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李登辉同志永垂不朽), 信区: Aero
标  题: 先进战机的摇篮:走进中国空气动力基地(多图)(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09日20:56:5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 原文由 ersy 所发表 】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7-3/0703fd1.jpg

  中国风洞群:是几代“风洞人”经过30多年努力建成的亚洲最大的空气动力研
究试验基地。目前拥有风洞试验、数值计算、模型飞行实验三大手段,可基本满足
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对空气动力学地面模拟试验的要求。

  风洞:实际是“人造天空”的地面模拟设备。它的外观酷似一座洞,但像一片
模拟天空,能真实模拟航空航天飞行器与空气相对运动的环境与状态。

  风洞试验:就是在风洞这种“人造天空”中,模拟航空航天飞行器在天空中的
飞行状况,通过仪器测量、计算、研究等手段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在天空中飞行的
真实情况。航空航天飞行器要顺利上天,必须先从风洞里获得“通行证”。因此,
风洞又被称为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摇篮”。

  茫茫群山,千沟万壑。一座座神奇的“风宫”横贯数公里,绵延几座山,构成
了气势磅礴、享誉神州的空气动力研究基地。目前,该基地已建成低速、高速、超
高速、激波、低密等40多座亚洲最大、世界屈指可数的性能配套的风洞群。

  这一座座风洞就像一片片模拟的天空,能够模拟任何飞行器的飞行环境和飞行
状态。如飞行速度、高度、姿态以及飞行器与气流相互作用的情况等。飞机、战略
战术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等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阶段,必须经过风洞试验。风洞
试验可分别为航空航天飞行器提供预先研究、选型、定型、试飞及飞行器改进与发
展所必须的大量试验数据。一种飞行器在研制过程中通常需要多座尺寸、性能配套
的风洞提供数据。可以说,没有风洞试验数据的支持,任何飞行器都难以实现飞天
的梦想。

  空气动力研究所成立于1968年。在30多年的艰苦岁月中,一代代“风洞人”在
茫茫群山中默默无闻,甘于奉献,设计建成了尺寸、性能配套的各类风洞,模拟飞
行速度能从每秒几十米到数千米,模拟飞行高度涵盖地面至120公里高空,完成了
我国多种飞行器型号预先研究、选型试验、定型试验、校核与研究等重要任务,为
我国独立发展航空航天和高新武器装备型号提供了重要技术保证。空气动力研究基
地从建成的第一天起,就成了中国航天技术保障的技术后盾。我国目前所有的航天
飞行器,包括“神舟”号飞船的发射装置、逃逸塔、返回舱的安全飞行与返回,无
不经过风洞试验的历练。尤其是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要穿越大气层,
受到摩擦产生的高温及风、雨、雷、电影响,不仅其外形设计,就是其防热材料的
选择也必须经过多次风洞试验。采用高性能计算机对航天飞行器进行数值计算,已
成为空气动力研究基地研制航天飞行器的一种新手段。飞行器数值计算就是将飞行
器一点点描绘成网格图形,然后再对网格点进行精确计算。要成功描绘一架普通飞
行器,必须描绘成千上万个连接点,而要想获得其气动性能,必须将每个连接点的
气动数据计算出来。计算数千万个连接点,其难度可想而知。

  1996年,基地科研人员率先探索并改进了一种新计算方法——并行算法。他们
将数台计算机的CPU并列起来,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1997年,该算法在我国研制
的银河高性能计算机上获得成功检验,并检测出了参数配置上的几个技术问题。计
算方法的创新发展大大缩短了航天发展的研究周期。如今,空气动力研究基地已具
备了风洞试验、数值计算和模型飞行等三大试验手段。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2003-7-3/0703fd3.jpg

  一流的风洞设备,离不开一流的技术人才。20世纪60年代,一群来自北京、沈
阳、哈尔滨等知名大学的高才生,循着当年诸葛孔明征战的蜀道来到这茫茫群山深
处,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多年来,他们无私奉献,不懈攀登,在偏僻荒凉的大
山深处白手起家,一边建设风洞,一边培养人才。许多“风洞人”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有的甚至一家三代倾心于风洞建设和国防科研建设,有的老专
家、老高工多次推迟退休时间,有的甚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无怨无悔。进入
新时期,该基地的科研人员努力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
以航空航天飞行器和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为机遇,以空气动力试验为舞台,在钻研现
代高技术武器装备中不断摔打自己。基地根据近年来承担的重大科研试验任务,有
针对性地选择了一批探索在前沿科研课题领域的专家到国外学习交流,与多所国内
高校联合开办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对在岗科研骨干、重点型号的课题组长、新课
题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了高素质人才的应用能力。基地根据学科需要加大了人才
培养力度,对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高能电子技术等前沿学科人才进行超前培养
,对试验紧缺的相关专业及前沿学科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使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
”科技人才悄然崛起,单位的人才素质由学术型向应用型、专业型向专家型快速发
展。这些代表前沿学科的高素质人才在多个领域的技术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
取得重大突破,为该基地解决高新武器装备试验难题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对各
类航空航天飞行器,气动力和气动热的综合评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该
基地人才队伍素质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涌现出了两院院士、科技将军到大校群体、
青春方阵为主体的新型高素质人才群体。

  高素质人才在高技术装备研制中释放出了巨大能量,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年来
,该基地先后完成了高新武器研制任务400多项,攻克了以长征系列、“神舟”号
飞船、航空、航天和水中兵器为主的关键技术难题200余个,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
进步奖141项。(摄影/周健 特约记者 赵忠路 记者 岱天荣 撰文/蒲国永)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