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记“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24 19:00:07 2006), 站内

http://www.avic1.com.cn  2006/05/23 
 

人生与蓝天结下了难舍难分的情缘,荣辱与航空动力事业的兴衰血脉相连,生为奋
斗40多年的航空人,情感的律动与那颗火热的报国心,激情演绎出一个永恒深爱的
主旋律。

——题记

2005年的冬天,北国的沈城寒意浓浓,对于中国航空动力事业来说,这个冬天却是
一个沉甸甸的收获季节。11月,“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初始寿命试车胜利完成,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人都题词批示,赋予了极热情的嘉勉和高度赞誉。

12月28日,中国航空动力又一次迎来事业的腾飞,一个激动人心、永载航空工业史
册的伟大日子,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
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在中国一航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顺利通过
设计定型审查!

定型大会隆重而热烈,签字仪式更是高潮迭起,当“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
迈着稳健的步伐自信地走向签字台时,300多名军队首长、上级领导、专家、代表
齐聚一堂的庄严会场上,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签字落笔
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闪着泪花又向与会者深鞠一躬……

这一鞠,深表赤子之诚,向党和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无愧于钟爱一生的事业


这一鞠,跨越万水千山,是航空工业战线几十万职工的心血与汗水期盼的结晶!

这一鞠,曾经风雨无阻,六千五百七十多个日日夜夜、矢志不渝的渴望!

这一鞠,彰显壮歌大勇,多少人倾注了满腔热血、华发早生,奉献了最美好和宝贵
的青春年华;多少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终生无悔……

位卑未敢忘忧国。“太行”发动机——我国国防急需的航空动力装备不是为研制而
研制,国防急需我们的发动机成为空军的装备,至高决策一发配两型更是天大的事


1991年底,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张恩和出任“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研制我国新一
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重任落在他的肩上。1987年至1993年,在原国防科工委和空
军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奋斗,一航动力所克服了基础薄弱、条件不足
等种种困难,完成了“太行”验证机阶段的研制工作,并以配装我国一新型飞机的
技术状态转入原型机研制。然而,在当时技术情况下要用“太行”发动机配装新型
飞机试飞有很大风险,发动机装飞机试飞前,除必须进行大量地面试车考核外,还
需要经过飞行台试验才行。当时,国内仅有的飞行台寿命已经到期,而且飞行包线
也太小。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过进一步引进合作,新型飞机又有了国外成熟发动
机配装试飞。刚接任“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的张恩和副所长在琢磨这个问题:“
太行”发动机如何找到合适的飞行平台进行领先试飞?

张恩和经历了涡扇6发动机整个研制过程,涡扇6下马后,曾领导所里的民品开发工
作,在那段时间里,他思路开阔,面向市场,发挥研究所的技术、人才优势,开发
民品30多项,其中8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创造经济效益
2000余万元。

他似乎天生就是属于那种喜欢攀登的人,身上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他个子不高,
头发花白,总是迈着稳健有力的步伐边走路边进行思考。在谈到他心爱的发动机事
业时,总是那样永远充满着激情。面对“太行”发动机如何找到合适的平台进行领
先试飞问题,张恩和心中,既有民品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要抓牢市场的深深烙印,又
有经历过涡扇6下马的痛楚,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感到选择合适的试飞平台太重要
了,否则失去装机对象,就会悲剧重演!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飞机直接装备部队,为降低“太行”发动
机配装飞机的研制风险,张恩和适时地提出了“太行”发动机以国外飞机为平台的
领先试飞方案,并组织了所内的技术力量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可行性论证。1993年,
一航动力所向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报告,申请提供一架引进的飞机作为飞行
平台对“太行”发动机进行领先试飞。周密的论证和详细的汇报使得中央军委等上
级领导对张恩和的建议有了更大的信心。

1995年6月7日,刚刚落成的一航动力所技术协调中心的二楼多功能厅内,总参、国
防科工委、空军、海军等上级领导,在饶有兴致地听取了张恩和总师的汇报后,时
任副总参谋长的曹刚川传达了中央军委的重要决定:“‘太行’发动机一是配新型
歼击机,二是作某型飞机的后继动力。某型飞机的动力就寄托在‘太行’发动机上
。所以,‘太行’发动机的成败和周期,不但关系到新歼,也关系到引进的飞机。
这是关系到中央军委下的决心对不对的问题。如果搞砸了,不仅影响新歼,某型飞
机也完了,就是说我们的决心下错了,这就是对人民的犯罪,由于军委已经决定将
‘太行’发动机作为后继动力,因此,‘太行’发动机是两种飞机成败的关键。空
军下一步建设就立足这个发动机了,各级领导都要重视。这是关键中的关键,重中
之重。大家都要认识到责任的重大……这是不是也作为一个军令状。”曹刚川副总
参谋长的话字字千钧!“太行”发动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现在的问题不是解
决一个试飞平台的问题,而是一种发动机要装两型飞机,如果研制成功,这是一个
双赢的结果,如果研制失败,后果那是……此时的张恩和总师和所有参研人员一样
,既为国家的重托感到无比喜悦,又为任务的艰巨而感到压力沉重。张恩和总师意
气风发豪情满怀,决心拼命一搏了,不会喝酒的他在曹刚川面前喝下了“断头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将“太行”发动机配装被选定的飞机,
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缺乏飞机的设计资料,改动飞机结构更非易事,在得到
一航沈阳所时任所长刘春义、总师李明等人的大力配合下,两所确定了一个“可恢
复性更改”方案,飞机方面对进气道和发动机机舱的改动为发动机装机提供了宝贵
的机会,但需发动机解决的问题更多,特别是由于“太行”发动机主体尺寸比飞机
原发动机大,装机时滑油箱超限、总油滤超限、加力喷口调节器超限、液压作动筒
超限,道道难题摆在一航动力所人面前。张恩和身先士卒,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着
。在解决装机问题中,他几乎天天在装配厂房,张恩和同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
怎么把外部附件安排好,也不时地在装配架上爬上爬下,一次突然一个闪失,一脚
踩空,从装配架上翻了下去,头撞在装配架的横梁上,鲜血很快流了下来,张总当
场昏了过去,现场的同志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抢救苏醒过来,他睁开眼睛问的第一
件事:发动机附件排好没有?就是这样一股矢志不渝的韧劲,终于确定了一个最好
的装机方案。

1998年5月,总装备部批复:同意将“太行”发动机首装机种由歼某飞机调整为某
型飞机,并在该机上完成发动机设计定型。此后不久,在一航沈阳所、一航沈飞、
一航黎明的全力配合下,完成了配装飞机的全尺寸发动机金属样机制造和装配,在
一航沈阳所仅用一个半小时就成功装进了飞机,为“太行”发动机装机试飞迈出了
坚实的一步。

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机制。“太行”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必胜的信念
始终不渝,坚持到底,锲而不舍,一代名机就诞生了。

自1987年起,张恩和任“太行”发动机行政副总指挥,他与当时的总设计师李志广
密切配合,在“太行”发动机设计研制中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由于航空工业
在设计研制、制造工艺等领域都缺乏工程经验,加上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在基础薄
弱、设备简陋、经费紧缺的困难条件下,他和李志广带领科研人员,集思广益,科
学决策,控制继承与创新的比例,降解技术风险,采用了数十项有预研基础的新技
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如:首次采用带进气可变弯度导向叶片,超塑成型扩散连接
的进气机匣,是国内该项设计技术的全新突破;两级低压涡轮首次采用复合倾斜弯
扭的三维气动设计,其效率达到国际水平;复合材料外涵道机匣是国外第四代发动
机技术,填补了国内航空发动机技术的空白;首次采用整体铸造钛合金中介机匣;
尾喷口为全程无级可调收敛扩散喷口设计。发动机从设计上注重维修性品质,采用
单元体结构设计技术,设置齐全的状态监控手段,为发动机从定期维修向视情维护
转变创造了条件。

“太行”发动机作为第三代主战机种的动力,张恩和十分重视发动机元器件立足于
国内,材料实现国产化。在生产管理上,他积极支持发动机试制生产破除一厂一机
的模式,进行专业化生产、大协作,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一些重要部件或附件由
两个承制厂同时试制生产,重要的关键技术几个单位协同攻关,使106种新材料、
新工艺得到成功应用。不仅保证了发动机试制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使国内发动机行
业制造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试验是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恩和组织、参与了高空台试验、风扇性
能试验、压气机性能试验、燃烧室部件性能试验、涡轮部件性能试验、主燃油泵调
节器等试验。“太行”发动机的零部件试验范围之广、项目之全、时数之多,创国
内发动机研制史之最,其中高空台试验、高压压气机性能试验等是高风险、高难度
的大型试验。高空模拟试验是检验航空发动机在飞行包线内可靠工作能力的重要试
验。“太行”发动机先后进行了四次试验,对发动机的功能、性能、空中起动、推
力瞬变、通断加力、进气畸变、高原、高温起动等特性进行了检查。这也是我国首
次开展的大推力级带收扩喷口加力燃烧室的涡轮风扇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张恩和
对此类试验十分重视,认真向专家请教,查阅大量技术资料,多次主持召开了研讨
会,他严肃地指出:“这个试验对发动机影响很大,这是国内首次进行这类试验,
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要学习航天人的精神,做好各项预防
措施。”在试验前的评审会上,张恩和针对试验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预案,为
参加设计和试验的人员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从而保证了高空台试验顺利成功
。高空台试验都是在后半夜,张恩和经常与大家在现场,分析研究试验数据,通宵
达旦。张恩和经常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新方案或新设计更改要在充分讨论的情况
下再定;新方案或设计更改要验证后再落实,制定预案,预则立,不预则废,注重
细节设计,技术问题贯彻“严、细、慎、实”的原则。

“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始终把可靠性增长放在第一位,始终十分注重发动机的整
机试车。为了提前暴露“太行”发动机装机技术状态的问题,张恩和决策:发动机
提前一个批次进行投入试车,进一步验证发动机结构可靠性。从1997年开始,“太
行”整机试车时数每年成倍增长,创国内发动机型号研制史上的最高记录,并为“
太行”发动机提前一个批次进行科研试飞打下坚实基础。

“太行”发动机通过一、二批机、定型批发动机的大量试验考核,经历了故障暴露
、攻关解决,验证,再暴露,再解决,再验证的认识过程。已从故障高发期进入稳
定期,结构渐趋成熟,可靠性不断提高。一航动力所的一大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总
设计师张恩和指导和影响下,也随着型号研制而成熟、工程经验逐渐丰富,实现了
人才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为我国的航空动力事业后续发展做出重要保证。

“太行”发动机是生命工程。“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战而胜
者尤值得推崇,爱惜弥足珍贵的机遇,不负前人,笑对来者。

“太行”发动机作为某歼击机动力装置而立项的,发动机的性能是以歼某飞机的使
用性能为目标。为了尽快实现“一机两用”的目标,在张恩和的主持下,1997年研
制的重心转移到对发动机性能状态进行适应性修改设计,修改后的发动机性能与某
飞机相匹配。当时风扇一级叶片断裂故障曾一度成为研制工作的拦路虎。张恩和与
风扇设计人员经过充分论证,把排故的重点放在通过改进阻尼凸肩设计上,经过了
大量的计算分析、动应力测量、修改设计,在重新加工制造时,采取加强叶根强度
等多项措施,使断裂点的应力水平大大降低,满足了发动机试车可靠性要求。同时
,“太行”发动机试验中也暴露出控制方面的问题,控制系统采用的新技术——数
字电调系统,在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性等的解决需要一定周期,会影响太行发
动机装机试飞的总体进度,张恩和审时度势,及时决策采用机械液压方案,1998年
12月,该方案装机试车,经过严格的考核验证,能保证发动机可靠工作。由此,张
恩和决定把原来的数字电调方案改为第二案,待发展成熟后再取代机械液压控制方
案。在“太行”发动机原型机研制阶段,高压涡轮盘采用了粉末冶金的新材料,由
于国内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张恩和顶着巨大的压力决策:从定型批开始换掉这种材
料。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这两项重大决策,确保了“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进程。

在“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张恩和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超常负重前行的他
,总保持着忧患意识,发动机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不仅影响新歼,某型飞机也
没了动力,这不仅关系到航空工业的发展,更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危的需要。

2000年底和2001年初,外厂发动机零部件交付比计划晚了整整一年,最后一个发动
机件11月20日才交付到所,张恩和积极组织人员,采取平行交叉作业,连续加班加
点,昼夜兼程,争时间、抢进度、保质量,将配装飞机的发动机在年底前按规定节
点交付一航沈飞。

2001年6月6日,一航沈飞的试飞跑道上响起了巨大的轰鸣声,一架银白色的新型战
鹰带着人们的期待和祝福,风驰电掣般地离开跑道,直刺蔚蓝的天空…… “太行
”腾飞了!一双双眼睛被吸引住,一颗颗心在激动中跳跃!终生难忘的时刻啊!飞
机着陆后,张恩和噙着泪花,疾步奔向跑道,紧握着试飞员毕红军的双手,激动得
良久没有放开……

“太行”发动机首飞成功后,为了尽快转入后续科研试飞阶段,张恩和每天都与大
家一起研讨试飞情况,找出薄弱环节,确定调整方案,使试飞一直顺利进展,到
2001年10月中旬,科研试飞完成了最后的两个起落,提前两个半月完成试飞任务。
当飞机在最后的返航过程中,试飞员做出一连串的精彩特技表演时,张恩和和现场
的同志们一样都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001年10月中旬,“太行”发动机经过两个阶段,历时4个多月的试飞,发动机科
研试飞提前胜利完成。喜讯传到北京,得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充分肯定,时任军委
副主席的张万年和迟浩田都做出了重要批示。总装、科工委、中国一航发来了贺信
,深秋的北京,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11月5日,中国一航召开了重点型号任务
动员大会,刘高倬总经理向以张恩和总师为代表的“太行”发动机型号现场指挥部
,颁发了50万元重奖。“太行”发动机进行科研试飞,这在我国发动机研制史上尚
属首次,提前完成试飞任务更是个创举。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古语令人荡气回肠,悲壮俱生。战而胜者诚然可贺,但屡
败屡战、愈挫愈奋者,也正是航空动力事业人的气概,纵观“太行”发动机研制十
八年的风华岁月,探索者最值得推崇,在创新途中具有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气概的
人们最值得讴歌。

“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发动机”,也许没有任何语言能比张恩和的这句朴实的话更
能概括他在整个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奋斗和艰辛。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从研制工
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研制工作中。放弃了节假日,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带领全体
参研人员顽强拼搏、超常奋战。在整个型号研制的过程中,作为技术负责人,始终
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做好每一项工作。当型号研制遇到困难的时候,从不气馁,能把
握大局,并在技术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组织技术人员集智攻关。当型号研制进
展顺利的时候,总告诫自己和整个研制队伍要谦虚谨慎,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言胜。

在组织“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任务方面,严细慎实是张恩和对参研人员的要求。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发动机出现问题,他都要亲自检查,找出问题的根源,做出较
好的解决方案。并且对一切可能相关的环节进行确认,确定没有产生影响后才放心
。他经常鼓励同志们:“不能辜负上级领导的信任,有问题早暴露,暴露一个少一
个,否则装到飞机上再出事损失就大了。”

发动机研制工作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发动机先后经受了几次大的考验:试飞中发生
了三次“特情”,高空小表速边界、加速性、加力接通等相关技术难题摆在全体参
研人员面前。

2003年春季的一天深夜,从高空台试验现场传来“太行”发动机存在空中起动问题
,此时正值非典时期,张恩和得知此情后,坚决表示要去现场,大家都劝说他不要
去了,派别人过去处理。这怎么行呢?他面带焦虑表示:“太行”发动机已成了自
己生命的一部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它,如今眼睛出问题了,不去能安心
吗?在出发的那天晚上,张恩和彻夜未眠。是的,他担心发动机行业的发展再出现
大的挫折。他眼前浮现的是试车的同志不分白天黑夜奋战的情景,浮现的是跟飞同
志那被烈日晒黑了的面孔,浮现的是所领导风里来雨里去组织协调的身影,浮现的
是全所职工为了型号不顾小家的一幕幕……

从沈阳到四川,张恩和与所长李勇、党委书记陈锐经过三十八个多小时的颠簸,来
到高空台现场。六十多岁的张恩和一下车顾不得休息,一边听着参研人员的汇报,
一边认真地思考,在30℃度的高温下,一夜未合眼的张恩和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
,一遍一遍地分析各种数据,在场的所有人员都被感动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终于找准了问题并排除了故障,从而保证了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攻关的关键时刻,一航动力所成立了以所长李勇、总师张恩和为组长的攻关组,与
试飞院密切合作,兄弟单位协同攻关,攻关组几乎每天晚上召开技术分析会,对白
天飞行结果进行研究。在攻关过程,主要技术问题难关先确定攻关方向,然后小步
前进,只要存在希望,问题有所改善就做深入细致地工作,先后采取了“大改”、
“小改”等措施后,一些发动机的结构故障得到排除。高空小表速边界工作可靠性
这一难关久攻不下,中国一航副总经理林左鸣等坐镇指挥攻关,他要求大家发扬技
术民主,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多方案平行进行。在主泵燃油调节器这个关键环节
上,控制专业的同志经过严谨细密的研究分析,确定了五个攻关方案。方案制订过
程中,张恩和要求以数据说话,从出现问题的根本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在征求有关
专家的意见后,决定采用Ⅱ方案,发动机在换装Ⅱ方案主泵调节器后,一举攻下加
速性差这一难关,经过十几次飞行验证,证明了攻关措施正确有效,高空小表速边
界工作不可靠的重大技术关键得到彻底攻克。

“太行”发动机四级盘破裂事故时,张恩和就在工作现场,排故工作一连二十多天
,他每天都往来所区与试验基地现场,从设计等方面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召开
排故分析会时,多次动员大家坚定信心,更加努力地把自身工作做好,就是对型号
最大的支持。由于昼夜连续奋战,张恩和的老伴从国外回来,看到他二十多天也没
换衣服的情形,心痛得直掉泪……

“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持久试车和长久初始寿命考核试车是定型前的两项重要长
试,张恩和亲自任长试现场总指挥。在最后的决战时刻,他多次要求大家:确保指
挥系统的顺畅运转及问题的及时处理;对上台长试的发动机进行严格的工艺、设计
质量复查,他组织所里各专业的专家进行逐条分析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预
案及具体的解决措施,确保发动机的装配质量及试验安全。长试中,张恩和每个阶
段试车都亲临现场,及时跟踪试车情况,处理技术问题,协调工作。试车后每次故
检,张恩和都亲自参加。

2005年11月14日是“太行”发动机的节日,也是全所、全集团、全行业喜庆胜利的
时刻,“太行”发动机冲破重重难关,完成了型号规定的全部试验、试飞工作,获
得了通向蓝天的通行证。中国一航总经理刘高倬、副总经理林左鸣等领导首先来到
试车台亲手拉下“太行”发动机长久初始寿命停车的油门杆,试车台外鞭炮齐鸣,
似声声锣鼓、阵阵春雷,荡漾在全体参试同志的心头,日日夜夜的拼搏换来胜利的
喜悦。

中国一航总经理刘高倬在“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持久试车胜利完成庆祝仪式的讲
话中是这样评价张恩和:型号总师张恩和副所长今年六十六岁,仍然在第一线和大
家一起拼搏。六十多岁的人每天在一线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一种执著的事业追求造
就了成功。

万里长空,一代天骄,新机如此志高,挚爱终生倍自豪。任霜白黑发,汗透征袍,
魂牵梦系,风雨潇潇,千难万险不动摇。

为国家研制性能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是张恩和一生一世的愿望。1964年,张恩和毕业
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动机设计专业,毕业后入伍在空军部队锻炼,一年后分配到一
航动力所工作,从此他与发动机事业结下了深厚感情。

1985年至1990年,张恩和担任了“七五”民机重点工程项目涡桨5A1发动机降油耗
工程的总设计师。降油耗工作分为国内与国外两个阶段,国内主要是组织所内的科
研人员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他带头攻下了临界转速测量、轴向力测量、全流
程参数等技术难关,主持降油耗方案论证,确定降油耗方案和措施,试制调试工作
取得预期效果。1986年12月,在我方与外方谈判中,张恩和纠正了外方公司关于涡
轮负反力设计的错误,显示了我国发动机技术实力,为后期合作设计奠定了坚实基
础。扎实的技术工作使涡桨5A1发动机性能试车一次达标,实现了降油耗9.4%的目
标,获得国内适航取证并装运七飞机投入航线使用,改善了发动机的经济性,每架
飞机每年节油约25万元。张恩和荣立部级一等功,获得金质奖章。

张恩和对国家忠诚、对事业忠心、对型号钟情。他说,全体参与新机研制的同志,
都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和型号研制连在了一起。我个人是这样,这个群体也都是这
样,每个同志都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这个型号。除了吃饭睡觉,就搞这个
型号。一生别无所求。只要型号定型了,能用上,其它都不重要。只要对航空发动
机事业发展有好处,对行业发展有好处,对国防武器建设有好处,自己这一生就算
没有白过。

刘高倬在“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大会上对张恩和总师有一段动情的评价:从我认
识他的一天起,在谈到他心爱的“太行”发动机的时候,总是那样永远的充满了激
情,六十多岁了,永远是这样,只要能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一直在拼,非常非常
不容易,这没有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能走到今天吗?

张恩和常说,发动机的研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关系祖国和人民未
来的事业,我们不仅要研制出一个让祖国和人民满意、让用户放心的发动机,更要
培养锻炼出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年轻队伍,这才是我们最大的一笔财富


张恩和在型号研制的过程中特别喜欢和年轻的同志们一起争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年轻拼搏精神,同时注意找出他们的不
足,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
告诫大家:“年轻的一代是祖国航空事业的未来,必须从现在开始,从平时的一点
一滴中积累,你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在这
项伟大的事业中一定要保持严谨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在4月18日中国
一航航空报国颁奖典礼上,一航动力所试验室年轻的主任赵亮将一尊“一片冰心”
献给张恩和时,轻易不掉泪的张恩和双眼湿润了。

成功后的张恩和依然那样热心于“太行”发动机系列发展,谈得更多的是敬佩和感
谢支持他的各级领导、风雨同舟的战友和并肩战斗参研单位的同志们,诚挚的感情
溢于言表……

他没有忘记,在“太行”发动机研制最困难的时候,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空军
、海军和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原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一航等上级领导亲切关怀和
坐镇指挥及强有力的支持;

他没有忘记,所历届党政领导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承担风险,统一思想,组织全
所开绿灯;得力助手副总师们全力以赴,冲锋陷阵,鼎力协助;

他没有忘记,各参研单位识大体,顾大局,同舟共济,确保任务不在本单位晚点;
特别是那些试飞英雄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太行”飞出了翅膀,飞出了生命,飞
出了风采……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8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