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巡天遥看万千河——俄罗斯的空天飞机规划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4月06日13:03:3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4月05日 10:00 《环球飞行》杂志
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是航天大国,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航天史
上曾写下过辉煌的篇章。曾几何时,昙花一现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不得不静静地躺在
公园中成为人们观赏的工具。但是,俄罗斯研制“多用途航空航天系统”(MAKS)的思想并
没有放弃,“螺旋”计划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升空并没有白费,它使设计者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也为研制MAKS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俄罗斯又提出了更加超前的新型
空天飞机的研制构想。
空天飞机或称“有翼航天器”不仅仅在俄罗斯,也在世界主要航天国家中得到过发展
。在所有的空天飞机计划中只有俄罗斯的MAKS计划最为现实,而新提出的空天飞机构想也
有极大的实现可能。同时,俄罗斯也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唯一缺乏的是资金保障。
http://image2.sina.com.cn/jc/pc/2004-04-05/28/U37P27T28D1533F426DT20040405095720.jpg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从“螺旋”计划到“暴风雪”航天飞机
有翼航天器的先锋当属60年代初在著名工程师洛吉诺洛金斯基领导下研制的“50-50计
划”,也称“螺旋”计划。1962年,米高扬领导的第155设计局根据科罗廖夫下达的任务开
始研制“50-50”计划,其中的“50号产品”为单座军用空天飞机,而“50-50”号产品”
为高超音速载机。“50”这一数字表示为即将到来的伟大十月革命50周年献礼,并计划在
此时进行首期亚音速试验。高超音速载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负责研制,它应在极大的速度(
M5.5~6)和24~30公里的高度上释放这架10吨重的空天飞机。计算表明,该系统的有效载
荷重量约为其发射重量的12.5%,且有85%的发射重量返回地球,而当时科罗廖夫设计的320
吨重的联盟火箭只能将发射重量的2.5%送上太空,返回地球的只有2.8吨重的着陆器。同时
,“螺旋”不光能返回,它还可以再次飞行,而且无需航天发射场。当时制造了试验型轨
道飞机,并进行了首批计划内的飞行。在返回大气层时,它就像飞机一样,可在半径为600
~800公里的范围内选择着陆点。它的用途极为广泛,既可作为航天轰炸机或侦察平台,也
可作为航天武器载机或作为有人驾驶的救援机,同时还可作为截击机或只是作为技术验证
平台。
1967年开始制造有人驾驶轨道飞机的缩比试验器。在这些1/2和1/3模型中,代号“105
.11”的模型用于亚音速大气层试验,“105.12”用于超音速研究,“105.13”用于高超音
速研究,但这一项目于1969年6月被中止,当时的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认为这简直就是“
天方夜谈”。1974年6月30日,在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的支持下,“螺旋”计划恢复实
施,并拟进行轨道飞机的亚音速飞行试验。1976年10月11日,该轨道飞机完成了第一次飞
行,一年后的11月27日也完成了“米格-105”试验机从图-95KM型机上在5000米高度上的第
一次投放,总共进行了8次试飞,从而确定了该空天飞机的亚音速气动性能和各系统在大气
层中飞行的性能。
该空天飞机呈平底形状,采用升力体式机身,前部较大并向上翘起,因此该机又被戏
称为“套鞋”。这种几何形状可大大降低机身在再入大气层时的受热程度。该机的独特之
处是其可变式机翼。机翼安装时与水平面呈60度角,在起飞、轨道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用
作垂直安定面。在再入大气层并将速度降低到亚音速后,机翼转至水平状态,从而增加了
升力。机身、机翼和巨大垂直尾翼的后掠角度分别为78、55和60度。“米格-105”安装有
科列索夫研制的RD-36-35K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轨道发动机由19台大小不一的发动机组成,
以进行轨道粗定位和精确机动。该飞机长8.5米,高3.5米,重4220公斤,翼展7.4米。这一
方案最终被取消,但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在70年代初,美国研制了“太空梭”轨道飞机,也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航天飞机。这
一时间,前苏联也开始制造自己的“太空梭”,即“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为研究从轨道
返回时防热问题,设计者还研制了“布拉风-4”无人驾驶试验器,以“宇宙”系列的代号
完成了4次轨道飞行,时间分别为1982年6月4日、1983年3月16日和12月27日及1984年12月1
9日。最初两架空天试验机均溅落在印度洋上,其打捞工作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于是,
后两架“布拉风”均着陆于克里米亚海区。“暴风雪”号于1988年11月15日发射升空,并
完成了极其精确的自动着陆。后来,苏联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航天计划拨
款急剧减少,于是,“暴风雪”号也就成了“多余之物”。
前景广阔的MAKS系统
闪电科学生产联合企业早在80年代便已开始实施MAKS计划,甚至是在“暴风雪”号飞
行之前。该计划充分利用了“螺旋”计划、“布拉风”试验机计划和“暴风雪”号的经验
与成果。
MAKS可用于执行广泛的太空任务,是一种两用空天飞机,既可完成军事任务,也可用
于其它目的,其中包括:对地球上的任何一点进行侦察;向近地轨道发射和从那里回收有
效载荷;各类太空设施的运输保障;轨道应急救援;进行科学与工艺试验;对太空进行国
际监督;对太空和地球表面进行生态监控;在真空和微重力条件下制造晶体、生物制品和
其它材料。
与运载火箭相比,MAKS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发射成本低。它将1公斤有效载荷送上
基准轨道(高度200~300公里)的费用只有1000~1500美元,而一次性运载火箭为12000~15
0 00美元/公斤。它的发射费用也低于第一代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暴风雪”号和美国航天
飞机)。(2)具有机动发射能力。这是它与航天飞机的一个不同之处,这可保证它能将航天
器送上任何轨道,并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射。(3)发射时机亦不受轨道要求的限制。(4)在从
轨道返回时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广泛机动。(5)使用效能高,可运回有效载荷并进行多次使
用。除外挂燃料箱外,MAKS的主要系统均可重复使用。(6)可利用现有的一级飞机场,只需
再配备必要的加注设备、地面技术与着陆系统即可。(7)减少了各级火箭的溅落,而且燃料
无毒,有利于生态环保。
MAKS系统由亚音速的载机和驮载在它上面的、带有外部燃料箱的轨道级组成。根据原
来的设想,作为MAKS第一级载机将是安-225“梦幻”飞机。轨道级由安-225“梦幻”飞机
发射后,将借助自身的发动机进入轨道,完成任务后独自返回地球。但最新消息称,安-12
4型运输机被选定为该系统的空中航天发射场。但安-225和安-124并不是唯一的运载工具,
今后还可能将使用更加强大的双机身飞机“大力士”。
轨道级(即第二级)为空天飞机及助推火箭发动机。为在空中发射MAKS需要使用火箭,
以将其发射到太空轨道上。俄同时还在研制更重型的MAKS型系统,其运载能力可达18吨。
该系统第二级有三种变体,即MAKS-OS、MAKS-T和MAKS-M,即载人型、一次性使用型和无人
货运型。
在未来25~30年内,MAKS系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在1994年11月的布鲁塞尔国际发
明博览会上,MAKS计划获得金奖和比利时总统特别奖,其比例模型也曾在1997年的法国航
展和俄罗斯茹科夫斯基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出。太空已成为卫星发射与服务市场的争夺场
所,这一市场的容量以数十亿美元计算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这种条件下,只有
提出最低发射价格的一方才能获胜。如果MAKS系统得以建立,俄罗斯的卫星发射工具将完
全有能力与美国未来的空天飞机相竞争,极有希望占领世界航天发射市场的60%的份额。这
一系统的研制规划能否最终变成现实,需要俄总统和政府做出最终决定。
MAKS的性能参数为:发射重量620吨,第二级重275吨,有效载荷重量9吨。轨道飞机部
分的主要参数为:乘员数量2人(或为无人驾驶),飞机长19.3米,机高8.6米,翼展13.3米
,重量27吨。该项目需要财政拨款数量为18亿美元。
http://image2.sina.com.cn/jc/pc/2004-04-05/28/U37P27T28D1533F424DT20040405095720.jpg
MAKS-3
新型空天飞机浮出水面
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前苏联便开始了研制空天飞机的工作。当时,奥布拉兹佐夫
院士还是莫斯科航空学院的院长,当时的国防工业委员会领导人要求他研究世界上,主要
是美国、欧洲和日本高超音速飞机的研制情况。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信息,他在莫斯
科航空学院组织了一场学术研讨会,有大量的著名学者和工程师参加。随后,他在这一问
题上与许多人找到了共同语言。于是,他们开始着手设计完全新型飞行器,即空天飞机。
当时,方案的主设计师为阿克谢诺夫,当时他是中央机器制造科研所主工程师。在他去世
后,担任这一职务的是塔拉索夫,“闪电”科学生产联合企业的副总设计师,是“暴风雪
”号航天飞机的制造者之一。
新型空天飞机拥有较大的载重量,这主要是借助强大的火箭发动机,也借助于翼身布
局,它可在起飞和着陆时拥有强大的地效效应,减小对机身的最大负载,更加均匀地分配
气动和重量负载,从而改善热物理性能。同时,空天飞机也借助于网状布局结构,可在重
量上占据较大的优势。空天飞机的所有内部系统都由横梁组成,有效负载配置于翼身内部
。蒙皮的第一层是耐热板,之后是陶瓷、纤维层、阴隔热量的多孔复合材料、钛金属层、
由液氢冷却的内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其可靠性。设计者已经转入完全新型结构:机身将
为统一的网状自适应系统,根据外部负载进行自动调整,包括颠簸、大气降水、引力、太
阳辐射等。现在正在制造一种复合材料,它可适应任何外部介质的影响,同时拥有形状记
忆功能,以便预先设定所有的条件。
在长远的未来,开发太空的主要障碍是低效的传统化学发动机。为了飞抵海王星,“
旅行者”星际探测器共花费了12年时间,而其速度达每秒2万公里。现在,这已经是很高的
速度了。许多设计师也曾考虑使用核发动机问题,但问题在于,现在没有可靠的辐射保护
。尽管原则上这一问题可以解决。近来,有人提出了利用脉冲热核发动机进行星际飞行的
设想,它可保证达到每秒1-2公里的速度。但为了飞向其它的行星,则需要航天器达到光速
,即每秒30万公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下一世纪,即22世纪的事情,而21世纪则是空天
飞机的世纪。
空天飞机首先用于在轨工作。空天飞机起飞并爬升到80公里的高度,之后发射出配置
在机身内的第二级,即距轨道载货飞船。它可进入到任何轨道,从200公里到3600公里。载
货飞机留下卫星之类的有效负载,然后将需要返回地球的设备收回。第一级在发射载货飞
船后可立即返回地面,也可留在100-200公里的轨道上,并关闭发动机,像卫星那样进行飞
行,只需发射不大的脉冲,以保持轨道高度。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载货飞船下降到更低
的安装轨道,与第一级进行对接,之后一起返回地球。空天飞机的所有组件都是多次使用
的。空天飞机可从一级机场起飞,而对于着陆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可在二级机场上着陆。
根据计算,空天飞机的第一级可运载120吨,即第二级的发射重量。第二级可运载50吨
负载(运送到200公里的高度)。也计划研制更加紧凑的单级方式,用于发射不大的负载。对
于双级结构,向200公里轨道运送1公斤负载的价格仅为100美元,而单级结构为300美元。
相比之下,利用现有的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这一指标为7000-10000美元,而航天飞机达2
0000-25000美元。
空天飞机方案规定,可以在第一级中运载600人,为双层结构。飞机上升到100公里的
高度,绕地球飞行一周,之后完成着陆。空天飞机是否可替代现有的大型客机,所有这一
切都取决于将飞往何处:距离越远,则利用空天飞机更经济有效。在其速度达2000-30000
公里/小时的情况下,乘坐这一空天飞机,从莫斯科到纽约只需要50分钟,而到旧金山约为
1小时,而到澳大利亚只需一个小时多一点点时间。同时,乘坐时的过载不超过2-3g,相比
之下,在“联盟”规划的航天飞行中,在飞船发射时过载为4g,而返回下降时为6g。这一
系统进行了专门设计,以减轻过载。
根据计算,这种“星际”机票的价格约为15000美元。相比之下,这一机票显得有点贵
。法英“协和”式飞机不久前已经停止飞行,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费9000-10000美元
去完成超音速飞行。因此,在初期阶段,空天飞机的客运方案将主要用于旅游和消遣目的
。设计者认为,将会有许多人准备支付这样一笔钱来进入太空。此外,随着空天飞机的大
规模使用,其费用将会降低。
众所周知,“闪电”科学生产联合企业现在正在实施MAKS规划,即多功能航空航天系
统,其设想与空天飞机规划相近似:第一级为安-225“梦幻”飞机,从其上起飞轨道飞机
。但是,未来仍属于空天飞机,因为安-225“梦幻”的升限只有10-12公里,而新型空天飞
机可上升到100-200公里,从而成为地球卫星,其具有能力是无法比拟的。实际上,这是一
种通用型轨道发射平台,用于向更高轨道和太阳系发射其它航天器,包括有人驾驶飞船。
http://image2.sina.com.cn/jc/pc/2004-04-05/28/U37P27T28D1533F423DT20040405095720.jpg
C-21太空船搭乘安-225参加航展
现在,空天飞机仍处于研制阶段。为走到成批生产这一步,还需要10-15年时间和约60
亿美元。现在已经制造出无线电遥控的飞行模型,进行了试验,证明气动计算的正确性。
现在也拥有用于第一级的新型发动机RD-701,由卡托尔院士设计。该发动机可使用三种燃
料:煤油、液态氢和液态氧。在较低的高度时,使用煤油,因为在这一高度,煤油的使用
更加有效。而在更高处,则使用氢气。在这种体制下,可达到优化的性能。还有已准备完
毕的控制系统、对接系统和组件。如果财政拨款到位,则完全可以加快研制速度。现在设
计者知道应该干些什么,但一切都取决于国家的支持程度。
数月前,在俄罗斯科学院动力、机器制造、机械和控制过程分部组建了以奥布拉兹佐
夫为首的小组,将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参加这一小组的有一系列学者和设计师。现在,
他们准备呼吁政府做出,是否需要这一规划。这一规划对于俄罗斯极为重要,如果放弃这
一规划,则俄罗斯将丧失许多东西。世界上对地球与太空之间的货运需求现在只满足15%。
俄罗斯如果不占领这一高新技术市场,则会被其他国家超过,被发达国家所占据。
在这一领域,俄罗斯还有希望。设计者拥有的不是蓝图,而是完全具体的计算方案。(
摘自:《环球飞行》杂志1-2期/文_卫忠/图_小白)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2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