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李登辉同志永垂不朽), 信区: Aero
标  题: [转载] 托起鹰的翅膀:中国现代战斗机和徐舜寿(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2 20:17:19 200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 原文由 ersy 所发表 】


http://mil.21dnn.com/5051/2003-3-3/228@706702.htm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0301xss.jpg>
徐舜寿(1917—1968),飞机设计师,航空工业技术专家。他是我国飞机设计研制的开拓者

和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机构的创建人之一,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曾组织主持完成各类军

用飞机的设计任务并解决了多项尖端技术,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0301fd-1.jpg>
FD-1飞机

  徐舜寿,1917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一个开明的体育工作者家庭。父徐一冰早年

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1905年,东渡日本就读于大森体育学校。回国后,在上海创

办了我国第一所体育学校。辛亥革命前夕,他曾率体校学生攻打江南制造局,为民主革命

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徐舜寿自小天资聪颖,父病故后,在母亲的悉心培育下,学龄前就读完初小课程。19

27—1933年,他先后在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和嘉定秀州中学就读。1933年,刚满16岁的徐舜

寿,又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览桥飞机制造厂任检验员。

“八·一三”日军进犯上海,览桥被炸,工厂停工,他抱着航空救国的愿望考取中央大学

机械特别研究班进修航空技术,结业后任成都航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他工作勤奋,学习

刻苦,在飞行力学研究上颇有成绩。1940年与人合作写了第一篇论文《飞机性能捷算法》

,发表在该院《技术丛刊》第一号上,荣获研究院的奖励。1941年5月,徐舜寿被派往由苏

联政府援建的伊宁空军教导队,教授飞行力学。1942年8月,被调回成都航空委员会编译处

任编译专员。他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英汉航空工程名词词典》,于1944年正式出版。

同年8月,在调任重庆国民政府空军印度军官学校教员的途中,适逢招聘公费留美实习生,

他应试并被录取,遂赴美国韦德尔公司学习塑料零件制造。半年后转麦克唐纳飞机公司任

雇员,参与FD—1、FD—2飞机的设计工作。1946年初入华盛顿大学主攻力学。同年8月回国

后,在南京国民政府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从事气动力研究和飞机设计,担任中运2号和3号

飞机的总体设计和性能计算工作,被破格提升为研究课长。1949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命令

他准备搬迁台湾,徐舜寿在我地下党的帮助下,毅然举家辗转来到已经和平解放的北平(今

北京市)。

  1949年5月,徐舜寿被分配到东北航空学校机务处工作,不久就随解放军南下,调查南

京国民政府空军机场和航空工业设施,参加机场修建工程,配合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

同年9月,调任新成立的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飞机组副组长,参与编撰《伪空军航空工

业概况》,还编写了飞机制造厂建厂计划和空军作战训练教材。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0301jj1.jpg>
歼教-1首飞成功

  1949年12月,徐舜寿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航空工业局飞机科科长和总工艺师。19

56年8月,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他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全面负责该室的创

建工作。从专业设置、干部配备、业务建设、人员培训直至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他都亲

自组织和过问,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国内外飞机设计的丰富经验贡献给设计室的建设,成功

地设计了高亚音速歼教—1型喷气教练机。随后,他又主持了初教—6型初级教练机和强—

5型强击机的总体设计。

  1957年秋,徐舜寿作为航空工业局的专家,参加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率领的中国代表

团赴苏联谈判米格—19和杜—16飞机的技术转让。回国后,他根据多年飞机设计的实践经

验体会到,要发展祖国的航空工业,必先组建自己的航空工业机构,并为此向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写过报告。1961年8月,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技

术副所长,协助所长刘鸿志负责研究所的技术工作,并开展对苏制米格—21飞机的“摸透

”和为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的自行设计进行方案论证、预先研究工作。1964年2月

,国防部授予徐舜寿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上校军衔。同年8月,调任西安重型飞机设计研究

所技术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负责该所的组建和大型飞机的设计。此外,他还先后被

选为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自行设计歼教—Ⅱ、初教—6飞机的带头人

  飞机设计,是以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为基础,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项综合性的

系统工程。建国初期,我国的航空工业极其薄弱,只有为数极少、规模很小的飞机及其配

件修造厂,根本谈不上自行设计。为摆脱这一落后局面,1953年国家把航空工业列为重点

建设项目,周恩来总理为航空工业提出了“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行设计”的战略发展方

针。徐舜寿在这一方针指导下,采取边创建、边设计的原则,成功地研制出一批新飞机,

并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飞机设计室的组建和歼教—I飞机的成功设计,是在我国仿制成功雅克—18(初教—I)

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7(歼—5)高亚音速战斗机,并初步积累了生产、使用和维修经验的基

础上进行的。1956年9月,航空工业局在研究我国飞机设计如何起步时,徐舜寿根据多年在

国内外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的实践经验,认为当时空军航校普遍使用的螺旋桨、后三点

起落架式的雅克—11中级教练机,已满足不了喷气式飞机的训练要求。他根据我国需要与

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拟定了与国外同类飞机性能相当的、最大时速为700~800千米、航程

约1000千米、升限为12千米以上,采用全金属、前三点起落架、两侧进气、双座、后掠翼

的亚音速喷气教练机的总体气动方案(后定名为歼教—I飞机)。该方案要求材料和成品的研

制均立足于国内。方案得到批准后,他立即根据需要进行了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建立了

气动弹性和外形专业,并亲自主持草拟了设计工作制度,组织设计室编写了《设计员手册

》,作为设计工作的指南。并和其他两位副主任设计师一起组织和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2岁

、绝大多数都未涉足飞机设计的年轻队伍投入了自行设计飞机的尝试。在总体方案设计中

,为突破“米格”型飞机的框框,避免我国自行设计的飞机成为米格型飞机的仿制品,他

要求设计人员广泛收集和学习各类型号飞机资料,进行多方案比较,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

设计道路。用他的话说,就是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但不要“唯米格论”。为此,他突

破苏式飞机机头进气的框框,亲自主持制定了两侧进气的型式,为雷达和天线的安装提供

了适宜的空间,为该机的一次设计成功和后来运用到强—5、歼—8Ⅱ飞机进气道的设计奠

定了基础。对于歼教—I飞机的结构型式和起落架的设计,均依据总体方案的要求,进行了

从优选型。为了控制质量,他规定了严格的三级(校对人员、组长、室主任设计师)审查制

度。对大部件的总体设计,他要求采取由设计人员汇报后再进行答辩的集体审查方法。这

些方法,既保证了歼教—I飞机的设计质量,又使这支年轻设计队伍的整体智慧和水平得到

充分发挥和提高。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行之有效的从飞机性能、操纵安定性到

气动载荷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利用小风洞对全机测力、部件测绞链力矩到外挂物动相似模

型投放试验等技术关键,为以后的型号设计提供了借鉴。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0301cj6.jpg>
初教-6飞机

  歼教—I飞机从开始设计到首飞成功,只用了1年零9个月的时间,主要技术性能均超过

原设计指标。其研制速度之快,在国外飞机研制史上也是罕见的。

  1957年8月以后,徐舜寿又先后受命组织和领导初教—6和强—5飞机的总体设计。当时

空军航校普遍使用的初教—I(雅克—18)初级教练机为后三点式起落架,已不适应前三点式

起落架喷气机的训练要求。初教—I的机身骨架,是由无缝钢管焊接的,需要进口材料,而

且焊接处问题较多,机翼尾翼和后机身部分,均采用蒙布结构,要进一步提高飞机性能和

改进维修性能均有困难;该机的设备也比较落后。为此,徐舜寿提出了自行设计前三点起

落架和全金属蒙皮结构的初级教练机方案。经上级批准后,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于1958

年初完成了总体论证和吹风试验,并初步确定了总体方案。同年5月,完成各系统的打样设

计,并制作出1:1的木质样机。该机移交南昌飞机制造厂后,设计室又与工厂一起共同完

成了详细设计、试制和试验等工作,命名为初教—6型飞机,于1958年8月27日首飞成功。

嗣后,经南昌飞机制造厂继续研制、改进,于1961年12月批准定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1979年获国家金质奖。到1984年,初教—6型飞机,不仅大量装备部队,而且还成批出口

。该机的自行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已从修理、仿制发展到自行设计的新阶段。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0301a5proto.jpg>
强5原型机

设计成功超音速喷气强击机

  1958年3月,空军迫切需要比较先进的强击机。徐舜寿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到部队调查研

究,提出了研制超音速喷气强击机的初步设想。同年8月,他又向南昌飞机制造厂和南京航

空学院的技术人员,介绍了调查情况和初步设想,共同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明确

该机的主要使命是支援陆军作战,利用机载火力攻击敌方阵地、机场设施,交通枢纽及近

海舰艇;并利用敌人的雷达盲区,低空高速接近目标,实施突袭。其布局采用两侧进气型

式,以改善前方视界,为安装雷达等电子设备提供有利的空间。其主要性能为:最大速度

为121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为15400米,最大航程为1600千米。10月底,在沈阳完成全尺

寸木质样机,经审查同意后,转交南昌飞机制造厂继续研制。该机于1965年设计定型后,

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强—5”飞机装备部队,并远销国外。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0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