只是四个发动机的吊在翅膀底下,但是别的都不一样。 

  程不时:别的都不一样,重要的部分,这个机翼部分都不一样,然后美国的波
音公司总裁看完以后,回到美国去以后,在一个世界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
他说“运十”不是波音产品的复制品,它是这个国家花了十年工夫进行的一次锻炼
,他承认他是中国的产品。 

  解说:9月26日上午。上海北郊 大场机场.在现场上万人的注目下,试飞小组
登上了飞机. 

  程不时:那天是万人空巷,那个机场是很辽阔的,几乎都充满了很多的热情的
厂里头的很多工人,包括一些老的退休的,也是老态龙钟了,但一辈子干了这么一
架飞机,他一定要看它的试飞,还有一个老年的工程师,他是身上带了一个瓶子来
参加试飞的,他是体内刚进行完手术,体内接出个管子来接着体液,他从手术台上
挽救下来的生命,他说我一定要求再回到第一线去,许多人士热泪盈眶,许多人士
的欢呼雀跃啊,这是难以抑制的一种感情的发泄啊。 

  记者:当时您在地面还是在飞机上? 

  程不时:当时我在指挥塔台,指挥车旁边,因为试飞的技术工作由我负责,所
以我是在指挥车下面。 

  记者:飞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起飞的时候有没有担心会出问题? 

  程不时:总得来讲,我们国内还没有干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的一个飞机,这个
在视觉冲击上是很大很大的,这么大的东西能飞吗,这包括航空工业部的一些行家
里手们,他们按道理都是航空里头的各种专家,但是一设想这么大飞机翠来没有干
过的,它能飞起来吗,常常在我耳边悄悄地问,飞得起来吗,能飞吗,都存在这么
大疑问,但是我们究竟是十年投入在里面,就是解决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还是
相信科学的。 

  记者:您实际上十年的努力,在那一天要去看到底有没有结果,所以我就特别
想知道您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程不时:我觉得丝毫不存在撞大运的感觉。 

  记者:很踏实,觉得没问题。 

  程不时:这个飞机飞完以后我曾经问王金大机长,我说你的感觉怎么样,他跟
我说,就像大个子打篮球一样,我还没理解,我说怎么回事,他跟我解释,他说大
个子一般动作都比较迟钝,但是篮球运动员都是大个子,你看篮球场上的大个子他
动作多么机敏,非常灵活激动,他说这么大一架飞机在空中,操纵起来得心应手。

  解说:运十首飞获得成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英国路透社发表评论:在得
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把中国视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中国成为世界上
能生产大型喷气式客机的第四个国家,是当时与国际航空技术接轨的惟一工程。 

  记者:这个飞机试飞之后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它连续飞了七趟拉萨?当时为什
么会选择拉萨,这条航线是很艰苦的一条航线? 

  拉萨是世界最高的一个高原,可以说是地球上最接近太阳的地方,最接近天空
的地方,所以这个是第一高原,过去飞拉萨是很困难的。因为飞机的升限飞机飞得
最高的话,还没有源头的喜马拉雅山山麓的那些山峰高,所以飞机只能在山峰之间
穿行,在山谷里面穿行,但是“运十”飞拉萨已经远远地高过冰山雪峰之上。冰山
雪峰全部在下面。飞过了唐古拉山,大雪山,金沙江,长江,雅鲁藏布江,这个贡
嘎机场正好在雅鲁藏布江边上在那里着陆。 

  记者: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飞的话,可能路上也不会有什么惊险吧? 

  程不时:路上碰到过气流,因为它山太高了,这个气流的影响就是冲到同温层
去了,那个是其列不太稳定的地方,所以我们的飞机着陆了以后,拉萨机场的守卫
的战士都是很奇怪,这是什么飞机,人家告诉他,这是中国设计的运十飞机,你看
它的国徽在后面,它的机徽在后面,这个战士听到一个马上举枪敬礼,他说我在高
原机场守候这么半天,有点豪情壮志。 

  解说:程不时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到:坐在自己设计的飞机上,我尽可能贴近
眩舱向外看,内心极不平静,即便是儿时的梦幻,也没有梦到如此辉煌的景象.在六年
的时间里,运十飞机进行了大范围的试飞.飞行轨迹覆盖了中国的整个版图.也在这
之后,运十飞机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记者:在“运十”很成功了飞呢这么多次以后,但是最终我们今天没有能够看
到它飞起来,没有能够看到它成为我们经常能够去乘坐的一个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飞
机,您对这件事是不是后来也感觉非常地遗憾? 

  程不时:这可能有各方面的因素,这个将来历史会有一个全面的说法的,但是

丝毫不影响就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记者:证明了我们能够做这样一个事情? 

  程不时:能够做这样的事情,而且技术上到了这个台阶,就是说台阶你是不是
要把它在上面建筑出宫殿来,那个是其它的技术决定的事情。 

  记者:“运十”是什么时候最后停飞的呢? 

  程不时:86年。 

  记者:那实际上就是在飞拉萨之后? 

  程不时:飞拉萨之后,就没有钱买油了,飞行的钱没有了,当时专门派人到相
应的机关去,要很少的数量,在今天看起来是很少数量的钱可以救活这个工程。 

  记者:后来纯粹是没有买油的钱了? 

  程不时:当时就召开了全国的科学讨论会,来的都是全国的顶尖级的科学家,
最后他们拟定了向上面提的两条意见,第一条意见是对待这个工程他们建议三句话
,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三个不能。然后就提出一个具体的计划
的措施,就是要很少一笔钱,维持这个飞机的试飞,而且第三架当时已经完成了
60%,把第三架完成再进行一些实验,这笔钱今天看起来实际也就非常地微不足道
了。 

  记者:多少钱? 

  程不时:三千万? 

  记者:但是没有能够获得批准? 

  程不时:最后这三千万没有拿到,就是连试飞的油都没有了,那只好停止了。

  记者:停止的时候您是一种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程不时:那这个就不要去讲了,这历史上就会评论的。 

  记者:您对飞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程不时:我是从小就很。,我四岁的时候,就是抗日战争以前,我住在武汉,
住在汉阳的机场的旁边,当时中国已经开始逐步建立了起飞航线,这飞机起飞的时
候经过我的头顶,我当时就四岁,看到这些飞机飞到天上感到非常地羡慕,飞机在
我的心目中简直像天使一样的。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当时在山东济南,然后整个的
北方,日军入侵了,我就整个的抗战八年中,是不断地南撤,在日军的追逼底下逃
难的时候。我不断地看到日本飞机对中国的轰炸,没有放警报,日本飞机轰炸,日
本飞机轰炸的弹片飞到我家的院子里头,飞机在我的心目中间从天使变成了魔鬼,
我们躲在小沟里头上面铺上一点树枝,就防空壕,在里面看见日本飞机飞得非常非
常的低,惊人地低,带着红膏药,然后盘旋找目标轰炸。 

  解说:由于当时航空事业的落后,才使得日本飞机在中国土地上的肆无忌惮。
程不时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我对飞机的感觉,不在是一种被宰割的屈辱,有去
拼搏的激动。有遭一日我一定要设计飞机。在我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是到了桂
林,我父亲的工作迁到了桂林,桂林是抗日战争中间,美国的飞虎队跟中国的空军
的一个联合集体在桂林,当时日本飞机也是来入侵,但是我们躲在七星岩的躲防空
的时候,常常听到空中交战的声音,发动机的呼啸,机枪连连,抗日战争时期,飞
机是很深入每个的心目中,当然不一定每个人进来都愿意去设计飞机,但是飞机这
个国家民族安全的重要性那是非常非常突出的感觉。 

  在我读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参加了开国大典,在晚上举
行提灯游行,各个单位做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灯笼,那么我们航空系就做了一个飞机
灯笼,实际上是按照飞机真实的结构做的,做了一个很大的纸飞机,用车子推着,
我们游行队伍经过北京大街小巷的时候,万人空巷了,群众到处看到这个飞机来都
纷纷鼓掌欢迎,有的人都冲我们喊,希望将来你们真正为中国设计飞机。 

  解说:1947年,程不时在一本介绍大学的资料里,知道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工程
系在清华大学,那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而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还只离
破碎,学习航空的前途并不被人看好。 

  程不时:我们考上清华大学以后,在迎新会上,我们的系主任就给大家说,你
们读航空系,毕业以后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的,所以你们如果自愿学习航空的话
,这个将来职业是很难保证的,我建议你们转系,所以第二年确实有很多同学就转
系了。

  记者:当时对您来讲是不是当头一棒? 

  程不时:当头一棒,因为我从小就决定要学习飞机,这个时候我就有一点犟劲
就来了,不管怎么样我要学航空而且我将来要设计飞机。在我读到大学二年级的时
候,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参加了开国大典,在晚上举行提灯游行,各个单位做了很
多大大小小的灯笼,那么我们航空系就做了一个飞机灯笼,实际上是按照飞机真实
的结构做的,做了一个很大的纸飞机,用车子推着,我们游行队伍经过北京大街小
巷的只有,万人空巷了,群众到处看到这个飞机来都纷纷鼓掌欢迎,有的人都冲我
们喊,希望将来你们真正为中国设计飞机出来。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没想到到
我毕业的这一年,新中国成立航空工业,就是这一年航空工业,所以我在这一年就
投入到航空工业。

  解说:这是26岁的程不时在作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总体设计讲解。
1956年,他被调入最大的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担任总体设计组组长。两
年后,歼教1试飞成功。 

  记者:您设计了中国第一架超音速飞机,还设计了中国第一架就是投入批量生
产的飞机,到了“运十”的时候实际上是您事业的一个顶点,应该说是中国第一架
大型的民用客机,喷气式民用客机,但是好像到了这个顶点之后您就戛然而止,在
这之后您就没有再设计过飞机。 

  程不时:所以我并没有感到被抛弃的感觉,而是感觉到应该呼吁中国的民用航
空事业应该很好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曾经达到了很高度的辉煌,
然后又进入相当低的低谷,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值得反思,我是一直进行这样的
号召,而且我对飞机设计事业并没有戛然而止,因为在70年代开始,飞机设计的技
术进行了电子计算机化,用电子计算机来进行飞机的设计。 

  记者:“运十”之后您工作怎么变动了呢? 

  程不时:那时候我还在研究所,在上海飞机研究所。 

  记者:但是并没有设计具体型号? 

  程不时:具体型号,国家在这个期间,又设计了一种比它要小十倍的一种通用
运输机,通用的飞机,叫做“运十二”那么当时就决定“运十二”要走世界航空技
术的头,还要用世界通用的试航条例来控制他的飞行过程,来控制他的设计过程,
那么从全国集中了51个试航审定代表里帮助他达到世界水平所要求的设计要求,我
是这个51人的组长。另外我到了三个大学当兼职教授。 

  记者:其实在我准备您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总有一种感觉,我想不管是“运十
”还是您作为“运十”的总体设计师也好,总有一种个人命运在这种历史命运的面
前的这种无可奈何的这种感觉,甚至有一点生不逢时的感觉。 

  程不时:事实上的历史对我个人来说,应该说是很眷顾的,非常照顾我的,在
很多人的心目中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是赶上这样一个时代,正好是中国航空工业
要发展的时代,它要建立第一批工厂把你弄去建立第一批工厂,他要设计第一架飞
机你都碰上了,他设计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架超音速飞机你都碰上了,都轮上
了你,这是很难得的历史机遇的。 

  记者:您已经很感谢历史给您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程不时:对,所以这个不是说很尽善尽美,人有很多遗憾,但是任何事情都是
有的,但是如果把整个的一生看成是一个失落这么的一个,那就大大不是这么一回
事。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1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