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Aero
标 题: 严成忠:给战鹰装上“中国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24 21:48:55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发信人: Tupolev (逆火), 信区: Green
标 题: 中国专家为空军战机装上强健的中国心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Jun 24 18:14:25 2005)
2005-06-22
五月,东北某机场上,一架装有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昆仑”发动机的新型战鹰首飞上
天。中国的战鹰,装着强健有力的“中国心”,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六月,由“昆仑”发动机派生发展的QD128燃气轮机运抵大庆油田。这是继QD128燃气
轮机在河南中原油田试验并网发电成功之后,正式推向市场的第一台商业机组。预计七月
份可投入使用。
目前世界上只有欧美少数几个国家具备独立设计、制造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能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昆仑”航空发动机及其派生的利用清洁能源的新一代动力装置QD
128轻型燃气轮机的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也展现出我国航
空发动机产业的美好前景。
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成功的航空发动机“昆仑”与QD128燃气轮机的总设计师正是严成
忠。
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四十年
2002年5月20日,中国航空战线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拥有完全
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航空发动机———“昆仑”涡轮喷气发动机在沈阳通过设计定型审查
!听到通过审查的结论,严成忠的眼中顿时溢出了幸福的泪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
等了四十年!”他与在场的研制人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昆仑”的研制成功,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它不仅结束
了中国不能自行设计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历史,而且使我国一跃而成为继美、俄、英、法之
后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为了争气机,他不惜付出
上世纪70年代,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掌握在少数大国手中。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自主研
发能力,只能向外国购买。于是,我国向某国购买一种发动机的生产专利。但是,对方苛
刻地提出在购买该发动机专利同时,必须要至少购买五十台该品种的发动机,而且价格十
分昂贵。因为当时不具备发动机的自主设计能力,面对这样有意的刁难,我国也只能同意
。而在当时,这种发动机早已停产,无论在性能还是技术指标上,都无法同当时的主流发
动机相提并论。就是这件事令严成忠至今刻骨铭心,“没有自己的发动机技术,就要处处
受制于人,看别人的脸色,而且在航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不管付出多少心血,一定
要研制出真正属于中国的‘争气机’”!
“‘昆仑’发动机的研制起于1984年,然而我们对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早在上世纪50年
代末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个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历程。可以说,‘昆仑’今天的辉煌是建
立在三代航空人毕生心血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严老动情的讲述,“昆仑”背后那段鲜为
人知的故事一幕幕浮现眼前。
早在1957年,第一代航空科研者就致力于发动机的自主研制工作,喷发1A航空发动机
、涡扇五航空发动机、涡扇六航空发动机,这三个“流产”的孩子让无数航空人心疼不已
。尤其是涡扇六的研制历程,从1964年到1984年,辗转于沈阳、四川、湖南之间,四次上
马,三次下马,五次转移研制地点,耗费了研制者近二十年的心血精力,但是失败也为后
来“昆仑”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十几万个数据,他一干八年
研制发动机是件难事,在中国研制就更难!我国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有限,
再加上技术储备与研制水平的落后,航空发动机技术与国际存在着巨大差距。1984年,带
着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待,严成忠肩负起“昆仑”发动机总设计师的重任。
在“昆仑”立项研制后不久,严成忠就遭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关。按照型号规范
要求,发动机的设计材料必须符合负三西格玛的标准。但是,我国当时却没有符合要求的
材料性能数据。对此,严成忠打了个有趣的比喻:“这好比厨师炒菜,但是菜还没有,一
切得从种菜开始。”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严成忠的带领下,一场耗时长达八年的突围战打
响了。严成忠组织了二十多家单位协助,收集整理了十几万个数据,在无数次编辑校对评
审后,终于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设计用材料数据手册》,解决了“昆仑”的难
题,实现了零的突破,也为今后发动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首飞成功,他果断决策
到1991年,在严成忠主持设计下,发动机经历了两次重大修改突破,攻下压气机转子
叶片、涡轮叶片断裂等技术关键。“昆仑”试飞前只剩下最大的一只“拦路虎”:压气机
的高、低压部分不匹配。
压气机是发动机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和安全运行的保证。“昆仑”发动机的压气机分低
压、高压两部分,如果这两部分工作不匹配、不协调就会造成严重后果。首飞的日期已迫
近,时间不等人。
夜幕降临,会议室里却灯火通明。专家组成员们的眉头紧锁,情绪有些低落,气氛也
变得格外沉重。面对眼前的一切,严成忠打破沉寂:“国外先进的发动机都是从无数失败
挫折中诞生的。我们决不能因为这只‘拦路虎’就丧失信心,决不让‘昆仑’在我们手中
成为遗憾!”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缜密思索,严成忠决定实行“两步走”的灵活方案———即第一步
在高压部分设计“放气”装置,防止不匹配产生的喘振,保证“昆仑”首飞安全上天;第
二步用“不放气”方案保证定型。
1993年12月12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这一天,装备着“昆仑”的战机带着人们的
希冀与期望划过跑道,展翅在广阔的天宇中!“昆仑”首飞成功了!
为了数年夙愿,他不放过每个细节
“昆仑”试飞成功后,遭遇到了更艰巨的挑战。“昆仑”能否通过严格的定型考核将
最终决定其命运。按照当时研制任务书、型号规范以及上级追加的考核要求,“昆仑”必
须要通过多达二百五十九项严格的地面考核与几百次空中试飞,才能最终达到定型标准,
如果其中任何一项考核失败,都有可能使“昆仑”面临下马的结局。面临这近乎苛刻的要
求,有人向严成忠诉苦说:“二百五十九道坎,这对于‘昆仑’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能
不能松一点儿?”对此,严成忠郑重严肃地回答道:“这些标准和规范是前人用鲜血和生
命总结出来的,我们的研制工作不容有一点松懈侥幸。二百五十九道关口,我们一道道过
,一道也不能少!”
1997年,“昆仑”在高空大马赫数试飞考核时,发动机出现多次“停车”。飞行员一
下飞机,就生气地质问严成忠:“发动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听着埋怨,严成忠的心仿佛扎上了无数根刺。他说,如果地上有缝,我都能钻进去。
问题十分严重,只有在短时间内解决高空大马赫停车这一难题,“昆仑”才能得到转机。
“化失利为动力”,严成忠迅速从阴影中振作起来,他细致分析了成千上万个试飞数
据,从纷繁冗杂的疑团中理出头绪,弄清了原因,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严成忠组织起骨干力量,日夜奋战,对设备的每一处细节都严格把关,亲自监督。功
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五天的严密测试,终于拿到了令人信服的数据结果,统一了大家的
思想。严成忠提出的解决方案很快得到落实,最终,仅用四个月就解决了高空大马赫停车
的技术难题。一位有经验的试飞专家说,以往解决这样的技术问题,通常至少需要一年以
上的时间。
2001年12月20日,“昆仑”通过全部的二百五十九项考核试验。严成忠主持的定型攻
坚战宣告胜利!那天他最高兴,在当晚的庆祝会上,从不喝酒的他一口气干了一大杯白酒
,萦绕胸口数十年的航空夙愿终于实现了。
为了航空事业,他仍充满激情
“昆仑”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数十项先进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取得
了重大突破。其中,最突出的当数“昆仑”发动机采用的定向凝固无余量精铸复合冷却空
心涡轮叶片技术。这项国际先进技术有着当代航空发动机技术“王冠上的明珠”之美誉。
在上级领导支持下,严成忠组成一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召集了全国最出色优秀
的设计、工艺、材料、检测等相关领域专家日夜鏖战。经过上千次精密试验设计,历经八
年的反复钻研试验,终于为“昆仑”戴上了这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2004年,严成忠以自己杰出的成就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二十万元港币的奖金他
悉数捐献给所在的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作为鼓励青年科技创新的奖励启动基金。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主的航空发动机事业,就没有真正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和强
大的国防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创新,发展自己的‘动力’才行!”严成忠的一番
话充满着激情和期待。
人物档案
严成忠,男,一九三九年生,山东济南人。研究员。中共党员。一九六一年毕业于南
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历任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昆仑”、“
昆仑”Ⅱ和QD128燃气轮机总设计师、辽宁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863-2第二届专
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航空
动力学报》副主编、《航空发动机》主编等。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
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二○○四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http://www.stdaily.com/
--
KAKAKAKAK
※ 修改:·dxmxqe 于 Jun 25 19:09:08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51.156]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23.23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6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