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李登辉同志永垂不朽), 信区: Aero
标 题: 托起鹰的翅膀:给战机一颗中国心的吴大观(下)(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02日20:38:47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 原文由 ersy 所发表 】
三
1976年6月,吴大观任六○六所革委会主任,由于厂、所结合,每天要厂、所两边跑,
工作过度劳累,他的心脏病复发。在疗养期间仍不停止工作。1978年底组织上调他到西安
430厂任副厂长兼任厂设计所所长。1978—1982年,吴大观负责430厂英国斯贝发动机专利
仿制工作,任斯贝发动机总装、持久试车、部件强度考核和整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考核试验
的中方技术负责人。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把英国交来的斯贝技术资料,进行整理、清账,
把原来无人管理散失在外的英国培训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专题组织讲课,提高
了设计人员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在斯贝发动机试制进入总装试验阶段,吴大观任现场总
指挥,对加工质量,亲自检查,严格把关。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3/0313ws903.jpg>
1979年底,斯贝发动机在430厂顺利通过了150小时持久试车。1980年初,吴大观为技
术领队带领20多人的技术队伍,将发动机送到英国罗·罗公司进行高空模拟试车和部件考
核试验。他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逐项进行试验考核,碰到质量问题一追到底,及时解决。
在英国的半年中,吴大观带领这支技术队伍,技术上精心指导,工作上严格要求,学习上
分秒必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的高空模拟试验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并收集了一批技
术资料,为我国今后自建高空台提供了技术储备。这次斯贝发动机的考核工作,完全满足
了合同要求。吴大观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令人信服的技术水平得到英方的赞誉。回国后,他
把考核结果及得到的有关资料组织编写,共出版11册。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3/0313ws904.jpg>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与罗·罗公司的发动机专家进行了技术交流,系统研究了大批
的技术资料,使他掌握了世界先进的发动机研制技术,同时使他在发动机的部件试验、15
0小时持久试车、高空模拟试验、低循环试验等试验技术方面深化了理性认识。他从中体验
到航空加力涡扇发动机的研制需要做大量的设计计算分析和试验验证工作。如果研制方法
和研制程序选择不当,则事倍功半,会走很多弯路。他认为,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减少故障,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从方案设计、材料工艺选择、部件试验、核心机验证机
试验、原型机调试、装上飞机上天试飞到发动机定型后发动机使用寿命与寿命管理,都需
要预先按通用规范定出型号规范,加强部件和整机的强度设计和试验。经过反复调试,把
发动机故障尽量消灭在研制过程之中。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3/0313f4.JPG>
英国的F-4战斗机即安装“斯贝”发动机
四
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航空部科技委任常委。他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领
导调到部机关工作,工作可以超脱一些,他却利用这个机会,冷静地总结在基层研制发动
机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设计工作的技术关键。他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期刊,从
理论上充实自己,系统地研究航空发动机的新技术。他自学5年,钻研并掌握了现代发动机
新技术,做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写了心得和建议。吴大观现已年逾80岁,但他仍不断学习
新技术,充实自己。不懈的求索使他的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
常以“学然后知不足”这一古训自勉。
吴大观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
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动力分会委员,辽宁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
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1991年受国务院表彰为发展我国航空工程技术事业做出
突出贡献的专家,1992年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3/0313fbc1.JPG>
我国“飞豹”安装与F-4类似的涡扇发动机
吴大观毕生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科研、设计技术、试验设备建设等工作。他借鉴国外技
术规范并结合我国国情组织编制了我国自己的航空发动机标准规范。80年代初,吴大观受
部领导指派,参加了编制我国自己的规范工作。经过六年的努力,参考美军标编写出涡喷
、涡扇、涡桨、涡轴两本通用规范,1987年经国防科工委批准执行,至此,我国有了自己
的规范。发动机研制有章可循,从而把发动机研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提高发动机可
靠性和耐久性方面,吴大观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有关资料,组织翻译美标发动机结构完整性
大纲,强调从方案设计开始就应重视结构强度设计,必须扭转过去重性能轻强度的偏向。
在发动机研制程序方面,他主张必须严格按阶段要求进行,设计试验质量要严格把关,切
忌光追赶进度而忽视计算分析和削减试验验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造成研制工作的混乱
,从技术上保证发动机研制成功。吴大观反复强调,引进国外技术必须先吃透技术,知其
所以然,使自己变成设计该机种的主人。然后才能进行改进、改型、避免盲目生产。否则
一旦出现故障,就会束手无策。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3/0313ws6.JPG>
中国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曾经功亏一篑
新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很大,虽然我们走过一段仿效国外走核心机验证机道路,但是在
工作中出现了重视气动性能,忽视机械性能的偏向。吴大观发现这个问题后,在查阅资料
、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必须注意在核心机上做测量叶片的动应力的测量等工作,
以免到整机上无法测量,致使对叶片强度失去控制。另外在发动机的预研与型号的关系上
,曾一度思想混乱,吴大观把预研和型号的关系,比为树根与树木的关系,如果没有根深
,就没有叶茂,并撰写了十多篇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引起领导和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视。他
对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程序有独特的见解,培养了中国几代航空发动机设计人才。他为人正
直无私,工作严肃认真,勤奋好学,服从组织,平易近人,在航空工业界被誉为德高望重
的老专家。1992年,他被人事部批准为航空工业系统5位70高龄以上暂不离退休的专家教授
之一。
<img src=http://images.21dnn.com/mmsource/image/2003-3-13/0313j9.JPG>
中国曾把发动机与飞机型号结合 这一点一直存在争议
吴大观虽已是79岁高龄,且多年左眼失明,身患冠心病,但他仍在职工作,每天工作
10小时以上,星期天、节假日也照常到办公室工作,查阅、翻译和审核资料,写文章,提
建议,一心扑在工作上。
近年来,他负责主编了军用通用发动机规范、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标准、航空发动机
材料手册、轻型燃气轮机等各种规范。组织编写航空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大纲、进气道与发
动机相容性研究等。这些都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 王德华)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61.167.138.23]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2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