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李登辉同志永垂不朽), 信区: Aero
标 题: 军用雷达杂谈之机载军用雷达(请注意最后一段)zt(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2月02日20:38:0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 原文由 dxmxqe 所发表 】
60多年来,机载雷达已发展出8大类,数百个型号。其中军用机载雷达占了大多数。尽管现
代战机有红外,电视,电子支援(ESM)等光电感应器,但是雷达仍是全天候侦测能力最强、
精确测距能力最远的观瞄手段。本文着重介绍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机载火控雷达。军用机载
雷达的出现,完全出于30年代英、德海上交战急需机载雷达在反潜战中帮助搜寻潜艇,随
后在二战中又出现了多种型号的10厘米和3厘米波段的机载雷达,其使用范围也扩展到了对
地轰炸,空中拦截,敌我识别等领域,但它们的技术水平都十分接近且原始,笨重的米波
振子阵列天线还是被装在机头和机翼的外侧,所采用的信号也不外乎脉冲调制和调频连续
波两种。
二战后,机载雷达成为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以及脉冲压缩
的组合系统。同地面雷达不同,机载雷达所要处理的地面杂讯和噪讯都很复杂,这主要是
因为相对于地面雷达位置的固定,地面对飞机而言有了相对速度,地面杂讯的多普勒频移
不再为零,而同空中目标一样有了相对速度和矢量,简单的目标动态指示(MTI)已经不再使
用,这就引进了杂讯可见度(SCV)的概念,我们希望SCV值尽量高,也就是雷达在多普勒频
移原点附近的曲线尽量陡峭,滤去更多的地面杂讯。另外,为了一起滤去摇摆的树枝,海
上的波浪和云雾等慢速反射物杂讯,雷达靠增加延迟线,也就是每隔几道脉冲作相减,延
迟线越多,原点的放大率就越小,滤除的范围也越大,SCV的值也就越高。然而类比式(an
alogue)雷达的延迟线跟所用材料有关,不能无限增加,而材料又受本身特性和外界的影响
容易产生不确定性,解决的方法就是将雷达回波转为数字讯号,当代的机载雷达几乎都采
用数字式雷达就是这个原因。
在雷达对延迟线作进一步计算前,其强度可以乘上不同的权重(weighting),使整个滤波频
谱的特性改变,增加对固定杂讯、慢速杂讯的滤除效果。当雷达以数字方式设计时,不同
的权重只是软件中的不同系数而已,因此,依战术需求、杂讯的分布情况,适时改变权重
系数,制造出不同的滤波曲线,就可以对杂讯的处理产生最佳的效果。预警机如E-2C和双
座战机都有专人依战术环境调控不同权重的雷达模式,以求产生最佳滤波效果。当权重取
特殊值时,多重延迟线的数学公式会近似于离散傅立叶转换(DiscreteFourierTransform)
(例如,当延迟线值为2的整数次方时,所需计算时间最短,被称为快速傅立叶,FFT)此时
不同的延迟线不仅可滤掉原点附近的杂讯,实际上,N条延迟线能将多普勒频移讯号分成N
等分,使从零到脉冲重复频率(PRF,PulseRepeatFrenquency)内每一等分的杂讯处理都可
以得到控制。F-16A/B型使用的APG-66火控雷达FFT为64条,台湾IDF上的金龙53雷达最高可
达256条,其滤波的差异可想而知。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弃用延迟线而直接以窄频滤波器模拟出所需的滤波曲线
,但同时为防止回波在窄波器处理中将大部分频率滤掉,产生测距失真,必须加上距闸(R
angeGate),根据雷达的距离解析度将时间等分,以体现回波的时间性。
当目标相对速度造成的多普勒频移为PRF的整数倍时会被意外滤除,此时的速度称为盲速,
此种现象称为速度不确定性(VelocityAmbitious)。当目标距离太远时,回波反射回来,下
一道波已经发出,使雷达搞不清这道波是哪道发射波发回来的,而计算不出目标的距离,
这就叫距离不确定性。当PRF值高到使盲速高于任何可能目标的速度时,不存在速度不确定
,称为高PRF;而当PRF低到使脉冲间隔周期比脉冲来回可能最远距离的时间还长时,距离
不确定性不成立,称为低PRF;两者之间,也就是既有距离不确定,又有速度不确定的PRF
称之为中PRF。为了大家不打瞌睡,从这里开始我就长话短说了,高PRF雷达对迎面而来的
高速目标(相对速度最大)侦测效果最佳,对地面杂讯的过滤能力最强,因此俯视能力好,
而对尾追目标的搜索能力差,在引导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时,一定是用高PRF,因为高PRF
的脉冲间隔短,资料更新率较高,缺失是为克服距离不确定性而使用的调频(FM)手段不可
以捷变,因此抗电子干扰能力较弱。低PRF测距既准又远,只可惜处理的多普勒频移范围窄
,滤波效果欠佳。中RPF则兼具二者的优缺点,可视情形巧用它们的特性,变换PRF值,消
除速度和距离的不确定性,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中PRF雷达俯视的搜索范围不如高P
RF,侦测逃逸目标能力不如低PRF。同时,在时间或频率轴上,目标回波都有速度或距离的
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无法完全将杂讯分离,只有在目标强度足够时才可侦知,所以其搜索
距离受到限制,F-16早期的APG-66就是纯中PRF雷达,它的性能也属中庸。另一种解决高、
低PRF之道就是同时使用两者,实现俯视和测距能力的统一,E-3预警机的APY-1雷达就在高
PRF操作中搀加了长脉冲(低PRF),再以压缩脉冲的方式得到较高的测距精度。
70年代,F-4E的AWG-10雷达首度使用高PRF雷达,将机载雷达带入俯视/俯射的新纪元;F-
14的AWG-9则增加了低PRF能力,能够侦测非迎向目标;80年代,F-15的APG-63雷达,首次
将中PRF实用化,借由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程式化能力,使其可以弹性变化及分析P
RF值;在长程搜索时使用高PRF,及早获得来犯之敌,进入攻击前的中程追踪时切换到中P
RF得到精确的距离,得以在第一时间发射导弹先敌发起攻击。早期英国“旋风”ADV的“猎
狐人”雷达使用一种调频中断连续波的独特操作方式,名字听起来挺吓人,其实就是前面
提到过的高PRF操作的FM测距雷达,只是以极高的速率发射脉冲时,就等于是连续波,并运
用了数字式脉冲压缩,频率捷变(FrequencyAgile)及FFT,俯视及电子反对抗能力已非早期
高PRF雷达所能比拟!但搜索尾向目标就不甚理想了,所以到了F-14D的APG-71便没有跟进
,而是学F-15引入中PRF,由此可见,X、Ku波段的中PRF才是80年代机载火控雷达的主流。
到了90年代,更新一代的“旋风”ADV已经改用了同时具有高、中、低PRF的全波形多普勒
体制的“蓝狐”雷达。美军目前最强悍的APG-70(注:供F-15E)雷达首创应用高PRF的距闸
脉冲多普勒雷达,号称解决了高PRF不能精确测距的问题,并用新的软件控制FM测距,增加
了最大追踪测距,俯视滤波性能更是十分优越,其具体操作细节在这里就不多谈了,只说
一个数据供大家参考,APG-70操作在200kHz的高PRF,脉冲间隔为5微秒,竟在这狭小的空
间内分出40个距闸,各500只滤波器!
在远程搜索时,通常使用高PRF,这是因为低空高速目标最具威胁性。越战时,北越的战机
就常常埋伏在低空待命,一旦美军轰炸机编队由上方通过时,就在地面管制(GCI)的引导下
,爬升至敌机12点处,利用速度和位能的优势俯冲攻击,往往杀得没有俯视能力的美机措
手不及,亦或抛下炸弹仓惶而逃,亦或仓促应战(不少美军王牌就硬是这样被干掉了)。然
而,偷袭者此时早已迅速窜回低空遁逃了。我们又讲说高PRF测距不准,也就是说不能够分
离出多个目标的远近关系,只有速度,高度和大概距离,故称为脉波多普勒搜索(PDSearc
h)。海湾战争时,F-15C的雷达屏上时常出现多达五六十个光点,而每一笔的资料都缺少精
确的距离数据,这时,雷达不能够识别、跟踪每一个目标,甚至不清楚雷达上光点的移动
是否为飞机还是云朵,飞鸟之类的什么东东,那么我们平时强调谁的雷达最大搜索距离有
多长多长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搜索中高空目标,也就是仰视时,可用低PRF,以得到目
标的精准距离资料,称之为距离同时搜索(RWS,RangeWhileScan),缺点是测不到低空高速
逼近的目标,需要调至中PRF得到目标的详细资料。
转动扫描:雷达只绕一个小空间的中心轴来回搜索,该中心轴由飞行员通过作舱内的按钮
来控制。不同于地面雷达的360°垂直扇形波束,战机的雷达靠点射累计成面,通常有一面
2行、4行、8行之分。因此,战机的雷达搜索到目标后,接下来就进入目标标定(TargetAc
quisition)的模式了,也就是跟踪每笔光点的走势,把真正的目标同杂讯、噪讯中分离出
来,用距闸锁定。距闸就像个小框框,只保留框内的讯号,如果框内的讯号前面较强,表
示目标移向前方,在处理下一道回波时,距闸就移向前,反之亦然,速度闸也是用类似原
理跟踪目标的速度。如此一来,目标的速度和距离就可以实现自动跟踪了。
对付单一目标,雷达天线可以用角锥扫描或单脉冲扫描作角度跟踪。如果是多目标跟踪,
则雷达就要有跟踪同时扫描的功能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WS,TrackWhileScan了。此时,
雷达并不限于对准哪一个特定目标扫描,而是在扫描过程中记录下每个光点的方位角,加
上速度闸和距闸测定的速度、距离资料,形成追踪档案,再结合自身导航资料和之前的目
标运动资料,取得目标的绝对路径。目标只有进入追踪模式后方可得到完整资料,进行威
胁评估、敌我识别及火控资料解算。美、苏两国对其重型战机的大功率、大面积的雷达天
线骄傲不已,其实是进入了盲目竞争的误区,F-14的雷达宣称有213公里的最大搜索距离,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TWS距离就只有167公里而已。
在了解了雷达的中远程扫描模式后,明白雷达的几种近程扫描模式和局限性也是很有意义
的。雷达的近程(AGM)扫描模式通常有四种:
超级扫描:雷达的扫描范围仅局限于抬头显示器(HUD)的视野,锁住第一个看到的目标,或
是最接近的目标。
瞄准线扫描:雷达对准机首方向,飞行员按住追踪钮将机首指向某一目标,松开按钮,目
标锁定完成,适合在近战中咬住敌机。
垂直扫描:雷达在垂直方向上下大幅扫描,左右仅作窄波扫描,适合进入高G动作中的战机
锁定垂直方向的敌机。扫描速度很慢,F-14做一次完整的130°/8行需时13秒,而一般的T
WS则以80°/2行或40°/4行换取每1秒一次的较高资料更新率。而长距离搜索时会更慢,因
为天线要等上一道回波反射回来后方可转动向下一行扫描。
针对目前战机雷达低PRF俯视性能差,高PRF尾追能力欠佳的问题,空中和地面预警、指挥
机制的建立都成了一个完整防空网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了。
尽管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赋予了传统雷达新的生命,Typhoon(原E
F-2000)战机的ECR-90机械转动雷达更号称使用高速控制马达,可驱使天线在3/1000秒仰俯
跳跃10度,但新一代的机载雷达走向电子扫描的大趋势已是不可避免了。由于电扫雷达的
高速指向和特定性,使雷达对目标的资料更新率和解析度大大提高,同时,反电子压制的
能力也大增,更由于电扫天线为固态扫描,其天线阵列也就不会四围转动,反射电波了,
无形中增强了飞机的隐匿性。
前苏联的MiG-31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电扫雷达的战机。它的NO-07型雷达可以搜索飞机中线
左右各70°的空域,俯视达到了机鼻以下60°,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接战其中4个。法国
“飓风”战机上RBE-2也是使用类似原理的被动相控阵雷达,但是功能更强劲,可同时执行
TWS和地形追踪(TerrainFollowing)的对空、对地功能。目前,第一批海军型“飓风”将不
具备对地能力,空军的双座型则拥有完整的对空和对地的攻击能力。俄罗斯利用卖给中国
苏-27赚得的资金开发出MiG-31雷达的改良型,用在苏-37(Su-37)上,一样具有同时空对空
和空对地的操作模式,可在140~160公里内跟踪20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8个,且搜索范
围也有所扩大,分别达到水平线正负90°,垂直方向55°的广角空域。后视雷达系数为30
~50公里,水平和垂直角度正负60°。美国下一代隐形战机F-22的APG-77主动相控阵雷达采
用X波段有源二维相控阵天线,1000个主动阵列元件每具都可发射和接收波束,免去了复杂
的导波管,探测性能更加先进,且具有“整机性能柔性下降”的能力,也就是雷达的功能
不会因为某些阵列组件的破损而突然全部失效。
1998年,中国的专业刊物指出中国已经研制出了主动电扫相控阵雷达,很可能是供陆基反
导系统使用,说明中国已继美国、俄罗斯、法国和以色列后成为第四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
家。美国同类的GBR雷达目前配置THAAD战区防导系统,其操作频率为当代机载雷达通常使
用的X波段,因此具有极高的解析度,而TWS距离却是采用较长S波段SPY-1雷达的3倍以上!
有此宝物,中国版的THAAD系统应不远矣!
中华网军事论坛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2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