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为世界发展贡献动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un  7 09:59:55 2004), 站内

http://www.avic1.com.cn  2004/06/04 
 

横空出世  “昆仑”高歌

“昆仑”发动机是我国第一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也是我国第一
种完全按照国家军用标准和发动机型号规范研制的航空发动机。“昆仑”发动机研
制成功结束了我国只能仿制、改进国外发动机的历史,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
翻开了自主发展的新的一页。

“昆仑”发动机由六○六所作为总设计师单位,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
和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为主要承制单位,从1984年开始研制,先后进行了
两次重大修改设计,攻克了压气机和涡轮叶片多次断裂等技术关键难题。1993年
12月12日,“昆仑”发动机推动新型战机首飞上天。半年后,总设计师严成忠和科
研人员攻克了高压、低压压气机不匹配这个技术关键,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昆仑”
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难题。在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科研人员用4个月时间,攻
克了通常情况下需要一年时间解决的发动机高空大马赫数试飞中喘振停车重大技术
关键难题。

“首飞不易,定型更难”。中航一集团成立后,正是“昆仑”发动机定型前进行地
面考核试验和空中试飞的重要阶段。按照研制任务书、型号研制规范的要求,加上
上级要求增补的试验项目,“昆仑”发动机共需要进行250多项地面试车考核试验
和几百个起落的空中飞行试验,其中数十项高难度试验在国内尚属首次。

科研人员在总设计师严成忠带领下,历经数年奋战,经过上万小时零部件试验、上
千小时整机试车,先后排除了上百个技术故障,顺利通过了国内在新研制发动机上
第一次进行的整机超温、滑油中断、整机断电、吞水等高难度的试车考核。

在进行上述试验、试车的同时,在总设计师严成忠部署下,按照“先易后难,逐步
升级”方案,经过11次60小时和3次150小时模拟试车,逐级摸底,扫清障碍,“昆
仑”发动机于2000年7月2日一次顺利通过QT 150小时定型试车,通过型号规范规定
的全部地面试验;到2001年9月完成了“昆仑”发动机全部空中试验项目,达到设
计定型标准。

2001年12月20日,“昆仑”航空发动机在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完成了
300小时寿命试车的严格考核,全部通过了用户要求追加的几项高难度补充试验。
经过18年孕育,几起几落,“昆仑”发动机终于横空出世,写下了新中国航空发动
机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2年5月20日,“昆仑”发动机通过国家设计定型审查,翻开了我国航空发动机
以及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使我国成为美、俄、英、法之后第五个能够自
行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

“昆仑”发动机采用了数十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中等
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在性能和寿命等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参考国际上先进的
对流、撞击加气膜复合冷却技术,设计人员大胆采用复合气冷空心涡轮叶片,集中
国内最优秀的发动机设计、材料、工艺、加工、检测等方面专家组成“国家队”,
攻下了复合气冷空心叶片尖端技术,摘取了现代航空发动机技术“王冠上的明珠”
,拿到了研制现代先进航空发动机最重要的一把“金钥匙”。

就在“昆仑”发动机设计定型最后一项试验完成后仅仅两个月零28天,以“昆仑”
发动机为基础、各项性能优于“昆仑”发动机的“昆仑”Ⅱ验证机在六○六所发动
机试车台完成首次试车。科研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对发动机重要部件成功进行
了数项改进,降低了油耗,提高了推力,在不影响发动机寿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大
幅度提高了发动机部件性能和整体性能。短短10天内,“昆仑”Ⅱ发动机经过12次
开车、共6小时36分钟初步调试,各项性能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各项监控参数都
在规定值之内,试车数据有良好的重复性。

专家认为,“昆仑”Ⅱ研制成功表明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自主发展的能力基
本形成,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队伍日臻成熟,不仅为今后研制更多的新型航空发
动机铺平了道路,而且为把航空发动机转为地面应用的燃气轮机构筑了很好的平台
。□


磅礴辉煌  “秦岭”欢唱

“秦岭”发动机是我国生产的第一种国产化中等推力的双转子涡轮风扇混合加力式
发动机。中航一集团成立以后,“秦岭”发动机研制列入重点项目,在引进生产专
利和“八五”已完成部分国产化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整台发动机国产化,以基本形
成用国产材料和成件生产该型发动机的能力。

“秦岭”发动机是配装我国著名战机“飞豹”的动力装置。这种发动机工作稳定,
起动可靠、迅速,高度、速度特性好,巡航耗油率低,维护性好。完成“秦岭”发
动机研制,可有效地提高“飞豹”飞机的飞行水平及作战实力。西安航空发动机(
集团)公司是该发动机的总承制单位,国内80余家有关厂、所、院校参加了研制。
试制工作从90年代初开始,各参研单位攻克了大量技术、工艺难关,为“秦岭”发
动机试制成功作出了贡献。

在整个鉴定试飞过程中,“秦岭”发动机工作正常,未出现过将发动机脱离机身进
行排故的情况,领先试飞证明该发动机可靠性、稳定性好,达到了试飞大纲的各项
指标要求。

2003年7月16~18日, “秦岭”发动机在西安通过了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我国航
空发动机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的专家在技术鉴定结论中认为:“秦岭”航空发
动机通过工艺试车、考核试车和装机领先飞行,性能良好,运行平稳,主要技术性
能已基本达到了使用要求,可以投入小批量生产。

“秦岭”发动机研制成功是继“昆仑”发动机后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的又一重
大突破,填补了我国自主生产涡轮风扇加力型航空发动机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航空
发动机制造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


涡喷13系列发动机

2003年12月13日,“山鹰”高级教练机从贵州冲天而起,其动力装置是一台由黎阳
航空发动机公司和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研制生产的涡喷l3F(C)涡轮喷气发动机。

在国产航空发动机中值得一提的当属涡喷13系列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不断改进、
改型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系列改进型号,目前已成为我国空军、海军主战机种——歼
七、歼八系列飞机的动力装置。涡喷13AⅡ发动机在199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新研制的涡喷13B发动机在1996年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涡喷13发动机是在总结涡喷7和涡喷7乙发动机改进与研制的基础上并参照国外同系
列成熟发动机设计研制的航空发动机。涡喷13发动机在涡喷7发动机基础上改进设
计了压气机,增大了空气流量,扩大了发动机的稳定工作裕度。压气机部件应用钛
合金,减轻了发动机重量。通过各部件、系统结构上的改进,大大改善了发动机的
可靠性、耐久性和操纵灵活性。1988年2月,涡喷13发动机通过国家审查设计定型


此后,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和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为满足歼七、歼八系列新型飞
机对发动机的需求,对涡喷13发动机不断进行改进改型,形成系列,满足了我军现
役主战飞机的需要。通过应用钛合金材料部件、采用国际先进的带冠叶片结构设计
、选用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改进设计压气机转子、采用附面层控制等新技术,提
高发动机推力和整体性能,以满足新型战机对发动机的要求。

黎阳公司把航空发动机改进改型研制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把关键技术攻关作
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命运之战,在2002年,针对故障分析、改进方案论证、改进
件试验验证和发动机长期试车考核3个重要阶段,先后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各类故障
分析会、方案评审会、技术攻关会36次;开始长期试车前进行整机验证试车30多台
次,试验工作超过115小时,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2002年7月28日,涡喷13B发动机300小时长期试车在黎阳公司胜利结束,为按期完
成发动机设计定型完成了重要的节点;涡喷13B以其在继承涡喷13发动机成熟性的
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性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与自主研制的“昆仑”发动机和全面国产化的“秦岭”发动机不同,黎阳公司研制
涡喷13系列发动机走的是一条不断改进、改型的发展道路,即在设计定型的发动机
基础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发动机部件,提高发动机总体性能。这种
不断改进、改型的方式投入少、见效快、风险低,使黎阳公司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撑
起国产航空发动机半边天。□


推动燃气轮机发展  形成新兴产业

燃气轮机是由航空发动机衍生发展的高科技产品,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
备独立研制、持续发展燃气轮机的能力。作为先进的动力装置,燃气轮机因其体积
小、功率大、效率高、排放低、工作可靠等优点,在发电、天然气管道输送、船舶
动力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在“军转民”过程中,通过“航机陆用”先后在航空发动机基
础上改型开发生产了6种10余个型号100余台轻型燃气轮机。1984年,黎明航空发动
机公司利用航空发动机改制成功国产第一台热电联供机组,通过在油田“买气卖电
”,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燃气轮机发展道路。

中航一集团成立以来,集团公司党组对发展燃机事业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QD-128、QD-70等型号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相继点火、发电,形成轻型、中型、重型
燃气轮机系列发展的良好局面,燃气轮机已经快速成为发动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的重大项目“西气东输”和我国电力行业大发展为燃
气轮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是发动机行业进入非航空民用产品市场最佳的切
入点之一。

2000年4月,来自国家计委、经贸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
航空工业两个集团公司的领导和专家在北京就发挥航空工业在燃气轮机研制、生产
、服务方面的整体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及“西气东输”工程,组织了深入研
讨,并就航空工业燃机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2003年3月,中航一集团在北京召开所属航空发动机行业所有单位参加的燃气轮机
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发动机行业“大力发展燃气轮机”的战略部署。3月28日,
中航世新燃气轮机股份公司成立,使中航一集团燃气轮机事业形成开发—设计—研
制—安装—运行—技术服务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中航一集团总经理刘高倬说,这是
中航一集团燃机事业发展新起点,是中航一集团大集团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培育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又一重要举措。

2003年6月25日,中航一集团在六○六所召开燃气轮机专题工作会,中航一集团副
总经理林左鸣在会上指出:燃气轮机产业是中航一集团一个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燃机产业发展将带动发动机行业发展;燃机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起来,将回过来
促进航机发展。他说:发展燃机产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们就是要通过发展燃机
产业,提升我们航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轮机推向
世界。此后,于2003年12月成立的中航一集团航空发动机事业部设立了燃机处,主
抓燃气轮机工作。

航空发动机行业自中航一集团成立以来,组织开发了多种型号的燃气轮机,取得了
一系列成果。

QD128燃气轮机是由六○六所、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单位
在“昆仑”发动机基础上改型研制的,主要以“昆仑”发动机去掉加力部件作为燃
气发生器,由六○六所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设计新的动力涡轮和电子调节器,黎
明公司、西航公司承担燃机零部件制造,黎明公司承担燃机总装、试车、销售。

中等功率的QD128燃气轮机功率等级为12000千瓦,热效率约30%。首台QD128燃机及
发电机组是黎明公司于1999年3月发起组织设计、研制的。在研制过程中,科研人
员吸取了国内外航空发动机改装制造燃气轮机的经验与教训,针对燃机部件在长寿
命使用中容易发生的损耗、蚀损、磨损,采取相应有效的改进措施和保护措施。

QD128燃机立足于我国自主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工作参数裕度较大,具有可靠的试
验基础;制造所需的材料、工艺、成品及附件在国内完全可以提供;所采用的新材
料和新工艺均已通过专家评审,具有较好的工作可靠性。

2000年8月底,QD128完成燃气发生器集件,9月20日完成排管和总装;9月底动力涡
轮完成集件,10月9日完成装配;10月11日,燃气发生器和动力涡轮对接。首台
QD128燃气轮机在当年11月珠海航展上一展风采,引起国内外关注。

黎明公司在中原油田投资建设了示范电站,承担电站长期运营。2002年9月,黎明
公司与有关单位通力合作,完成了发电机组成套生产,首台QD128燃气轮机发电机
组交付中原油田安装调试。中航世新燃气轮机股份公司成立后,承担了发电机组成
套工作、机组在电站的总安装和发电运行调试。

QD70燃气轮机是由六○六所设计、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生产的轻型燃气轮机。
QD70燃气轮机是在我国自主研制的航空涡扇发动机基础上改型设计的,采用全部核
心机和低压涡轮,配以新设计、研制的附件机匣、电子控制调节器和液压马达启动
系统;在同等功率的燃气轮机中,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小档功率的QD70燃气轮机功率等级为7000千瓦,热效率约为31%。这种燃气轮机外
形尺寸小、功率/重量比大,污染轻、性能可靠,不仅可用于地面电站发电,还可
应用于天然气管道输送、作为水面舰艇的动力装置。首台QD70燃气轮机于2002年1
月点火成功,8月交付;2003年3月24日在中原油田并网发电,期间最长曾连续发电
运行140多小时。通过长时间连续运行,曝露和解决了不少问题,积累了不少航空
发动机改燃气轮机的开发研制经验,使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日趋成熟,为扩大燃气轮
机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

2003年7月28日,中航一集团在中原油田隆重举行国产燃气轮机并网发电剪彩仪式
,中航一集团总经理刘高倬启动按钮,国产QD128燃气轮机和QD70燃气轮机发电机
组正式并网发电。中航一集团副总经理林左鸣、顾问石川也出席了剪彩仪式。

刘高倬总经理满怀激情地展望了国产燃气轮机广阔的应用前景,指出燃气轮机在油
田发电、海上石油平台发电、城市调峰发电、作为备用电源及输送管道增压方面具
有广阔的市场,在作为舰船动力、坦克动力、管道输送动力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QD128、QD70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填补了我国12兆瓦和7兆瓦功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燃气轮机机组的空白,缩短了中国燃气轮机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标志着我
国自主研制开发的燃气轮机已进入市场化阶段,必将推动中国燃气轮机技术和产业
发展,成为中航一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型燃气轮机是国家科技部列入“863”计划能源领域的重大招标项目。2001年,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启动了R0110重型燃气轮机项目。2002年2月,黎
明公司联合六○六所、清华大学、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上海交通大学、七○三所
、六二四所、上海汽轮机公司、沈阳重型机器公司、沈阳鼓风机公司等单位组成联
合体,共同参与投标。

2002年10月14日,R0110重型燃气轮机项目一举中标,进入设计阶段。黎明公司和
六○六所等单位经过一年多奋力拼搏,完成了项目设计。12月底,R0110项目在沈
阳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十五”“863”计划重型燃气轮机总体专家组的设计评审,
进入研制与调试阶段。目前,黎明公司正在按照制造工艺大纲的要求积极开展研制
的各项准备工作,相关项目也正在按照计划有序进行。预计在2004年年底完成
R0110燃机零部件制造,2005年完成整机装配,2006年年底完成实验电站72小时运
转并提请国家科技部验收。

R0110重型燃气轮机项目通过国家设计评审,标志着我国燃气轮机研究取得重要突
破,初步形成轻型、中型、重型燃气轮机全面发展的可喜局面;显示出航空发动机
行业在燃气轮机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具有开发、研究、设计、制造、安装、
调试、运营及售后服务的强大实力。

中航一集团副总经理林左鸣指出,R0110项目通过国家设计评审,标志着我国重型
燃气轮机研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按照大集团发展战略的要求,抓住机遇
,全力打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燃气轮机产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燃气轮
机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燃气轮机研制的最新成果是QC185舰船用中型燃气轮机。这是在我国自主研制的航
空涡扇发动机基础上改型设计的,是中航一集团重点项目之一,中航一集团副总经
理林左鸣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QC185燃机项目研制人员在小功率等级舰船用燃
气轮机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对QC185燃机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和评审,其
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同档功率世界先进燃气轮机水平。

今年2月8日,QC185验证机燃气发生器在六○六所试车台点火成功;3月16日,
QC185燃气轮机验证机组在沈阳黎明公司点火成功。QC 185验证机机组在试车台上
运行5分钟,燃气发生器工作稳定,运行数据符合设计要求。中航一集团发动机事
业部总工程师白长义指出,QC185燃气轮机点火成功,掀开了我国燃机行业发展史
上重要的一页;它将填补我国舰船用的中档功率燃机空白,为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
步伐创造条件。

面对今后燃气轮机发展工作,中航一集团发动机事业部常务副主任杨锐明确指出:
我们要充分利用航空技术,拓展服务领域。燃机产品要逐步理顺产业链条,包括开
发、制造、成套安装、电站运营等。要缩短燃气轮机研制过程,提高燃机可靠性,
加快燃机产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开拓军用及工业用燃机领域。做好燃机产品市场开
拓工作,要把电站项目开发作为重要的突破口,认真规划,积极推进!同时要抓住
机遇,开展与阿尔斯通(瑞士)公司的技术合作,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在高端产品
开发上联合研究、联合制造、联合开拓市场。    □


转包生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航空工业是制造业中附加值最高的产业之一,航空发动机又是航空工业产品中技术
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有这样一个统计,假若以船舶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为1
,则小轿车为9,彩电为50,计算机为300,喷气式飞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


这个规律在航空发动机转包生产中体现得最明显。

转包生产是中航一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集团公司领导极为重视,亲自带队进行行
业转包生产专题调研,提出发动机行业转包生产整合总体思路。

中航一集团成立5年来,发动机行业转包生产发展较快,转包生产创汇额逐年上升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9年,航空发动机行业转包生产出口交付额为3153万美元
;2002年跃升至6285万美元,增长99.3%,占中航一集团转包生产交付总额1.2亿美
元的52%;2003年,发动机行业转包生产交付额共计7381万美元,依然超过中航一
集团转包生产交付总额的一半。

随着航空发动机行业技术改造不断进展,转包生产的数量和品种也在不断增加,以
转包生产连续5年快速增长的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为例,西航公司承接的转包生产
品种已经由最初的几种发动机低压涡轮盘发展到现在包括发动机各种盘、轴、环、
封严圈和隔圈在内的三四十种零件,涉及的发动机型号也从美国GE公司的LM2500发
动机1~6级低压涡轮盘发展到CFM56航空发动机低压涡轮的5、4、3、2级涡轮盘和
CFM56发动机5级涡轮叶片等关键零件。

2002年5月底,西航公司交付第1000个CFM56发动机涡轮盘,实现了发动机转包生产
方面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西航公司已建成具有亚洲一流水平的航空发动机盘、环
件加工中心,仅这个加工中心每年产值就达到2000多万美元。

现在,西航公司已经与美国GE公司、美国普惠公司、英国罗罗公司、加拿大普惠公
司、法国斯奈克玛公司、德国MTU公司等国际上知名的航空发动机企业及10多个国
家的客商建立了稳固的加工贸易关系。据悉,西航公司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创汇今
年将有望突破6000万美元;航空发动机行业今年转包生产创汇额将超过8000万美元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0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