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建设纪实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n 1 19:03:36 2005),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特别推荐 2005年6月1日
中国航天报 记者 宋丽芳 通讯员 张美书
近日,陕西西安南郊。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台上,当液氧煤
油发动机首次试车时间被定格在200秒时,在场的领导、专家和研制人员们都十分
清楚这次成功具有多么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继年初考台试车成功后,这座堪称亚洲第一的试车台再一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
验。200秒试车时间虽转瞬即逝,但却浓缩了承担试验区建设任务的航天科技集团
公司六院165所职工六年的心血。
过五关 为创一流
考台试车成功后的一天,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来165所考察时讲到
:“要把这个试车台建成国际一流的试车台。”这句话至今一直鞭策着全所职工。
记者来到165所的当天,就听说了一段过“五关”的佳话。立项关、选址关、
震动关、地质病害关、进度关,成了165所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必须闯过的关口。
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至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现有的运载火箭已经不
能满足航天技术发展的需求,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就显得格外迫切。然而,要研制
新一代运载火箭,首先是要研发出能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需求的新型发动机;研制
新型发动机,首先要建基础设施,液氧煤油发动机试验区建设由此成为重中之重。
1999年10月,各路专家云集西安,对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建设项目的可
行性进行了评估,并深入165所试验基地和试验区调查研究。评估认为,应在西安
地区建设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台。
同年11月初,165所由12名老中青专家组成的选址小组,开始了艰苦的选址工
作,秦岭北麓100多公里的十几个深浅山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六院专家根据选
址小组提出的三个预选场址的建议,进行现场勘察后,确定了两个预选场址。航天
科技集团公司和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组织了有关地方政府参加的选址评审会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又组织航天专家召开了试车台选址评审会。经综合比较,最终
确定了西安南郊为建设发动机试车台地址的首选方案。
2000年5月,试车台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设计阶段。9月,液氧煤油发动机试验
区项目被国家批准立项;2002年3月,发动机试车台基础建设举行了开挖仪式。
正当试车台建设按预定计划进行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2002年5月,在
开挖完第一级8米高边坡的第二天,突然发现边坡的岩石出现了裂缝、错位和局部
滑塌现象,而“五一”期间连日的大雨更导致高边坡以上的裂缝增大,出现了较大
规模的滑塌。这不仅影响了试车台基础的开挖进度,也给待建的测控楼基础带来了
严重影响。
突然发生的地质病害迫使工程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一时间,围绕该地区能否
建试车台,地质病害影响到底有多大,地质病害如何有效治理等问题,该所邀请了
包括四位院士在内的各方面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与论证。六院委托该所召开
了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台周边地质状况暨试车台位置拟调整方案论证会。专家们一
致认为:秦岭北麓的地质结构普遍存在这种地质病害,属于局部浅表层滑塌,可以
治理。
高边坡治理方案完成后,六院组织召开了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台位置调整方案
评审会。2003年5月基本完成了高边坡治理工程,为试车台建设铺平了道路。
2003年7月,试验区主体工程奠基,土建工程施工全面启动,可是这时离试验
投产只剩一年半的时间了。保进度更要保质量,建设中根据施工现场的特殊性,该
所打破以往办事的程序,因地制宜采用土建与安装、安装与调试、试车与土建交叉
并行作业的非常措施。同时对参与建设的十几家单位和外协单位的质量进行严格控
制,做到经费开支受控、材料过程受控、加工设备受控、安装调试受控。在管理上
实行“三计划一例会”制度,即月计划、季计划、年计划,每周坚持一次调试计划
会,保证了工期按计划节点高质量的完成。
使命感、责任感,再加上超常规的效率,最后创下进度无误、事故为零的纪录
。六院院长谭永华感慨地说:“165所为航天创造了一个奇迹。”
战艰险 岁月峥嵘
在国外航天专家眼里,建设一座数百吨推力规模的试车台,从主体奠基到正式
试验投产,至少要用三年的时间,而在165所仅用了一年半。经过考台试车和正式
试车的验证,这座亚洲第一试车台的总体设计、技术、设备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外
先进水平。
为了让亚洲第一试车台早日诞生,航天情结在使命感和责任感中一次次得到升
华。一位跟随返聘老专家们工作多年的资料员清楚地记得,这些老专家只要听到设
计中哪出了问题,都是以最快的时间赶到现场,年近古稀之人好像个个都是“急性
子”。100多米高的高位水池,他们拄着拐棍上上下下,数不清多少次。一位负责工
艺系统的老专家胃出血住进医院,当血止住后,又一头扎进了办公室。老专家们真
诚地说:“台子建好了,真是从心里高兴,千万不能留下遗憾。”
建设初期,通讯靠吼,交通靠走,食堂简陋,厕所没有,七间简易平房是办公
和食宿的地点。有的女职工全天就早晨喝一次水,为的是少上或不上厕所;一个电
饭煲每顿要做六锅饭,才能解决工作人员的午饭,矿泉水就面包常常是大家的正餐
;基建处的人员也为此与家人过上了“分居生活”。
试验区建设中,一支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的思想作风扎实、技术水平过硬的设计
师队伍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对于这项任务,院所领导及“两总”系统都深感压力和责任重大。六院原院长
雷凡培几乎隔三差五就往试车台跑。每次见到总师、总指挥、总调度后,雷凡培的
话里都透着压力和责任:如果你们睡不着觉,我就能睡着了;如果你们睡着了,我
就睡不着了。
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史峰章所长和直接责任人的试验区建设总指挥左洪书,他们
心里十分清楚任务的艰巨性和严肃性,同时更看重的是:“一生遇到这样一个项目
,机遇实属难得,做好这一件事就算没白活。”年初考台试验成功后,他们才如释
重负,成功来之不易。
作为新试车台的总设计师,雷茂长带领近40人的设计队伍,瞄准世界航天试验
技术发展前沿,面对的是数十个大系统,数百个分系统,数千张图纸的设计图,数
万台次的仪器设备选型。他与设计师系统一起组织、参与和把关。当记者问起雷茂
长年初的考台试车成功后的感受时,这位与试车台打了40多年交道的69岁老专家只
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话:“成功了我一点都乐不起来,只觉得压力从肩膀上放到了地
上。”其实这位“老操心”在项目立项以来的六年中付出的太多太多了。为了什么
?为了能开拓出中国航天新的腾飞之路!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1.15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80毫秒